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华;李霞;马秋华
目的 预防骨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调查2006年1月-2010年12月骨科手术患者1198例,对其医院感染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98例骨科手术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19例,感染率为1.59%;>71岁年龄组发生医院感染率高为8.77%;发生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多占42.11%,其次为泌尿系及胃肠道,分别占15.79%及10.53%;女性医院感染率为2.22%,男性为1.31%.结论 呼吸道感染与患者年龄、原发病的轻重、医疗因素有密切关系,胃肠道感染与饮食卫生、个人卫生有密切的关系,加强感染知识学习、加强原发病的治疗及基础护理、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病室管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刘辉;陈贵月;王鑫;程真;申霞;柴旭峰;刘芳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为临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105例和未感染组455例,对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72.4±9.7)岁,高于未感染组(67.2±8.3)岁;肺部感染组高脂血症病史62例,高于未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意识障碍和住院天数分别为58例和(33.36±12.17)d,未感染组为98例和(25.71±1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呼吸衰竭、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分别为68、65、60、23和29例,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减少的脑卒中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和量表评分分别为(43.94±16.73)、(54.48±15.80)分和(2.94±1.17)分,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病死率40.95%,未感染组为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综合所致,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率.
作者:单彩云;尚美玲;吕素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干预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的影响,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规范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对2011年1-6月(干预前)和2011年7-12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572例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调查,建立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调查表,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政策干预前后的结果.结果 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干预前89.29%、干预后75.68%;尤其是甲状腺手术,预防使用率从干预前的100.00%降至干预后的41.54%,无手术切口感染病例发生;抗菌药物使用疗程≤24 h的使用率从干预前27.20%升至36.65%.结论 通过干预措施,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下降,预防用药疗程缩短,能促进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
作者:叶顾萍;吴景芳;应庆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谱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尿标本阳性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病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真菌培养鉴定采用真菌显色培养基,药敏试验采用ATB-真菌药敏试验试剂条.结果 从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中分离病原菌476株,大肠埃希菌多占27.1%;其他病原菌依次为真菌、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3.7%、15.3%、6.9%、6.1%、3.8%、3.2%;119株大肠埃希菌中70.6%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头孢替坦耐药率<6.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均>50.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84.4%,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仅为3.6%;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80.0%;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耐药性与大肠埃希菌相似;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10.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29.4%、58.8%;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耐药率二者有所不同,粪肠球菌耐药率为76.5%、屎肠球菌为9.1%.结论 引起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喹诺酮类耐药严重,应引起注意,提供系统、全面的病原菌耐药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长娴;孔庆芳;陈建明;叶南圆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截瘫患者中段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率;标本的接种和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用BD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8株、革兰阳性菌20株、真菌8株,分别占88.5%、8.2%、3.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0%、克雷伯菌属占19.5%、铜绿假单胞菌占11.0%、阴沟肠杆菌占8.1%、不动杆菌属占4.1%;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占7.8%,两者均呈多耐药性;与同期所有类型的标本分离的相同病原菌药敏相比,耐药性增加明显.结论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高;所检出的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截瘫患者尿路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李少侠;莫基浩;任伟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加强急诊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必须重视和加强对诊疗环境管理及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培训,合理流程,完善监控,严格区分清洁区、污染区,近6年来急诊未发生医源性感染,现总结如下.1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1.1 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急诊是面对全院24 h开放的医疗救治场所,每天进出人员多、流动性大、病种复杂,许多未明确诊断的传染病较多,易导致空气混浊、细菌污染严重,实施各种诊疗措施后的医疗废物,如处置不当,不仅易引起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还对社会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作者:王运平;张琼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伤口感染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转归,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医院2000年1月-2012年1月292例脊柱后路内固定术患者,分为非感染组280例与早期感染组12例,比较两组随访结果,将12例早期感染患者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A、B、C组,A组(3例)采用切开引流+伤口换药+对症支持+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四联疗法,B组(5例)在A组治疗基础上加清创缝合五联疗法,C组(4例)在B组治疗基础上加抗菌药物伤口持续灌洗六联疗法,针对12例早期感染患者进行感染原因、不同治疗方法及其预后的分析.