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强;曾素华;黄松音;林嘉音
目的 对ICU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鲍氏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细菌的耐药率.方法 收集某院2008-2011年自ICU患者导管端培养及同时血培养阳性分离出的32株非重复鲍氏不动杆菌,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分析仪对菌株进行测定及药敏试验,用Whonet5.5软件分析数据,按CLSI 2011年版判读药敏结果.结果 2008-2011年分离出的32株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57.1%~72.7%,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0.0%~72.7%,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20.0%~63.6%,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4.3%~22.2%;由于ICU常用的碳青霉烯类药物以亚胺培南为常见,其中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相比,2008年与201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883,P<0.05);其余各年份耐药率分别作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U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中,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逐年增加,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
作者:梁亮;农生洲;陈杏春;林伟;赵丽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婴儿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6月-2011年3月儿科住院确诊为下呼吸道感染的年龄<1岁婴儿551例,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RSV抗原,根据检测结果分为RSV阳性组和RSV阴性组,对两组患儿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51例患儿中RSV阳性176例,阳性率31.94%; RSV阳性组年龄≤6月龄131例,占74.4%,7~12月龄45例,占25.6%;RSV阳性组较RSV阴性组喘息和鼻阻的临床表现显著增多;RSV阳性组与细菌混合感染90例,合并感染的常见细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流感嗜血菌及肺炎链球菌,与RSV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SV是贵阳地区婴儿下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除咳嗽外常有喘息、鼻阻表现,可合并细菌感染,对这类婴儿应根据痰培养选择合理抗菌药物.
作者:范丽;周燕明;王予川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为临床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NICU应用呼吸机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痰培养结果、危险因素及对预后影响.结果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37.50%;痰培养检出8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6株占68.29%,革兰阳性菌16株占19.51%,真菌10株占12.20%,前5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假丝酵母菌属;>2种细菌混合感染10例,细菌合并真菌感染7例;年龄大、营养不良、应用镇静剂及制酸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撤机困难多、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结论 NICU患者合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高,痰培养结果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结果,对预后有不良影响,应采取针对性措施以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
作者:吴盛;吴迪;王家泰;于长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对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进行目标性监测,以降低PICU医院感染率.方法 2011年开始,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开展P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同时对高危因素进行干预.结果 共监测1408例患儿,平均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由2011年2.7分上升至2012年1-6月的3.0分(P<0.01);平均住院日由6.1d延长至7.4 d(P<0.01);日感染率由2011年的11.2%下降至2012年1-6月的9.5‰;调整日感染率由2011年的4.1%降至2012年1-6月的3.1%;呼吸机使用率由2011年15.2%升至2012年1-6月的23.0%(P<0.01);中心静脉置管率由2011年的1.3%升至2012年1-6月的7.3%(P<0.01);导尿管使用率由2011年的2.8%升至2012年1-6月的8.6% (P<0.01);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日感染率由2011年的24.9%降至2012年1-6月的23.3‰,经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日感染率由2011年的14.3‰下降至2012年1-6月的0,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日感染率由2011年的2.8‰增至2012年1-6月的8.6‰.结论 目标性监测是一项降低PICU医院感染的有效的干预方法,但对感染发病率、例次感染发病率影响不大,应制定更科学的干预措施,降低PICU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黄冠新;班莉婵;廖丹;唐育鹏;韦蓉;莫武桂;李洁;陈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调查分析多药耐药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相关性.方法 20株多药耐药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利福平类药物、消毒剂获得性耐药基因和整合子、转座子、插入序列、质粒等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用指标聚类法分析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相关性.结果 20株多药耐药克雷伯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35.0%~100.0%,检出7种β-内酰胺编码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编码基因、2种喹诺酮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利福平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消毒剂获得性耐药基因、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指标聚类分析显示KPC与ISKpn6、SHV、qacE△1与intⅠ 1、tnp315、IS26高度相关联.结论 调查多药耐药克雷伯菌携带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指标聚类分析提示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密切相关.
作者:邓在春;马红映;汪丽;吕丹;孙士芳;舒丽华;王卫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探讨预防对策,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2年7月60例腹部手术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选择同期60例无切口感染的腹部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病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IM)、营养状况、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手术种类、手术时问、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的差异.结果 感染组患者平均(58.12±13.89)岁、BIM(24.12±1.03)kg/m2、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46.67%、Ⅲ类手术31.67%、手术时间(165.02±22.67)min、住院时间(19.23±4.45)d等高于无感染组(49.67±12.67)岁、(22.97±0.98)kg/m2、20.00%、13.33%、(98.90±20.64) min、(14.68±3.56)d,白蛋白水平(32.12±2.78)g/L低于于无医院感染组(35.87±2.97) 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引起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两组切口长度、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引起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因素复杂,实施针对性措施避免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作者:黄学明;黄国民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胆道感染患者胆汁中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2年2月接受胆道手术治疗患者于术中所取胆汁标本分离的病原菌及耐药性.结果 共分离出41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323株占77.65%,革兰阳性球菌89株占21.39%,真菌4株占0.96%,排名前3位的革兰阴性杆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分别占44.95%、9.62%、5.05%;革兰阳性球菌中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多见,分别占11.54%、6.97%;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两者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为100.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9.47%、95.0%,产ESBLs酶的阳性率分别为63.64%和52.5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敏感率为100.0%;革兰阳性球菌中粪肠球菌的耐药性明显低于屎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敏感率较高,分别为100.00%、96.55%,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结论 胆道感染中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肺炎克雷伯菌常见,临床治疗应依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降低或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愈率.
