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芳;李元君;刘江美
目的 了解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存在状况,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VITEK-60型、肉汤稀释法测定8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结果;采用PCR分析ESBLs基因型.结果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首选亚胺培南,其敏感率为100.0%,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27株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菌株耐药基因检测,100.0%检出TEM基因,81.5%检出CTX-M Ⅰ基因,63.0%检出SHV基因与CTX-MⅢ基因.结论 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表现多药耐药,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是治疗效果好的药物,同时存在2~3种不同类型的耐药基因.
作者:倪桂莲;王冬国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为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方法 对2005-2008年13 736例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发生医院感染296例,感染率为2.1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占53.72%,感染科室以内科发病率高为7.11%;共检出6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49.18%,革兰阳性球菌占31.15%,真菌占19.67%.结论 提高临床医院感染病例诊断水平及标本培养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采取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控制措施,住院患者的感染率才会得到更好的控制.
作者:陈淑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调查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约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留取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分离,用珠海迪尔医学细菌鉴定对分离的菌株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从下呼吸道标本中共分离出1208株病原菌,分离率前5位的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占21.1%、大肠埃希菌占18.3%、白色假丝酵母菌占13.1%、肺炎克雷伯菌占12.4%、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0.7%;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9.5%和48.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阳性率为48.5%;病原菌的耐药性有逐年增加趋势.结论 应加强对病原菌的监测与控制,以防耐药菌在医院内播散流行.
作者:刘小华;温善华;吕志英;谢芳钰;李云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通过对使用中消毒剂的管理,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时对相关指标进行临测,掌握其动态变化规律,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8--2010年不同管理模式下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2009年2月-2010年1月使用中消毒剂质量较2008年1月-2009年1月明显提高,其中生物监测2008年1月-2009年1月合格率为95.6%,2009年2月-2010年1月为99.1%,分离出的病原菌有真菌、不动杆菌属、表皮葡菌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化学监测2008年1月-2009年2月合格率为87.74%,2009年2月-2010年1月合格率为98.98%.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使用中消毒剂监测合格率;科学合理监管消毒剂使用是安全的.
作者:徐峰倩;李静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阴式全子宫切除术(VH)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2009年医院行全子宫切除术的210例患者,按阴式组和腹式组分别进行调查,内容包括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术后体征和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结果 阴式组感染率4.0%;腹式组感染率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调查的妇科原发病中,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患者术后均有切口感染发生,阴式组的感染率分别为5.3%和3.1%,腹式组分别为6.3%和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离的主要病原菌有表皮葡萄球菌、假丝酵母菌属和肠球菌属.结论 充分的阴道术前准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缩短手术持续时间,细致的术后护理,是降低VH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陈卫红;钱小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的关系,为细菌性阴道病的预防提供帮助.方法 选择2009年3-12月到医院门诊就诊的细菌性阴道病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医院健康查体者12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不同的个人卫生习惯与细菌性阴道病发病的联系.结果 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与个人的洗浴习惯如淋浴或盆浴以及外阴清洗及用药、内裤材料、经期清洗外阴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经期使用卫生护垫观察组感染率为69.2%,对照组为48.3%,经常阴道冲洗观察组感染率为50.8%,对照组为16.7%,经期使用卫生棉条观察组感染率为13.3%,对照组为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以导致细菌性阴道病的发生,去除各种不良的卫生习惯对于降低疾病意义重大.
作者:张志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评价医院临床药师在干预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成效,进一步改进临床药学工作.方法 对医院临床药师干预后(2010年1-3月)腹股沟疝Ⅰ类手术预防用药的情况进行分析,分别从平均住院时间、给药时机、药品种类、给药疗程、联合用药以及药品费用等指标与临床药师干预前(2008年1-3月)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入选腹股沟疝患者56例,经过临床药师的干预措施,总的药品费用下降3.17%,抗菌药物费用下降23.36%,抗菌药物用药天数平均每例患者减少2.51 d,抗菌药物选择趋于合理,主要是第二代头孢;平均联合用药率4.07%,显著低于2008年的4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经过临床药师的干预以及医院对抗菌药物管理加强,医院在腹股沟疝手术的预防用抗菌药物在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和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上有明显的改善.
