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林;朱成宾
目的 探讨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及其对策,有效降低感染率.方法 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1280例行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并提出预防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对策.结果 发现手术切口感染患者81例,感染率6.3%;经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发现革兰阴性菌60株,占74.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值=0.667)、腹部手术史(OR值=0.557)、肿瘤类型(OR值=0.334)、术后白蛋白水平(OR值=0.222)、切口(OR值=0.466)和手术类型(OR值=0.661)、手术(OR值=0.432)和住院时间(OR值=0.432)以及切口长度(OR值=0.633)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肠手术常伴有切口感染,采取有效地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地减少感染率,使老年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余雪;钮林霞;吴明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探讨积极的预防措施,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2年1月482例行血液透析的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482例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血流感染49例,发生率为10.2%;共分离出5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1株占58.5%,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见;革兰阴性杆菌22株,占41.5%,以大肠埃希菌为多见;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留置时间、基础疾病、插管部位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插管次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而留置时间、基础疾病、插管部位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赵丽平;骆美良;刘连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并对其分布趋势及耐药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及耐药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以确诊为AECOPD的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能自行咳嗽者经3%H2O2溶液漱口后深咳出深部痰液,不能自行咳痰者用无菌痰液收集器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痰标本,萨布罗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参考NCCLS标准.结果 221例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且有不同程度使用糖皮激素老年患者有118例痰培养出真菌118株,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占83.1%;其中又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占42.4%;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两性霉素B 94.07%、氟胞嘧啶93.22%、伊曲康唑72.03%、咪康唑70.34%、氟康唑33.51%、酮康唑28.81%.结论 院内真菌感染AECOPD合并真菌感染比率呈上升趋势,且以假丝酵母菌属多见,作为条件致病菌的真菌感染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特别是老年AECOPD患者肺部合并各类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有相当一部份成为致死性终末感染.
作者:罗利飞;章灵芝;汪官富;韩子华;徐颖鹤;张雪斐 刊期: 2013年第19期
铜绿假单胞菌(PAE)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假单包菌属的代表菌种,为机会致病菌,主要引起抵抗力低下患者的机会感染,广泛分布于水、空气、土壤及正常人体的皮肤、肠道、呼吸道中或存在于医疗器械上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耐药性,并可通过各种机制产生多药耐药(MDR),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我国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Mohnarin)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2010年度报道显示,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量占第1位(45.4%)[1].
作者:刘德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分离出的112株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112株,来自痰液74株占66.07%;临床科室以ICU分布多占58.93%;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64.29%和77.6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4.71%.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的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有效控制其在医院内的定植和传播.
作者:季旭清;张能华;彭草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谱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尿标本阳性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病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真菌培养鉴定采用真菌显色培养基,药敏试验采用ATB-真菌药敏试验试剂条.结果 从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中分离病原菌476株,大肠埃希菌多占27.1%;其他病原菌依次为真菌、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3.7%、15.3%、6.9%、6.1%、3.8%、3.2%;119株大肠埃希菌中70.6%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头孢替坦耐药率<6.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均>50.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84.4%,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仅为3.6%;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80.0%;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耐药性与大肠埃希菌相似;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10.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29.4%、58.8%;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耐药率二者有所不同,粪肠球菌耐药率为76.5%、屎肠球菌为9.1%.结论 引起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喹诺酮类耐药严重,应引起注意,提供系统、全面的病原菌耐药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长娴;孔庆芳;陈建明;叶南圆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在使用抗菌药物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与舒利迭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改进该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治疗的72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3d后,序贯使用舒利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基础上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用药1周后对患者肺功能指标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平均1秒用力呼气容积值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值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使用抗菌药物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与舒利迭序贯治疗COPD发作合并感染,可迅速控制感染症状,改善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骆健峰;朱丹;陈慧;陈卫松;王临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研究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302例尿毒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将不同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并发基础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302例尿毒症患者中共6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87%,其中呼吸道感染高,占36.67%,其次为泌尿道及消化道感染,分别占26.67%及23.33%;年龄≥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7.34%,<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14.37%,住院时间≥30 d患者的感染率为26.52%,<30 d患者的感染率为8.33%,并发基础疾病≥2种患者感染率为32.89%,<2种患者感染率为15.49%,各种因素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60岁、住院时间较长及并发基础疾病种类较多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作者:聂祥智;周文祥;陈菁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探讨有效预防其发生生殖道感染的措施,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患者110例,同时选取同期定期行产检并终分娩的健康孕妇110名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测以及阴道毛滴虫、支原体属、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的检测,并对比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组的患者发生生殖道感染率为23.6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55% (P<0.05);其中常见的是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占53.84%,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和支原体属感染,各占23.08%;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水平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越高、餐前尿糖阳性结果越强,其并发生殖道感染的概率越高(P<0.05),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生殖道感染,血糖水平过高和生殖道感染呈明显正相关,通过饮食调节、积极控制血糖、孕期卫生以及适量锻炼,能有效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冯红英;李有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为临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105例和未感染组455例,对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72.4±9.7)岁,高于未感染组(67.2±8.3)岁;肺部感染组高脂血症病史62例,高于未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意识障碍和住院天数分别为58例和(33.36±12.17)d,未感染组为98例和(25.71±1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呼吸衰竭、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分别为68、65、60、23和29例,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减少的脑卒中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和量表评分分别为(43.94±16.73)、(54.48±15.80)分和(2.94±1.17)分,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病死率40.95%,未感染组为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综合所致,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率.
