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李少侠;莫基浩;任伟宏

关键词:截瘫患者, 尿路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摘要:目的 了解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截瘫患者中段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率;标本的接种和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用BD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8株、革兰阳性菌20株、真菌8株,分别占88.5%、8.2%、3.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0%、克雷伯菌属占19.5%、铜绿假单胞菌占11.0%、阴沟肠杆菌占8.1%、不动杆菌属占4.1%;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占7.8%,两者均呈多耐药性;与同期所有类型的标本分离的相同病原菌药敏相比,耐药性增加明显.结论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高;所检出的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截瘫患者尿路感染非常重要.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心肌酶谱的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谱的变化,为临床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健康儿童59名作为研究对象,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分别分析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有54例发生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其发生率为10.05%,患儿均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占22.22%,窦性心动过缓占27.78%,ST-T改变占24.07%,房性心律失常占5.56%,室性心律失常占9.26%,传导阻滞占11.11%;心肌损伤组患儿心肌酶谱各指标较非心肌损伤和正常组明显增高,而非心肌损伤组患儿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a-羟丁酸脱氢酶、同工酶等指标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均表现异常,可作为临床诊断方法.

    作者:孙熙璇;管健;杨海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颅脑手术后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33例因颅脑相关疾病行手术治疗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33例颅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27例,感染率为11.59%;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16例占59.26%,其次为手术切口感染3例占11.11%;年龄<14岁或>60岁、有脑出血、住院天数越长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医院感染,有接受侵入性的诊断或者治疗措施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未接受相应措施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以及侵入性的诊疗措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减少其住院天数、侵入性的诊疗措施以及规范日常医疗行为,有助于减少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刘红军;宋美娟;王艳芬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2011年ICU与非ICU病原菌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常见病原菌分布,对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比较,为不同病区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Microscan96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4%、19.4%、17.4%、11.2%;非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1.0%、17.6%、13.6%、13.3%;ICU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ICU.结论 ICU以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程度明显高于非ICU,非ICU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对不同病房应该单独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

    作者:王晶;肖晓光;韩丽霞;万献尧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措施,总结护理管理方法,以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 收集2011年5月-2012年5月接受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及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并总结护理要点.结果 观察组中1例患者发生感染,感染率为4.00%;对照组中6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及护理管理,可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陈贵琴;胡彩会;丁丽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危害与防护措施

    目的 了解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职业安全危害因素,提高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从而达到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方法 找出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的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制定与之相应的对策及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 通过充分认识到介入手术室医护人员存在的各种职业安全危害,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大限度的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保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结论 加强各项管理措施,严格执行介入手术室各项防护措施,重视可能导致职业危害的每一个因素,是保证医护人员身心健康的重要对策.

    作者:周红艳;陈爱民;张海青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2012年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基本情况,为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按现患率调查要求,采用床旁调查与个案调查相结合,对2012年5月29日0:00-24:00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现患率调查,由专职人员将调查数据采用手工统计和计算机统计汇总、分析.结果 全院应查患者916例,实查903例,实查率98.58%,发生感染37例,医院感染现患率为4.09%;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8.65%;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2.37%;感染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41.38%.结论 应不断加强各科医师医院感染诊断水平,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标本送检率,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作者:张文玲;赵晓华;尹亚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

    目的 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预防策略,以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入院的28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可能导致感染的各项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结果 289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46例,感染率15.9%,且以呼吸系统为主占56.7%;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与高龄(>70岁)、住院天数长(>30 d)、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20 d)、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侵入性操作的危险性高(OR=4.258).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与患者年龄较高、侵入性操作较多等关系密切,临床应采取针对性干预对策,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李清;蔡丽梅;潘慧玲;李丽;方蘅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鲍氏不动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分离出的112株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112株,来自痰液74株占66.07%;临床科室以ICU分布多占58.93%;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64.29%和77.6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4.71%.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的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有效控制其在医院内的定植和传播.

