学术投稿

高剂量盐酸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疗效观察

丁凌;杨莹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盐酸氨溴索
摘要:目的 比较高剂量与低剂量盐酸氨溴索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疗效,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将62例并发VAP的ARDS应用盐酸氨溴索患者随机分为高剂量和低剂量两组,每组各31例,两组在相同的支持对症处理及抗感染基础上,低剂量组予以盐酸氨溴索30 mg稀释于250ml生理盐水中,2次/d,静脉滴注;高剂量组则予300mg稀释于250 ml生理盐水中,2次/d,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1周后,高剂量组患者PaO2、PaO2/FiO2及CL分别为(95.7±11.8) mm Hg、(357±30.4) mm Hg、(88.4±19.2)ml/cm H2O均较治疗前升高,也显著高于低剂量组的(84.4±10.5) mm Hg、(249±26.7)mm Hg、(65.3±14.7)ml/cm H2O;高剂量组RAW、PIP分别为(33.1±6.0)cm H2O/(L·s)、(21.5±6.7)cm H2O较前降低,且与低剂量的(39.4±7.5)cm H2O/(L·s)、(28.6±7.0)cm H2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高剂量组较低剂量组机械通气时间更短,分别为(7.2±2.5)d、(12.7±3.3)d,细菌清除率更高,分别为8 8.33%、67.24%,死亡率分别为32.26%、41.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剂量盐酸氨溴索可显著改善并发VAP的ARDS患者肺通气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抗菌药物联用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其细菌清除能力,但对总体死亡率无明显影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中心静脉置管带管出院患者感染因素分析及预防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PICC)带管出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 月-2012年7月医院92例PICC带管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不同文化程度、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及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结果 大专及以上和高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和2.63%,均低于其他患者,预防意识较高率分别为87.50%和86.84%,均高于对照组,预防知识掌握较佳率为81.25%和81.58%,均高于对照组,经针对性健康教育后,所有患者的感染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掌握程度均优于健康教育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预防意识及预防知识掌握程度较低是影响PICC带管出院患者感染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文化程度和社会支持程度较低者应给予重点健康教育.

    作者:童小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C-反应蛋白、新蝶呤水平与亚临床感染胎膜早破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新蝶呤(Npt)水平与亚临床感染的相关性,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剖宫产分娩的足月胎膜早破孕妇40例为试验组;同期剖宫产分娩的正常足月孕妇40例为对照组,所有孕妇入院后抽取静脉血3 ml,胎盘娩出后取胎膜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孕妇血清中CRP、Npt水平.结果 试验组孕妇血清CRP(4.55±1.72)mg/L和Npt(15.06±5.05) nmol/L,均高于对照组(3.14±1.16) mg/L和(10.29±3.96) nmol/L(P<0.05);试验组孕妇血清CRP和Npt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r=0.346,P<0.05);两组80例孕妇胎膜病理检查,发现绒毛膜羊膜炎38例(试验组29例、对照组9例),血清CRP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16%和52.38%,而Npt诊断绒毛膜羊膜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68%和61.90%.结论 孕妇血清中CRP和Npt水平与亚临床感染足月胎膜早破有相关性,通过检测孕妇血清CRP和Npt水平间接反应亚临床感染胎膜早破孕妇和宫内胎儿感染的严重程度.

    作者:沈岚;胡志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8例肛周脓肿患者脓液标本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 对208例肛周脓肿患者的脓液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半自动细菌鉴定仪MicroScan AS-4对分离的12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和抗菌药敏试验,同时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结果 128株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s阳性率为32.81%,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为0,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阿莫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均<15.0%;产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相比较,产ESBLs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西丁等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208例肛周脓肿患者脓液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非β-内酰胺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远较非产ESBLs菌更加严重.

    作者:寿叶女;甄国东;陈建江;单平囡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持续质量改进对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作用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QI)对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的管理作用,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0年1-9月甲状腺Ⅰ类手术围手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相关持续改进方案,测定实施结果.结果 经过CQI,2011年1-9月与2010年1-9月同期比较,抗菌药物使用率由100.00%下降至35.80%,用药疗程合理率由5.93%提高至95.68%,抗菌药物选择合理率由31.86%上升至99.38%,术前30 min~2 h用药比率由19.26%上升至97.53%,药物联用比率由5.93%降至0,人均抗菌药物费用由(232.82±68.12)元降低至(34.43±16.62)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明显提高Ⅰ类手术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水平,降低医疗费用,且所有患者均无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作者:范国才;吴明东;王卫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幽门螺杆菌(Hp)的耐药性,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1年1-12月6718例胃镜标本中分离的4676株Hp,分析其对左氧氟沙星、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等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6718例标本中Hp检出率为69.6%;6种抗菌药物甲硝唑耐药率高,达95.8%,其次为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分别为21.3%和18.9%,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的耐药率均<1.0%.结论 Hp对甲硝唑耐药率高,甲硝唑不应作为治疗Hp感染的一线药物;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呋喃唑酮等抗菌药物耐药性低,可在治疗Hp感染中首选.

