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叶高峰;孙荣丽;张莹;于静;冯六泉

关键词:Ⅰ类切口手术,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调查, 分析
摘要:对医院普外科、妇产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进行调查,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2012年1月1日-12月30日普外科行甲状腺肿物切除、乳腺肿物切除、腹股沟疝修补等Ⅰ类切口手术51例,其中男23例,女28例;年龄12~85岁,平均41岁,住院时间2~28 d,平均14 d.妇产科行卵巢囊肿剥离、卵巢肿瘤切除、子宫肌瘤切除等Ⅰ类切口手术65例,年龄19~51岁,平均31岁,住院时间4~10 d,平均6d.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检测宫颈癌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检测宫颈癌在临床检测中的作用,以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方法 2012年6-12月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对69例宫颈癌、5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及41例宫颈炎高危型HPV DNA进行检测.结果 高危型HPV-D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59.4%,明显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的7.3%和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表达率1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肿瘤≥4cm者高危型HPV-DNA阳性率为90.3%,明显高于<4 cm者的25.5% (P<0.05),FIGO分期Ⅲ~Ⅳ期者HPV16/18阳性率明显高于<4 cmⅠ~Ⅱ期者(P<0.05);高危型HPV-DNA的表达与患者年龄、细胞分化、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 高危型HPV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高危型HPV-DNA的检测,可明显提高宫颈癌的检出率,对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杨云成;赵淑云;胡灵;彭静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2009-2011年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嘉兴市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现状,加强消毒质量管理,规范医院内镜清洗消毒行为,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方法 通过现场调查和采样检测,对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效果进行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 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连续3年共采样105份,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监测平均总合格率为91.2%,2009-2011年合格率依次为79.4%、94.3%、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不同类型内镜中,胃镜、肠镜内腔消毒质量合格率为77.3%、77.8%,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年内镜内腔消毒质量监测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中消毒剂的浓度和卫生质量均合格.结论 嘉兴市6所医院内镜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消毒质量明显好转,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某些管理环节有待改进.

    作者:谢亮;周哲华;王恒辉;吴水斌;丁正贵;洪霞;谢文芳;罗建勇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护理干预对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预防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预防效果,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以降低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方法 310例接受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55例,试验组实施健康教育、冰水含漱、测量口腔唾液pH值、pH纠正液含漱、口腔黏膜炎分级护理等干预措施,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结果 试验组30例次发生口腔黏膜炎,发病率为19.35%,对照组为54.8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口腔黏膜炎各级别发病率依次为9.03%、5.81%、3.23%、1.29%,对照组分别为12.26%、20.00%、14.84%、7.74%;干预后,试验组口腔卫生状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化疗后,试验组102例患者口腔pH值为6.6~7.1,构成比占65.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89% (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化疗患者预防口腔黏膜炎的意识,明显降低了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的发病率.

    作者:李丹;徐丽丽;王国权;马慧珍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腰大池引流加庆大霉素冲洗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腰大池引流加庆大霉素冲洗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的临床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12月30例颅脑创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脑脊液检查均为鲍氏不动杆菌感染,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A组患者给予腰大池引流加庆大霉素冲洗治疗措施;B组患者给予应用头胞哌酮/舒巴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86.7%、B组为66.7%,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住院时间A组(11.6±1.2)d、B组(23.3±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dA组患者体温(37.3±0.5)℃、脑脊液白细胞(35.1±7.5)×106/L,B组分别为(38.2±0.6)℃、(36.1±8.6)×106/L,治疗后7dA组患者体温(37.1±0.4)℃、脑脊液白细胞(9.2±1.4)×106/L;B组分别为(37.6±0.5)℃、(16.6±3.3)×106/L,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患者体温及CSF白细胞下降更明显,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大池引流加庆大霉素冲洗治疗鲍氏不动杆菌颅内感染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更好地降低患者的体温,改善患者的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新华;姬广福;朱淑敏;张宁宁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房颤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诊治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相关因素,并对临床治疗提出合理的方法,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150例心房颤动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等方法对其中出现肺炎衣原体感染的病例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 共发生肺炎衣原体感染13例,感染率为8.7%;低蛋白血症、IgM、IgG和CRP升高、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左心房和主动脉内径异常均是造成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而与年龄、性别、感染和房颤类型以及血肌酐等无关;而低蛋白血症、IgM、IgG和CRP升高以及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是高危险因素(P=0.021、0.028、0.023、0.048).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临床上定期监测心房颤动有助于防止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发生.

