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及其耐药率的比较

刘宇;甘慧泉;徐坤;徐君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不同年龄, 抗菌药物, 耐药性
摘要:目的 及时了解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7-2009年从临床各不同年龄人群分离的1162株PAE,及对18种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感染人群比较集中于ICU,占11.36%~25.00%;感染标本来源多的是痰,占32.65%~60.61%;分离自<18岁患者的PAE对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5.97%、1.82%、0.84%;40~60岁人群的PAE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48.73%,均较其他年龄人群的耐药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针对不同人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11383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及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流行趋势,确定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方法 调查2002-2009年113 83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对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2.53%,以上呼吸道感染高,占36.77%,其余依次为下呼吸道占24.09%、泌尿道占17.49%、胃肠道占7.00%、皮肤软组织占5.22%等;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免疫抑制剂、化疗、ICU、血液病、糖尿病、肝病、精神病、抗菌药物、骨腰穿、尿路捅管及动静脉插管、呼吸机、气管切开、急诊手术、其他慢性病和侵入性操作等19项因素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不平衡,但总体好转,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控制措施.

    作者:王芹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慢性肾衰竭患者腹水高迁移率族蛋白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慢性肾衰竭及并发感染患者腹水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35例临床腹水标本(其中慢性肾衰竭无并发症10例,肾衰竭并发肺炎12例,肾衰竭并发腹膜炎13例)进行HMGB1检测,同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液中的CRP水平.结果 肾衰竭并发腹膜炎(C)组腹水(渗出液)HMGB1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肾衰竭无并发症(A)组及肾衰并发肺炎(B)组(漏出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腹水中HMGB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血液中的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体内存在感染.结论 腹水HMGB1检测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腹水性质的鉴别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若联合血液CRP指标的检测对临床鉴别诊断慢性肾衰竭有无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婷婷;刘鸿生;蒋华振;陈国千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1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情况,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2010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发生医院感染临床相关资料.结果 调查1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26例,感染率14.44%,显著高于同期全院平均医院感染率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首位,占53.85%;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基础疾病、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的应用有密切的关系.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规范侵入性操作,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重视加强护理工作,可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荣风菊;宋香玲;刘晓红;周杰;唐文慧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志贺菌属菌群及血清型18年的变化趋势与耐药性

    目的 监测医院1992-2009年与腹泻有关志贺菌属菌群及血清型18年的变化和耐药趋势,为北京地区的流行病学研究、疫茁的制备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便培养,致病菌经生化及血清学进一步鉴定到种、群或血清型,并以纸片扩散法测定了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8年分离出志贺菌属6745株,包括志贺菌属的4个群27个血清型,B群多占72.0%;D群占27.3%,有明显增多的趋势;福氏志贺菌F2a、Fla分别占73.3%、4.0%;不同菌群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有差异,B群多药耐药较多.结论 志贺菌属菌群及血清型种类多,随时间的变迁变化明显,耐药性不同,应重视监测并指导防治.

    作者:崔恩博;郭桐生;鲍春梅;陈素明;王欢;张菊玲;张成龙;毛远丽;曲芬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对老年肺炎患者感染假丝酵母菌属的影响

    目的 比较使用抗菌药物后的老年肺炎患者自然咳出痰与插管后下呼吸道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方法 158例老年肺炎的患者分为有创机械通气组(54例)和常规治疗组(104例);分别在入院时、使用抗菌药物3~5、7~9、13~15、>16 d进行自然咳出痰及下呼吸道吸出痰液的培养;对其中26例患者插管前后的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3~5、7~9 d时,自然咳出痰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14.42%、42.55%,显著性高于下呼吸道吸出痰(3.70%、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13~15、>16 d时,两种途径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3~15、>16 d时同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插管前后不同途径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自然咳出痰中检出假丝酵母菌属可以作为肺真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作者:冬兰;佟牧虹;张建;孙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73例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6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46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7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2.3%;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泌尿道为主,分别占65.8%、17.8%;共分离出7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7株占75.0%,革兰阳性菌16株占21.1%,真菌3株占3.9%;常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30.3%、21.1%、15.8%及14.5%;医院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心病住院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呼吸道是易感部位,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加强临床监控.

