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涛;李礼;蔡得芳;吴虹
目的 了解医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儿科病房患儿人苍白杆菌血流感染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BD公司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对血标本进行培养,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动细菌分析系统鉴定到种;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依据CLSI 2008规则判断结果.结果 人苍白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磺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敏感率分别为100.00%、100.00%、93.93%、90.91%.结论 人苍白杆菌可引起血流感染,检出率呈逐年增多趋势,该菌所致感染治疗应根据细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作者:段纯;朱岩;李素丽;龙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Th1、Th2相关细胞因子IFN-γ,IL-4对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为提高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的成功率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年龄21~24岁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的广西籍汉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不同免疫效果将研究对象分为抗-HBs中或强阳性组和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两组各88名,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OD值,计算浓度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3.88±4.57)pg/ml,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7.49±7.05)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HBs阴性或弱阳性组IL-4的平均表达水平为(2.45±1.64)pg/ml,也显著低于抗-HBs中或强阳性组的平均表达水平(5.25±3.08)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抗-HBs阴性或弱阳性者其体内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均较产生抗-HBs中或强阳性者显著低下;提示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似可应用IFN-γ、IL-4作为乙型肝炎疫苗佐剂以提高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
作者:吴霜;吴继周;韦颖华;陈茂伟;吴健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阿萨希毛孢子菌系毛孢子菌属中的一种,为酵母样真菌.随着激素免疫抑制剂、抗菌药物等的应用,条件致病真菌感染的数量日益增多,近来发现阿萨希毛孢子菌是皮肤、呼吸道和胃肠道的免疫受损患者和新生儿的条件致病菌.本例导致肝胆系统损害,现报道如下.
作者:邹永红;郭学青;李雪莲;夏梦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肿瘤患者因疾病本身以及反复多次化疗,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发生感染.笔者为探讨相关预防措施,现将351例感染患者的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支彩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医院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病原性真菌的菌种分布特点及耐药现状,为临床治疗真菌感染选择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假丝酵毋菌属;采用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从197例假丝醉母菌性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中检出5种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居首位,占75.15%,其次为热带假丝酵母菌,占9.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占5.6%,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均占5.1%;5种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敏感率均为100.0%,对氟康唑、克霉唑、伊曲康唑等常用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为5.4%~22.3%.结论 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病原真菌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应重视假丝酵母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作者:袁学华;陈秀兰;罗卉丽;田方园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及耐药变迁,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分布和耐药性.结果 3年共分离革兰阴性杆菌6643株,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鲍氏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24.8%、23.1%、16.6%、10.7%;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产ESBLs检出率有增加趋势;对肠杆菌科细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堵南耐药率显著增加.结论 3年医院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有较快增长,加强耐药性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非常重要.
作者:周馨;马筱玲;张翠萍;鲁怀伟;陈多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可有效控制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发生,从而提高诊疗质量.方法 对内镜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确定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区域和项目.结果 一次性物品使用得当可降低内镜室交叉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结论 合理使用一次性物品足确保内镜安全诊治的需要.
作者:赵丽霞;殷积美;王晓芬;于洪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手术器械喷雾润滑的效果以及使用成本分析.方法 38个器械包按包种类平均分成两组,随机编号为A组和B组,A组器械清洗、烘干后采用1:10的润滑防锈剂溶液浸泡润滑;B组器械清洗、烘干约15 rain直接用1:10的润滑防锈剂溶液喷雾润滑;观察两组清洗合格率、3个月累加的生锈率以及每月平均费用.结果 两组器械清洗合格率和生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器械润滑防锈每月的平均费用A组为6252元、B组为917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喷雾润滑可达到满意器械保养效果而且能明显降低器械润滑防锈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倪乐丹;张丽萍;徐海丽;郑淑智;徐姜涛;章敏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保证外来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质量,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方法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将外来手术器械集中处理,制定有效科学的处理流程,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外来手术器械处理情况.结果 器械公司业务员分散处理时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0.58%,供应室集中处理后手术部位总感染率为0.2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5,P<0.05).结论 通过强化规范处理流程及监测、质量追溯管理,保证了外来手术器械清洗、灭菌质量安全,是控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
作者:商玲;初玉云;李冰;陈美英;范静;康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对颈髓损伤患者的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30例颈髓损伤患者分为呼吸训练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肢体康复训练、药物治疗,冶疗组患者增加呼吸操训练2次/d,连续训练1个月,比较训练前后肺部感染、肺通气功能.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肺部感染率分别为6.67%、40.02%,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肺通气功能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患者肺通气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髓损伤患者经过呼吸训练能有效改善的呼吸功能,减少肺部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美红;顾旭东;徐学青;时美芳;姚云海;金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母婴同室医院感染控制的有效方法,提高医护人员防范意识,预防医院感染.方法 制定严格的预防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通过加强管理及相关人员培训与感染控制监测,使感染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大限度地减少了医院感染事件发生.结论 母婴同室是医院感染监控的重要区域,健全并实施各项制度、严格消毒与监测、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等是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
作者:龙翠燕;魏明;于秋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医院近3年甲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和构成,观察其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对761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进行病原菌分离,将取材物进行KOH显微镜检查和真菌培养.结果 临床分型:远端甲下型(DLSO)占65.18%,全甲营养不良型(TDO)占19.58%,近端甲下型(PSO)占9.99%,浅表白色型(SWO)占5.25%;共培养出致病真菌520株,皮肤癣菌占66.15%,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占50.58%;酵母菌属占27.88%,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占13.08%;烟曲霉菌占2.50%.结论 临床分型以DLS0型为主,依次为TDO,PSo和SWO,甲真菌病病原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为酵母菌属和真菌.
