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玲;钱小毛
医务人员承担着治疗、预防疾病的同时也有被感染的可能,锐器损伤、感染HIV等职业暴露时有发生,医务人员已成为高危职业人群,主管部门应建立预防与保障体系.
作者:栾丽娟;朱运波;冯明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部细菌D-乳酸产生情况的测定在诊断肺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放置Swan-Ganz导管和桡动脉置管,先后相隔5 s分别给予抽取混合静脉血和桡动脉血,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动脉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同时进行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与PCT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5);研究组14例治疗5 d后肺部感染好转的患者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血浆PCT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和P<0.01);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和PCT及中心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 肺部细菌感染患者肺部细菌D-乳酸产生情况的检测对肺部细菌感染的诊断有临床意义,同时可以作为判断肺部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及抗感染是否有效的指标.
作者:骆建军;方强;方雪玲;吴建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总结研究医院感染周职业防护技能竞赛的组织管理及成功要素.方法 通过临床调研,规划竞赛形式内容,制定评判标准,以及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管理办法和措施.结果 竞赛对医院工作人员怎样进行医院感染正确防护起到了宣传和示范作用,增强了医院职工对医院感染和职业防护的参与意识,提高了他们的职业防护操作技能.结论 领导重视、精心安排组织、全院动员、技术依靠专家、合理安排和激发集体荣誉等是竞赛成功要素.
作者:徐世兰;张卫东;饶莉;宗志勇;谭成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加强内镜中心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防止因内镜清洗消毒不当引起医源性感染,保让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方法 整合资源,成立内镜中心;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严格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流程布局、分区管理及清洗、消毒、储存、运送、监测,并做好各种记录.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形成了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监测科学化的模式,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流程规范,经检测内镜消毒效果均符合卫生部标准.结论 大型综合性医院只有建立健全内镜中心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及督导,才能杜绝因内镜消毒不严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尹维佳;黄新;庄红娣;张慧;宗志勇;谭成;乔甫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延长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输注时间治疗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根据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给药时间随机分为两组,即延长3 h输注治疗组和常规30 min输注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66例患者完成治疗疗程;延长输注组35例,治疗有效率为68.6%,细菌清除率为42.8%;常规输注组31例,治疗有效率为41.9%,细菌清除率32.2%;两组间临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细菌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延长输注方案优于常规输注方案.
作者:叶龙强;蔡挺;金雨虹;许兆军;朱宝琦;李桃红;张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使用抗菌药物后的老年肺炎患者自然咳出痰与插管后下呼吸道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方法 158例老年肺炎的患者分为有创机械通气组(54例)和常规治疗组(104例);分别在入院时、使用抗菌药物3~5、7~9、13~15、>16 d进行自然咳出痰及下呼吸道吸出痰液的培养;对其中26例患者插管前后的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3~5、7~9 d时,自然咳出痰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14.42%、42.55%,显著性高于下呼吸道吸出痰(3.70%、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13~15、>16 d时,两种途径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3~15、>16 d时同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插管前后不同途径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自然咳出痰中检出假丝酵母菌属可以作为肺真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作者:冬兰;佟牧虹;张建;孙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对国内临床分离5株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rRNA基因3个不同区域的RFLP分析,明确T.asahii是否具有种内基因多态性以及D1/D2、ITS、IGS1区在T.asahii基因多态性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T.asahii 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D1/D2、ITS及IGSI区,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pⅡ、Mbo Ⅰ、Alu Ⅰ和Hha Ⅰ对3个区域的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结果 D1/D2、ITS区酶切结果在菌株间无差异;IGS1区HapⅡ酶切菌株BZP07003结果及Hha Ⅰ酶切菌株BZP07004结果与其他菌株不同.结论 国内临床分离T.asahii具有种内基因多态性,在rRNA基因3个不同的区域中,IGS1区可用于丁.asahii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分析.
作者:夏志宽;王文岭;杨蓉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加强辖区内市、镇、村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方法 在12个镇(街道)的基层医疗机构丌展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暂存、处理等各个环节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实行无缝化管理.结果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相关人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回收程序也逐渐规范,各试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办案行之有效,可以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加以推广.
作者:蒋宁;韩利东;屠晴静;王充;宋忙华;周佳妮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卡泊芬净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0年9月ICU使用卡泊芬净>5 d的21例IFI患者临床资料;卡泊芬净首剂70 mg/d,后据肝功能分级予50 mg/d或35 mg/d;治疗期间监测肺影像学、肝肾功能等.结果 确诊3例为血源感染,临床诊断、拟诊各14、4例,均为肺部感染;治疗总有效率71.43%;有效组疗程为(21.67±6.88)d,长于无效组的(12.40±5.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先/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高于目标/挽救治疗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卡泊芬净是治疗重症患者IFI安全有效的药物;抢先治疗能提高疗效.
