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剑波;李治美
目的 探讨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地防治对策,降低其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72例胸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感染发生率,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172例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68例,感染率39.54%;单因素分析显示,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与患者年龄(x2 =42.64,P=0.000)、吸烟(x2=12.30,P=0.000)、糖尿病(x2=9.85,P=0.002)、慢性炎性肺疾病(x2=27.31,P=0.000)、损伤程度(x2=37.49,P=0.000)、有创治疗操作(x2=48.80,P=0.000)等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胸部损伤程度(OR=7.821,P=0.000)、糖尿病(OR=3.763,P=0.039)、有创治疗操作(OR=3.392,P=0.013)、慢性炎性肺疾病(OR=3.322,P=0.041)、年龄(OR=2.954,P=0.026)、吸烟(OR=0.382,P=0.035)是继发肺部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胸部损伤后继发肺部感染发生率较高;胸部损伤程度、糖尿病、有创治疗操作、慢性炎性肺疾病、年龄、吸烟是胸部损伤患者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针对性加以预防治疗.
作者:易淑明;成建初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神经痛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0月收治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神经痛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7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加巴喷丁口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镇痛总有效率,治疗前后NRS、VAS评分,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神经痛发生率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患者临床镇痛总有效率治疗组96.0%,对照组73.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RS、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神经痛发生率治疗组4.0%、对照组1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声音嘶哑及局部血肿发生率治疗组分别为16.0%及12.0%,对照组分别为9.3%及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嗜睡发生率分别为6.7%、5.3%,对照组为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神经痛效果确切,可显著缓解疼痛,改善预后,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张强;刘萍;郝淑娴;梁立双;王建峰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研究分析晚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152例阿尔茨海默病肺部感染住院患者(感染组)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未感染的152例患者为对照组,统计感染者的病原菌分布,并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152例阿尔茨海默病伴肺部感染患者中分离出病原菌130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6株占20.0%、革兰阴性菌78株占60.0%、真菌26株占20.0%;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70岁)、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长(>4周)、有瘫痪卧床等;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表明,合并糖尿病的危险性大(OR=3.681),其余依次为高龄(>70岁)、住院时间长(>4周)、有瘫痪卧床.结论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伴肺部感染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临床应注意针对性的开展预防措施,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作者:金雪光;朱洁;费玉娥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常用消毒剂对临床分离出非发酵菌的杀灭效果观察,为医院消毒灭菌工作寻求适宜的消毒剂.方法 采用API 20NE鉴定系统或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2005-2008年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痰液、脓液、尿液、血液、环境等临床样本分离并保存的非发酵菌进行鉴定,以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法对临床分离非酵菌进行消毒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分离出主要非发酵菌包括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各菌种间耐药率有一定差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显示,各菌种之间杀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消毒剂杀灭率为92.6%~99.6%,均未达到100.0%杀灭率,作用时间延长杀菌率增高.结论 非发酵菌耐药性普遍较高,常用消毒剂对各菌种的杀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合理使用消毒剂并增加作用时间,以有效控制非发酵菌的医院感染.
作者:邹义春;李艳;汪宏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HIV/AIDS)抗病毒治疗3个月预后不良的关系,为临床判断抗病毒治疗早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对152例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后随访3个月,按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非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的CRP水平;按CRP水平分成CRP升高组及CRP正常组,比较两组预后不良发生率;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CRP为6.59(0.12~36.12)mg/L,非预后不良组CRP为0.90(0.00~5.90)mg/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正常组预后不良17例占14.4%,CRP升高组预后不良15例占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CRP越高,预后不良的危险度越高(OR=1.025,95%CI:1.006~1.044).结论 CRP升高的HIV/AIDS易出现预后不良,CRP水平是抗病毒治疗HIV/AIDS 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余丰;梁飞立;何艳英;郑培衡;方鹏;宋开星;吴继周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旨在探寻有效治疗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方法.方法 将2007年6月-2012年6月住院的100例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为5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疗程为10d,用药3个疗程之后对两组治疗疗效及其生活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热、咳嗽、咳痰、湿哕音体征改善时间分别为(3.42±1.52)、(4.66±1.32)、(5.76±1.49)、(5.93±1.56)d,明显短于对照组(5.11±1.67)、(5.98±1.73)、(6.71±1.87)、(7.13±1.97)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生活质量SGQR评价标准,观察组治疗后St.George's呼吸问卷(SGRQ)得分为(6.23±1.28)分,对照组为(10.34±1.96)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联合用药治疗老年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应在临床加以应用.
