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爱琼;赵俊颖;宁克勤;张磊
目的 探讨医院床单位集中式消毒方法.方法 选择适应床单位消毒方法,创造基本的条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及有效的消毒程序.结果 集中式床单位消毒供应,能给住院患者提供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环境及牛活空间.结论 实施集中式床单位消毒是现代化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高玉华;王华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对复用针灸针的处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法,我院自2004年始对复用针灸针进行消毒灭菌方法的改进,提高了针灸针的消毒灭菌质量,使医务人员和患者都对针灸针的使用感到安全.现将处理过程报道如下.
作者:杨华珍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由于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呼吸衰竭需要较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对收住的患者选用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其时间长了气道的自身湿化作用就会降低或消失,造成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气道阻塞和肺部感染,使血氧饱和度(SaO2)下降,加重脑缺氧,为了提高颅脑外伤救治的成功率和生存质量,笔者对1998年1月-2008年1月,收治300例颅脑外伤并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肺部感染的预防作回顾性总结.
作者:陈汝纯;黄自群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比较不同取样方法对老年人口腔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的差异,观察健康老年人口腔白色假丝酵母菌的分布.方法 来自西北地区53例健康老年人,采用A、B、C 3种不同取样方法对老年人口腔感染白色假丝酵母菌检测,使用鉴定培养基和PCR方法鉴定白色假丝酵母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取样健康老年人口腔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结果发现三种取样方法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率分别为52.8%、54.7%、5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老年人口腔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较高,3种取样方法的检出率差异不大,颊黏膜拭子结合浓缩离心接种鉴定培养基足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贤华;张斌;温宁;欧龙;储冰峰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观察多药耐药(MDR)非发酵菌来源、细菌学特征、清除情况、复合感染以及其在下呼吸道内定植与感染的关系.方法 从呼吸科病房自2008年1-9月的住院患者中采集到27株多药耐药非发酵菌进行耐药监测,收集多药耐药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27株耐药非发酵菌中,25株多药耐药菌,2株广泛耐药(PDR)菌,74.1%来自重症监护病房,高于普通病房的25.9%(X2=12.519,P=0.001),3种细菌完全清除率44.4%;在复合感染的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29.6%,白色假丝酵母菌占25.9%;3种细菌病死率分别是鲍氏不动杆菌23.1%、铜绿假单胞菌37.5%、嗜麦芽寡养单胞菌67.5%(X2=3.346,P>0.05).结论 多药耐药非发酵菌主要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清除率低,易发生复合感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转归.
作者:吴本权;李雅茜;黄静;刘慧;周宇麒;饶宪;张天托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分离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转座酶基因(tnp513)存在状况.方法 对2007年11月-2008年2月从住院患者中分离的62株MDR-AB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tnp513基因.结果 62株中有35株阳性,阳性率56.45%;任选2株tnp513基因PCR阳性产物经直接伞自动荧光法测序,并作BLASTn比对,与美国NCBI中已登录的94条tnp513(orf513)一致.结论 MDR-ABA存在严重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和复方新诺明等多药耐药状况,与tnp513转座酶基因携带率高有关,在MDR-ABA中检出的tnp513基因为中国大陆地区首次报道.
作者:朱健铭;褚雪莲;姜如金;吴康乐;孔海深;糜家睿 刊期: 2009年第20期
临床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针刺伤的危害性强,后果严重,不仅会造成多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还给护士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护士的职业安全,从2005年11月加强了预防针刺伤的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田建华;曾祥铨;黄艳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分离自烧伤科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中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耐消毒剂-磺胺基因(qacE△1-sull)、转座子基因(merA)存在状况.方法 以K-B法测量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以PCR法检测20株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甲基化酶及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以PCR直接全自动荧光法进行阳性基因测序.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检出3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分别为aac(6′)-Ⅰ b、aac(6″)-Ⅱ、ant(2″)-Ⅰ,检出1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所测20株菌均携带qacE△l-sull(阳性率100.0%),19株携带merA基因(阳性率95.0%).结论 分离自烧伤科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严重,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与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基因及168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有关,qacE△1-sull及merA携带率高,说明转座子及整合子是细菌间基因传播的重要机制,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来解决此类细菌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问题.