结果 疗效优良率早期感染组为91.67%,非感染组为94.6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2 h、年龄>55岁、伴慢性基础疾病、术前有开放性伤口为早期感染的危险因素;症状恢复时间(14.5±1.6)d、体征消失时间(16±1.2)d及临床检验值恢复正常时间(18.5±1.4)d六联疗法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治疗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是早期伤口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分别占66.7%和16.7%.结论 脊柱后路内固定手术后早期感染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六联疗法能够及时控制并消除感染,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刘志安;戈才华;方虎;杨博元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分析骨折内固定手术后膝关节内感染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探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手术联合关节腔灌洗方法治疗术后膝关节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椎管髓外膜内肿瘤患者4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手术联合关节腔灌洗方法治疗与常规静脉给药治疗,探讨试验组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并对比分析使用两种治疗方法抗感染的效果.结果 试验组患者经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手术联合关节腔灌洗治疗后,各类骨折与切口均成功愈合,无复发性感染症状,与治疗前相比切口感染与关节内感染以及关节囊分裂等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的膝关节关节内感染治疗成功率达95.0%,对照组为70.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改良负压封闭引流手术联合关节腔灌洗方法治疗骨折内固定手术后膝关节关节内感染患者,具有方法简单、创伤小、安全可靠性高、患者痛苦少、负担轻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亓会涛;亓洪德;桑锡光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氧氟沙星滴耳液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氧氟沙星组,每组各15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氯霉素滴耳液治疗;氧氟沙星组采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病原菌清除率、起效时间、听力改善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等.结果 对照组与氧氟沙星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72.7%、97.3%;氧氟沙星组患者临床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氧氟沙星组患者病菌清除率、起效时间及听力改善程度分别为96.7%、(6.4±1.1)d、(7.7±2.2)dB,对照组分别为78.0%、(9.2±2.4)d、(3.2±0.8)d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氧氟沙星组患者耳部刺痛发生率分别为4.0%、0.7%;耳部瘙痒发生率分别为8.0%、4.7%;氧氟沙星组患者耳部刺痛及耳部瘙痒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于氯霉素滴耳液,氧氟沙星滴耳液用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彻底清除病原菌,缩短病程,且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低,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作者:邱剑波;李治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调查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为制定口腔医务人员锐器伤规范化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调查问卷,按工作类别抽取各科室相关人群的30.0%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参加培训、锐器伤涉及的暴露源以及锐器伤后报告等.结果 共发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8.8%;培训参加率医师高,为85.7%;锐器伤发生率护士高,达77.3%;>50.0%的污染锐器伤暴露源不明;锐器伤后有77.3%能够正确局部处理;锐器伤上报率23.6%,漏报原因中认为没有必要、不知晓报告流程约占50.0%.结论 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上报率较低,大多数污染锐器伤暴露源不明,感染控制科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规范化防护策略.
作者:许莹;梁睿贞;吴红梅;陈晓萍;杨建荣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分离出的112株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112株,来自痰液74株占66.07%;临床科室以ICU分布多占58.93%;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64.29%和77.6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4.71%.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的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有效控制其在医院内的定植和传播.
作者:季旭清;张能华;彭草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同源性及耐药机制,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资料与依据.方法 自2008年8月医院分离出第1株CRKP后,对随后所有分离CRKP实时监控;对前期分离的25株CRKP用接合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验证耐药性传递及分析菌株同源性;PCR及克隆测序分析耐药基因型.结果 2008年8月-2010年12月分离CRKP 52株,其中2008年8月-2009年6月共分离出11株,分离率为21.0%,为散发状态;2009年7月-2009年12月检出35株,分离率为67.0%,出现局部流行;加强预防控制后2010年全年检出6株,分离率为12.0%,重呈散发状态;所有菌株均产KPC-2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PFGE分型除2株菌外均为同一克隆.结论 检出携带KPC-2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该菌株以克隆播散造成局部流行,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能有效遏制菌株流行.
