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行;潘晓东;陈文伟;吴存造;蔡勇;夏鹏;杨亦荣;郑少玲;陈必成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病因、分类、分型、诊断和治疗、预后判断等问题不断进行探索.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发布了<急性肝衰竭处理>的意见书(position-paper)[1].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制订了我国第一部<肝衰竭诊疗指南>[2],从定义、诱因、分类、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对肝衰竭进行了系统而精要的阐述,既与国际接轨,又具中国特色,诊断分型突出了实用性,指导和规范了我国肝衰竭的临床诊疗.2009年,亚太肝脏研究协会(APASL)推出了<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3].2011年,AASLD发布了<急性肝衰竭指南更新>[4].根据国内外新研究成果,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和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再次对我国的<肝衰竭诊疗指南>进行更新.
作者: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情况及免疫抑制剂对其发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进行同种异体肾移植的852例受者中39例发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硫唑嘌呤(AZA)组(n=12)和吗替麦考酚酯(MMF)组(n=27),应用Kaplan-Meier法估计并绘制两组生存曲线,用log-rank法比较两组生存率,分析免疫抑制剂对并发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 852例肾移植受者术后恶性肿瘤总发生率为4.6%(39/852),其中泌尿系统肿瘤占74.4%(29/39)、消化系统肿瘤占15.4%(6/39)、肺癌占7.7%(3/39)、皮肤癌占2.5%(1/39).3年无病生存率AZA组为83.1%,MMF组为81.1%;平均生存时间AZA组为(64±8)个月,MMF组为(53±4)个月;两组3年无病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P=0.61).使用两种不同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患者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5,P>0.05).结论 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仍以泌尿系统肿瘤为主.AZA与MMF两种免疫抑制剂对肾移植术后并发恶性肿瘤的影响没有明显区别.
作者:常征;郝俊文;张爱民;李香铁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由于供肝来源紧缺,活体肝移植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肝移植主要的术式之一.我国活体肝移植事业亦蓬勃发展,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中国肝移植注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我国活体肝移植总数已接近1700例.随着活体肝移植数量的增长,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成为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回顾1例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的诊治经过,探讨活体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策略.
作者:薛亮;郑树森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采用机械灌注保存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发生及对早期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期间44例DCD供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供肾保存方式不同,分为机械灌注组(n=10)和静态冷储组(n=34例),比较两组受者DGF发生情况和早期移植物功能.结果 两组供、受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术后1周,机械灌注组无受者发生功能性DGF,而静态冷储组功能性DGF发生率为32.4%(1/3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6.68,P<0.05);机械灌注组DGF发生率为10%(1/10),静态冷储组DGF发生率为29.4%(10/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1.15,P>0.05).机械灌注过程中肾动脉流量小于60 mL/min 和阻力系数大于0.5 mm Hg·mL-1·min-1时,受者发生DGF的概率明显增高.结论 机械灌注能有效降低DCD供肾移植受者功能性DGF发生率,是临床维持和修复DCD供肾的重要方法;机械灌注阻力系数和流量可以作为临床评估DCD供肾质量的重要参数,也是判断预后的有益指标.
作者:钟自彪;叶啟发;范林;范晓礼;李弦;李玲;王彦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建立小猪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和原位肾移植模型的可行性以及CO2气腹对小猪移植肾功能恢复及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 40头滇南小耳猪经配型分为CO2气腹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组(LDN组,n=20)和开放活体供肾切取组(ODN组,n=20),每组供、受体均为10头;两组分别采用腹腔镜和开放手术经腹膜后入路切取供肾后行原位肾移植.术后监测尿量、血清肌酐(SCr)及血尿素氮(BUN);术后30 d切取移植肾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LDN组和ODN组均成功建立6例小猪原位肾移植模型,移植成功率均为60%(6/10).LDN组和ODN组热缺血时间分别为(89±6)s和(30±11)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3,P<0.05).术后第3天LDN组和ODN组SCr分别为(152±16) μmol/L和(126±8) μmol/L,BUN分别为(7.26±0.99) mmol/L和(2.87±0.39)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1.003,P<0.05;F=6.303,P<0.05);术后第7天LDN组和ODN组SCr分别为(121±5) μmol/L和(89±10) μmol/L,BUN分别为(2.87±0.39) mmol/L和(1.63±0.38) 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8.301,P<0.05;F=31.719,P<0.05).移植肾组织病理检查结果:HE染色显示LDN组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肾间质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较ODN组稍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碘酸-Schiff染色及Masson染色显示两组移植肾病理改变无特异性.结论 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术可影响移植肾的早期恢复,但对术后晚期移植肾功能及病理改变的影响与开放活体供肾切取术比较无差异.建立小猪经腹膜后入路腹腔镜活体供肾切取和原位肾移植模型具有可行性.
作者:陈方进;曹贵华;邱学德;杨达宽;李泽惠;李志鹏;方克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HLA基因序列、氨基酸序列及蛋白质晶体空间结构逐步明确,使得可以运用计算机生物信息方法在移植术前HLA配型中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HLAMatchmaker软件是基于Excel软件开发,通过对供、受者HLA抗原氨基酸序列上的eplets进行比较,寻找合适的供者,提高移植术后受者生存率.运用此软件分析可避开基因错配位点,让群体反应性抗体高敏感性受者亦能接受移植.本文就HLAMatchmaker软件在HLA配型中的应用原理及前景展开综述.
