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的细菌学检查与治疗结果分析

何志刚;王京龙;王澄

关键词:肺炎旁胸腔积液, 细菌学培养, 胸腔闭式引流
摘要:目的 观察肺炎旁胸腔积液(PPE)患者的细菌学检查与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PP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分型、细菌学特点与治疗结果.结果 85例PPE病理分型为单纯性肺炎旁胸腔积液(uPPE)35例,占41.2%,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CPPE)38例,占44.7%,脓胸12例,占14.1%;细菌培养18例阳性,阳性率为21.2%,其中UPPE3例,均为痰培养,占16.7%,CPPE 11例,痰培养9例和胸水培养2例占61.1%,脓胸4例,痰培养2例和胸水培养2例,占22.2%;采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或)胸腔抽液和(或)闭式引流和(或)尿激酶治疗,3组治愈率分别为88.6%、84.2%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患者的细菌学培养对PPE的病理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诊插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对策

    目的 探讨急诊捕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处理对策,以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0年6月125例急诊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和预后.结果 125例患者中,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者36例,发生率为28.8%;年龄、机械通气时间、留置胃管、心肺脑复苏、再插管和抗菌药物的应用等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缩短上机时间和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结论 急诊插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复杂,缩短上机时间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其发生.

    作者:陈红辉;缪心军;陈之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消化性溃疡与ABO血型、Lewis表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消化性溃疡病与ABO血型、Lewis表型分布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医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80例消化性溃疡病患者作为溃疡组,选取同期80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ABO血型、Lewis表型分布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差异.结果 溃疡组80例患者中,O型血为42例,占52.5%,对照组中O型血25例,占31.3%,溃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溃疡组中Le(a+b+)共30例,占37.5%,对照组中Le(a+b+)共10例,占12.5%,溃疡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溃疡组Hp感染率不同血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溃疡组Le(a-b+)Hp感染率为63.2%,明显高于其他Lewis表型(P<0.05).结论 消化性溃疡与血型、Lewis表型分布、幽门螺杆菌感染有重要关系,其中O型血患者多发,是消化性溃疡的高发人群.

    作者:梁敏华;刘长海;王维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使用中消毒剂质量检测分析与管理对策

    目的 通过对使用中消毒剂的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时对相关指标进行临测,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2009年2月-2010年1月使用中消毒剂质量较2008年1月-2009年1月明显提高,其中生物监测2008年1月-2009年1月合格率为95.6%,2009年2月-2010年1月为99.1%,分离出的病原菌有真菌、不动杆菌属、表皮葡菌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化学监测2008年1月-2009年2月合格率为87.74%,2009年2月-2010年1月合格率为98.98%.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使用中消毒剂监测合格率;科学合理监管消毒剂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徐峰倩;李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目的 实现消毒供应中心(CSSD)信息化管理,提高CSSD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 利用医院计算机网络,开发完成CSSD管理信息系统,用于CSSD管理工作中.结果 通过该信息系统可以对CSSD生产过程、灭菌医疗器材追踪、统计查询及灭菌质量追溯进行信息化管理.结论 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CSSD工作效率,减少差错,保证工作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杰;曲华;宋振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在重症肺部感染治疗中的临床作用

    目的 分析经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2010年治疗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380例,均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及泡灌洗治疗,并与之前行常规内科疗法的重症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痰细菌清除率、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结果 吸痰联合肺泡灌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对照组为90.6%;痰细菌培养致病菌清除率观察组达96.7%,对照组为57.1%;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13.4±3.4)d,对照组为(21.6±4.6)d,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吸痰联合肺泡灌洗治疗重症肺部感染能够显著提高疗效,减少住院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大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IL-6、β2-MG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脑脊液IL-6水平,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LAT)检测β<,2>-MG水平.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IL-6和β<,2>-MG急性期检测指标分别为(278.5±63.7)ng/L和(9.4±2.6)mg/L;病毒性脑膜炎组腩脊液中IL-6和β<,2>-MG急性期检测指标分别为(101.2±30.5)ng/L和(5.1±1.7)mg/L;对照组脑脊液中两项检测指标分别为(47.0±6.1)ng/L和(1.8±0.5)mg/L;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的急性期两项检测指标显著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脊液IL-6和β<,2>-MG水平的测定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俞根龙;刘江海;李凤儿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临床特征与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孕妇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临床特点、治疗策略,为治疗甲型H1N1流感重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3例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重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表现、影像学变化和治疗手段进行分析.结果 2例患者进行了剖宫产,1例做了引产,其中1例患者出现脑疝死亡.结论 甲型H1N1流感孕产妇疾病发展迅速,并发症多,常合并多脏器衰竭,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上晚期孕妇及早终止妊娠,积极抗病毒和生命支持治疗至关重要.

