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身免疫病患者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包东武;归改霞

关键词:免疫系统疾病, 革兰阳性菌, 药物耐受性, 临床分布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自身免疫性病患者感染革兰阳性球菌的种类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更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病患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应用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仪鉴定系统对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革兰阳性球菌进行鉴定,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416例自身免疫病患者并发细菌感染181例,感染率为43.51%;共分离出病原菌273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84株,占30.77%;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的62.83%和63.33%;药敏试验显示,MRSA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0、0、15.38%、23.08%、23.08%;MRCNS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利福平的耐药率分别为0、0、10.53%、26.32%、21.05%,对其余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自身免疫病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其耐药率较高,抗感染治疗有一定的困难,通过细菌谱及耐药性监测对控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颅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及时诊断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1例颅脑损伤尿路感染的患者调查和分析,包括相关因素及感染临床症状、尿液特点和培养病原菌种类.结果 61例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有平均住院时间22 d、留置尿管时间>21 d、占59.00%、病情危重、GCS评分<8分45例,占73.80%;发热患者48例占78.69%,尿路刺激症状5例占8.20%;尿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33例占54.10%,尿培养阳性23例占37.71%;抗菌治疗有效率为100.00%;尿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与真菌感染为主,分别占43.48%、56.52%.结论 降低危险因素、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尿液检察结果尽早诊断尿路感染、及时采取抗菌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重型颅脑损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桂玲;鲁俊晶;胡伟;孙建梅;章红梅;吴青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

    目的 了解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获得性肺炎发生情况,采取预防控制措施,降低医源性肺炎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7月-2012年7月全麻气管插管术后肺部感染616份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按设计的调查表格进行登记.结果 调查全麻气管插管患者61 6例,发生获得性肺炎152例,发生率24.68%;插管时间<24 h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为6.44%,>24 h者发生率为42.09%;痰病原菌培养出革兰阴性菌98株占71.01%,革兰阳性菌26株占18.84%,真菌14株占1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插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机械通气是造成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缩短插管时间、减少机械通气、严格消毒灭菌隔离管理,是控制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刘阳;张影;魏大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人类微小病毒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9年5月-2011年12月收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0例设为观察组,以同期体检健康者80名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率,B19感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关节肿胀、压痛、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血沉、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及IgG水平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率41.7%明显高于对照组3.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与阴性患者关节肿胀、压痛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阳性患者类风湿因子阳性率64.3%、血沉(93.8±7.4)mm/h、C-反应蛋白(65.4±4.7)mg/ml及IgG水平(19.6±2.4)均明显高于感染阴性患者,但血红蛋白水平(45.8±6.9)g/L明显低于感染阴性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是诱发类风湿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因素,并参与到疾病进展过程中,介导机体免疫应答反应及炎性介质释放.

    作者:董奕裕;陆建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了解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CRPAE)的药敏谱特征及其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低抑菌浓度(MIC),K-B纸片扩散法检测PAE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比较CRPAE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E)的耐药性差异;应用PCR方法扩增CRPAE的gyrA、gyrB、pa rC、pa rE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基因的突变.结果 256株无重复PAE中,CRPAE 65株,CSPAE 180株,CRPAE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CSPAE(P<0.05);65株CRPAE中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ACC→ ATC)错义突变49株占75.4%,pa rC基因第87位密码子(TCG→TTG)错义突变15株占23.1%,gyrB基因第467位密码子(TCC→TTC)和第468位密码子(CAG→CAT)错义突变各1株占3.1%,未发现parE基因错义突变株;gyrA+ gyrB、gyrA+ pa rC双突变株的环丙沙星MICs高于单纯gyrA突变株.结论 CRPAE多药耐药现象严重,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ACC→ATC)突变是CRPAE对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同时存在gyrB或parC基因突变可进一步升高CRPAE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

    作者:杨晓燕;张永标;梁彩倩;冯亚群;符永玫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及其对策,有效降低感染率.方法 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院的1280例行老年胃肠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及统计分析,并提出预防老年胃肠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相关对策.结果 发现手术切口感染患者81例,感染率6.3%;经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监测发现革兰阴性菌60株,占74.1%;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值=0.667)、腹部手术史(OR值=0.557)、肿瘤类型(OR值=0.334)、术后白蛋白水平(OR值=0.222)、切口(OR值=0.466)和手术类型(OR值=0.661)、手术(OR值=0.432)和住院时间(OR值=0.432)以及切口长度(OR值=0.633)等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肠手术常伴有切口感染,采取有效地措施控制危险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能有效地减少感染率,使老年患者尽早康复.

