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华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为减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全身麻醉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00例伴有上呼吸感染全身麻醉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前给予气管内注入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麻醉后30、60 min和术毕的心率对照组分别为(123.5±11.7)次/min、(126.8±11.8)次/min和(113.8±11.4)次/min,观察组分别为(113.6±10.6)次/min、(114.6±11.5)次/min、(104.6±11.6)次/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肺部呼吸音清晰的阳性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6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呛咳发生率观察组为12.00%,对照组为3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全身麻醉中应用,能明显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晓欧;黄光伟;干诚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对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该类患者的预后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60例发生急性脑卒中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应用回归分析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16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24例,感染率为15.0%;感染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吞咽困难、侵入性操作合并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2.5%、58.3%、62.5%、58.3%、58.3%、62.5、58.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36.8%、36.8%、36.0%、33.8%、33.8%、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长期卧床、存在吞咽困难是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患者NIHSS评分(3.2±0.7)分明显低于感染组患者(5.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长期卧床、存在吞咽困难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孟晓彬;王佐荣;王彦贞;胡希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分析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52例阿尔茨海默病肺部感染住院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未感染的152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感染者的病原菌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52例阿尔茨海默病伴肺部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13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6株占20.0%、革兰阴性菌78株占60.0%、真菌26株占20.0%;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0岁)、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长(>4周)、有瘫痪卧床等;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合并糖尿病的危险性大(OR=3.681),其余依次为高龄(>70岁)、住院时间长(>4周)、有瘫痪卧床.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肺部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注意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金雪光;朱洁;费玉娥 刊期: 2013年第19期
对医院普外科、妇产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12年1月1日-12月30日普外科行甲状腺肿物切除、乳腺肿物切除、腹股沟疝修补等Ⅰ类切口手术51例,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2~85岁,平均41岁,住院时间2~28 d,平均14 d.妇产科行卵巢囊肿剥离、卵巢肿瘤切除、子宫肌瘤切除等Ⅰ类切口手术65例,年龄19~51岁,平均31岁,住院时间4~10 d,平均6d.
作者:叶高峰;孙荣丽;张莹;于静;冯六泉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临床治疗提出合理的方法,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150例心房颤动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其中出现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病例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共发生肺炎衣原体感染13例,感染率为8.7%;低蛋白血症、IgM、IgG和CRP升高、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左心房和主动脉内径异常均是造成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与年龄、性别、感染和房颤类型以及血肌酐等无关;而低蛋白血症、IgM、IgG和CRP升高以及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是高危险因素(P=0.021、0.028、0.023、0.048).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临床上定期监测心房颤动有助于防止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荣华;李霞;马秋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型及其对氨基糖苷类(AGs)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米卡星(AMK)、庆大霉素(GEN)、妥布霉素(TOB)、奈替米星(NTM)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npm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16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AMK、GEN、TOB、NTM的耐药率分别为17.3%、37.7%、26.5%、25.3%;armA、rmt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1.1%、6.2%,未检出rmtA、rmtC、rmtD、npmA基因;28株携带armA或rmtB基因菌株对AMK、GEN、TOB、NTM的MIC50均为256 μg/ml、MIC90均≥512 μg/ml.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ArmA型和RmtB型16S rRNA甲基化酶,并介导AMK、GEN、TOB、NTM的高水平耐药表型.
作者:梁彩倩;张永标;杨晓燕;冯亚群;符永玫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干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影响,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对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1年7-12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572例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调查,建立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政策干预前后的结果.结果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89.29%、干预后75.68%;尤其是甲状腺手术,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100.00%降至干预后的41.54%,无手术切口感染病例发生;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 h的使用率从干预前27.20%升至36.65%.结论 通过干预措施,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下降,预防用药疗程缩短,能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
作者:叶顾萍;吴景芳;应庆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铜绿假单胞菌(PAE)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假单包菌属的代表菌种,为机会致病菌,主要引起抵抗力低下患者的机会感染,广泛分布于水、空气、土壤及正常人体的皮肤、肠道、呼吸道中或存在于医疗器械上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对多种抗菌药物有天然耐药性,并可通过各种机制产生多药耐药(MDR),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我国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Mohnarin)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情况,2010年度报道显示,非发酵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量占第1位(45.4%)[1].
作者:刘德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会阴侧切术(LE)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LE的775例产妇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产程、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愈后等资料,切口感染率差异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年共有2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5%;其中2010、2011年的感染率分别为3.9%、3.1%(x2=1.05,P>0.05);27例感染产妇均有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全部均有切口分泌物,其中25例为脓性分泌物,体温38~39.2℃,切口部位红、肿、热、痛明显,分泌物细菌培养有26例检出病原菌;产前有生殖道感染等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产程时间≥10 h、住院时间≥4d、阴道操作次数≥4次、会阴侧切缝合技术欠熟练等是LE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掌握LE适应证,对产妇原有疾病应积极治疗,减少阴道检查操作次数,加强规范化操作培训和术后护理等措施有助于降低LE切口感染发生率.
