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评价

冯梅;王耀光;杨晓凯;叶华;张庆元;陈未来

关键词:头孢哌酮/舒巴坦, 老年患者, 吸入性肺炎
摘要:目的 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2年1月31日住院的41例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安全性.结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总有效率为85.37%,细菌清除率为81.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效果良好且安全,是经验性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肾盂积水术后尿路感染病原学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小儿肾盂积水术后尿路感染病原菌情况,提出预防干预措施,为临床预防及减少相关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对164例术前排除尿路感染的行肾盂积水手术治疗的患儿在术后7d取尿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术后共有113例患儿发生尿路感染,感染发生率68.90%,其中男性76例,感染率为62.81%,女性37例,感染率为86.05%,不同性别尿路感染发生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菌株11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占18.10%,革兰阴性杆菌94株,占81.04%,真菌1株,占0.86%;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分别占54.32%、11.21%、10.34%;检出多数病原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苯唑西林、头孢唑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相对敏感,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耐药性.结论 小儿肾盂积水术后尿路感染发生率高,应在术后置管时严格无菌操作,针对性进行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以有效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

    作者:艾方;张会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评价

    目的 观察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2012年1月31日住院的41例老年患者吸入性肺炎应用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安全性.结果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总有效率为85.37%,细菌清除率为81.2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76%.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效果良好且安全,是经验性治疗老年吸入性肺炎的首选药物之一.

    作者:冯梅;王耀光;杨晓凯;叶华;张庆元;陈未来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不同病理改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对8012例行胃镜检查后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形态表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共1121例,其中A组(单纯萎缩性胃炎)共532例,B组(萎缩性胃炎伴增生)共589例;A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385例,诊断符合率为72.37%;B组患者病理诊断为萎缩性胃炎505例,诊断符合率为85.7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54例,不典型增生56例;B组患者病理结果肠上皮化生94例,不典型增生108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p感染307例,感染率为57.71%;B组患者Hp感染429例,感染率为72.8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以萎缩性胃炎伴增生诊断率高于单纯萎缩性胃炎,且其合并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及Hp感染率较高,临床上更应该重视其诊断、治疗和随访.

    作者:林根友;谢海萍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腺苷脱氨酶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为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酶显色法检测52例结核性脑膜炎、48例化脓性脑膜炎和45例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腺苷脱氨酶水平.结果 结核性脑膜炎组、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腺苷脱氨酶水平分别为(16.51±6.53)、(5.62±2.57)、(3.25±1.3)U/L;结核性脑膜炎组腺苷脱氨酶水平明显高于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P<0.05);治疗后2、4、6周腺苷脱氨酶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治疗进展,腺苷脱氨酶水平不断下降(P<0.05).结论 脑脊液中的腺苷脱氨酶测定有助于结核性脑膜炎的早期发现及鉴别诊断,对其进行动态监测可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金雪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肝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肝癌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防治该类感染发生的措施.方法 选取210例行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进行分组比较相关指标,探讨肝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并发肺部感染组患者既往吸烟患者占42.55%,既往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患者占53.19%,术前低蛋白血症患者占23.40%,术前进行深静脉穿刺患者占36.17%,均高于未并发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肺部感染组术后使用镇痛泵患者占21.28%,低于未并发肺部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肺部感染组患者术前住院时间为(7.2±1.4)d,手术时间为(186.4±32.5)min,术中气管插管时间(162.1±17.8)min,术中出血量为(1264.8±150.7)ml,术后留置鼻胃管时间为(12.5±4.5)d,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为(4.5±2.4)d,均大于未并发肺部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既往吸烟史、慢性肺部疾病史、术前低蛋白血症、术前住院时间较长、术前进行深静脉穿刺、手术时间较长、术中气管插管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不使用镇痛泵、术后长时间留置鼻胃管时间和使用呼吸机均是肝癌患者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针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有利于减少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

    作者:金璐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的危险因素,总结预防对策,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口腔修复科2010年1月-2011年12月的120例患者,对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治疗过程中的空气质量、器械消毒灭菌、废物处理和易感人群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HBsAg阳性患者有42例,阳性率为35.0%;未感染组治疗过程中诊室空气中细菌平均数量为(2.3±0.2)CFU/m3,感染组(3.5±0.3)CFU/m3;器械表面的细菌数量,感染组(102±11) CFU/cm2,未感染组(62±13) CFU/cm2;感染组易感人员24例,未感染组25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诊疗过程中未感染组的废物处理要优于感染组.结论 空气质量、器械消毒灭菌、垃圾处理和易感人群等因素均与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执行口腔修复科技术操作规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口腔器械消毒、灭菌质量,加强医疗废物管理,才能降低口腔修复科交叉感染发生率.

