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健波;朱以军;单小云
目的 探讨不同麻醉方法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为预防肺部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40例择期老年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术后自控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全凭静脉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B组),每组各70例;两组患者分别在麻醉前、拔管后5 min 2个时相监测呼吸功能变化: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分钟通气量(MV);术毕停药后观察两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并于术后第3天监测两组患者有无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白细胞>15×109/L,检查胸部X线片,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拔管后RR、MV、SpO2较麻醉前有较显著的变化(P<0.05),而A组变化不大,两组拔管后RR、MV、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停药后观察A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B组患者(P<0.05);术后第3天监测结果显示,观察组出现发热(>38℃)、咳嗽咳痰、肺部啰音、白细胞>15×109/L、胸片见炎症改变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胸段硬膜外阻滞复合静脉全麻加自控硬膜外镇痛更加有利于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的呼吸功能恢复,可有效地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作者:朱东兴;戴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探讨气管支气管异物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和药物敏感性,为临床诊断、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自2003-2010年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部感染患者113例痰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其结果进行x2检验分析.结果 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感染的前3位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敏感率为100.0%,对庆大霉素较为敏感,敏感率为72.3%,对氨苄西林的敏感率为18.2%;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高为100.0%,对头孢噻肟敏感率为61.1%,而对头孢唑林的敏感率仅为16.7%;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0%,对头孢曲松的敏感率为71.4%,而对氨苄西林敏感性低,仅为1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感染患者应用万古霉素效果好,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则对亚胺培南比较敏感,说明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依旧是治疗气管支气管异物继发肺部感染的后手段.
作者:李靖;党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调查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鲍氏不动杆菌的标本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感染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资料,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感染科室分布以ICU、神经外科、呼吸内科多见,分别占28.84%、23.28%、22.49%;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占70.63%;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依次为氨曲南为79.37%、头孢西丁为69.31%、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为66.40%、哌拉西林为64.81%、头孢吡肟为64.02%、头孢噻肟为61.90%、左氧氟沙星为61.38%,而对亚胺培南为25.66%、头孢哌酮/舒巴坦为16.67%,耐药率相对较低.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非常严重,应加强对鲍氏不动杆菌引起的医院感染耐药性监测,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作者:周玉平;陈桃珍;徐水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内科住院患者中心静脉置管(PICC)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120例医院内科系统的住院患者,采用统一的调查表详细记录相关信息,根据病情所有患者均给予PICC,根据其是否发生感染分为两组,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PICC感染,感染发生率为16.7%;其中导管尖端培养阳性10例,8株分离菌中4株为革兰阳性菌、3株为革兰阴性菌、1株为真菌;20例发生感染的患者中,局部定植16例,局部感染3例,菌血症1例;PICC发生感染组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管径≥16G、导管多腔、有糖尿病史、使用抗菌药物分别为(10.0±1.2)d、70.0%、70.0%、75.0%、70.0%,明显高于未感染组患者的(6.2±1.3)d、45.0%、45.0%、50.0%、45.0%,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29.0±3.2)g/L明显低于未感染组患者的(36.9±4.2)g/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科住院患者PICC发生感染与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导管管腔的增加、合并糖尿病及血清白蛋白水平的低下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对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作者:孙明月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引起尿路感染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对策,为降低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尿路感染概率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2007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48例行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尿路感染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尿管留置时间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密闭式引流系统处理,对照组患者鼓励患者多饮水,帮助生理性膀胱冲洗与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48例尿路感染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及留置导尿时间与尿路感染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措施的临床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41.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过高、住院时间长及留置尿管时间较长等是前列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患者给予密闭引流系统,护理人员严格无菌操作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尿路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逸;陈光耀;许新民;胡文豪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2011年度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情况,为减少多药耐药感染提供有效数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某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2011年1-12月送检标本中多药耐药菌所占比例、标本来源及感染科室分布.结果 共检出6种多药耐药菌2543株,占全院总分离菌的8.93%,73.41%的多药耐药菌来源于痰液,其次是尿液;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成为主要的多药耐药菌,分别占多药耐药菌的31.81%及30.00%;多药耐药菌感染科室分布以ICU为主,占48.72%,其次呼吸内科,占34.13%.结论 多药耐药菌导致医院内难治性感染的比例不断上升,使抗菌药物面临选择的压力与挑战,加强多药耐药菌的监测、减少多药耐药菌的发生及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勇;潘磊;薛文英;宋志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胃癌、胃息肉组织中脆性组胺三联体(FHIT)蛋白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慢性胃炎、增生性胃息肉、腺瘤性胃息肉、高分化胃癌、低分化胃癌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采用快速尿酶法检测组织的HP感染情况.结果 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3.3%、71.7%、35.0%,HP感染率分别为40.0%、53.3%、83.3%,三者之间两两比较,P<0.05;癌组织中HP阳性50例,FHIT蛋白同时阳性12例;HP阴性10例,FHIT蛋白同时阴性1例;HP阳性组织中FHIT蛋白阳性表达率为24.0%,显著低于HP阴性组治中的90.0%;相关分析发现,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与HP感染呈负相关(r=-2.146,P<0.05).结论 慢性胃炎、胃息肉、胃癌组织中FHIT蛋白表达逐渐降低,HP感染率逐渐增高,二者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常廷民;李秀敏;范颖英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将6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均给予拉米夫定口服,治疗组加用白细胞介素-2皮下注射,疗程48周.结果 在治疗12、24周时,治疗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11.43%、28.57%,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0、8.57%,对照组HBV-DNA转阴率分别为8.57%、22.86%,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0、5.7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与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8.82%、41.18%,对照组为33.33%、15.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安全性高.