    作者:刘政;王健军;李银鹏;罗春玲;沈祝明;杨婧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肺部细菌D-乳酸产生情况的测定在诊断肺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研究

    目的 探讨肺部细菌D-乳酸产生情况的测定在诊断肺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放置Swan-Ganz导管和桡动脉置管,先后相隔5 s分别给予抽取混合静脉血和桡动脉血,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动脉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同时进行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与PCT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5);研究组14例治疗5 d后肺部感染好转的患者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血浆PCT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和P<0.01);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和PCT及中心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 肺部细菌感染患者肺部细菌D-乳酸产生情况的检测对肺部细菌感染的诊断有临床意义,同时可以作为判断肺部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及抗感染是否有效的指标.

    作者:骆建军;方强;方雪玲;吴建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

    目的 对胆道感染大肠埃希菌(ECO)和肺炎克雷伯菌(KPN)的耐药性进行调查分析,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共78株ECO和36株KPN,均来自医院2007-2009年接受胆道手术患者的胆汁标本,采用K-B法测定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用纸片协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结果 胆道感染ECO和KPN的耐药性普遍较高,对第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ECO在53.8%~65.4%,KPN则在47.2%~61.1%;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70.5%和72.2%,环丙沙星分别为57.7%和47.2%;所有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全部敏感,对含酶抑制剂复合药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也较低;ESBLs检出率ECO为43.6%,KPN为41.7%.结论 ECO和KPN是胆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术前过早、过多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是产酶菌株增多和耐药性增强的主要原因.

    作者:孙海燕;王亚玲;肖美英;钱小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颅内感染患儿脑脊液及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与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脑脊液级血清S-100b蛋白变化在颅内感染患儿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脑脊液(CSF)及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进行动态观察和对比分析.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及血清中S-100b蛋白急性期水平分别为(0.752±0.126)ng/ml及(0.531±0.103)ng/ml,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及血清中S-100b蛋白急性期水平分别为(0.537±0.108)ng/ml及(0.370±0.101)ng/ml;化脓性脑膜炎组、病毒性脑膜炎组脑脊液及血清中S-100b蛋白急性期水平,显著高于其恢复期水平和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脓性脑膜炎组急性期S-100b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病毒性脑膜炎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F及血清中S-100b蛋白的含量与脑损伤程度相关,对病情判断和顶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严世辉;盛小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焦虑调查

    目的 探讨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程度,降低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焦虑水平.方法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自行设计的焦虑影响因素问卷,对100名感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护士面临重大疫情时的焦虑状态,并探讨通过提高护士的社会支持,降低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焦虑水平.结果 59.79%的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心被传染、担心传染家人是导致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分别占100.00%、64.95%,社会支持度提高后护士焦虑水平显著降低(χ<'2>=27.37,P<0.05).结论 社会支持对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焦虑具有一定影响,提高社会支持度可以降低护士焦虑水平.