    作者:卢宇;王姝;杨枫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致医源性感染的临床分析及预防

    目的 观察中风后遗症患者留置导尿后不同护理方法下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将中医科住院的中风后遗症行留置导尿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一步采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感染监测管理,观察术后尿道感染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经过两个周期监测,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6.00%、10.00%、17.00%、22.00%、27.00%、32.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1.00%、3.00%、8.00%、12.00%、1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个周期末监测细菌感染情况,对照组患者留置导尿后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12.00%、16.00%、24.00%、28.00%、36.00%、48.00%,试验组3、5、7d接口处及尿道口检测细菌阳性率分别为0、2.00%、4.00%、12.00%、16.00%、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留置导尿后进行规范性护理,有利于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朱秀明;余朱燕;陈海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探讨

    目的 调查鄂西山区医院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内科病区预防、控制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筛选年龄≥60岁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和新规则进行操作与评价;采用WHONET 5.4-5.5版本分析数据.结果 共分离247株病原菌,分离率居前6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5.9%、肺炎克雷伯菌占16.6%、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0%、鲍氏不动杆菌占14.6%、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1%、大肠埃希菌占7.3%;主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达10.9%、13.9%;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40.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8.6%;但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革兰阳性球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100.0%敏感.结论 鄂西山区老年医院获得性肺炎的病原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采取干预措施,延缓和控制细菌耐药率快速增长的不利局面.

    作者:刘佳;刘泽秀;王伟;王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血透留置导管出口湿敷溶液外敷的效果观察

    在血液透析中,深静脉导管置人作为血管通道被普遍使用.为了减少导管口和隧道的感染,2012年1-6月我科对42例行长期留置导管的血透患者,通过采用复合碘与百多邦外敷导管口消毒方法进行疗效观察.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2年1-6月行长期留置导管42例血透病例,导管出口处均有不同程度红肿、疼痛、渗液、导管松动等感染症状.

    作者:何惠芬;许晓妹;毛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miRNA在不同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患者血清中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miRNA在不同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耐药患者治疗期间血清中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1年6月医院收治的50例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过程发生耐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服用药物不同,分为核苷类似药治疗组和干扰素治疗组各25例,利用荧光定量技术系统分析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血清中miRNA表达变化.结果 miRNA中let-7a、let-7f、miR-122、miR-223及miR-26a在核苷类似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表达量分别为(22.12±2.12)、(22.34±3.17)、(22.92±3.14)、1(5.27±2.28)、(17.35±2.98) fmol/L,在干扰素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表达量分别为(21.31±2.05)、(21.23±2.12)、(21.72±2.18)、(13.87±2.17)、(16.28±1.87) fmol/L,两组治疗后各指标均高于治疗前和停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miR-602含量随治疗延续逐渐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NA在干扰素治疗组耐药患者血清中的含量低于在核苷类似药治疗组中的表达,但变化趋势一致,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iRNA在干扰素治疗组耐药患者血清中的含量低于在核苷类似药治疗组中的表达,但变化趋势一致.

    作者:叶韦玮;陈永新;金凌震;吴霜;陶兴飞;朱锦宏;何进科;陈湘义;楼莲青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调查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1月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结果 医院感染发生率11.23%,好发部位以上呼吸道、胃肠道、下呼吸道为主,分别占40.74%、23.15%、12.04%;呼吸道感染好发于春、秋、冬季,胃肠道感染与泌尿道感染好发于秋季;常见感染病原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9.63%、23.15%、19.44%.结论 老年精神科患者的医院感染有一定的特殊性,根据老年精神科医院感染的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医务人员控制医院感染的能力,降低医院感染率.

    作者:欧萌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ICU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索ICU细菌耐药性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ICU 2009年1月-2010年6月入院患者(对照组)的病原菌构成、耐药率与AUD的相关性,前瞻性干预ICU 2010年7月-2011年12月入院的患者(干预组)的抗菌药物使用,通过监测细菌耐药性的变化,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比较两组优势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与AUD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分离病原菌201株,干预组196株,两组以革兰阴性菌占绝对优势,对照组67.6%、干预组7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干预组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分别占15.3%、11.7%,较对照组的20.9%、14.9%呈明显下降;干预组肠杆菌科菌和非发酵菌对氟喹诺酮类的耐药率≤30.0%,较对照组>40.0%有显著下降;两组筛选出9种优势菌株的耐药率大多与AUD呈正相关关系,对照组有鲍氏不动杆菌(P<0.01)、溶血葡萄球菌(P<0.05)两组呈显著正相关;干预组有鲍氏不动杆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5组呈显著正相关(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结论 细菌耐药性与AUD有关,降低AUD,能有效扼制细菌耐性的增长,是控制细菌耐药切实可行的监测指标.

    作者:章小敏;叶爱菊;罗良剑;丁正祥;洪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应用品管圈活动提高ICU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提高ICU医务人员洗手正确率的应用效果,达到降低医院感染的目的.方法 品管圈小组成员现场观察ICU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现状,对错误的洗手方法通过脑力激荡及柏拉图等品管工具分析存在的问题,采用相应的方式进行干预,对干预前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ICU医务人员手卫生正确率由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62.4%上升至93.3%,戴手套后洗手正确率由25.1%提高至80.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有效帮助医护人员建立洗手习惯的“知-信-行”链条,提高洗手正确率.