    作者:许健波;朱以军;单小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临床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的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有效措施.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对医院2010年16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护理实习生普遍存在自我防护意识差,对职业暴露危害认识淡漠的现状;在医疗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知识掌握率为85.0%,医院感染、职业危害预防知识的掌握率只占38.8%,规范洗手方法的掌握率仅占20.0%,其余知识的掌握率均<50.0%;锐器伤调查显示,以玻璃瓶划伤、针刺伤为主,分别占18.1%、10.0%;自我防护行为调查,其中工作服及时清洗与消毒、非无菌操作戴口罩这2项做得较差,其余项目也未达到100.0%满意.结论 应加强对护理实习生的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作者:谭易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与LAP-2型β-内酰胺酶分子对接研究

    目的 检测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LAP-2型β-内酰胺酶分子对接情况,以了解LAP-2型β-内酰胺酶对11种β-内酰胺类药物水解活性.方法 22种β-内酰胺酶基因检测均为PCR法,在SWISS-MODEL利用PDB数据库作同源建模获得LAP-2型β-内酰胺酶的受体分子3D结构,使用ArgusLab4.1软件中的DOCK模块作11种β-内酰胺类药物和克拉维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LAP-2型β-内酰胺酶分子对接.结果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中18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检出阳性率为90.0%,其中TEM阳性率50.0%,CTX-M-1群阳性率65.0%,LAP阳性率5.0%,LA T/CMY阳性率5.0%,OXA-1群阳性率25.0%;LAP-2型β-内酰胺酶催化效率高的为阿莫西林.结论 11种β-内酰胺类药物和1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LAP-2型β-内酰胺酶对接的结合自由能,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结合自由能下降为前3位.

    作者:原鸿雁;孙强;尹晶平;高晶晶;苏兆亮;糜祖煌;王胜军;许化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1月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11.23%,好发部位以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为主,分别占40.74%、23.15%、12.04%;呼吸道感染好发于春、秋、冬季,胃肠道感染与泌尿道感染好发于秋季;常见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9.63%、23.15%、19.44%.结论 老年精神科患者的医院感染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老年精神科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能力,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欧萌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2009-201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了解2009-201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群的分布,以便采取针对性高危行为干预措施,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医院2009-2011年96例确诊HIV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医院2009-2011年HIV检测的69 885例患者中,HIV检出96例,检出率为0.14%;感染者男性88例,女性8例,年龄<30岁46例占47.91%,未婚者51例占53.13%,大专以下学历者74例占77.08%,感染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共94例,占97.9%;注射吸毒与输入血液制品感染各1例;性传播中男男同性恋46例,双性恋19例,多性伴异性恋33例.结论 2009-2011年医院HIV感染人群以<30岁、未婚、低学历者为主,男男同性恋间的性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加强对该类人群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对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意义重大.

    作者:陈建萍;钟春燕;沈琳;裘新民;康云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全身麻醉施行手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方程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影响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年龄、麻醉方式、手术种类;>60岁的老年患者36例,占45.0%,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中,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分别为44、20、16例,各占55.0%、25.0%、20.0%;神经系统疾病和胸部、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别为40、20例,各占总疾病的50.0%和25.0%.结论 应加强对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杨双梅;马世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医用一次性灭菌包装材料及其质量的可靠性

    带有灭菌指示色块的灭菌包装材料属于消毒产品,但是无纺布和皱纹纸目前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消毒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风险.1 医用一次性灭菌包装材料1.1 纸塑包装袋 纸塑包装袋一次性使用,无需回收,节约人工成本,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带有灭菌指示色块,便于辨别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作者:苏静;王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消毒供应科无菌物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消毒供应科是医院感染控制的重点部门,在医院管理中结合风险管理理论,重视一次性无菌物品库、再生医疗器械灭菌包无菌间环境的管理,对其风险、复杂、隐蔽、危害严重的特点进行防范尤为重要.1 无菌物品存储与发放中存在的问题1.1 知识欠缺及细节防范重视不到位专职人员对于无菌间物品管理要求、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知识欠缺,规范原则不能与实际管理融会贯通,增加无菌物品再次污染的概率.

