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云;薛秀芹
医院获得性肺炎是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因其发生与机械通气密切相关,故又称通气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或呼吸机相关肺炎[1].VAP发病率为7%~70%,病死率可高达50%[2].Jimenez[3]等采用精确的诊断技术和尸检,在机械通气>48 h患者发现VAP发生率为27%.机械通气时并发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是影响呼吸衰竭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病死率为30%~71%.其中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并发肺炎的病死率为67%,而无肺炎的病死率仅为23%;其他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并发肺炎的病死率为48%,无肺炎的病死率为26%.近年来,虽然医疗技术有了极大的进展,但并未使VAP的发病率降低,因此,控制困难的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已成为改善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大障碍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VAP的病原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治及预防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邹俊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状况与颅脑外科医院感染严重性的相互关系.方法调查近年我院颅脑外科经病原学检查所证实的医院感染病例53例、计69例次发病情况;细菌鉴定采用由法国制造的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微量测定法. 结果在本组69株病原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占37.68%,真菌占28.99%,每例平均使用3.28种抗菌药物.结论颅脑外科医院感染的严重性,与抗菌药物大量、重复使用密切相关.
作者:夏德发;程艳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加强护理管理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在护理管理中健全控制医院感染监督组织,完善控制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加强落实管理措施. 结果提高了护士的医院感染知识,护理工作加强了重点部门、病区环境、物品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等方的管理,降低了医院感染发生率.结论加强护理管理对预防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是十分重要的.
作者:胡正洁;王绍琼;刘光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塞医院感染的发病率以及危险因素,以期引起重视,采取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0年2月住院的368份病历作回顾分析.结果医院感染者76例次,发病率20.7%;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50%、尿路感染15.8%、皮肤软组织感染13.7%;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多见,危险因素以高龄、原有慢性疾病及合并症有关.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医院感染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必须把高龄、原有糖尿病、肺部疾病、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住院时间长者视为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必须加强预防控制.
作者:洪岩;李秀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发生.方法通过对医院病区两年来送检的各类感染性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结果 732例患者的832份细菌培养阳性标本中,共分离菌株974株,其中690份标本为单一感染,284份为混合感染;真菌感染严重并有上升趋势;肿瘤患者因手术、接受放化疗等,导致细菌真菌二重感染率增加.结论结果提示临床医生和实验室人员应经常沟通,合理使用抗生素,以便得到有效的抗菌目的并抑制耐药菌的出现.
作者:张金艳;单保恩;王明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研究医院感染患者的营养状况,探讨营养失调患者医院感染规律.方法用BMI指数和血清转铁蛋白值评价530例医院感染患者营养状况,并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下的医院感染特点.结果医院感染患者存在较严重的营养失调,22.08%(117例)明显消瘦,13.96%(74例)过度肥胖,均明显高于参考对照(P<0.05);且不同的营养失调类型可有不同的感染易患部位. 结论对严重营养失调患者应进行有目的的医院感染监控,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营养指导及饮食调配.
作者:吴保凡;崔艳红;冀秀芝;纪瑞许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医院感染导致的危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不但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及时间,而且严重者引起功能障碍,本文就我院眼科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1 临床资料对我科1993年1月~2000年7月期间住院患者进行统计分析.住院人数共计3 510例.其中发生医院感染29例,平均眼科医院感染率为0.83%.2 结果2.1 感染部位及例数眼内炎3例,结膜炎7例,上呼吸道感染10例,泌尿系感染2例,肠道感染5例,其他2例.2.2 感染与病种的关系发生眼内炎感染100%为实施内眼手术后的患者,其中2例原有糖尿病史,结膜炎医院感染4例为手术患者、3例为非手术患者,其他几种感染80%发生在儿童及老年患者.
作者:张兰;郭永平;崔文霞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和危险因素.方法以46例肺结核并医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病例的痰培养结果与空气培养结果比较,并以医院感染组与住院对照组在年龄、病程、病灶范围、合并症、治疗措施、抗菌药物使用、住院时间、免疫功能8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痰培养以G-杆菌医院感染组占56.7%,空气培养9.8%,差异有显著性P<0.001;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等8个方面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肺结核并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以G-杆菌感染为主,与自身基础疾病因素、治疗、免疫功能有关.
作者:何根;覃美逢;周莲娣;唐柳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保证新启用的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消毒质量.方法采用设备的检查、B-D试验、保压试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等方法进行了质量监测.结果 11台灭菌器的质量监测,除1台保压试验异常外,其余10台各项监测结果均正常.结论新启用的脉动真空压力灭菌器,必须通过严格的质量监测,以保障灭菌器的正式启用安全可靠.
作者:李秋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的预防方法.方法将澳门镜湖医院及中山一院血透中心对肝炎病毒感染血透患者不同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澳门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11.5%,其中医院感染占1.5%;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10.0%,医院感染占6.1%.中一组HBsAg阳性25.2%,医院感染占17.0%;HCV阳性52.8%,医院感染占44.7%;丁型肝炎病毒(HDV)占4.0%,戊型肝炎病毒(HEV)占8.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控制HD患者肝炎病毒医院感染要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专机专用,减少输血次数,采用Peresal血液消毒.