    作者:余雪;钮林霞;吴明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常用消毒剂对临床分离非发酵菌的杀灭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常用消毒剂对临床分离出非发酵菌的杀灭效果观察,为医院消毒灭菌工作寻求适宜的消毒剂.方法 采用API 20NE鉴定系统或VITEK-32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对2005-2008年门诊及住院患者的痰液、脓液、尿液、血液、环境等临床样本分离并保存的非发酵菌进行鉴定,以K-B法进行药敏试验,采用悬液定量杀菌法对临床分离非酵菌进行消毒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结果 分离出主要非发酵菌包括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各菌种间耐药率有一定差异;悬液定量杀菌试验显示,各菌种之间杀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种消毒剂杀灭率为92.6%~99.6%,均未达到100.0%杀灭率,作用时间延长杀菌率增高.结论 非发酵菌耐药性普遍较高,常用消毒剂对各菌种的杀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合理使用消毒剂并增加作用时间,以有效控制非发酵菌的医院感染.

    作者:邹义春;李艳;汪宏良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为临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105例和未感染组455例,对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72.4±9.7)岁,高于未感染组(67.2±8.3)岁;肺部感染组高脂血症病史62例,高于未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意识障碍和住院天数分别为58例和(33.36±12.17)d,未感染组为98例和(25.71±1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呼吸衰竭、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分别为68、65、60、23和29例,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减少的脑卒中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和量表评分分别为(43.94±16.73)、(54.48±15.80)分和(2.94±1.17)分,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病死率40.95%,未感染组为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综合所致,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率.

    作者:单彩云;尚美玲;吕素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女性生殖道491株解脲脲支原体药敏结果分析

    解脲脲支原体(Uu)寄居于人体泌尿生殖道,是对人类生殖道感染为常见的一种支原体.在女性感染可引起尿道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不孕等疾病,并可引起孕妇的异常围产结局.近年来其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对医院491株解脲脲支原体培养阳性的女性生殖道标本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张月红;陆建红;陈国军;董长林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医院感染控制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同源性及耐药机制,为有效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提供资料与依据.方法 自2008年8月医院分离出第1株CRKP后,对随后所有分离CRKP实时监控;对前期分离的25株CRKP用接合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验证耐药性传递及分析菌株同源性;PCR及克隆测序分析耐药基因型.结果 2008年8月-2010年12月分离CRKP 52株,其中2008年8月-2009年6月共分离出11株,分离率为21.0%,为散发状态;2009年7月-2009年12月检出35株,分离率为67.0%,出现局部流行;加强预防控制后2010年全年检出6株,分离率为12.0%,重呈散发状态;所有菌株均产KPC-2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同时携带多种耐药基因,PFGE分型除2株菌外均为同一克隆.结论 检出携带KPC-2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该菌株以克隆播散造成局部流行,加强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能有效遏制菌株流行.

    作者:裘莉佩;常燕子;竺军洋;魏泽庆;周华;俞云松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研究医院2011年不同科室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ATBExpression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仪进行革兰阳性菌和真菌的鉴定以及真菌药敏试验,VITEK-60细菌分析仪进行革兰阳性菌药敏以及革兰阴性菌鉴定和药敏试验,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分离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检测.结果 320例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阳性球菌198株,占61.9%,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45.6%,革兰阴性杆菌111株,占34.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18.1%、5.0%、2.2%,真菌11株,占3.4%;肠球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敏感率均为100.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及呋喃妥因敏感性也较好,而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真菌对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全部敏感,未发现耐药株.结论 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分布范围比较广,耐药性差异较大,对血培养分离菌株进行早期检测和耐药性分析,可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依据,防止抗菌药物滥用和新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效控制细菌耐药的增加.

    作者:董林;朱成宾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对医院普外科、妇产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12年1月1日-12月30日普外科行甲状腺肿物切除、乳腺肿物切除、腹股沟疝修补等Ⅰ类切口手术51例,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2~85岁,平均41岁,住院时间2~28 d,平均14 d.妇产科行卵巢囊肿剥离、卵巢肿瘤切除、子宫肌瘤切除等Ⅰ类切口手术65例,年龄19~51岁,平均31岁,住院时间4~10 d,平均6d.

    作者:叶高峰;孙荣丽;张莹;于静;冯六泉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医院手术室供应部对外来器械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目的 实施医院外来器械的流程质量控制,探讨环节质量控制的管理效果,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施行严格的环节质量控制,进行规范化的接收、清洗、包装、灭菌过程的质量控制,完善外来器械的质量控制措施,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管理.结果 确保了手术室外来器械的质量,提高手术器械使用满意度,保障了患者的医疗安全,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结论 通过对外来手术器械各环节的有效质量控制,确保外表器械质量管理.

    作者:董薪;于秀荣;武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2011年ICU与非ICU病原菌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常见病原菌分布,对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比较,为不同病区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Microscan96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4%、19.4%、17.4%、11.2%;非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1.0%、17.6%、13.6%、13.3%;ICU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ICU.结论 ICU以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程度明显高于非ICU,非ICU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对不同病房应该单独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

    作者:王晶;肖晓光;韩丽霞;万献尧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鲍氏不动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分布特点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流行提供依据.方法 对医院2011年1月1日-12月31日临床分离出的112株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 共检出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112株,来自痰液74株占66.07%;临床科室以ICU分布多占58.93%;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达64.29%和77.6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4.71%.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包括碳青霉烯类的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对其耐药性监测,采取有效地干预措施,合理选择使用抗菌药物,保持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有效控制其在医院内的定植和传播.