作者:裘莉佩;常燕子;竺军洋;魏泽庆;周华;俞云松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会阴侧切术(LE)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行LE的775例产妇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内容包括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产程、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愈后等资料,切口感染率差异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两年共有27例发生切口感染,感染率为3.5%;其中2010、2011年的感染率分别为3.9%、3.1%(x2=1.05,P>0.05);27例感染产妇均有典型的手术部位感染的临床特征;全部均有切口分泌物,其中25例为脓性分泌物,体温38~39.2℃,切口部位红、肿、热、痛明显,分泌物细菌培养有26例检出病原菌;产前有生殖道感染等基础疾病、胎膜早破、产程时间≥10 h、住院时间≥4d、阴道操作次数≥4次、会阴侧切缝合技术欠熟练等是LE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掌握LE适应证,对产妇原有疾病应积极治疗,减少阴道检查操作次数,加强规范化操作培训和术后护理等措施有助于降低LE切口感染发生率.
作者:祝志娟;陈蓉;郭叶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对97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定量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 VAP患者共分离出11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70株占61.95%,革兰阳性杆菌27株占23.89%,真菌感染16株占14.16%;检出前3位分别是鲍氏不动杆菌、真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分别占15.93%、14.16%、12.39%;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均100.00%耐药,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92.86%、85.71%,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较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哌拉西林耐药率分别为100.00%、100.00%、91.67%,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有较高的敏感性.结论 VAP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耐药率较高,根据病原菌培养和药物耐药性分析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治疗VAP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彬斐;郑昌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医院感染的发生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影响生存质量,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医院自开展后装腔内放疗以来,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安全隐患,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了宫颈癌患者腔内放疗医院感染的发生,迄今已治疗<3800例次,无一例发生医院感染.
作者:张小红;张海霞;尚友兰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病患者感染革兰阳性球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更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病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仪鉴定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阳性球菌进行鉴定,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16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并发细菌感染181例,感染率为43.51%;共分离出病原菌27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4株,占30.7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62.83%和63.33%;药敏试验显示,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0、0、15.38%、23.08%、23.08%;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0、0、10.53%、26.32%、21.05%,对其余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自身免疫病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其耐药率较高,抗感染治疗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细菌谱及耐药性监测对控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包东武;归改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按现患率调查要求,采用床旁调查与个案调查相结合,对2012年5月29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现患率调查,由专职人员将调查数据采用手工统计和计算机统计汇总、分析.结果 全院应查患者916例,实查903例,实查率98.58%,发生感染37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0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8.65%;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37%;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41.38%.结论 应不断加强各科医师医院感染诊断水平,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标本送检率,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张文玲;赵晓华;尹亚 刊期: 2013年第19期
支气管镜室作为一个特殊检查的场所,护士长期接触患者的痰液、体液、血液及化学消毒剂,职业暴露率高,严重威胁医务人员的自身健康,现将支气管镜室护士存在职业危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安全防护措施.
作者:张彩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调查2007-2011年住院患者痰标本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率变化,分析医院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为临床提供合理用药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痰标本的分离与药敏试验按《全国检验技术操作规程》,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结果 共分离出革兰阴性菌5284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801株、鲍氏不动杆菌890株、肺炎克雷伯菌713株,分离率分别为34.0%、16.8%、13.5%;5年鲍氏不动杆菌的分离率分别为26.9%、17.9%、15.9%、13.9%、15.3%;对阿米卡星耐药率2007-2010年为4.1%~18.3%,2011年升至51.5%;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2007-2010年为4.9%~16.1%,2011年降至1.3%,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其余抗假单胞菌药物的耐药率均>6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形势严峻,阿米卡星耐药率已>50.0%,仅头孢哌酮/舒巴坦可用,应引起临床高度关注.
作者:汪涓;柳爱青;姚彬;张委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并对其分布趋势及耐药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及耐药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以确诊为AECOPD的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能自行咳嗽者经3%H2O2溶液漱口后深咳出深部痰液,不能自行咳痰者用无菌痰液收集器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痰标本,萨布罗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参考NCCLS标准.结果 221例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且有不同程度使用糖皮激素老年患者有118例痰培养出真菌118株,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占83.1%;其中又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占42.4%;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两性霉素B 94.07%、氟胞嘧啶93.22%、伊曲康唑72.03%、咪康唑70.34%、氟康唑33.51%、酮康唑28.81%.结论 院内真菌感染AECOPD合并真菌感染比率呈上升趋势,且以假丝酵母菌属多见,作为条件致病菌的真菌感染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特别是老年AECOPD患者肺部合并各类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有相当一部份成为致死性终末感染.
作者:罗利飞;章灵芝;汪官富;韩子华;徐颖鹤;张雪斐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