作者:单彩云;尚美玲;吕素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对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该类患者的预后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60例发生急性脑卒中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应用回归分析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16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24例,感染率为15.0%;感染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吞咽困难、侵入性操作合并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2.5%、58.3%、62.5%、58.3%、58.3%、62.5、58.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36.8%、36.8%、36.0%、33.8%、33.8%、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长期卧床、存在吞咽困难是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患者NIHSS评分(3.2±0.7)分明显低于感染组患者(5.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长期卧床、存在吞咽困难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孟晓彬;王佐荣;王彦贞;胡希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支气管镜室作为一个特殊检查的场所,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痰液、体液、血液及化学消毒剂,职业暴露率高,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现将支气管镜室护士存在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安全防护措施.
作者:张彩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加强急诊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诊疗环境管理及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培训,合理流程,完善监控,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近6年来急诊未发生医源性感染,现总结如下.1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1 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急诊是面对全院24 h开放的医疗救治场所,每天进出人员多、流动性大、病种复杂,许多未明确诊断的传染病较多,易导致空气混浊、细菌污染严重,实施各种诊疗措施后的医疗废物,如处置不当,不仅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还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作者:王运平;张琼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对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特点进行总结,以制定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应用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医院感染的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与药敏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观察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分布及其耐药特点.结果 共分离出耐药菌426株,前10位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9.62%、6.81%、6.34%、6.10%、4.93%;产ESBLs大肠埃希菌检出率高为73.17%,其次为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71.43%、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62.07%,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的耐药率高,分别为61.11%、61.54%,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分别为26.83%、31.03%、47.62%.结论 临床上要提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尽量避免其发生,同时注意监测其细菌耐药特点,重视药敏检查,提高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同时,减少多药耐药菌的发生.
作者:卢乙众;刘建军;刘小红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医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29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分为非感染组280例与早期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随访结果,将12例早期感染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组,A组(3例)采用切开引流+伤口换药+对症支持+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四联疗法,B组(5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清创缝合五联疗法,C组(4例)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抗菌药物伤口持续灌洗六联疗法,针对12例早期感染患者进行感染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分析.结果 疗效优良率早期感染组为91.67%,非感染组为94.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2 h、年龄>55岁、伴慢性基础疾病、术前有开放性伤口为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症状恢复时间(14.5±1.6)d、体征消失时间(16±1.2)d及临床检验值恢复正常时间(18.5±1.4)d六联疗法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早期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66.7%和16.7%.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早期感染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六联疗法能够及时控制并消除感染,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志安;戈才华;方虎;杨博元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89例住院高危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589例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61例,感染率为3.84%;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1.15%;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大肠埃希菌13株占21.31%;妊娠并发症、住院时间>7d、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有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3种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对于高危孕产妇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欣;苏迎燕;江洪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肺结核患者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对合并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肺结核患者送检的样本,做细菌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105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6.6%,革兰阳性球菌占17.9%,真菌占25.5%;革兰阴性杆菌中前3位病原菌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19.9%、15.2%和7.7%,革兰阳性球菌前3位为溶血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占3.3%、2.5%、1.5%,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多数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年龄>45岁、病程>2年、病灶>6肺野、抗菌药物使用2种>2周及住院时间>30 d是住院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肺结核患者并发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且细菌耐药性较高,应加强病原菌检测及耐药性观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李四清;花勤亮;石艳;徐连广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危害因素,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达到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方法 找出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制定与之相应的对策及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 通过充分认识到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的各种职业安全危害,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大限度的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结论 加强各项管理措施,严格执行介入手术室各项防护措施,重视可能导致职业危害的每一个因素,是保证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对策.
作者:周红艳;陈爱民;张海青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会阴侧切术(LE)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LE的775例产妇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产程、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愈后等资料,切口感染率差异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年共有2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5%;其中2010、2011年的感染率分别为3.9%、3.1%(x2=1.05,P>0.05);27例感染产妇均有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全部均有切口分泌物,其中25例为脓性分泌物,体温38~39.2℃,切口部位红、肿、热、痛明显,分泌物细菌培养有26例检出病原菌;产前有生殖道感染等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产程时间≥10 h、住院时间≥4d、阴道操作次数≥4次、会阴侧切缝合技术欠熟练等是LE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掌握LE适应证,对产妇原有疾病应积极治疗,减少阴道检查操作次数,加强规范化操作培训和术后护理等措施有助于降低LE切口感染发生率.
作者:祝志娟;陈蓉;郭叶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切口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行剖宫产术的288例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88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中共发生切口感染27例,切口感染率为9.4%;检出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40.7%和25.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肠杆菌,分别占14.8%和11.1%;切口感染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非切口感染的剖宫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做好相关因素的防护,有利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永红;马俊英;黄娟;王彩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