    作者:李荣华;李霞;马秋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剖宫产产妇腹部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目的 探讨剖宫产产妇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切口感染的预防治疗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产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行剖宫产术的288例产妇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及其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88例行剖宫产术的产妇中共发生切口感染27例,切口感染率为9.4%;检出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分别占40.7%和25.9%,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肠杆菌,分别占14.8%和11.1%;切口感染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高于非切口感染的剖宫产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妇的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检查次数、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是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做好相关因素的防护,有利于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李永红;马俊英;黄娟;王彩霞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肺炎克雷伯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型及耐药表型的研究

    目的 了解肺炎克雷伯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的基因型及其对氨基糖苷类(AGs)耐药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阿米卡星(AMK)、庆大霉素(GEN)、妥布霉素(TOB)、奈替米星(NTM)对肺炎克雷伯菌的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A、rmtB、rmtC、rmtD、npm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162株肺炎克雷伯菌对AMK、GEN、TOB、NTM的耐药率分别为17.3%、37.7%、26.5%、25.3%;armA、rmt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11.1%、6.2%,未检出rmtA、rmtC、rmtD、npmA基因;28株携带armA或rmtB基因菌株对AMK、GEN、TOB、NTM的MIC50均为256 μg/ml、MIC90均≥512 μg/ml.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中流行ArmA型和RmtB型16S rRNA甲基化酶,并介导AMK、GEN、TOB、NTM的高水平耐药表型.

    作者:梁彩倩;张永标;杨晓燕;冯亚群;符永玫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颅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及时诊断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61例颅脑损伤尿路感染的患者调查和分析,包括相关因素及感染临床症状、尿液特点和培养病原菌种类.结果 61例脑损伤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有平均住院时间22 d、留置尿管时间>21 d、占59.00%、病情危重、GCS评分<8分45例,占73.80%;发热患者48例占78.69%,尿路刺激症状5例占8.20%;尿液常规检查结果异常33例占54.10%,尿培养阳性23例占37.71%;抗菌治疗有效率为100.00%;尿培养以革兰阴性菌与真菌感染为主,分别占43.48%、56.52%.结论 降低危险因素、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尿液检察结果尽早诊断尿路感染、及时采取抗菌治疗,是预防和治疗重型颅脑损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措施.

    作者:刘桂玲;鲁俊晶;胡伟;孙建梅;章红梅;吴青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月42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资料,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寻找急性脑血管病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42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38例,感染率为8.9%;单因素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意识障碍、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明显相关(P<0.05),而与性别、卧床时间、吞咽困难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分析,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8.239、6.317、9.367,P<0.05).结论 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预防措施,力争将医院感染率降到低.

    作者:张依瑞;刘蕾;王玉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及感染患者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置管出血的调查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及感染患者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置管的出血情况,旨在为提高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及感染产妇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2年10月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及感染产妇124例作为观察组,并以同期住院的健康产妇3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于硬膜外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观察硬膜外麻醉置管出血情况.结果 观察组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置管出血13例,出血率为13.48%;对照组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置管出血15例,出血率为5.00%;两组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及感染患者剖宫产手术硬膜外麻醉置管的出血率高于未携带或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产妇.

    作者:鲁晓梅;王文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2011年ICU与非ICU病原菌耐药监测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常见病原菌分布,对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比较,为不同病区经验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用Microscan96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对细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部分药敏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用WHONET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鲍氏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24.4%、19.4%、17.4%、11.2%;非ICU排在前4位的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21.0%、17.6%、13.6%、13.3%;ICU常见病原菌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ICU.结论 ICU以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耐药程度明显高于非ICU,非ICU的菌种分布以肠杆菌科细菌为主,对不同病房应该单独进行细菌耐药性监测.

    作者:王晶;肖晓光;韩丽霞;万献尧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ICU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原菌的分布特征及耐药性变化趋势,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ICU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出病原菌225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28株占72.2%,革兰阳性菌627株占27.8%;前5位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2.0%、12.8%、10.3%、9.5%、8.9%;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0.0%,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9%和26.0%;大肠埃希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耐药率>50.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0.0%和35.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与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检出率分别为89.7%和82.1%,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但粪肠球菌和类粪肠球菌中分别有3.6%对万古霉素耐药.结论 非发酵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是ICU患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且病原菌的耐药性非常严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控制.

    作者:陈育华;周碧云;吴国才;俸绪美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布地奈德与舒利迭序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在使用抗菌药物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与舒利迭序贯性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合并感染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改进该病的治疗效果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进行治疗的72例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3d后,序贯使用舒利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抗感染基础上采用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用药1周后对患者肺功能指标和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1周后,观察组患者平均1秒用力呼气容积值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值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40%,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使用抗菌药物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雾化混悬液与舒利迭序贯治疗COPD发作合并感染,可迅速控制感染症状,改善肺功能,其疗效优于常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骆健峰;朱丹;陈慧;陈卫松;王临英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的临床治疗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感染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为临床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预防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肺部感染组105例和未感染组455例,对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和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肺部感染组平均年龄(72.4±9.7)岁,高于未感染组(67.2±8.3)岁;肺部感染组高脂血症病史62例,高于未感染组;肺部感染组意识障碍和住院天数分别为58例和(33.36±12.17)d,未感染组为98例和(25.71±10.3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发热、血白细胞升高、呼吸衰竭、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分别为68、65、60、23和29例,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减少的脑卒中评分、巴氏指数评分和量表评分分别为(43.94±16.73)、(54.48±15.80)分和(2.94±1.17)分,与肺部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感染组病死率40.95%,未感染组为10.5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是多因素综合所致,肺部感染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预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率.