作者:郭爱萍;于秀娟;刘新风;王德景;郑文 刊期: 2013年第22期
供应科因经常与具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接触,发生职业损伤和暴露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性较大,做好供应科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十分必要.1 建立科室质控小组和安全管理小组严格遵守《医院管理制度》、《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制度规范,在科主任领导下工作,成立质控组、感控组、安全管理组.
作者:杨立霞;赵春燕;王运平;姚波;郭海燕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呼吸科肺部感染的痰培养多药耐药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呼吸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122例患者的痰培养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122例患者中有26例为多药耐药菌肺部感染,占21.3%;多药耐药菌肺部感染病例中共分离出病原菌5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8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10株,排名前4位的病原菌依次为鲍氏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白色假丝酵母菌、铜绿假单胞菌;53株病原菌中多药耐药菌40株占75.5%,泛耐药菌株5株占9.4%,均为鲍氏不动杆菌;多药耐药菌中的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100.0%耐药;白色假丝酵母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100.0%敏感.结论 呼吸科多药耐药菌肺部感染患者以肺癌晚期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晚期为主,>70岁患者占多数,肺部感染的多药耐药病原菌及多药耐药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
作者:陈月萍;董叶青;吴苏柳 刊期: 2013年第22期
麻醉科护士在术中各个环节的介入使职业暴露的风险日益突出.现从麻醉科护士护理环节入手,将各环节中易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1 职业暴露危险因素1.1 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与体液 麻醉护士在术前准备、术后复苏中频繁进行动静脉穿刺、呼吸机管理等操作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其中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患者,麻醉护士可因职业暴露受到感染.
作者:俞琳;汤雄鹰;夏燕飞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miRNA-146a在全身炎症反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以证明miRNA-146a可作为炎症反应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5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组、25例脓毒症组患者与25名对照组医务人员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146a的表达水平,并同时监测3组人员炎症因子TNF-a、IL-10的水平、反应炎症状况指标CPR的水平及评估全身状况的指标APACHE-Ⅱ评分水平的变化;将miRNA-146a与上述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SIRS组与脓毒症组miRNA-146a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3组miRNA-146a表达量呈现:脓毒症组>SIRS组>对照组(P<0.05);miRNA-146a的表达量与TNF-a、CPR、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性(P<0.05),与IL-10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炎症反应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iRNA-146a表达水平与炎症反应的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miRNA-146a的检测可作为炎症反应病情活动的判断指标.
作者:张烈;马歆;谢渭根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采集知识掌握情况,探讨影响标本正确采集的相关因素,为开展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303名医务人员进行微生物标本采集相关知识的调查,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务人员对标本保存知识掌握较好,合格率>70.0%;对血、痰、尿标本采集知识的掌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血培养中需氧瓶和厌氧瓶的正确选择掌握合格率低,仅为51.8%;医师组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护理组,中高级职称组知识的掌握情况优于初级职称组.结论 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特别是对初级的护理人员,提高微生物标本送检质量,保证检验结果准确.
作者:王志刚;李海峰;王爱华;邢玉斌;索继江;刘运喜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及护理对策,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预后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医院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17例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针对性护理)57例,对照组(常规护理)60例,回顾性分析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以及护理方法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占71.7%,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分别占18.8%和9.4%,排名前3位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35.9%、18.0%、10.3%;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是感染率高的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培氟沙星的敏感率高,为92.9%,大埃希肠菌对环丙沙星敏感率高,为90.5%;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64.9%、好转率为26.3%、总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治愈率为51.7%、好转率为21.7%、总有效率为7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应早期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根据病原学分析结果,合理用药,并采用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冯桂荣;吴剑辉;刘莉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了解新生儿科医院感染败血症聚集的原因和危险因素,观察其预防控制效果,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2年10月新生儿科出现的4例败血症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新生儿基础疾病、环境微生物学、消毒灭菌指标及流行病史.结果 4例败血症新生儿中有3例血培养为阴沟肠杆菌,药敏试验耐药谱相同,1例为溶血葡萄球菌;工作人员采样有一名护士手卫生细菌数30 CFU/cm2;环境采样中一份床栏卫生学监测细菌数90 CFU/cm2,均未分离出阴沟肠杆菌及溶血葡萄球菌;有3例患儿留置针部位皮肤红肿;经抗感染治疗后,4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 4例患儿均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儿,3例为多胎,故早产儿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是其易感的主要原因,动静脉置管等为其高危因素.