作者:骆雪萍;夏炳杰;叶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方法 对2005-2008年13 736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96例,感染率为2.1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占53.72%,感染科室以内科发病率高为7.11%;共检出6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49.18%,革兰阳性球菌占31.15%,真菌占19.67%.结论 提高临床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水平及标本培养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住院患者的感染率才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作者:陈淑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CAPD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性和转归.结果 31例培养阳性,透出液培养阳性率为63.27%;共培养菌株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革兰阴性菌9株,真菌3株,常见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对阿米卡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分别为0、0、4.76%、5.56%,其次为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别为35.00%、36.36%、37.50%;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均为0,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为37.5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77.78%.结论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腹膜炎患者经验治疗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单一用药;头孢唑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无残存肾功能者可单独选用阿米卡星.
作者:吴晶晶;刘佳;张莉;王珏;邢昌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外科手术部位切口的感染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的手术并发症,骨科植入物手术尤其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时可能需要拆除植入关节,给患者带来巨大的身心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预防外科手术部位切口的感染是外科临床工作的重点.现选择2008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实施植入手术的患者368例,对部分患者在术中使用含碘手术薄膜,取得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侯玉娟;陆娟;杨太明;陈素梅;高先亭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医院2000--2010年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构成变迁及耐药性.方法 对2000-2010年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痰培养阳性2820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2000-2003年,2004-2006年,2007-2010年3阶段,比较病原菌构成及耐药性.结果 2000-2010年下呼吸道分离2820株病原菌中革兰阴性杆菌2202株,占78.3%,革兰阳性球菌439株,占15.6%,真菌174株,占6.1%;药敏试验结果提示,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对头孢类和青霉素类耐药率逐渐增高,对碳青霉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较敏感.结论 近10年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且检出率逐渐升高,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作者:杨玉霞;栾斌;马丽娜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肺炎旁胸腔积液(PPE)患者的细菌学检查与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PP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分型、细菌学特点与治疗结果.结果 85例PPE病理分型为单纯性肺炎旁胸腔积液(uPPE)35例,占41.2%,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CPPE)38例,占44.7%,脓胸12例,占14.1%;细菌培养18例阳性,阳性率为21.2%,其中UPPE3例,均为痰培养,占16.7%,CPPE 11例,痰培养9例和胸水培养2例占61.1%,脓胸4例,痰培养2例和胸水培养2例,占22.2%;采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或)胸腔抽液和(或)闭式引流和(或)尿激酶治疗,3组治愈率分别为88.6%、84.2%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患者的细菌学培养对PPE的病理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志刚;王京龙;王澄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孕妇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临床特点、治疗策略,为治疗甲型H1N1流感重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3例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表现、影像学变化和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进行了剖宫产,1例做了引产,其中1例患者出现脑疝死亡.结论 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疾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常合并多脏器衰竭,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上晚期孕妇及早终止妊娠,积极抗病毒和生命支持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刘政;王健军;李银鹏;罗春玲;沈祝明;杨婧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病与ABO血型、Lewis表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病患者作为溃疡组,选取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ABO血型、Lewis表型分布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结果 溃疡组80例患者中,O型血为42例,占52.5%,对照组中O型血25例,占31.3%,溃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组中Le(a+b+)共30例,占37.5%,对照组中Le(a+b+)共10例,占12.5%,溃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溃疡组Hp感染率不同血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溃疡组Le(a-b+)Hp感染率为63.2%,明显高于其他Lewis表型(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与血型、Lewis表型分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重要关系,其中O型血患者多发,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人群.
作者:梁敏华;刘长海;王维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我院ICU2010年8月-2011年5月共收治机械通气患者16例,存活14例,死亡2例,呼吸机为挽救患者生命起到重要作用,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王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医学诊疗技术的日益增多,各类侵入性的检查操作和大量的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我院眼科加强了重点环节的管理,以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潘国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及时了解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及其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 回顾性调查医院2007-2009年从临床各不同年龄人群分离的1162株PAE,及对18种常规抗菌药物的耐药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感染人群比较集中于ICU,占11.36%~25.00%;感染标本来源多的是痰,占32.65%~60.61%;分离自<18岁患者的PAE对氨曲南、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15.97%、1.82%、0.84%;40~60岁人群的PAE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48.73%,均较其他年龄人群的耐药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针对不同人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作者:刘宇;甘慧泉;徐坤;徐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N)所携带的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的状况.方法 对20株MDRKPN进行了22种耐药基因的PCR法检测,包括A类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CTX-M-1群、CTX-M-2群、CTX-M-8群、CTX-M-9群、CTX-M-25群、PER、GES、VEB、CARB、LAP、KPC;B类β-内酰胺酶基因IMP、VIM、NDM;C类β-内酰胺酶基因LEN、OKP、DHA群;D类β-内酰胺酶基因OXA-10群、OXA-48群和膜孔蛋白基因ompK36.结果 20株MDRKPN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分别为A类TEM、CTX-M-1、LAP和C类DHA,其ompK36膜孔蛋白基因检测出4株为基因缺失和16株为基因突变.结论 20株MDRKPN除1株外均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ompK36膜孔蛋白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均有缺陷;提示该组MDR-KPN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为产β-内酰胺酶和ompK36膜孔蛋白缺陷的双重作用.
作者:周彦;姜建东;徐燕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