    作者:单彩云;尚美玲;吕素芹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研究

    目的 了解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CRPAE)的药敏谱特征及其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PAE)的低抑菌浓度(MIC),K-B纸片扩散法检测PAE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比较CRPAE与环丙沙星敏感铜绿假单胞菌(CSPAE)的耐药性差异;应用PCR方法扩增CRPAE的gyrA、gyrB、pa rC、pa rE基因,并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基因的突变.结果 256株无重复PAE中,CRPAE 65株,CSPAE 180株,CRPAE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CSPAE(P<0.05);65株CRPAE中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ACC→ ATC)错义突变49株占75.4%,pa rC基因第87位密码子(TCG→TTG)错义突变15株占23.1%,gyrB基因第467位密码子(TCC→TTC)和第468位密码子(CAG→CAT)错义突变各1株占3.1%,未发现parE基因错义突变株;gyrA+ gyrB、gyrA+ pa rC双突变株的环丙沙星MICs高于单纯gyrA突变株.结论 CRPAE多药耐药现象严重,gyrA基因第83位密码子(ACC→ATC)突变是CRPAE对环丙沙星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同时存在gyrB或parC基因突变可进一步升高CRPAE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性.

    作者:杨晓燕;张永标;梁彩倩;冯亚群;符永玫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支原体肺炎患儿合并心肌损伤心肌酶谱的变化分析

    目的 探讨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特征和心肌酶谱的变化,为临床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提供一定的诊断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和健康儿童59名作为研究对象,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是否合并心肌损伤分为心肌损伤组和非心肌损伤组,分别分析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变化.结果 537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有54例发生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其发生率为10.05%,患儿均表现为心电图异常,其中窦性心动过速占22.22%,窦性心动过缓占27.78%,ST-T改变占24.07%,房性心律失常占5.56%,室性心律失常占9.26%,传导阻滞占11.11%;心肌损伤组患儿心肌酶谱各指标较非心肌损伤和正常组明显增高,而非心肌损伤组患儿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a-羟丁酸脱氢酶、同工酶等指标水平较正常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均表现异常,可作为临床诊断方法.

    作者:孙熙璇;管健;杨海涛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近3年收治的59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后路手术组31例和联合组(前后路联合)28例,分析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恢复的相关指标.结果 后路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Cobb角为(14.8±9.8)°,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2.3±10.7)°,其治疗后的血沉为(20.6±6.9)mm/l,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1.3±7.8)mm/l;联合组治疗后的Cobb角为(15.2±10.6)°,明显低于治疗前的(33.1±11.2)°,其治疗后的血沉为(20.2±7.4) mm/h,明显低于治疗前的(40.9±8.9)mm/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在Cobb角、ASIA分级及血沉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路治疗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和前后路联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均取得明显疗效,但后路手术治疗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作者:史相钦;马虎;孙彦鹏;王艳芬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口腔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及规范化防护策略

    目的 通过调查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为制定口腔医务人员锐器伤规范化防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锐器伤调查问卷,按工作类别抽取各科室相关人群的30.0%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资料、参加培训、锐器伤涉及的暴露源以及锐器伤后报告等.结果 共发问卷169份,回收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8.8%;培训参加率医师高,为85.7%;锐器伤发生率护士高,达77.3%;>50.0%的污染锐器伤暴露源不明;锐器伤后有77.3%能够正确局部处理;锐器伤上报率23.6%,漏报原因中认为没有必要、不知晓报告流程约占50.0%.结论 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上报率较低,大多数污染锐器伤暴露源不明,感染控制科应制定有针对性的规范化防护策略.

    作者:许莹;梁睿贞;吴红梅;陈晓萍;杨建荣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尿毒症患者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研究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为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依据,以降低感染率.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2月302例尿毒症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分布进行分析,然后将不同年龄、性别、住院时间、并发基础疾病发生医院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302例尿毒症患者中共6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87%,其中呼吸道感染高,占36.67%,其次为泌尿道及消化道感染,分别占26.67%及23.33%;年龄≥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27.34%,<60岁患者的感染率为14.37%,住院时间≥30 d患者的感染率为26.52%,<30 d患者的感染率为8.33%,并发基础疾病≥2种患者感染率为32.89%,<2种患者感染率为15.49%,各种因素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尿毒症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对于年龄≥60岁、住院时间较长及并发基础疾病种类较多的患者,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作者:聂祥智;周文祥;陈菁 刊期: 2013年第19期

  • 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调查与干预措施

    目的 分析临床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干预措施,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调查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并采取修订切实可行的手卫生管理制度、加大了对手卫生培训力度、不断完善手卫生设备、加强手卫生督查考核力度等相应干预措施.结果 全体医护员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持续的医疗护理操作前后、进入特殊病房前后手卫生依从性从19.83%提高至70.46%.结论 院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重视,创造手卫生的氛围,重视手卫生与控制医院感染的密切关系,可降低因手部接触而引起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鲁菊英;徐建辉;徐旭娟 刊期: 2013年第19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