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鸿雁;孙强;尹晶平;高晶晶;苏兆亮;糜祖煌;王胜军;许化溪
目的 探讨2007年1月-2011年12月阴沟肠杆菌在感染中的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多药耐药趋势,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 Compact的GN鉴定卡,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应用Whonet5.4、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698份阳性标本中分离出阴沟肠杆菌264株,占阳性标本的2.7%,其中呼吸道、伤口分泌物、尿液、血液、脓液、胸水分别占77.3%、10.2%、7.2%、3.4%、1.1%、0.8%;以呼吸内科、老年病科、神经外科及ICU的检出率为主,分别为25.8%、20.4%、18.6%、15.2%;在264株阴沟肠杆菌中,有产酶株180例占68.2%;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厄他培南的耐药性低,分别为2.1%、2.4%、4.5%.结论 阴沟肠杆菌分离率、产酶株有逐年上升趋势,多药耐药严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率.
作者:王小丽;胡兰英;李兴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诸暨市女性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并研究其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以探讨预防和治疗宫颈癌的新手段.方法 对在诸暨市医院行宫颈筛查的3153名女性,进行HPV、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技术(TCT)及宫颈组织病理诊断,分析HPV感染状况与宫颈癌变的相关性.结果 调查3153例行宫颈筛查的妇女中HPV检出阳性946例,感染率30.0%;3153例行宫颈筛查的妇女中,宫颈正常、宫颈上皮内瘤变Ⅰ(CIN Ⅰ)、宫颈上皮内瘤变Ⅱ-Ⅲ(CINⅡ-Ⅲ)及宫颈癌中HPV检出率分别为25.4%、31.6%、74.7%、97.4%,显示HPV检出率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以宫颈正常组为对照,CINI、CINⅡ-Ⅲ及宫颈癌的OR值分别为1.8、29.8、47.4;CINⅡ-Ⅲ、宫颈癌>二重感染率显著高于宫颈正常组及CIN 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诸暨市女性宫颈HPV感染较高,以HPV16、HPV18和HPV58型为主,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高度相关,是宫颈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作者:吴兵;张崇移;李铭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在血液透析中,深静脉导管置人作为血管通道被普遍使用.为了减少导管口和隧道的感染,2012年1-6月我科对42例行长期留置导管的血透患者,通过采用复合碘与百多邦外敷导管口消毒方法进行疗效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2年1-6月行长期留置导管42例血透病例,导管出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红肿、疼痛、渗液、导管松动等感染症状.
作者:何惠芬;许晓妹;毛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临床使用的β-内酞胺类抗菌药物、多数头孢菌素类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试验表明,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这类抗菌药物常无明显抗菌药物后效应,必须每日多次(2~4次/d)给药可达到此目的,如果延长给药间隔,将无法保证有效率,不仅不能将细菌杀死,而且可使细菌产生选择耐药.如果严格按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的使用要求,每天频繁反复的穿刺给药,患者从心理和肌体很难接受,患者不能配合治疗,不仅难于达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也会导致细菌耐药增加.
作者:董彩虹;徐林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术期不同时期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为剖宫产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7月医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手术的1502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时期不同分为术前组872例及术后组630例;术前组患者在术前30 min单次给予头孢呋辛2.0g静脉滴注,术后组患者在术后使用头孢呋辛2.0g静脉滴注,2次/d,连用3 d;头孢呋辛过敏患者使用林可霉素1.8g静脉滴注.结果 术前组使用头孢呋辛者占74.88%,术后组使用头孢呋辛者占71.90%,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组术后感染率0.69%,术后发病率1.26%;术后组术后感染率1.27%,术后发病率10.63%,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温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前组为(38.49±12.35)h、(4.81±1.15)d,术后组为(50.32±24.18)h、(5.24±1.37)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术前使用抗菌药物能明显降低术后发病率,较术后使用更具有较好效果.