作者:张行;潘晓东;陈文伟;吴存造;蔡勇;夏鹏;杨亦荣;郑少玲;陈必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和经验.方法 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心外科自2003年3月至2012年10月为25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施行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原发病包括扩张型心肌病18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和缺血性心肌病3例.采用标准原位心脏移植术1例,双腔静脉吻合法原位心脏移植术24例.7例受者术前合并中度及以上肺动脉高压,术后给予一氧化氮吸入、伊洛前列素持续静脉泵入等综合措施降低肺动脉压.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糖皮质激素+吗替麦考酚酯三联方案,有6例受者术中给予抗Tac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14例受者在麻醉诱导时及术后第4天给予巴利昔单克隆抗体诱导治疗.根据血药浓度谷、峰值调整环孢素用量.结果 手术成功率为96%(24/25),1例受者于术后25 h死于肠道出血.余24例受者术后平均随访(58±37)个月(1~116个月),受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0%,82.3%,72.7%.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晚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4例,均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术后早期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经血液透析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晚期发生肾功能不全4例.肺部霉菌感染3例,2例治愈.发生移植物失功2例,受者分别于术后14个月和41个月死亡.1例受者术后17个月发现子宫内膜肿瘤行子宫切除术.结论 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疗效肯定,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加强围手术期受者管理,术后规范抗排斥反应药物治疗,同时重视急性排斥反应及感染的监测和治疗.
作者:刘天起;王东;李培杰;李敏;马延平;王明华;李军;许莉;厉泉;张辉;路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与分析大鼠肝干细胞(HSC)标志物,为分离和鉴定HSC提供可能的新方法.方法 采用胶原酶灌流法与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正常SD大鼠HSC,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逆转录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等技术,观察HSC标志物白蛋白、CK19、Oval-6、CD90和成熟肝细胞标志物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及造血干细胞标志物CD45和CD74在HS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正常SD大鼠分离培养的HSC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呈卵圆形,具有较高的核浆比率.逆转录PCR分析显示,该细胞表达白蛋白、CK19、CD90和CD74基因,不表达TAT和CD4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证实HSC表达Oval-6和CD74.结论 CD74有可能成为分离和鉴定HSC的新标志物之一.
作者:卢莺燕;张伟敏;陈宇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诱导高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Breg)的产生及机制.方法 采用成功分离的DA大鼠BMSC与Wistar大鼠B细胞共培养(BMSC+B)96 h后,ELISA检测BMSC+B组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的浓度和分泌细胞因子的变化,设单纯BMSC、单纯B细胞两组对照;流式细胞术分析B细胞表型的变化;通过加入中和抗体,观察细胞因子对BMSC诱导Breg细胞产生的影响.结果 BMSC+B组成功诱导产生高分泌IL-10的Breg细胞(P=0.006);Breg表型为CD19+CD1d+CD5+;IFN-β促进BMSC诱导Breg的产生(P=0.034).结论 BMSC能诱导高分泌IL-10的CD5+Breg产生,该机制可能与BMSC自身分泌的IFN-β有关.
作者:王月;汪海军;刘斌;王学浩;牛坚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肾离体手术在肾移植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2002年2月至4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泌尿外科分别行离体肾肿瘤剜除术后自体肾移植1例和离体供肾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清石术后亲属活体肾移植1例.分析2例受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病例1:离体手术中肿瘤完整剜除,病理检查切缘未见癌组织,自体肾移植手术顺利;随访7个月,血清肌酐、血尿素氮水平略高于正常,无需透析,无肿瘤复发及转移.病例2:输尿管镜下可见离体供肾内两枚直径分别为8和12 mm的结石,均成功取出;肾移植术中留置输尿管支架;术后未见相关并发症,随访10个月,移植肾内未见结石复发.结论 肾离体手术有助于减少手术损伤,大限度地维护患者肾脏功能,减少等待肾移植人群.正确选择适应证至关重要.
作者:张更;秦荣良;邵晨;秦卫军;武国军;杨力军;杨晓剑;刘飞;王福利;于磊;李智斌;马帅军;刘克普;阮东丽;段策于;袁建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穿透角膜移植术在所有组织移植手术中成功率高、手术量大,全球每年大约有10万例穿透角膜移植术治疗角膜的混浊和变性[1-2].然而传统穿透角膜移植术为开窗手术,需切除受者全层角膜,眼球开窗和可能随之而来的前房塌陷可导致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我们在大量深板层角膜移植术的经验基础上,发明了一种闭合式穿透角膜移植术,改变了传统开窗式角膜移植术的一步式全层角膜切除,采用了分步、分层切除受者角膜,术中全程维持前房的稳定和闭合,后通过分步缝合实现全封闭式的穿透角膜移植术.该术式对眼内组织的影响更小,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可操作性.现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具体操作见手术演示视频).
作者:陈蔚;郑钦象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