作者:吕建国;苏青和;张烽;糜祖煌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外科手消毒剂的选择直接影响手消毒的效果.因此选择一种高效、安全、快捷并能持续杀菌的消毒液,是提高消毒效果,降低伤口感染率的重要保证.我院通过对若干手消毒剂的筛选试用,选择了洁芙柔消毒凝胶用于外科洗手,并对其消毒前后手指样本进行了细菌培养检测.
作者:王超虹;王秀荣;祝洪珍 刊期: 2009年第20期
我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导管室担负着全院所有介入患者的手术治疗和抢救工作.目前有2间布局合理的大型C臂介入手术室,平均每月进行介入手术约300台,工作任务繁重,其中急诊手术约占10%.
作者:黄桂传;陈容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优化感染控制流程预防手术室感染的发生.方法 根据手术室相关资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确定手术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分析,获得佳证据,以科学、系统的方法优化手术室感染控制流程.结果 优化后的流程,符合国家卫生部感染规定要求,可操作性强,使护理人员易于按标准执行;通过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器械清洗隐血监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物体表面卫生学监测、两组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锐器伤发生P<0.01;各项监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优化手术室感染控制流程,为手术室提供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作者:王建敏;刘爱玲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降低过氧化氢等离子低温灭菌系统(STERRAD 100S)在手术室腔镜器械应用中的灭菌成本.方法 对使用STERRAD 100S灭菌的腔镜器械954次灭黹循环,分为改进前454次,改进后500次,分析其耗材的使用.结果 改进后采用重复使用无纺布、透明包装袋、提高有效循环灭菌率,从改进前的85.0%上升至96.0%;改进后腔镜器械使用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成本比改进前降低2~3倍.结论 提高耗材重复使用率及有效循环率能降低灭菌成本,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和确保患者利益.
作者:徐燕娇;刘德昭;周少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体温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及感染严重程度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2004年5月-2005年5月收治入选的已行CRP检查的119例恶性病患者按照病原学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进行CRP浓度及体温的比较.结果 感染组与非感染组CRP浓度及体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CRP曲线下面积(AUC)为0.924,体温AUC为0.864,CRP浓度对于感染的鉴别值为54.5 mg/L,其敏感性分别为87.8%,特异性分别为75.2%,体温对于感染的鉴别值为38.3℃;其敏感性分别为83.7%,特异性分别为73.2%;CRP联合体温对于感染鉴别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3%、75.6%.结论 CRP和体温可以做为血液恶性病患者感染的良好辅助诊断指标,尤其是CRP联合体温,敏感性高.
作者:邵彬;高彦荣;王椿;白海涛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了解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外周血出现浆细胞时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分别观察深部真菌、一般细菌感染患者和正常对照各20例浓集血涂片中有无出现浆细胞及浆细胞数量;用流式细胞术、散射比浊法检测淋巴细胞亚群、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 15例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浓集血涂片可见到浆细胞,一般细菌感染患者只有1例可找到浆细胞,正常对照组均未找到;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淋巴细胞亚群CD3+:(50.2±6.1)%、CD4+:(23.6±3.5)%,低于正常对照组CD3+:(66.8±8.0)%、CD4+:(35.2±5.1)%,而CD8+:(33.9±4.5)%、CD19+:(34.2±7.0)%,高于正常对照CD8+:(26.5±6.5)%、CD19+:(12.0±4.9)%,CD16/56+分别为(18.8±5.1)%和(18.2±7.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和正常对照免疫球蛋白含量分别为:IgG 8.35、7.72 g/L,IgA 1.59、0.99 g/L,IgM 1.20、1.07 g/L.结论 深部真菌感染患者浓集血涂片见到浆细胞时,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低下;血清各种免疫球蛋白水平、NK细胞数量变化不大;但CD19+淋巴细胞数量却增加.