作者:陈明华;华莉;王晓治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明确肿瘤化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病原学情况,为预防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4964例置管化疗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21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及感染相关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 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为0.42%,21例感染患者中14例为置管部位及导管尖端病原菌培养阳性,占66.67%,7例患者无局部感染症状,占33.33%;21例患者均有发热、体温升高等全身感染症状;感染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1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0株占47.62%,革兰阴性杆菌7株占33.33%,真菌4株占19.05%,主原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属,分别占23.81%、14.29%、14.29%;年龄≥60岁、PICC留置时间≥7d、留置部位为贵要静脉是感染高发的相关因素.结论 加强置管操作与维护管理、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加强随访、增加患者营养、提高免疫力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江子芳;杨方英;吴婉英;俞新燕;高利琴;王慧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风险提供参考.方法 医院2005年1月-2012年1月共收治前列腺增生手术治疗患者507例,选取其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36例为观察组,对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随机选取同期未发生医院感染的前列腺增生手术患者50例为对照组,通过对比探讨前列腺增生手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5%,>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8.7%;≤60岁患者占总数的25.0%,>60岁患者占总数的75.0%;观察组的尿管留置时间为(12.1±2.5)d,明显多于对照组的(4.5±1.9)d,另外留置时间>10 d患者均发生医院感染.结论 应尽量减少尿管的留置时间,同时注意护理过程中的无菌操作,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家仁;李强;张弦;李志家;陈力;洪诗哲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了解医院相关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HA-MRSA)和社区相关性MRSA (CA-MRSA)的相关致病因子及其分布规律,为医院关于MRSA的感染学控制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分离的53株MRS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检测MRSA中杀白细胞毒素(PVL)及α-溶血素(α-HL).结果 临床分离的53株MRSA中,PVL毒素15株CA-MRSA中5株阳性,阳性率为33.3%,38株HA-MRSA中1株阳性,阳性率为2.6%,(P≤0.05);15株CA-MRSA进行α-溶血素检测,其中9株阳性,阳性率为60.0%;38株HA-MRSA,其中23株阳性,阳性率为60.5% (P>0.05).结论 PVL毒素和α-溶血素是MRSA主要的致病因子,在携带率方面,CA-MRSA比HA-MRSA更容易携带PVL毒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α-溶血素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作者:林琳;王晶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ICU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的应用效果,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方法 品管圈小组成员现场观察ICU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现状,对错误的洗手方法通过脑力激荡及柏拉图等品管工具分析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干预,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62.4%上升至93.3%,戴手套后洗手正确率由25.1%提高至8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建立洗手习惯的“知-信-行”链条,提高洗手正确率.
作者:王春英;黄淑群;房君;陈琳;王锡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分析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接受全麻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962例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收集的痰标本做细菌培养后进行菌种鉴定与药敏试验;对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史、麻醉通气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有无镇痛等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459株,前5位病原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52.51%、9.58%、9.15%、6.97%、6.10%;分离菌株对抗菌药物显示出不同敏感性,对铜绿假单胞菌敏感度高是阿米卡星,敏感率为68.88%,而氨曲南敏感度低为36.10%;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吸烟史、肺部手术、基础疾病、麻醉通气时间以及术后拔管时间.结论 在对老年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治疗时应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当发生感染后,应结合药敏试验进行抗菌药物选择.
作者:杨灵君;张涛;狄华君;陈洁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黄芩素协同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构建生物膜体外模型;分为空白组、黄芩素组、阳性对照克拉霉素组、左氧氟沙星组、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两倍稀释法测定药物的低抑菌及杀菌浓度;连续稀释法行活菌计数;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 17 54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培养3d和7d后可形成早期及成熟期的生物被膜;早期活菌计数结果显示,无论是早期或成熟期各组单独作用时与空白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早期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7.19±0.12)log10 CFU/ml、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7.25±0.13)log10 CFU/ml,与空白组(7.88±0.10)log10 CFU/ml或左氧氟沙星(7.81±0.07)log10 CFU/ml单独作用组相比,活菌计数明显减少(P<0.05);成熟期的黄芩素+左氧氟沙星组(7.29±0.09) log10 CFU/ml、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7.36±0.11)log10 CFU/ml与空白组(7.89±0.12)log10 CFU/ml或左氧氟沙星(7.87±0.08)log10 CFU/ml单独作用组相比,活菌计数也明显减少(P<0.05);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无论是早期或成熟期药物组合作用组与单独作用组相比,死菌均明显增多.结论 黄芩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具有破坏作用,与左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可显著增强左氧氟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
作者:黄莹莹;陈一强;孔晋亮;阎萍;蔡双启;杜仲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口腔修复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20例患者,对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治疗过程中的空气质量、器械消毒灭菌、废物处理和易感人群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HBsAg阳性患者有42例,阳性率为35.0%;未感染组治疗过程中诊室空气中细菌平均数量为(2.3±0.2)CFU/m3,感染组(3.5±0.3)CFU/m3;器械表面的细菌数量,感染组(102±11) CFU/cm2,未感染组(62±13) CFU/cm2;感染组易感人员24例,未感染组2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过程中未感染组的废物处理要优于感染组.结论 空气质量、器械消毒灭菌、垃圾处理和易感人群等因素均与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执行口腔修复科技术操作规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口腔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才能降低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发生率.