作者:牟凤群;陈通;杨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为临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105例和未感染组455例,对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72.4±9.7)岁,高于未感染组(67.2±8.3)岁;肺部感染组高脂血症病史62例,高于未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意识障碍和住院天数分别为58例和(33.36±12.17)d,未感染组为98例和(25.71±1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呼吸衰竭、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分别为68、65、60、23和29例,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减少的脑卒中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和量表评分分别为(43.94±16.73)、(54.48±15.80)分和(2.94±1.17)分,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病死率40.95%,未感染组为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综合所致,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率.
作者:单彩云;尚美玲;吕素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了解金华地区4年间结核病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结核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月12月2391例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结果及耐药性,培养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法,采用绝对浓度法对8种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391例痰标本分离到821株结核分枝杆菌(MTU),阳性率为34.3%;821株MTU对8种药物中至少耐1种药物的有568株,总耐药率为69.2%,其中单耐药241株,占29.4%,多耐药234株,占28.5%,耐多药93株,占11.3%;4年间耐多药率有逐年递减的趋势(P<0.05),而单耐药率却有逐年上升的趋势(P<0.05);链霉素、利福平的耐药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P<0.05),而乙胺丁醇、丙硫异烟胺的耐药率下降更加显著(P<0.01).结论 金华地区总体的结核病耐药性相当严峻,继续严格实施DOTS策略,限制非结核患者对抗结核药物的使用.
作者:李琦;张逸彪;雷敏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预防,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2012年11月885例在手术室行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筛选采用Stepwise法,研究手术室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85例手术患者中共感染8例,感染率为0.9%,而在感染的病原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检出4株占50.0%,其余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2株占25.0%,假单胞菌属、幽门螺杆菌各1株,各占12.5%,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其他病原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合并外伤及基础疾病、手术时间>4 h、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急诊手术间、急诊手术、住院时间>15 d、侵入性操作(P<0.05),而多因素分析显示,手卫生较差危险性大(P=0.016).结论 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采取针对性预防对策,如采用微创操作、选用高标准手术间等,从而有效控制感染率.
作者:赵晶;陈秀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研究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302例尿毒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将不同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并发基础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302例尿毒症患者中共6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87%,其中呼吸道感染高,占36.67%,其次为泌尿道及消化道感染,分别占26.67%及23.33%;年龄≥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7.34%,<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14.37%,住院时间≥30 d患者的感染率为26.52%,<30 d患者的感染率为8.33%,并发基础疾病≥2种患者感染率为32.89%,<2种患者感染率为15.49%,各种因素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60岁、住院时间较长及并发基础疾病种类较多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作者:聂祥智;周文祥;陈菁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保护性包装是防止无菌包内器械、敷料等物品二次污染的外包装,又分初步包装和附属包装.附属包装是在运输过程中防止初步包装材料二次受潮湿、损坏而造成二次污染而进行的重复性包装.选择自制外包装,在多年的应用过程中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唐俊丽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对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该类患者的预后进行探讨,为临床预防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60例发生急性脑卒中的老年患者临床资料,并根据其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应用回归分析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并对其预后进行探讨.结果 160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发生肺部感染24例,感染率为15.0%;感染组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意识障碍、长期卧床、吞咽困难、侵入性操作合并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2.5%、58.3%、62.5%、58.3%、58.3%、62.5、58.3%,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36.8%、36.8%、36.0%、33.8%、33.8%、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长期卧床、存在吞咽困难是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两组患者NIHSS评分结果显示,未感染组患者NIHSS评分(3.2±0.7)分明显低于感染组患者(5.6±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长期卧床、存在吞咽困难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孟晓彬;王佐荣;王彦贞;胡希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谱及其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尿标本阳性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病原菌的鉴定和药敏试验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真菌培养鉴定采用真菌显色培养基,药敏试验采用ATB-真菌药敏试验试剂条.结果 从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患者中分离病原菌476株,大肠埃希菌多占27.1%;其他病原菌依次为真菌、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菌、鲍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3.7%、15.3%、6.9%、6.1%、3.8%、3.2%;119株大肠埃希菌中70.6%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和呋喃妥因、头孢替坦耐药率<6.0%,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率均>50.0%;大肠埃希菌对哌拉西林耐药率为84.4%,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仅为3.6%;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均>80.0%;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耐药性与大肠埃希菌相似;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率<10.0%,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分别为29.4%、58.8%;对喹奴普汀/达福普汀耐药率二者有所不同,粪肠球菌耐药率为76.5%、屎肠球菌为9.1%.