    作者:王春英;黄淑群;房君;陈琳;王锡唯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孕期妇女阴道炎发病情况及病原菌调查

    目的 了解孕期妇女阴道炎发病情况及病原菌感染分布,为临床防治孕期阴道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孕期妇女328例作为研究对象(孕妇组),其中115例为早孕组,104例为中孕组,109例为晚孕组,并且选取同期门诊行体检的育龄期妇女100例作为对照(非孕组),进行阴道分泌物检查确定有无滴虫性阴道炎(TV)、真菌性阴道炎(VVC)、细菌性阴道炎(BV).结果 孕妇组阴道炎发病率29.57%,非孕组发病率19.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感染病原菌不同,孕妇组TV、VVC、BV感染率分别为2.44%、8.54%、18.60%,非孕组感染率分别为5.00%、6.00%、8.00%,TV、VVC感染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感染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炎发病率早孕组29.57%,中孕组29.81%,晚孕组29.36%,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孕组TV、VV、BV感染率分别为0.87%、9.57%、19.12%,中孕组感染率分别为2.88%、9.62%、17.31%,晚孕组感染率分别为3.67%、6.42%、19.27%,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与非孕组阴道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V、VVC、BV感染率在早孕组、中孕组、晚孕组与非孕组之间分别比较,TV、VVC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期妇女阴道炎发病率较非孕妇女有所增加,并且以BV感染率升高更为明显.

    作者:沈醒杭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培训对带状疱疹感染患者护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培训对带状疱疹感染患者护理工作的影响,为减少与控制带状疱疹感染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258例带状疱疹感染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护理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随机选取79名护士进行带状疱疹感染医院感染基本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结果 带状疱疹感染患者护理工作影响相关因素包括治疗与护理持续时间、患者住院时间、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等;79名护士在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培训前后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护士对带状疱疹病因知识、感染因素、患者临床表现、感染危害、护理措施和医院感染防治知晓率教育前分别为46.8%、44.3%、51.9%、31.6%、44.3%和40.5%,教育后分别为86.1%、81.0%、89.9%、81.0%、87.3%和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规范的护理操作可大程度的减少或消除带状疱疹感染.

    作者:施苏媚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冲洗液预防泌尿科患者术后引流管逆行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冲洗液对泌尿科室患者术后引流管逆行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医院2011年8月-2012年1月泌尿科收治的68例泌尿系疾病手术后留置引流管患者,随机分为冲洗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冲洗液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在留置导管部位推注0.9%氯化钠冲洗液,收集两组患者术后24、48、72h的引流液进行细菌培养,观察细菌阳性率,评价冲洗液的预防效果.结果 冲洗液组与对照组引流液细菌培养阳性分别为4、18例,阳性率为11.76%、52.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2,P<0.05);冲洗液组有2例大肠埃希菌感染,对照组有13例大肠埃希菌感染.结论 采用0.9%氯化钠冲洗液对术后留置引流管进行冲洗,明显降低了逆行感染细菌的发生率,且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钢;温海涛;朱伟智;金志昌;刘晓明;陈特磊;吴齐全;姚许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医用一次性灭菌包装材料及其质量的可靠性

    带有灭菌指示色块的灭菌包装材料属于消毒产品,但是无纺布和皱纹纸目前既不属于医疗器械也不属于消毒产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风险.1 医用一次性灭菌包装材料1.1 纸塑包装袋 纸塑包装袋一次性使用,无需回收,节约人工成本,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带有灭菌指示色块,便于辨别是否经过灭菌处理.

    作者:苏静;王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城区非孕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调查城区非孕妇女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城区554例非孕妇女进行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检测,按1∶1配比法选取未感染者作为参照对象.结果 554例非孕妇女中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51例,感染率为9.21%;年龄30~39岁组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高,为12.29%;结婚0~10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率高,为12.3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结婚<20年、环境高温、妇产科手术、人流史与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人流史、妇科手术史是导致阴道假丝酵母菌属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通过加强对非孕妇女妇科疾病的检查,能有效地降低阴道假丝酵母菌属的感染率.

    作者:黄柏丽;宣柏云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三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状调查分析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医院感染现状,为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0-2011年出院患者病历38 722份进行医院感染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1113例,感染率为2.87%,感染率居前3位的科室依次为ICU占15.54%、神经外科占9.81%及血液科占7.04%;感染部位居首位的为下呼吸道305例,占47.29%;革兰阴性杆菌仍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占68.66%,其中居前3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6.74%、14.75%、10.60%.结论 加强对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重点部位及重点环节的监测力度,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尚秀娟;程爱斌;安立红;董善俊;吴玉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 手术室医疗废弃物规范管理

    加强手术室医疗废弃物的管理,对减少医疗活动中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我科针对医疗废弃物的分类、储存、转运交接流程实施规范管理实践.1 成立手术室医疗废弃物管理小组成立了医疗废弃物管理小组,完善手术室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手术室护士、保洁员定期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对手术医师、麻醉医师、进修实习人员,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教育.

    作者:李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