作者:卢宇;王姝;杨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检测临床分离的淋病奈瑟菌(NG)耐药性,以了解NG的耐药现状,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分离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在医院就诊的淋病疑似患者宫颈分泌物NG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采用K-B法,药敏纸片选用5类7种常用抗菌药物,均为英国Oxoid公司产品;β-内酰胺酶测定采用产色头孢硝噻吩纸片法.结果 151株NG对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低为6.0%,其次是第二、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为13.2%~17.2%;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84.8%、78.8%和72.8%;耐药模式以3耐、2耐的构成比高,分别占39.7%、32.4%;全敏感和全耐药的仅占6.0%和1.3%.结论 大观霉素和第三代头孢菌素可作为淋病治疗的首选药物,青霉素类、喹诺酮类和四环素类药物因耐药率太高,已不适合作为一线药物使用;鉴于NG的耐药性变化较快,应加强细菌的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缓NG耐药性的发生和传播.
作者:金必文;扬丽;丁金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以期为该病诊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9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老年肺部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同期健康体检老年患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丁酰硫代胆碱法分别测定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组、肝功能不全组CHE水平.结果 对照组血清CHE水平为(7800.03±1632.78)IU/L,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组CHE水平为(4072.98±2396.36) IU/L,其中肝功能不全组为(4734.79±2445.64)IU/L,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CHE异常比例为0.00%,老年多器官功能障碍组、肝功能不全组分别为:71.00%和54.16%,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按照预后将老年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生存组CHE水平为(4771.06±2431.42) IU/L,而死亡组则为(2387.96±1259.58)IU/L,死亡组较生存组明显降低(P<0.05);生存组CHE异常比例为59.20%,而死亡组达96.60%,死亡组较生存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老年肺部感染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血清CHE水平显著降低,其降低程度可能与预后相关,可作为患者病情监测、治疗与预后判断的综合指标.
作者:杨长春;杨贵荣;李凯;高敏;赵海滨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全胃肠外营养患者(TPN)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10年1-12月45例经TPN治疗住院患者,选取经TPN治疗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者为感染组;无感染者为对照组;对其进行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 选取的45例经TPN治疗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7例,总发生率为15.56%;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在年龄、TPN治疗时间、置管时间、置管类型、免疫抑制剂使用和是否入住ICU治疗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TPN治疗患者出现CVC-RI的危险因素主要为年龄、TPN治疗时间、置管时间、置管类型、是否入住ICU治疗;其中年龄≥60岁占85.71%,TPN治疗时间≥5d占71.43%,置管时间≥4周占71.43%,使用三通管占71.43%,ICU治疗占71.43%.结论 通过了解经TPN治疗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因素,有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做出更加针对性的治疗,以减少患者感染的风险.
作者:傅红飞;寿月清;周月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脲支原体(Uu)感染与盆腔粘连的关系,为盆腔粘连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盆腔粘连的患者为病例组,100例未发现盆腔粘连的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Ct和Uu感染情况.结果 病例组患者Ct和Uu阳性率为37.78%、4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1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盆腔粘连严重程度均与Ct、Uu感染呈现明显的正相关(r=7.96;7.84,P<0.01).结论 Ct和Uu感染是导致盆腔粘连重要致病因素,应重视Ct和Uu的检测.
作者:张燕;曹佩珠;方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人性化管理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和感染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消毒供应中心的38名工作人员,对其进行1年半的跟踪调查,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了解前一年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感染意识的优良程度、感染例数等信息;将人性化管理模式引入中心管理中,6个月后对中心工作人员重复上述问卷调查,统计两次调查的结果,对比前后感染意识及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在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工作2h后洗手前细菌数平均为(18.04±2.47) CFU/cm2,洗手后为(3.10±1.02) CFU/cm2,明显少于之前的(21.47±6.14)、(6.05±2.13)CFU/cm2;引入人性化管理后,1年内中心总感染频次为104次,人均2.47次/年,明显少于之前总数143次,人均3.41次/年,各数据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入人性化管理模式后,中心内工作人员的感染意识有了大幅提高,感染率得到有效的控制,提高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值得推广.
作者:陶华;李高亮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