    作者:何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危险因素与病原菌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危险因素和病原菌耐药现状,制定临床干预措施.方法 对254例老年VAP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254例老年VAP患者均患有严重的基础疾病,进行过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并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VAP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铜绿假单胞菌81株,占31.9%,鲍氏不动杆菌58株,占22.8%,肺炎克雷伯菌41株,占16.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21株,占8.3%等,均具有多药耐药性;泛耐药菌株检出率为23.7%.结论 应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与控制老年患者发生VAP.

    作者:谢艳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使用中消毒剂质量检测分析与管理对策

    目的 通过对使用中消毒剂的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时对相关指标进行临测,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2009年2月-2010年1月使用中消毒剂质量较2008年1月-2009年1月明显提高,其中生物监测2008年1月-2009年1月合格率为95.6%,2009年2月-2010年1月为99.1%,分离出的病原菌有真菌、不动杆菌属、表皮葡菌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化学监测2008年1月-2009年2月合格率为87.74%,2009年2月-2010年1月合格率为98.98%.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使用中消毒剂监测合格率;科学合理监管消毒剂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徐峰倩;李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2009年80例VAP患儿的气管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结果 80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13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8株,占67.7%,革兰阳性球菌38株,占29.3%,真菌4株,占3.0%;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多见且产ESBLs菌株较多,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及头孢霉素普遍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且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耐药现象严重,但尚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及喹诺酮类则高度敏感.结论 新生儿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加强预防、适时进行细菌培养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防治新生儿VAP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汉楚;鲍连生;卢珊荣;王巧玲;孙金枝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健康体检人群阴道真菌感染的调查与预防措施

    目的 调查健康体检人群阴道真菌感染现状,并探讨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8-200g年医院健康体检育龄期女性阴道真菌感染的情况,包括外生殖道症状,真菌和细菌培养结果及病原菌分布.结果 1108例体检女性有387例有阴道炎症状,主要症状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异臭、阴部瘙痒、尿频、尿急等;真菌培养258份标本阳性,阳性率66.7%,其中同时培养到真菌和细菌的有35例;检出的真菌多的是白色假丝酵母菌,占68.5%,其次是热带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分别占12.8%、7.0%、5.5%.结论 阴道真菌感染是育龄女性的常见病,加强对育龄女性卫生科普教育,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可减少阴道真菌感染率.

    作者:沈玲;钱小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共78株ECO和36株KPN,均来自医院2007-2009年接受胆道手术患者的胆汁标本,采用K-B法测定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纸片协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胆道感染ECO和KPN的耐药性普遍较高,对第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ECO在53.8%~65.4%,KPN则在47.2%~61.1%;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70.5%和72.2%,环丙沙星分别为57.7%和47.2%;所有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全部敏感,对含酶抑制剂复合药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较低;ESBLs检出率ECO为43.6%,KPN为41.7%.结论 ECO和KPN是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术前过早、过多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产酶菌株增多和耐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海燕;王亚玲;肖美英;钱小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与产ESBLs酶耐药基因检测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存在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60型、肉汤稀释法测定8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采用PCR分析ESBLs基因型.结果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首选亚胺培南,其敏感率为1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27株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耐药基因检测,100.0%检出TEM基因,81.5%检出CTX-M Ⅰ基因,63.0%检出SHV基因与CTX-MⅢ基因.结论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表现多药耐药,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是治疗效果好的药物,同时存在2~3种不同类型的耐药基因.