作者:叶玲丽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探讨动态条件下洁净手术室空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然沉降法对20个Ⅲ级洁净手术室空气进行采样检测,其中10个手术室作为对照组;每间手术室按手术区采样60份,周边区80份.结果 Ⅲ级洁净手术室手术区自然菌平均菌落数(8.62±4.53)个,周边区(6.15±3.87)个,手术区空气中自然菌数量显著高于周边区(P<0.01),且随着手术室人数和手术时间的增加,沉降菌平均数明显增加.结论 Ⅲ级洁净手术室手术过程中空气中细菌数量呈规律变化,手术间人员的活动及人员数量是影响沉降菌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刘旭;祁勇;穆锦江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比较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治疗严重血液病和烧伤患者合并复杂性皮肤软组织感染(cSST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医院2007-2008年116例住院患者发生cSSTI的临床特征、细菌学结果,以及应用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cSSTI细菌学检测结果以G+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属占51.7%;治疗结束后7 d,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有效率(93.9%)明显高于万古霉素组(76.3%,P<0.05)和去甲万古霉素组(73.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菌学评价患者治疗结束后7d,针对所有G+球菌,利奈唑胺组的临床有效率(93.1%)优于万古霉素组(74.2%,P<0.05)和去甲万古霉素组(63.2%,P<0.01),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针对MRSA和肠球菌属,利奈唑胺组的有效率(86.7%)也优于万古霉素组(42.9%,P<0.05)和去甲万古霉素组(43.8%,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患者可以耐受.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严重血液病和烧伤患者合并cSSTI安全性好,具有显著疗效,优于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
作者:郑正津;王少元;林艳娟;胡建达;战榕 刊期: 2009年第20期
医疗活动中往往会忽视听诊器的消毒处理,而接触传播又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病原菌传播方式之一.为避免这一漏洞,我科用速干手消毒剂对听诊器进行消毒处理,我们进行跟踪监测,效果满意,此方法比常规乙醇棉球消毒听诊器简单、易操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蜀蓉;周巍;宋湘豫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调查革兰阴性杆菌对美罗培南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收集2008年1-12月从医院住院患者各种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使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种的鉴定,采用K-B法对革兰阴性杆菌进行美罗培南药敏试验,并对结果做回顾性调查.结果 肠杆菌科细菌对美罗堵南的耐药率极低,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对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均为0;检测到1株弗氏柠檬酸杆菌,3株沙雷菌属细菌体外对美罗培南耐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脑膜脓毒金黄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对美罗堵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0%、48.81%、94.12%、21.85%和31.72%.结论 美罗培南对肠杆菌科细菌具有非常强的体外抗菌活性,对革兰阴性非发酵杆菌总体上体外抗菌活性低.
作者:徐建铭;贾坤茹;胡龙华 刊期: 2009年第20期
目的 对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新蝶呤(neopterin,Npt)进行方法学评价,同时探讨其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的表达水平.方法 对ELISA法测定Npt进行灵敏度、精密度、回收率、干扰试验、正常参考值进行检测,并采用该ELISA法检测50例健康人外周血、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和12例对照组脑脊液中Npt含量.结果 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为1.08 nmol/L,批内精密度为4.94%~5.55%,批间精密度为5.99%~6.57%,回收率为95.8%~107.8%,抗干扰性符合临床要求,健康人血清正常参考值为0~7.84 nmol/L,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中Npt含量为(34.09±36.34)nmol/L,对照组脑脊液中Npt含量为(4.55±2.89)nmol/L,病毒性脑炎患者脑脊液中Np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ELISA法可用于临床检测血清或脑脊液Npt,适合各级医院临床开展使用.在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方面有一定价值.
作者:陈松劲;金松华;杨晓朝;邵平扬 刊期: 2009年第20期
2008年6月,我们从1例ICU重症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出1株发光致病杆菌,报道如下.1 病例患者,女,77岁,脑膜瘤二次手术后放疗复发入院,病情加重转入ICU.患者为浅昏迷状,查体:T 37.1℃,P116次/min,R 30次/min,BP 132/76 mmHg;血常规:WBC 5.9×109/L,RBC 4.12 ×1013/L,Hb 148 g/L,PLT33×109/L;血气分析:pH 7.57,PO2 64.6 mmHg,PCO225.6 mm Hg,HCO-3 23.6 mmol/L;四肢浮肿明显,阴道见淡黄色渗液.
作者:黄焕宜;梁健;唐金龙 刊期: 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