    作者:季旭清;张能华;彭草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烧伤病房不同病种患者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比研究

    目的 分析烧伤病房不同病种患者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1月-2012年6月烧伤病房收治患者288份创面标本进行分析,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出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其耐药性进行研究.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05株,检出率71.18%,包括革兰阳性菌91株占44.39%,革兰阴性菌113株占55.12%,真菌1株占0.49%;常见病原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烧伤难愈性创面多见,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在非烧伤难愈性创面多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苯唑西林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70.00%,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60.00%,3类创面的病原菌耐药率也有差异.结论 不同病种创面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性有差异,临床工作中需根据不同的创面采取不同的抗感染治疗措施.

    作者:倪俊;顾海峰;许献荣;陈瑞彩;张杏梅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2008-2011年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性变迁

    目的 了解金华地区4年间结核病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月12月2391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培养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法,采用绝对浓度法对8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391例痰标本分离到821株结核分枝杆菌(MTU),阳性率为34.3%;821株MTU对8种药物中至少耐1种药物的有568株,总耐药率为69.2%,其中单耐药241株,占29.4%,多耐药234株,占28.5%,耐多药93株,占11.3%;4年间耐多药率有逐年递减的趋势(P<0.05),而单耐药率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链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而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下降更加显著(P<0.01).结论 金华地区总体的结核病耐药性相当严峻,继续严格实施DOTS策略,限制非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使用.

    作者:李琦;张逸彪;雷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替硝唑与甲硝唑分别联合阿奇霉素在术后感染急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探讨比较替硝唑与甲硝唑分别联合阿奇霉素在术后感染所致急性盆腔炎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急性盆腔炎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08例术后感染所致急性盆腔炎患者,根据患者临床上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结果 患者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44%、对照组为83.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治疗后,患者的盆腔包块面积治疗组为(5.12±0.45)cm2、对照组为(9.56±0.49)c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治疗术后感染所致急性盆腔炎的过程中,与甲硝唑联合阿奇霉素治疗方法相比较,采用替硝唑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是临床上针对术后感染所致急性盆腔炎实施治疗的有效选择.

    作者:张淑珍;李鼎恒;喻琴艳;桑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C-反应蛋白水平与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预后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抗病毒治疗3个月预后不良的关系,为临床判断抗病毒治疗早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152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随访3个月,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CRP水平;按CRP水平分成CRP升高组及CRP正常组,比较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CRP为6.59(0.12~36.12)mg/L,非预后不良组CRP为0.90(0.00~5.90)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正常组预后不良17例占14.4%,CRP升高组预后不良15例占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RP越高,预后不良的危险度越高(OR=1.025,95%CI:1.006~1.044).结论 CRP升高的HIV/AIDS易出现预后不良,CRP水平是抗病毒治疗HIV/AIDS 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余丰;梁飞立;何艳英;郑培衡;方鹏;宋开星;吴继周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医院感染控制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同源性及耐药机制,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资料与依据.方法 自2008年8月医院分离出第1株CRKP后,对随后所有分离CRKP实时监控;对前期分离的25株CRKP用接合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验证耐药性传递及分析菌株同源性;PCR及克隆测序分析耐药基因型.结果 2008年8月-2010年12月分离CRKP 52株,其中2008年8月-2009年6月共分离出11株,分离率为21.0%,为散发状态;2009年7月-2009年12月检出35株,分离率为67.0%,出现局部流行;加强预防控制后2010年全年检出6株,分离率为12.0%,重呈散发状态;所有菌株均产KPC-2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PFGE分型除2株菌外均为同一克隆.结论 检出携带KPC-2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该菌株以克隆播散造成局部流行,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能有效遏制菌株流行.

    作者:裘莉佩;常燕子;竺军洋;魏泽庆;周华;俞云松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真菌感染种类及耐药性

    目的 讨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真菌种类及耐药性,并对其分布趋势及耐药特点进行研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减少真菌感染及耐药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以确诊为AECOPD的老年患者为调查对象,能自行咳嗽者经3%H2O2溶液漱口后深咳出深部痰液,不能自行咳痰者用无菌痰液收集器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作为痰标本,萨布罗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行药敏试验;操作及结果判断参考NCCLS标准.结果 221例长期反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且有不同程度使用糖皮激素老年患者有118例痰培养出真菌118株,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占83.1%;其中又以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占42.4%;分离菌株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分别为两性霉素B 94.07%、氟胞嘧啶93.22%、伊曲康唑72.03%、咪康唑70.34%、氟康唑33.51%、酮康唑28.81%.结论 院内真菌感染AECOPD合并真菌感染比率呈上升趋势,且以假丝酵母菌属多见,作为条件致病菌的真菌感染已成为重要的医院感染的致病菌之一,特别是老年AECOPD患者肺部合并各类真菌感染在医院感染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并有相当一部份成为致死性终末感染.