作者:岑康群;杨怀;王予川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在宫颈疾病诊疗中的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凯普医用核酸分子快速导流杂交基因分型试剂盒(HybriMax)对21种HPV基因型别进行分型检测,并对各种亚型的分布特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521例标本中共检出245例HPV阳性,21种型别的HPV均被检出,HPV感染率为47.02%;感染率高的型别是HPV16,为11.90%,低的是HPV43,为0.19%,其他型别以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PV58、52、6、11、18、CP8304、53、68、56、39、31、33、66、59、42、51、45、44、35;其中检出HPV高危基因型感染患者208例,感染率前3位的依次为16、58、52,HPV低危基因型感染患者80例,阳性率依次为6、11、42、44和43;521例HPV阳性样本中,单一型感染为140例,占26.87%,其中高危亚型105例,占20.15%,低危亚型35例,占6.72%;双重感染共为68例,占13.05%;多重感染(低、高危两型及两型以上)共为37例,占7.10%.结论 该地区人群中存在较高的HPV感染率,进行HPV基因分型筛查对宫颈疾病早期发现、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正国;贺庆伟;杨玉林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神经外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的疗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共纳入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发生颅内感染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患者给予鞘内注射万古霉素治疗,B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万古霉素治疗,对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A组为92.5%、B组为75.0%,A组疗效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A组患者(11.4±1.6)d、B组患者(23.8±2.5)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A组患者体温(39.7±1.2)℃、脑脊液(CSF)白细胞(89.9±32.1)×106/L与B组患者体温(39.8±1.1)℃、CSF白细胞(89.8±31.6)×106/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dA组患者体温(37.0±0.4)℃、CSF白细胞(9.3±1.5)×106/L,B组患者体温(89.8±31.6)℃、CSF白细胞(16.5±3.3)×106/L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与B组患者相比,A组患者体温及CSF白细胞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采用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较静脉滴注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且可以更好地降低患者的体温及CSF白细胞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贾锋;阮舒;伏林山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评价两性霉素B完整疗程与卡泊芬净静脉注射后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序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绍兴市人民医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恶性血液病继发侵入性真菌感染68例患者,根据不同抗真菌治疗方法分成两组,A组35例采用完整疗程两性霉素B针,B组33例采用卡泊芬净静脉注射后口服伊曲康唑口服液序贯治疗,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及抗菌药物费用等.结果 A组35例患者中共25例有效,总有效率71.42%,B组33例患者中共25例有效,总有效率75.75%,两组均有较高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重输液反应A组占31.34%、B组为6.06%,肝肾功能损伤A组51.43%、B组为18.18%,严重低钾血症A组60.00%、B组为9.09%,A组治疗费用平均约为4200元、B组治疗费用平均约为43 000元,A组严重不良反应明显高于B组,但抗真菌药物费用显著低于B组.结论 两种治疗方案对侵人性真菌感染均有较好疗效,而两性霉素治疗费用低廉,只要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多数患者可长期安全使用.
作者:罗洪强;傅佳萍;钟永根;封蔚莹;洪攀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探讨医院2009-2011年尿路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变化,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按照CLSI 2008年标准,用WHONET5.6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尿路培养出病原菌4976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1325株占26.63%、革兰阴性杆菌2861株占57.49%、真菌790株占15.88%,其中排名前5位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肠球菌属、白色假丝酵母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1.17%、13.77%、8.98%、7.94%、7.58%;革兰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普遍较高,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仍保持敏感,未发现对利奈唑胺的耐药株;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在非发酵菌中,鲍氏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54.5%和36.3%;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菌检出率分别为48.3%、45.1%和42.3%,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 及时准确的分析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对于控制耐药菌株传播,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世瑜;刘晔华;陈锦艳;穆红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调查引起皮肤软组织和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防治其感染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血浆凝固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克隆抗体及VITEK-32型仪进行菌株鉴定,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E-test条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MIC,头孢西丁纸片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有数据采用WHONET5.6软件分析.结果 2011年6月-2012年6月从患者皮肤软组织和血流感染标本中共分离获得11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检出MRSA 27株,检出率为22.8%,未检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耐药株,对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阿米卡星、夫西地酸及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分别为4.20%、5.90%、6.70%及8.40%;耐药率高的是青霉素为92.30%;MRSA与MSSA比较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分别为阿米卡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及红霉素.结论 导致皮肤软组织和血流感染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较严重,尤其是MRSA的多药耐药性更严重,临床应引起重视并加强对耐药菌的监测.
作者:宁长秀;汪红;钟桥石;杭亚平;胡晓彦;章白苓;胡龙华 刊期: 2013年第22期
目的 分析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和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09-2011年19 061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9-2011年共发生医院感染325例、332例次,感染率1.71%、例次感染率1.74%;内科医院感染率高,为3.01~4.40%;全年中一季度全院的医院感染率高,为2.03%;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首位,占46.6%~64.7%.结论 加强医院感染监测,对重点科室、重点病种和重点人群加强监控和管理,并针对流行规律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何冰;高献芳;王凤 刊期: 2013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