作者:潘健涛;陈雄辉;蔡宗仰;朱兰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确保医院消毒灭菌质量,有效控制外源性医院感染.方法我院连续6年采取每月(季)对临床各科护理单元使用中的灭菌后、消毒后各类医疗物品进行定期定量检测,并将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各类物品检测合格率逐年提高,其中未使用灭菌物品检测合格率由98.41%上升100%,使用中灭菌物品的检测合格率由97.57%上升到99.60%,消毒后物品检测合格率由86.90%上升到96.33%.结论定期监测是控制医院消毒灭菌质量有效方法.
作者:尹湘毅;胡安建;杨艳;丁艳;张国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观察ME-1型空气消毒器对不同场所空气的消毒效果.方法将ME-1型空气消毒器挂于消毒室内侧壁上,用FA-1型多级撞击式采样器以28.3 L/min在室内中间1 m高处,分别于消毒前和消毒不同时间采样;平板37℃培养48 h计数.结果无人在情况下,开机40 min和60 min,分别可使25 m3和45 m3房间内空气中自然菌减少90%以上,且消毒后空气中自然菌剩余菌数在136 CFU/m3以下;于人在情况下也同样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开机40 min,可使空气中的自然菌减少90%以上,消毒后空气中自然菌菌数控制在187 CFU/m3范围内.结论 ME-1型空气消毒器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既可用于无人在时空气消毒,又可用于人在情况下的空气连续消毒.
作者:姚楚水;古希波;丁兰英;杨玉琴;米大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前大多数医院对医院感染发病率的计算存在这样的问题,未将期末住院患者及其他们中的新发病例考虑在内,这样是不全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为一定时期里处在一定危险的人群中新发病例的频率.
作者:赵金荣;靳祥堂;杨斌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20世纪90年代临床主要病原菌耐药谱的变化.方法应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对我院1990~1999年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卡那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SMZco、头孢唑林、头孢哌酮、多西环素,大肠埃希菌对多粘菌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氨苄西林、庆大霉素、SMZco、头孢唑林,肺炎克雷伯菌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已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以上3种病原菌的耐药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发生显著性变化.
作者:黄长武;李兴禄;陈维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对我院1998~2000年以来住院48 h后发生支气管-肺部感染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并提出有关的护理对策.1 一般资料年龄52~87岁,平均年龄53岁,男性43例,女性40例.83例患者脑出血者占首位,依次是脑栓塞、冠心病、高血压、恶性肿瘤、阻塞性肺疾患者.痰培养45例,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阴沟杆菌多.2 结果对分离的致病菌用12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青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敏感性较低.明确病原菌后根据药敏调整抗生素.结果痊愈者
作者:王彦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与住院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心内科1998~2000年收住的因各种基础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进行分析.结果心力衰竭医院感染发生率没有随住院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是72.31%的医院感染发生在住院前20 d内,80%是发生在住院前25 d.结论防治心力衰竭患者医院感染除常规方法外,还应采取重点时间段内重点预防的方法.
作者:李秀珍;贾俊荣;程园园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患者深静脉置管术后相关感染及其并发症.方法调查1993年1月~2000年7月64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静脉置管后部分导管拔管后管端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所置97根次导管,培养49根次,13根培养结果呈阳性,引发导管败血症7例,炎性血栓3例,致病菌包括细菌和真菌;置管后相关感染与患者全身状况、置管部位有无创面,置管方式、导管留置时间、输入的液体及创面有无感染等因素有关.结论置管应尽量避免上述因素,减少相关感染的发生.
作者:张琛;顾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既能遏制细菌产生耐药性又能复苏抗生素药物敏感性的临床实用方法.方法采用分级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观察控制性使用抗生素对细菌耐药的影响.结果停止使用环丙沙星,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在半年内明显下降(P<0.025);小范围、低频率地任意使用庆大霉素,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将明显下降,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5);无限制地换用氟罗沙星,将使细菌对该药的耐药性迅猛上升,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且对环丙沙星的细菌耐药性产生不良影响.结论控制性使用抗生素是遏制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及复苏药物敏感性的简便易行而又经济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志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了解AIDS的肺部感染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将1991年2月~2000年5月收住的AIDS肺部感染病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见病例均以肺部感染为首发表现,且反复发生.结论肺部感染常可作为AIDS的首发表现,且反复发生,以此为线索警惕其高危人群及因素有助于AIDS的诊断,避免误诊.
作者:张孔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目的重视药剂科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方法把住抗生素的合格使用关,采集门诊药房调配使用器具及处方等样本,减少处方调配过程污染;准确配制各种消毒液;做好制剂回收瓶及门诊输液卡片的管理规定,设立传染专科药房,防止患者交叉感染. 结果加强了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医院滥用抗生素现象得到有效遏制;药剂人员的院感意识明显增强,加强调配用具、室内空气及药剂人员手的消毒;提高了各种消毒液的配制质量;制剂回收瓶及输液卡片严格消毒,有效地控制传染病污染源,降低了医院感染率. 结论药剂科在控制医院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引起医院领导及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将药剂科纳入医院感染重点监测科室.
作者:杜国安;王高升;王瑞芳;吴铁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