    作者:倪桂莲;王冬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医务工作者对医院感染认知的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医务工作者对感染的防护意识,维护医务工作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选定某天,对在岗医务工作者发放调查表共190份.结果 收回167份有效调查表,问卷有效率为87.9%;认为医院感染会引起暴发流行的占73.1%;知道医疗垃圾要分类的162人,占97.0%;认为医务人员也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161人,占96.4%;参加医院感染培训的139人,占83.2%;会正确使用手消毒剂的158人,占94.6%;职业暴露后会正确处理的164人,占98.2%;知道洗手方法的161人,占96.4%.结论 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和防护有所掌握和了解,特别是平常关注较多的垃圾处理、手消毒剂的使用、洗手的方法等知晓率较高.

    作者:钱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含碘手术膜在植人物手术中的效果研究

    外科手术部位切口的感染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手术并发症,骨科植入物手术尤其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时可能需要拆除植入关节,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外科手术部位切口的感染是外科临床工作的重点.现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实施植入手术的患者368例,对部分患者在术中使用含碘手术薄膜,取得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玉娟;陆娟;杨太明;陈素梅;高先亭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的检测分析

    目的 对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病毒进行检测分析,探讨其流行规律.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采集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息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咽拭子或鼻咽分泌物标本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在701份标本中,病毒阳性382份,阳性率54.5%,感染患儿中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占首位,达29.0%,其次是流感病毒,占22.7%,鼻病毒占14.5%,副流感病毒占12.7%,腺病毒达到8.2%,>2种的病毒混合感染达17.5%.结论 儿童下呼吸道感染>50.0%为病毒所致,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及鼻病毒等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联合其他病毒感染为主,诊治时应根据所感染病原体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作者:贾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泌尿外科患者尿路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引起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80例泌尿外科住院病历,将合并尿路感染者作为观察组,按1:1选择同期无尿路感染泌尿外科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χ<'2>、t检验;然后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80例患者中合并尿路感染60例,发生率为6.82%;单因素分析9个变量是影响尿路感染危险因素(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按OR值的大小,依次为年龄大、有创诊治措施、合并其他疾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结论 泌尿外科住院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较多,应针对上述因素予针对性预防措施.

    作者:才胜勇;裴琼;崔海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孕妇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临床特点、治疗策略,为治疗甲型H1N1流感重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3例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表现、影像学变化和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进行了剖宫产,1例做了引产,其中1例患者出现脑疝死亡.结论 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疾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常合并多脏器衰竭,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上晚期孕妇及早终止妊娠,积极抗病毒和生命支持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刘政;王健军;李银鹏;罗春玲;沈祝明;杨婧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

    目的 探讨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为细菌性阴道病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2009年3-12月到医院门诊就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医院健康查体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的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的联系.结果 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与个人的洗浴习惯如淋浴或盆浴以及外阴清洗及用药、内裤材料、经期清洗外阴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经期使用卫生护垫观察组感染率为69.2%,对照组为48.3%,经常阴道冲洗观察组感染率为50.8%,对照组为16.7%,经期使用卫生棉条观察组感染率为13.3%,对照组为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以导致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去除各种不良的卫生习惯对于降低疾病意义重大.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270例单纯胆囊经腹腔镜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 随机抽取2009-2010年医院肝胆外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患者270例,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调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情况.结果 调查的27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全部预防性应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100.0%;药物种类主要以硝咪唑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排前5位的药物分别是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阿莫西林钠氟氯四林钠、注射用头孢甲肟、硫酸异帕米星注射液、甲硝唑注射液注,其使用率分别为26.30%、16.44%、12.80%、8.82%、8.13%.结论 应加强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管理和监督,促进临床医师合理用药.

    作者:叶树林;王瑞娟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手术室医院感染的管理

    手术室感染控制与管理不仅取决于质量,还取决于感染控制与管理的运行机制,也是医院管理水平的体现,严格各项消毒隔离措施是防止医院感染的关键.

    作者:王小云;方亮;余发珍;郑琴;熊淑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