作者:马国群;戴唯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VITEK-2compact仪对血培养革兰阴性杆菌的快速鉴定及药敏试验,探讨联合两种自动化仪器提高阳性血培养报告时间的可能性.方法 对革兰染色确定为革兰阴性杆菌的血培养阳性标本离心、洗涤后制成的菌悬液直接用VITEK鉴定卡和药敏卡孵育.同时,采用标准法对标本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直接法有102株(92.7%)成功鉴定到种的水平,肠杆菌科对药敏的标准总符合率达93.6%,而非发酵菌达87.8%.结论 革兰阴性杆菌阳性血培养标本直接用VITEK-2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是可行的,直接法为临床医师抢救菌血症患者.有针对性合理实施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提供了试验依据.
作者:张克惠;罗少锋;刘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菌株鉴定及药敏检测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ATB细菌鉴定和约敏分析仪.结果 213株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表皮葡萄球菌91株,占42.7%,溶血葡萄球菌44株,占20.7%,人葡萄球菌23株,占10.8%,头状葡萄球菌17株,占8.0%,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较少见;对万古霉素全部敏感,对呋喃妥因、夫西地酸、替考拉宁、米诺环素、喹奴普汀/达福普汀和利福平耐药率较低为0~7.0%外,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在40.4%~93.4%;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为78.4%.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率日趋严重,且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高,已对临床治疗构成极大的困难,必须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作者:凌应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近年来艾滋病(AIDS)疫情在我国发展迅猛,AIDS患者数急剧增加.我们麻醉工作者在日常医疗工作中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HIV感染者或疑似病例.现报道1例AIDS患者股骨切开内固定术的麻醉措施.
作者:郑向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急性白血病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恶化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白血病)大量增殖并广泛浸润到各器官组织.化疗是目前白血病治疗主要的方法,也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骨髓抑制是多种化疗药物共有的不良反应,对于急性白血病的治疗具有双重效应,首先是有助于彻底杀灭白血病细胞,但严重的骨髓抑制又可明显增加患者重症贫血、感染而危及生命.
作者:李淑丽;连雪英;张淑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慢性宫颈炎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1268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及623名健康体检者宫颈分泌物进行了18种高危型HPV基因型和5种低危型HPV基因型的检测,分析其基因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慢性宫颈炎患者HPV的感染率为33.91%,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的1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官颈炎患者共检测出20种基因型,分别为HPV6、11、43、44、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高危型HPV感染率相当高,占23种基因型的82.93%,以HPV16高,其次为HPV58、HPV18、HPV56;低危型感染率为17.07%,以HPV11高,其次为HPV6;健康体检者高危型HPV的感染率要低于慢性宫颈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型的分布基本相同;慢性宫颈炎患者HPV重复感染率为25.35%.与健康体检者的23.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高危型二重感染类型为主,而健康体检者以低危型+高危型的二重感染类型为主;慢性宫颈炎患者HPV感染率>50岁组高,健康体检者HPV感染率以20~30岁组高.结论 慢性宫颈炎患者HPV的感染率较高,以高危HPV基因型为主,加强其HPV感染的筛查、监测与治疗,有助于宫颈癌的防治.
作者:何建方;钱福初;王翔;秦基取;王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以合理地选择抗菌药物.方法 采用先德VersaTREK24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血样本,并以ARIS 2X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890份血培养分离出病原菌159株,其中革竺阳性球菌占94.97%,革兰阴性杆菌占4.40%,真菌占0.6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氨西林、苯唑西林、红霉素等耐药率高;革兰阳性球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在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沃氏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80.36%,68.42%,90.00%,81.82%和54.55%;诱导型克林霉素耐药检出率在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沃氏葡萄球菌中的比例分别为61.11%,65.00%,64.29%,42.86%和50.00%.结论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医院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原菌;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及其耐药性是临床诊治的重要参考依据;开展D-试验以检测葡萄球菌属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的诱导耐药性,可帮助医师正确选用大环内醋类及林可霉素类抗菌药物.
作者:张红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调查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培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K-B法,结果判断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规则评价;采用WHONET 5.3-5.4统计分析数据.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6.3%和4.2%,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结论 COPD患者肺部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呈上升趋势,应加强监测与控制.
作者:王军;张建菊;刘华;唐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中心血站垂直管理后,如何提高医院感染管理整体水平,保障血液安全.方法 以业务科(负责全站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为主导,通过允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监控小组的作用并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加强职工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加大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物资等配备,加强监督检查等措施.结果 全体职工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及医院感染管理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血液质量与输血安全得到保障.结论 实施科学管理,保证质量的持续性改进是控制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手段.
作者:李英兰;孙森;闫慧芝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