结论 引起医院获得性尿路感染的病原菌对临床常用喹诺酮类耐药严重,应引起注意,提供系统、全面的病原菌耐药对于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王长娴;孔庆芳;陈建明;叶南圆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通过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方法,为预防与控制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5月50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等13项变量同术后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及四格表检验作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比较护理前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50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感染70例,感染率为14.0%;感染主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占50.00%,其次为胃肠道口咽部、泌尿道及胃肠道等;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x2=4.020,P<0.05)、吸烟(x2=5.229,P<0.01)、身体发热(x2=3.828,P<0.05)、手术方式(x2=12.382,P<0.01)以及术后白细胞数量(x2=5.339,P<0.05)等因素与术后感染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终筛选出吸烟、手术方式、身体发热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明显高于护理后7.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吸烟、手术方式、身体发热以及呼吸系统疾病4个因素为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应积极地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预防与控制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冷飞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调查分析眼科手术室人员锐器伤发生的原因,探讨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锐器伤的发生.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于2011年1-12月对手术室护士、手术医师、眼科实习医师、器械清洗人员及护工分别进行锐器伤的回顾性调查,对锐器伤发生原因、锐器种类及操作环节等进行分析;针对调查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包括采用防护性的显微手术刀,规范锐器的使用、回收及清洗流程,对不同岗位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等.结果 眼科手术室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前3位依次为器械清洗人员100.0%、工作年限<3年的手术室护士46.2%、实习医师28.6%;致伤物依次为显微手术刀、头端尖锐的显微器械、注射器针头及缝针.结论 眼科手术室因使用器械精细、手术周转快、医护人员接触尖锐器械多,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科室,而眼科器械清洗人员是高危人群,通过针对性地预防干预,可以有效地预防锐器伤的发生.
作者:朱海芹;陈彩芬;曹敏;陈芳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检测宫颈癌在临床检测中的作用,以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方法 2012年6-12月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对69例宫颈癌、5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41例宫颈炎高危型HPV DNA进行检测.结果 高危型HPV-D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9.4%,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的7.3%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表达率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肿瘤≥4cm者高危型HPV-DNA阳性率为90.3%,明显高于<4 cm者的25.5% (P<0.05),FIGO分期Ⅲ~Ⅳ期者HPV16/18阳性率明显高于<4 cmⅠ~Ⅱ期者(P<0.05);高危型HPV-D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细胞分化、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高危型HPV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高危型HPV-DNA的检测,可明显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云成;赵淑云;胡灵;彭静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颅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33例因颅脑相关疾病行手术治疗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总结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33例颅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医院感染27例,感染率为11.59%;常见的感染部位为下呼吸道16例占59.26%,其次为手术切口感染3例占11.11%;年龄<14岁或>60岁、有脑出血、住院天数越长的患者,更易发生术后医院感染,有接受侵入性的诊断或者治疗措施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未接受相应措施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患者的年龄、住院天数以及侵入性的诊疗措施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减少其住院天数、侵入性的诊疗措施以及规范日常医疗行为,有助于减少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刘红军;宋美娟;王艳芬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分析使用氩氦刀技术治疗肺癌发生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通过氩氦刀进行肺癌治疗的患者8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患者的基本资料、生活习惯以及机体状况等,分析总结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84例患者中感染7例,感染率8.3%;其中男性、年龄≥60岁、病程≥2年、术前肺功能Fev1<1.5 L、吸烟≥400支/年、有糖尿病或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应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住院时间>15 d的肺癌患者在经过氩氦刀治疗后并发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氩氦刀术后并发感染与多种危险因素有关,在临床工作中应给予积极预防,对于年龄较大、自身状况较差的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注;积极治疗患者的原发疾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激素、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术后感染,以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李瑞君;梅家转;刘桂举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价值,为减少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进行全身麻醉的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100例伴有上呼吸感染全身麻醉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全身麻醉,观察组在麻醉前给予气管内注入盐酸氨溴索,观察两组患儿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结果 麻醉后30、60 min和术毕的心率对照组分别为(123.5±11.7)次/min、(126.8±11.8)次/min和(113.8±11.4)次/min,观察组分别为(113.6±10.6)次/min、(114.6±11.5)次/min、(104.6±11.6)次/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肺部呼吸音清晰的阳性率观察组为94.00%,对照组为66.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呛咳发生率观察组为12.00%,对照组为32.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氨溴索在上呼吸道感染小儿全身麻醉中应用,能明显减少呼吸道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晓欧;黄光伟;干诚 刊期: 2013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引起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控制对策,有效预防与控制由消化内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方法 通过对消化内镜诊疗环节及清洗消毒过程的现场检查,对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管理.结果 有效提高了消化内镜的消毒质量,清洗消毒后的内镜内壁和外壁的消毒合格率均达到100.0%.结论 控制消化内镜诊疗和消毒环节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可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厉挺;强明珠;陶爱女;陈月红;朱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