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香;陶源;王凤龙;刘秀兰;张宝林
目的 研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慢性肾衰竭及并发感染患者腹水中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对35例临床腹水标本(其中慢性肾衰竭无并发症10例,肾衰竭并发肺炎12例,肾衰竭并发腹膜炎13例)进行HMGB1检测,同时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液中的CRP水平.结果 肾衰竭并发腹膜炎(C)组腹水(渗出液)HMGB1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肾衰竭无并发症(A)组及肾衰并发肺炎(B)组(漏出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腹水中HMGB1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血液中的CRP水平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体内存在感染.结论 腹水HMGB1检测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腹水性质的鉴别有较好的临床意义,若联合血液CRP指标的检测对临床鉴别诊断慢性肾衰竭有无并发其他感染性疾病也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婷婷;刘鸿生;蒋华振;陈国千 刊期: 2011年第16期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新的医学诊疗技术的日益增多,各类侵入性的检查操作和大量的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我院眼科加强了重点环节的管理,以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潘国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方法 对2005-2008年13 736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96例,感染率为2.1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占53.72%,感染科室以内科发病率高为7.11%;共检出6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49.18%,革兰阳性球菌占31.15%,真菌占19.67%.结论 提高临床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水平及标本培养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住院患者的感染率才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作者:陈淑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冠心病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6例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46例冠心病住院患者中,7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2.3%;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泌尿道为主,分别占65.8%、17.8%;共分离出76株病原菌,革兰阴性菌57株占75.0%,革兰阳性菌16株占21.1%,真菌3株占3.9%;常见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分别占30.3%、21.1%、15.8%及14.5%;医院感染发生率与患者的年龄、侵入性操作和住院时间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别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冠心病住院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呼吸道是易感部位,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加强临床监控.
作者:何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比较使用抗菌药物后的老年肺炎患者自然咳出痰与插管后下呼吸道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方法 158例老年肺炎的患者分为有创机械通气组(54例)和常规治疗组(104例);分别在入院时、使用抗菌药物3~5、7~9、13~15、>16 d进行自然咳出痰及下呼吸道吸出痰液的培养;对其中26例患者插管前后的痰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3~5、7~9 d时,自然咳出痰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分别为14.42%、42.55%,显著性高于下呼吸道吸出痰(3.70%、25.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13~15、>16 d时,两种途径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菌药物使用3~15、>16 d时同一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插管前后不同途径痰中假丝酵母菌属的检出率差异无统汁学意义.结论 随着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自然咳出痰中检出假丝酵母菌属可以作为肺真菌感染的参考指标.
作者:冬兰;佟牧虹;张建;孙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相关性腹膜炎的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CAPD腹膜炎患者的病原菌、耐药性和转归.结果 31例培养阳性,透出液培养阳性率为63.27%;共培养菌株3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2株,革兰阴性菌9株,真菌3株,常见的病原菌为表皮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对阿米卡星、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耐药率低,分别为0、0、4.76%、5.56%,其次为头孢唑林、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分别为35.00%、36.36%、37.50%;革兰阴性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耐药率低,均为0,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均为37.50%,对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77.78%.结论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致病菌仍以革兰阳性菌为主;腹膜炎患者经验治疗可选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单一用药;头孢唑林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无残存肾功能者可单独选用阿米卡星.
作者:吴晶晶;刘佳;张莉;王珏;邢昌赢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肺部细菌D-乳酸产生情况的测定在诊断肺部细菌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放置Swan-Ganz导管和桡动脉置管,先后相隔5 s分别给予抽取混合静脉血和桡动脉血,检测血浆D-乳酸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动脉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同时进行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与PCT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25);研究组14例治疗5 d后肺部感染好转的患者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血浆PCT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5和P<0.01);研究组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的血浆D-乳酸浓度差值和PCT及中心粒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P<0.01和P<0.05).结论 肺部细菌感染患者肺部细菌D-乳酸产生情况的检测对肺部细菌感染的诊断有临床意义,同时可以作为判断肺部细菌感染严重程度及抗感染是否有效的指标.
作者:骆建军;方强;方雪玲;吴建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加强内镜中心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防止因内镜清洗消毒不当引起医源性感染,保让患者及医务人员安全.方法 整合资源,成立内镜中心;建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严格按照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进行流程布局、分区管理及清洗、消毒、储存、运送、监测,并做好各种记录.结果 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形成了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监测科学化的模式,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流程规范,经检测内镜消毒效果均符合卫生部标准.结论 大型综合性医院只有建立健全内镜中心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规范操作,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及督导,才能杜绝因内镜消毒不严引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作者:尹维佳;黄新;庄红娣;张慧;宗志勇;谭成;乔甫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通过提高社会支持程度,降低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焦虑水平.方法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及自行设计的焦虑影响因素问卷,对100名感染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护士面临重大疫情时的焦虑状态,并探讨通过提高护士的社会支持,降低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的焦虑水平.结果 59.79%的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担心被传染、担心传染家人是导致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分别占100.00%、64.95%,社会支持度提高后护士焦虑水平显著降低(χ<'2>=27.37,P<0.05).结论 社会支持对感染性疾病科护士焦虑具有一定影响,提高社会支持度可以降低护士焦虑水平.