作者:祝志娟;陈蓉;郭叶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处于潜伏期而在出院后才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随着国内外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感染发生率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医院感染不仅给患者增加新的痛苦,影响疾病的康复,更增加患者的医疗负担.因此如何预防医院感染,减少高危患者的感染已成为医院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进行了大量研究,本研究重点就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和各种干预效果加以综述.
作者:魏华;赵庆华;张莉萍;张为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支气管镜室作为一个特殊检查的场所,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痰液、体液、血液及化学消毒剂,职业暴露率高,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现将支气管镜室护士存在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安全防护措施.
作者:张彩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为临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105例和未感染组455例,对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72.4±9.7)岁,高于未感染组(67.2±8.3)岁;肺部感染组高脂血症病史62例,高于未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意识障碍和住院天数分别为58例和(33.36±12.17)d,未感染组为98例和(25.71±1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呼吸衰竭、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分别为68、65、60、23和29例,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减少的脑卒中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和量表评分分别为(43.94±16.73)、(54.48±15.80)分和(2.94±1.17)分,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病死率40.95%,未感染组为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综合所致,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率.
作者:单彩云;尚美玲;吕素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盆腔结核性包块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妇科疾病,因盆腔的急性炎症未及时治疗或治疗未得到根治,转变为慢性炎症后形成的包裹性积液和积脓,在临床上又称之为急性盆腔炎性疾病的后遗症[1].由于其缺乏特异性,很容易与盆腔肿瘤相混淆,造成误诊的可能性大[2],另外,目前对于其治疗方法仍无特异性的方案,本研究是总结盆腔结核性包块的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以便更好的为盆腔结核性包块诊治提供充分的依据.
作者:苏莉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输入同种异体血与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加强感染监控,防止由于输血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所致的感染发生.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12年1-6月外科围手术期输血患者502例临床资料,术后伤口感染依据外科切口感染的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502例围手术期输血患者细菌培养阳性76例感染率为15.14%;26例发生切口感染占34.21%,12例发生血流感染占15.79%;18例发生术后腹、盆腔深部组织感染占23.69%;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占7.89%;6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占7.89%,5例发生泌尿道感染占6.58%;共检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39.33%,革兰阴性菌39株占43.82%,真菌15株占16.85%.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是导致术后感染率增高,其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
作者:陈碧乐;赵秘胜;郭瑞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患者及家属对抗菌药物适应证、使用方法及不良反应的认知度,为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并应用SPSSl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300份,调查对象对抗菌药物适应证、使用方法、不良反应以及总体认识的认知率分别为15.7%、26.3%、37.3%和17.7%,其中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对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不良反应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文化程度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总体认识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及家属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认知普遍较差,呼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教育部门共同加大对普通民众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知识的宣传教育,减少医患矛盾,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作者:王述蓉;黄毅岚;刘玲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中心静脉置管与菌血症的关系,针对不同细菌来源采取的不同感染预防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医院162例血培养阳性的菌血症患者和3例血培养阴性但导管培养阳性患者,是否实施中心静脉置管、导管培养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77例中心静脉留置导管中,仅20例进行了导管培养,占25.97%,有17例导管培养呈阳性,分离细菌21株,17例导管培养阳性的病例中,4例诊断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论 临床诊疗活动中,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视不足,缺乏对中心静脉置管发热患者及时进行导管培养、血培养的意识,未执行导管插管和培养规范化流程操作.
作者:翟红岩;宋世平;郭闻涛;冯其梅;左大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探讨有效预防其发生生殖道感染的措施,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患者110例,同时选取同期定期行产检并终分娩的健康孕妇110名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细菌性阴道病的检测、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检测以及阴道毛滴虫、支原体属、沙眼衣原体等病原体的检测,并对比两组受试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组的患者发生生殖道感染率为23.6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55% (P<0.05);其中常见的是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占53.84%,其次是细菌性阴道炎和支原体属感染,各占23.08%;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尿糖水平与生殖道感染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越高、餐前尿糖阳性结果越强,其并发生殖道感染的概率越高(P<0.05),两者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生殖道感染,血糖水平过高和生殖道感染呈明显正相关,通过饮食调节、积极控制血糖、孕期卫生以及适量锻炼,能有效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合并生殖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冯红英;李有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健康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做好血源性感染防护管理工作,预防感染的发生.方法 建立血液防护管理体系,增强血液感染防护意识,规范医务人员操作流程.结果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完善和加强了中心血源性感染防护的管理,避免和减少体检中心血源性感染的发生,保障了中心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结论 提高职业接触防护意识、监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各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是做好血源性防护管理的关键.
作者:徐惠芳;朱红;张寿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常见病原菌分布,对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比较,为不同病区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Microscan96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4%、19.4%、17.4%、11.2%;非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1.0%、17.6%、13.6%、13.3%;ICU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ICU.结论 ICU以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程度明显高于非ICU,非ICU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对不同病房应该单独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
作者:王晶;肖晓光;韩丽霞;万献尧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42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寻找急性脑血管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2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8例,感染率为8.9%;单因素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明显相关(P<0.05),而与性别、卧床时间、吞咽困难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9、6.317、9.367,P<0.05).结论 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预防措施,力争将医院感染率降到低.
作者:张依瑞;刘蕾;王玉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