    作者:季旭清;张能华;彭草云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在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外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亚临床型绒毛膜羊膜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12月产科住院的6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作为研究组,同时选择36例足月的正常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孕妇血清中MMP-9和C-RP浓度,研究组根据病理学有无绒毛膜羊膜炎将其分为羊膜炎亚组(24例)与非羊膜亚炎组(41例).结果 未足月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密切,研究组绒毛膜羊膜炎占36.90、对照组占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的MMP-9分别为(465.21±101.38)和(296.72±90.14) ng/L,而两组中的C-RP分别为(8.54±0.49)和(4.45±0.52)mg/L,研究组MMP-9及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羊膜炎亚组中MMP-9和C-RP的水平在入院时与非羊膜炎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中的MMP-9在破膜12、48 h及临产(或剖宫产)前分别为(302.48±87.54)和(254.77±90.23)ng/L、(396.72±88.32)和(304.72±82.48) ng/L及(497.47±92.64)和(402.25±87.37)ng/L,羊膜炎亚组均显著高于非羊膜炎亚组.结论 动态检测血清MMP-9浓度有助于诊断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预防远期并发症有一定价值;联合监测血清MMP-9和C-RP浓度可能在判定PPROM的终止妊娠时机上有很大意义.

    作者:翟洪波;史金凤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

    目的 探讨引起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提出控制对策,有效预防与控制由消化内镜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方法 通过对消化内镜诊疗环节及清洗消毒过程的现场检查,对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加强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管理.结果 有效提高了消化内镜的消毒质量,清洗消毒后的内镜内壁和外壁的消毒合格率均达到100.0%.结论 控制消化内镜诊疗和消毒环节易引起感染的因素,可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厉挺;强明珠;陶爱女;陈月红;朱婷婷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调查

    目的 研究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高危孕产妇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89例住院高危孕产妇临床资料,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断,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建立数据库,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1589例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61例,感染率为3.84%;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占31.15%;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大肠埃希菌13株占21.31%;妊娠并发症、住院时间>7d、阴道助产及剖宫产、有侵入性操作、抗菌药物使用≥3种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加强对于高危孕产妇的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病情,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降低高危孕产妇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欣;苏迎燕;江洪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烟曲霉菌与黑曲霉菌的临床应用

    目的 建立检测烟曲霉菌和黑曲霉菌的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为快速准确地鉴定侵袭性曲霉菌寻求新的检测技术.方法 设计可扩增烟曲霉菌和黑曲霉菌18s RNA引物和探针,建立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体系并进行方法学评价;选取45例临床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IF)患者和20例阴性健康对照者的全血,应用本方法对以上两种真菌进行DNA检测;结果与常规鉴定方法比较,评估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对于纯化后的烟曲霉菌和黑曲霉菌DNA,该方法的敏感性为1拷贝,特异性达到100%,批内和批间试验均显示了较好的重复性;临床标本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 应用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同时检测烟曲霉菌和黑曲霉菌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与常规鉴定方法结果相符,有利于烟曲霉菌和黑曲霉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和实现对进展期感染者的动态监测.

    作者:毛晓露;卢忠心;石小燕;张文静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探讨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护理方法,为预防与控制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12年5月50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等13项变量同术后感染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以及四格表检验作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作多因素分析,比较护理前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500例食管癌患者术后感染70例,感染率为14.0%;感染主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占50.00%,其次为胃肠道口咽部、泌尿道及胃肠道等;单因素分析发现糖尿病(x2=4.020,P<0.05)、吸烟(x2=5.229,P<0.01)、身体发热(x2=3.828,P<0.05)、手术方式(x2=12.382,P<0.01)以及术后白细胞数量(x2=5.339,P<0.05)等因素与术后感染呈显著的相关性(P<0.05);经多元回归分析,终筛选出吸烟、手术方式、身体发热以及呼吸系统疾病为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86%,明显高于护理后7.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吸烟、手术方式、身体发热以及呼吸系统疾病4个因素为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应积极地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预防与控制食管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

    作者:冷飞燕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房颤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临床治疗提出合理的方法,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150例心房颤动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其中出现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病例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共发生肺炎衣原体感染13例,感染率为8.7%;低蛋白血症、IgM、IgG和CRP升高、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左心房和主动脉内径异常均是造成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与年龄、性别、感染和房颤类型以及血肌酐等无关;而低蛋白血症、IgM、IgG和CRP升高以及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是高危险因素(P=0.021、0.028、0.023、0.048).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临床上定期监测心房颤动有助于防止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荣华;李霞;马秋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