作者:高丽;董宇凤;唐兴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NG)耐药性,以了解NG的耐药现状,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分离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淋病疑似患者宫颈分泌物NG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药敏纸片选用5类7种常用抗菌药物,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β-内酰胺酶测定采用产色头孢硝噻吩纸片法.结果 151株NG对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低为6.0%,其次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13.2%~17.2%;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4.8%、78.8%和72.8%;耐药模式以3耐、2耐的构成比高,分别占39.7%、32.4%;全敏感和全耐药的仅占6.0%和1.3%.结论 大观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因耐药率太高,已不适合作为一线药物使用;鉴于NG的耐药性变化较快,应加强细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缓NG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金必文;扬丽;丁金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培训对带状疱疹感染患者护理工作的影响,为减少与控制带状疱疹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258例带状疱疹感染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护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随机选取79名护士进行带状疱疹感染医院感染基本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结果 带状疱疹感染患者护理工作影响相关因素包括治疗与护理持续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79名护士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培训前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护士对带状疱疹病因知识、感染因素、患者临床表现、感染危害、护理措施和医院感染防治知晓率教育前分别为46.8%、44.3%、51.9%、31.6%、44.3%和40.5%,教育后分别为86.1%、81.0%、89.9%、81.0%、87.3%和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的护理操作可大程度的减少或消除带状疱疹感染.
作者:施苏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提高护理实习生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的有效措施.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和调查方法,对医院2010年16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护理实习生普遍存在自我防护意识差,对职业暴露危害认识淡漠的现状;在医疗安全知识的掌握方面,医疗废弃物的处理知识掌握率为85.0%,医院感染、职业危害预防知识的掌握率只占38.8%,规范洗手方法的掌握率仅占20.0%,其余知识的掌握率均<50.0%;锐器伤调查显示,以玻璃瓶划伤、针刺伤为主,分别占18.1%、10.0%;自我防护行为调查,其中工作服及时清洗与消毒、非无菌操作戴口罩这2项做得较差,其余项目也未达到100.0%满意.结论 应加强对护理实习生的医院感染及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作者:谭易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性,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方法 对2011年3月-2012年5月所有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按CLSI 2010年推荐方法对葡萄球菌属进行耐甲氧西林检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检测.结果 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342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4株,耐甲氧西林检出率分别为38.3%、69.7%,耐甲氧西林菌株对利奈唑胺、替考拉宁、万古霉素100.0%敏感,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莫西沙星、呋喃妥因的耐药率<20.0%,对其他药物耐药性高;916株大肠埃希菌和514株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分别为59.0%、34.8%,产ESBLs菌株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及部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类敏感性较高,对其他药物耐药性高;外科、内科、ICU是各种耐药菌株流行的重要病区.结论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发生率高,耐药严重,及时监测耐药菌株的流行状况及耐药性指导临床诊疗行为,有效预防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关幼华;刘世平;区云枝;罗丽贞;刘春林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EB病毒DNA监测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指导病情的评估.方法 收集儿科2011年6月-2012年8月治疗的IM患者66例,入院2d及7d荧光定量PCR检测EB病毒DNA的表达.结果 入院2d检测EBV-DNA阳性率为89.4%、7d检测阳性率为92.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EBV-DNA拷贝数的患儿肝脾肿大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热程在1×103~1×105、1×105 ~1×107和>1×107组分别为(6.12±3.22)d、(7.43±4.65)d和(9.16±5.24)d,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BV-DNA拷贝数的患儿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荧光定量PCR检测EBV-DNA可以用于IM的早期诊断以及患儿病情的评估.
作者:吴雪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小儿肾盂积水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情况,提出预防干预措施,为临床预防及减少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164例术前排除尿路感染的行肾盂积水手术治疗的患儿在术后7d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术后共有113例患儿发生尿路感染,感染发生率68.90%,其中男性76例,感染率为62.81%,女性37例,感染率为86.05%,不同性别尿路感染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菌株11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占18.10%,革兰阴性杆菌94株,占81.04%,真菌1株,占0.86%;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分别占54.32%、11.21%、10.34%;检出多数病原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苯唑西林、头孢唑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相对敏感,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耐药性.结论 小儿肾盂积水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高,应在术后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针对性进行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以有效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作者:艾方;张会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感染现患率及感染病原菌的变化趋势,以促进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对医院2008-2011年某日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次共调查住院患者5045例,医院感染237例,感染现患率为4.74%;ICU、神经外科、血液内科等为医院感染的高发科室;高发部位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送检率平均31.21%,共检出感染病原菌116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7.2%,革兰阳性球菌占19.8%,真菌占12.9%;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及预防用药逐年下降,一联用药比例为74.16%.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抗菌药物的使用逐渐趋于合理,ICU、神经外科、血液内科及下呼吸道感染仍是今后医院感染工作监控的重点科室及重点部位.