作者:李书会;刘灿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医院从2010年1月1日起呼吸机螺纹管集中在供应室清洗消毒,在控制院内交叉感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丰优华;郑文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治疗的42例感染性MOD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间歇性血液透析组)和观察组(连续性血液净化组)各21例,将两组患者的好转率及治疗前后的血尿素氮(BUN)、肌酐(C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APACHEⅡ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好转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57.14%,观察组的BUN为(16.52±4.02)mmol/L,Cr为(32.42±3.57)mmol/L,CVP为(12.59±6.75)cm H<,2>O,APACHEⅡ评分为(13.4±3.6)分,TNF-α为(16.52±4.02)pg/ml,CRP为(10.47±3.72)mg/L,IL-4、IL-6、IL-8分别为(25.68±6.62)、(22.38±7.15)、(24.38±14.97)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MAP为(74.12±5.76)mm Hg,高于对照组的(69.85±7.5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感染性MODS中的疗效较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磊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鲍氏不动杆菌(ABA)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对医院分离的165株ABA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U感染的ABA占全院的59.4%;ICU内ABA主要感染患者呼吸道,其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低,为36.7%,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90.0%,ICU内ABA的耐药率均明显高于非ICU.结论 ICU医院感染ABA多药耐药性非常严重,头孢哌酮/舒巴坦是治疗ABA敏感的药物,ABA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严重耐药,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余良芳;李元君;刘江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及总胆固醇(TC)含量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中的意义和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脑梗死(60例)及健康人(60例)血清CIC和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并将其与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CIC含量为(0.62±0.12)mmol/L,显著高于健康人组(P<0.05);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CIC异常者25例,异常率为41.7%,TC异常者13例,异常率为21.7%,TG异常者19例,异常率为31.7%;CIC与TC、TG均有明显相关性(r=0.34,P<0.05;r=0.15,P<0.05),较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循环免疫复合物含量升高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且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作者:孟昕;刘雁平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为细菌性阴道病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2009年3-12月到医院门诊就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医院健康查体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的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的联系.结果 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与个人的洗浴习惯如淋浴或盆浴以及外阴清洗及用药、内裤材料、经期清洗外阴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经期使用卫生护垫观察组感染率为69.2%,对照组为48.3%,经常阴道冲洗观察组感染率为50.8%,对照组为16.7%,经期使用卫生棉条观察组感染率为13.3%,对照组为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以导致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去除各种不良的卫生习惯对于降低疾病意义重大.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城市中心城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的流行病学及耐药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医院2009年住院患者进行MRSA感染的统计分析.结果 在2009年40 846份标本中,检出2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0.65%;2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MRSA 229株,检出率为86.42%;MRSA229株中9株是院内MRSA感染,占3.93%;220株为社区MRSA感染,占96.07%;该菌株对临床常用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60.00%,但对万古霉素的敏感率为100.00%.结论 城市中心城区社区MRSA感染现状已相当严重,应当和地段医院或社区医院一起加强MRSA的预防及治疗工作.
作者:药小萍;吴学勇;翁丽贞;袁剑庆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实现消毒供应中心(CSSD)信息化管理,提高CSSD工作质量和效率.方法 利用医院计算机网络,开发完成CSSD管理信息系统,用于CSSD管理工作中.结果 通过该信息系统可以对CSSD生产过程、灭菌医疗器材追踪、统计查询及灭菌质量追溯进行信息化管理.结论 信息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CSSD工作效率,减少差错,保证工作质量都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陈杰;曲华;宋振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调查医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苯唑西林酶(OXA)基因的分布以及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谱的关系,并初步探讨其在分子流行病学分析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临床2010年1-9月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75株进行OXA基因检测,采用PCR法检测OXA和整合酶基因,通过DNA直接测序确定OXA;统计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结果,并分析基因型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结果 根据PCR产物片段大小及测序分析,75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有OXA-10基因阳性菌株35株,阳性率为46.7%;含有OXA-10基因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整合酶基因阳性率为71.4%.结论 OXA-10基因广泛存在于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并可能通过整合子和其他基因同时定位于传递性质粒上造成传播,导致细菌多药耐药.
作者:茅利明;许德顺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探讨不同品牌清洗消毒机所存在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实现有针对性的选择和使用清洗消毒机,使清洗消毒工作更加规范.方法 对市场上现有不同国别品牌的呼吸机外管路清洗消毒机的性能、综合指标和技术参数进行筛选统计、列表分析比较.结果 洁定GETINGE46-4、史蒂瑞STERIS444、樱花SAKU-RA WUS-3100在清洗消毒原理、预设程序及自动清洗过程等共性参数比较中基本相同,在干燥系统和喷射系统等6项个性指标比较中存在差异,可以根据临床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结论 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的机型是确保呼吸机外管路及附件清洗消毒到位的关键因素之一.
作者:张志臣;潘飞;公静;钱峰;薛文成;刘启光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观察Ⅰ类手术切口(甲状腺、乳腺、腹外疝)用与不用抗菌药物及术前与术后使用抗菌药物后,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感染情况.结果 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只有1例患者发生浅部切口红肿的轻度感染症状,感染率为0.3%,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与不使用抗菌药物切口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Ⅰ类手术切口用与不用抗菌药物,术前、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Ⅰ类清洁切口不主张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当存在可能引起切口感染因素时,若手术时间≤2 h,术前1次使用一代头孢菌素便可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作者:赵振寰;马霖;曹玉;冷萍;荆凡波;隋忠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我院ICU2010年8月-2011年5月共收治机械通气患者16例,存活14例,死亡2例,呼吸机为挽救患者生命起到重要作用,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王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