    作者:李书会;刘灿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 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档次,用药时限,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采用前瞻监测方法,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分解到科室,限制头孢三代及以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结果 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实施两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64.54%降至61.33%,合理用药使用率、围手术期用药率、细菌检验率大幅提高.结论 指标临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时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率和细菌检验率,减少耐药菌株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于德香;陶源;王凤龙;刘秀兰;张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普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普胸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方法 对医院2008年1月-2010年8月收治的726例普胸外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726例普胸外科手术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72例,感染率为23.7%,其中又以下呼吸道感染为常见,手术时间≥3 h、年龄≥60岁、住院时间>14 d是医院感染发生的易感因素.结论 手术时间、年龄、住院时间是普胸外科手术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中应予以重视,通过缩短手术时间、加强呼吸道护理、缩短住院时间等综合措施预防感染,以改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

    作者:王彬;袁顺达;崔健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医疗废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加强辖区内市、镇、村级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规范化管理.方法 在12个镇(街道)的基层医疗机构丌展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试点工作,对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运送、暂存、处理等各个环节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实行无缝化管理.结果 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工作,相关人员对医疗废物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的回收程序也逐渐规范,各试点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 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办案行之有效,可以在有条件的镇(街道)加以推广.

    作者:蒋宁;韩利东;屠晴静;王充;宋忙华;周佳妮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铜绿假单胞菌中OXA基因的分布与耐药性研究

    目的 调查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苯唑西林酶(OXA)基因的分布以及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临床2010年1-9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5株进行OXA基因检测,采用PCR法检测OXA和整合酶基因,通过DNA直接测序确定OXA;统计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并分析基因型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结果 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及测序分析,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有OXA-10基因阳性菌株35株,阳性率为46.7%;含有OXA-10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71.4%.结论 OXA-10基因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并可能通过整合子和其他基因同时定位于传递性质粒上造成传播,导致细菌多药耐药.

    作者:茅利明;许德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避免在检验科发生交叉感染,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现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要点报道如下.

    作者:薛春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改进方法和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年1月-2009年5月出院的340例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全院37个临床科室均有抗菌药物使用,平均使用率49.45%;使用抗菌药物多的泌尿外科占81.98%;使用抗菌药物低的心理科占1.61%.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规范预防用药在医院抗菌药物管理中占有重要之地;某些传统的用药观念必须改变,加强医院内抗菌药物管理,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规范使用的教育,可有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和改变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

    作者:冷应蓉;刘伟;罗光英;查筑红;陈璐;江蕾微;王敏;郭秀秦;黄冰;程永素;王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消毒无菌物品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控制措施

    过去各临床科室备用急救器械长期处于无监控状态,存在诸多的安全隐患.近几年我院采取了管理措施,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质量安全.

    作者:代俊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阿萨希毛孢子菌rRNA区域多态性研究分析

    目的 通过对国内临床分离5株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rRNA基因3个不同区域的RFLP分析,明确T.asahii是否具有种内基因多态性以及D1/D2、ITS、IGS1区在T.asahii基因多态性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提取T.asahii DNA,用特异引物PCR扩增D1/D2、ITS及IGSI区,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HapⅡ、Mbo Ⅰ、Alu Ⅰ和Hha Ⅰ对3个区域的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结果 D1/D2、ITS区酶切结果在菌株间无差异;IGS1区HapⅡ酶切菌株BZP07003结果及Hha Ⅰ酶切菌株BZP07004结果与其他菌株不同.结论 国内临床分离T.asahii具有种内基因多态性,在rRNA基因3个不同的区域中,IGS1区可用于丁.asahii基因多态性的研究分析.

    作者:夏志宽;王文岭;杨蓉娅 刊期: 2011年第16期

  • 肺炎旁胸腔积液患者的细菌学检查与治疗结果分析

    目的 观察肺炎旁胸腔积液(PPE)患者的细菌学检查与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PP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分型、细菌学特点与治疗结果.结果 85例PPE病理分型为单纯性肺炎旁胸腔积液(uPPE)35例,占41.2%,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CPPE)38例,占44.7%,脓胸12例,占14.1%;细菌培养18例阳性,阳性率为21.2%,其中UPPE3例,均为痰培养,占16.7%,CPPE 11例,痰培养9例和胸水培养2例占61.1%,脓胸4例,痰培养2例和胸水培养2例,占22.2%;采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或)胸腔抽液和(或)闭式引流和(或)尿激酶治疗,3组治愈率分别为88.6%、84.2%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患者的细菌学培养对PPE的病理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志刚;王京龙;王澄 刊期: 2011年第16期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