    作者:罗利飞;章灵芝;汪官富;韩子华;徐颖鹤;张雪斐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及其对策,有效降低感染率.方法 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1280例行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并提出预防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对策.结果 发现手术切口感染患者81例,感染率6.3%;经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发现革兰阴性菌60株,占74.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值=0.667)、腹部手术史(OR值=0.557)、肿瘤类型(OR值=0.334)、术后白蛋白水平(OR值=0.222)、切口(OR值=0.466)和手术类型(OR值=0.661)、手术(OR值=0.432)和住院时间(OR值=0.432)以及切口长度(OR值=0.633)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肠手术常伴有切口感染,采取有效地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地减少感染率,使老年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余雪;钮林霞;吴明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输血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

    目的 了解外科患者围手术期输入同种异体血与术后感染的病原学调查,加强感染监控,防止由于输血导致的免疫力低下所致的感染发生.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12年1-6月外科围手术期输血患者502例临床资料,术后伤口感染依据外科切口感染的标准进行诊断.结果 502例围手术期输血患者细菌培养阳性76例感染率为15.14%;26例发生切口感染占34.21%,12例发生血流感染占15.79%;18例发生术后腹、盆腔深部组织感染占23.69%;6例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占7.89%;6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占7.89%,5例发生泌尿道感染占6.58%;共检出病原菌89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占39.33%,革兰阴性菌39株占43.82%,真菌15株占16.85%.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是导致术后感染率增高,其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

    作者:陈碧乐;赵秘胜;郭瑞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感染率的调查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以便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将160例AMI患者按性别、年龄、梗死部位、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分组统计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160例AMI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6例,感染率为22.50%;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尿路、胃肠道、分别占58.33%、11.11%、13.89%;梗死部位在多壁的患者22例,8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36.36%,梗死部位在前壁患者95例,23例发生感染,感染率达24.21%;住院天数、侵入性操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均是AMI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降低AMI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

    作者:杜晓马;兰景良;沈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临床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对2011年1-12月住院患者采集的血液、尿液、大便、各类分泌物等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要求培养并做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6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69株占26.1%,革兰阴性菌153株占58.0%,真菌42株占15.9%;革兰阴性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19.3%、12.1%,铜绿假单胞菌对克林霉素、头孢曲松、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92.2%、92.2%;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克林霉素、哌拉西林、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51.6%、93.8%、79.7%、82.8%;其中革兰阴性菌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第一、二代等头孢菌素天然耐药并具有多药耐药性,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对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哌拉西林高度耐药.结论 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遏制细菌耐药性的进一步蔓延.

    作者:刘群;张浩;陈燕;杨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了解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截瘫患者中段尿液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率;标本的接种和培养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用BD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病原菌24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18株、革兰阳性菌20株、真菌8株,分别占88.5%、8.2%、3.3%;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占41.0%、克雷伯菌属占19.5%、铜绿假单胞菌占11.0%、阴沟肠杆菌占8.1%、不动杆菌属占4.1%;革兰阳性菌以肠球菌属为主占7.8%,两者均呈多耐药性;与同期所有类型的标本分离的相同病原菌药敏相比,耐药性增加明显.结论 截瘫患者尿路感染常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的比例高;所检出的病原菌耐药性非常严重,加强细菌耐药性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控制截瘫患者尿路感染非常重要.

    作者:李少侠;莫基浩;任伟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近3年收治的5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路手术组31例和联合组(前后路联合)28例,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恢复的相关指标.结果 后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为(14.8±9.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2.3±10.7)°,其治疗后的血沉为(20.6±6.9)m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1.3±7.8)mm/l;联合组治疗后的Cobb角为(15.2±10.6)°,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3.1±11.2)°,其治疗后的血沉为(20.2±7.4) mm/h,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0.9±8.9)mm/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在Cobb角、ASIA分级及血沉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和前后路联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取得明显疗效,但后路手术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作者:史相钦;马虎;孙彦鹏;王艳芬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