作者:罗柳荣;刘滨;周丽芳;黄敏容;周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加强手术室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对减少医疗活动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我科针对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储存、转运交接流程实施规范管理实践.1 成立手术室医疗废弃物管理小组成立了医疗废弃物管理小组,完善手术室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手术室护士、保洁员定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进修实习人员,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
作者:李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持续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的具体措施,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和有效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6月医院50例腹部手术并发肠外瘘患者采用腹腔双套管持续冲洗引流治疗,并对医院感染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平均腹腔双套管冲洗时间21.8 d,未发生腹腔积液、腹腔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医院感染3例,感染率6.0%,其中切口感染率4.0%,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2.0%.结论 加强腹腔双套管冲洗的感染控制管理可有效地降低腹腔感染的并发症,提高腹腔严重感染手术后的治疗效果,避免医院感染.
作者:周静;杨亚南;潘立茹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患者507例,选取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36例为观察组,对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随机选取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通过对比探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5%,>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8.7%;≤60岁患者占总数的25.0%,>60岁患者占总数的75.0%;观察组的尿管留置时间为(12.1±2.5)d,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5±1.9)d,另外留置时间>10 d患者均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应尽量减少尿管的留置时间,同时注意护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家仁;李强;张弦;李志家;陈力;洪诗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儿死亡危险因素,以期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病患死亡率.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3年1月-2011年9月32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特点,研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病原菌、临床征象、并发症等变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感染性休克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32例患儿中死亡13例,病死率40.63%;细菌学检出病原菌32株,前4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分别占37.49%、15.62%、12.50%和9.38%;单因素分析显示,死亡组与存活组的白细胞计数、血清乳酸值、血糖、血小板计数、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抗菌药物应用不当、CRP、白蛋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乳酸值、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受累脏器数及抗菌药物应用不当是感染性休克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儿病死率高,乳酸水平升高、合并MODS以及抗菌药物应用不当是影响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因素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
作者:金益梅;黄爱蓉;何时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的影响因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为临床手术和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全身麻醉施行手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线形回归方程对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影响麻醉后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是年龄、麻醉方式、手术种类;>60岁的老年患者36例,占45.0%,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在麻醉方式的选择中,全身麻醉、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分别为44、20、16例,各占55.0%、25.0%、20.0%;神经系统疾病和胸部、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别为40、20例,各占总疾病的50.0%和25.0%.结论 应加强对麻醉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降低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作者:杨双梅;马世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立体防护在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医院普通病房感染管理水平.方法 从2009年1月-2012年6月医院随机选择外科、骨伤科普通病房采用立体防护,期间住院的手术患者128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前期12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立体防护实施前后病房空气洁净度、患者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立体防护实施后对空气、医护人员人、电器、桌面等监测合格率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防护实施后128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22例,分别为切口、肺部及其他感染,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2%;实施前1280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98例,医院感染率为7.66%;实施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实施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立体防护措施应用于普通病房感染管理中可明显提高空气及物品清洁度,对降低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方群;章玲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联合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检测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NIP)中的临床价值,为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医院住院治疗的236名新生儿感染性肺炎患者为研究组,同期出生的236名健康新生儿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新生儿的PCT、CRP和WBC的变化.结果 联合检测对研究组、细菌感染组、混合感染组与其他组的灵敏度为80.5%、95.6%、85.6%、10.0%;特异度分别为72.0%、88.6%、70.3%、60.0%;联合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0.5%与72.0%;PCT和CRP在细菌性感染组和混合感染中显著上升(P<0.05);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WBC仅在细菌性感染组显著上升(P<0.05),改变幅度<PCT和CRP,但治疗前后仍有显著性改变(P<0.05);未在其他感染组观察到3个指标的显著改变.结论 PCT较CRP和WBC灵敏度高,PCT联合CRP、WBC检测能有效执行对细菌性/混合性肺炎的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是新生儿肺炎的合理血清学感染指标组合模式.
作者:徐向勇;李正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城区非孕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城区554例非孕妇女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检测,按1∶1配比法选取未感染者作为参照对象.结果 554例非孕妇女中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51例,感染率为9.21%;年龄30~39岁组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高,为12.29%;结婚0~10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高,为12.3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结婚<20年、环境高温、妇产科手术、人流史与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人流史、妇科手术史是导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加强对非孕妇女妇科疾病的检查,能有效地降低阴道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率.
作者:黄柏丽;宣柏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