作者:段丽芳;何光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指导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08-2009年80例VAP患儿的气管内分泌物细菌培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结果 80例VAP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出病原菌130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88株,占67.7%,革兰阳性球菌38株,占29.3%,真菌4株,占3.0%;革兰阴性杆菌以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多见且产ESBLs菌株较多,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及头孢霉素普遍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多见,且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等耐药现象严重,但尚对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及喹诺酮类则高度敏感.结论 新生儿VAP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杆菌且存在较严重的耐药现象,加强预防、适时进行细菌培养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对防治新生儿VAP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汉楚;鲍连生;卢珊荣;王巧玲;孙金枝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肺炎旁胸腔积液(PPE)患者的细菌学检查与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5例PPE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分型、细菌学特点与治疗结果.结果 85例PPE病理分型为单纯性肺炎旁胸腔积液(uPPE)35例,占41.2%,复杂性肺炎旁胸腔积液(CPPE)38例,占44.7%,脓胸12例,占14.1%;细菌培养18例阳性,阳性率为21.2%,其中UPPE3例,均为痰培养,占16.7%,CPPE 11例,痰培养9例和胸水培养2例占61.1%,脓胸4例,痰培养2例和胸水培养2例,占22.2%;采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或)胸腔抽液和(或)闭式引流和(或)尿激酶治疗,3组治愈率分别为88.6%、84.2%和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E患者的细菌学培养对PPE的病理分型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志刚;王京龙;王澄 刊期: 2011年第16期
为了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避免在检验科发生交叉感染,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现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要点报道如下.
作者:薛春萍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流行趋势,确定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方法 调查2002-2009年113 838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对可能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医院感染率为2.53%,以上呼吸道感染高,占36.77%,其余依次为下呼吸道占24.09%、泌尿道占17.49%、胃肠道占7.00%、皮肤软组织占5.22%等;性别、年龄、住院天数、免疫抑制剂、化疗、ICU、血液病、糖尿病、肝病、精神病、抗菌药物、骨腰穿、尿路捅管及动静脉插管、呼吸机、气管切开、急诊手术、其他慢性病和侵入性操作等19项因素是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感染控制不平衡,但总体好转,应根据危险因素制定控制措施.
作者:王芹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卡泊芬净治疗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0年9月ICU使用卡泊芬净>5 d的21例IFI患者临床资料;卡泊芬净首剂70 mg/d,后据肝功能分级予50 mg/d或35 mg/d;治疗期间监测肺影像学、肝肾功能等.结果 确诊3例为血源感染,临床诊断、拟诊各14、4例,均为肺部感染;治疗总有效率71.43%;有效组疗程为(21.67±6.88)d,长于无效组的(12.40±5.7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抢先/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91.67%,高于目标/挽救治疗组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卡泊芬净是治疗重症患者IFI安全有效的药物;抢先治疗能提高疗效.
作者:骆雪萍;夏炳杰;叶宁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皮肤黏膜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及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菌约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病原菌分离自皮肤黏膜感染患者的脓液或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鉴定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药敏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和判读标准.结果 皮肤黏膜感染病原菌中分离率居第1位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5.4%;大肠埃希菌居第2位,占20.1%;铜绿假单胞菌第3位,占16.4%;皮肤黏膜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但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革兰阳性菌对糖肽类抗菌药物敏感率高.结论 应按照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来治疗皮肤黏膜感染.
作者:文莉;杨庆华;谢飞;戴伟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医院医务工作者对感染的防护意识,维护医务工作者的身体健康.方法 自制问卷调查表,选定某天,对在岗医务工作者发放调查表共190份.结果 收回167份有效调查表,问卷有效率为87.9%;认为医院感染会引起暴发流行的占73.1%;知道医疗垃圾要分类的162人,占97.0%;认为医务人员也可能发生医院感染的161人,占96.4%;参加医院感染培训的139人,占83.2%;会正确使用手消毒剂的158人,占94.6%;职业暴露后会正确处理的164人,占98.2%;知道洗手方法的161人,占96.4%.结论 绝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对医院感染的认知和防护有所掌握和了解,特别是平常关注较多的垃圾处理、手消毒剂的使用、洗手的方法等知晓率较高.