    作者:曹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151株淋病奈瑟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NG)耐药性,以了解NG的耐药现状,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分离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淋病疑似患者宫颈分泌物NG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药敏纸片选用5类7种常用抗菌药物,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β-内酰胺酶测定采用产色头孢硝噻吩纸片法.结果 151株NG对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低为6.0%,其次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13.2%~17.2%;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4.8%、78.8%和72.8%;耐药模式以3耐、2耐的构成比高,分别占39.7%、32.4%;全敏感和全耐药的仅占6.0%和1.3%.结论 大观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因耐药率太高,已不适合作为一线药物使用;鉴于NG的耐药性变化较快,应加强细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缓NG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金必文;扬丽;丁金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冲洗液预防泌尿科患者术后引流管逆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冲洗液对泌尿科室患者术后引流管逆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8月-2012年1月泌尿科收治的68例泌尿系疾病手术后留置引流管患者,随机分为冲洗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冲洗液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留置导管部位推注0.9%氯化钠冲洗液,收集两组患者术后24、48、72h的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阳性率,评价冲洗液的预防效果.结果 冲洗液组与对照组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分别为4、18例,阳性率为11.76%、5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2,P<0.05);冲洗液组有2例大肠埃希菌感染,对照组有13例大肠埃希菌感染.结论 采用0.9%氯化钠冲洗液对术后留置引流管进行冲洗,明显降低了逆行感染细菌的发生率,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钢;温海涛;朱伟智;金志昌;刘晓明;陈特磊;吴齐全;姚许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456例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恩施地区儿童腹泻与轮状病毒关系,为地区儿童腹泻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56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型轮状病毒快速检测.结果 所有患儿A型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1.7%,以<1岁组和1~3岁组为高,感染率分别为44.4%、66.6%;所有感染A型轮状病毒患儿中<1岁组约占42.1%,1~3岁患儿组约占52.6%,合计超过所有阳性患儿的94.7%;感染发病与季节变换相关,秋冬季高发.结论 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与国内外流行病学分布一致,为当地儿童腹泻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作者:周发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 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后不同护理方法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将中医科住院的中风后遗症行留置导尿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感染监测管理,观察术后尿道感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两个周期监测,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6.00%、10.00%、17.00%、22.00%、27.00%、32.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1.00%、3.00%、8.00%、12.00%、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个周期末监测细菌感染情况,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12.00%、16.00%、24.00%、28.00%、36.00%、48.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2.00%、4.00%、12.00%、16.00%、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置导尿后进行规范性护理,有利于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朱秀明;余朱燕;陈海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人性化管理模式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和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消毒供应中心的38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1年半的跟踪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了解前一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的优良程度、感染例数等信息;将人性化管理模式引入中心管理中,6个月后对中心工作人员重复上述问卷调查,统计两次调查的结果,对比前后感染意识及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在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工作2h后洗手前细菌数平均为(18.04±2.47) CFU/cm2,洗手后为(3.10±1.02) CFU/cm2,明显少于之前的(21.47±6.14)、(6.05±2.13)CFU/cm2;引入人性化管理后,1年内中心总感染频次为104次,人均2.47次/年,明显少于之前总数143次,人均3.41次/年,各数据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中心内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有了大幅提高,感染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推广.

    作者:陶华;李高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脑脊液常规细胞学检测在不同颅内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脑脊液(CSF)常规细胞学检测在不同颅内感染性疾病中的特点,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医院2000年1月-2011年12月124例颅内感染患者的脑脊液检查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例病毒性颅内感染CSF改变较轻;化脓性脑膜炎CSF白细胞数重度升高占62.5%,80% CSF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分别为75%和54%;结核性脑膜炎CSF改变呈混合性细胞反应.结论 不同颅内感染性疾病的CSF检查结果对颅内感染的诊断、病情衍变、治疗及预后判断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钟庆祝;季柏林;林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应用效果

    目的 探讨氯己定醇脱碘在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以预防与减少手术部位感染.方法 将骨科住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手术部位皮肤常规2%碘酊消毒后,用2%氯己定醇进行脱碘;对照组常规2%碘酊消毒后,应用75%乙醇脱碘;两组分别于消毒前、消毒后30 、60 min作细菌学检测,观察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部位皮肤细菌菌落的影响.结果 消毒后3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100.00%、对照组为8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毒后60 min细菌达标率试验组为92.5%、对照组为5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氯己定醇脱碘可提高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达标率.

    作者:胡静波;孙杰;尚蔚;任慧;孙培龙;杨世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探讨

    目的 探讨医院糖尿病(DM)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治疗尿路感染选择抗菌药物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199株糖尿病合并尿路感染患者的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细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指定的K-B法进行操作和数据评价.结果 共分离出199株病原菌,其中大肠埃希菌122株占61.3%;肺炎克雷伯菌31株占15.6%;粪肠球菌18株占9.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株占6.0%;检出病原菌除革兰阴性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以外,对其他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强的耐药性.结论 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病原菌已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应以预防为主,避免因严重感染而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都青;张有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