作者:钱军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感染性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7年1月-2010年12月进行治疗的42例感染性MODS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间歇性血液透析组)和观察组(连续性血液净化组)各21例,将两组患者的好转率及治疗前后的血尿素氮(BUN)、肌酐(Cr)、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APACHEⅡ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好转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57.14%,观察组的BUN为(16.52±4.02)mmol/L,Cr为(32.42±3.57)mmol/L,CVP为(12.59±6.75)cm H<,2>O,APACHEⅡ评分为(13.4±3.6)分,TNF-α为(16.52±4.02)pg/ml,CRP为(10.47±3.72)mg/L,IL-4、IL-6、IL-8分别为(25.68±6.62)、(22.38±7.15)、(24.38±14.97)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MAP为(74.12±5.76)mm Hg,高于对照组的(69.85±7.58)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感染性MODS中的疗效较好,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磊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控制抗菌药物使用档次,用药时限,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和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患者采用前瞻监测方法,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标分解到科室,限制头孢三代及以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结果 指标监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实施两年来,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08年的64.54%降至61.33%,合理用药使用率、围手术期用药率、细菌检验率大幅提高.结论 指标临控限制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同时提高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率和细菌检验率,减少耐药菌株和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于德香;陶源;王凤龙;刘秀兰;张宝林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ICU多药耐药菌感染的情况,探讨有效措施进行控制.方法 2009、2010年ICU多药耐药菌感染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2009年多药耐药菌感染率为29.98%,2010年感染率为36.36%;2010年MRSA占全部多药耐药菌感染患者的21.98%,明显低于2009年的47.97%;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结论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控制多药耐药菌感染产生的关键.
作者:穆丽焕;姚源;周景杰;赵金英;王磊;赵欣;张丽莎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医院普外科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特性,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细菌培养和菌株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采用CLSI推荐的K-B法进行药敏试验和判断结果.结果 普外科158株PAE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较低,在11.4%~14.6%;耐药率高的抗菌药物是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为60.1%;PAE泛耐药菌株检出15株,检出率为9.5%.结论 检验科临床微生物室应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动态监测和定期公示,有效控制多药耐药细菌医院感染.
作者:王群兴;叶湘;何晓雯;余良芳;周宜兰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β<,2>微球蛋白(β<,2>-MG)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脑脊液IL-6水平,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LAT)检测β<,2>-MG水平.结果 化脓性脑膜炎组脑脊液中IL-6和β<,2>-MG急性期检测指标分别为(278.5±63.7)ng/L和(9.4±2.6)mg/L;病毒性脑膜炎组腩脊液中IL-6和β<,2>-MG急性期检测指标分别为(101.2±30.5)ng/L和(5.1±1.7)mg/L;对照组脑脊液中两项检测指标分别为(47.0±6.1)ng/L和(1.8±0.5)mg/L;化脓性脑膜炎组和病毒性脑膜炎组的急性期两项检测指标显著高于其恢复期和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脊液IL-6和β<,2>-MG水平的测定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俞根龙;刘江海;李凤儿 刊期: 2011年第16期
目的 了解金华市中心医院2009年临床分离的细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临床分离菌对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判断标准参照2007年版CLSI文件.结果 临床共分离出2224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5.7%,革兰阳性菌占24.3%;耐甲氧西林会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分别占51.7%和91.5%,肠球菌属中,屎肠球菌的检出率首次高于粪肠球菌,分别为52.1%、25.5%;屎肠球菌对多数测试药的耐药率高于粪肠球菌,但对氯霉素的耐药率相反;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ESBLs检出率分别为53.8%和43.1%;不动杆菌属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52.2%、60.1%;出现7株泛耐药铜绿单胞菌和5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结论 医院细菌的耐药现状比较严峻,尤其是泛耐药不发酵精革兰阴性杆菌的增多,应引起重视,并及早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作者:应华永;卜黎红;朱以军;赵硕;张丽英;徐瑞龙 刊期: 2011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