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生殖支原体与生殖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会阳;韩姹;王辰;薛凤霞

关键词:生殖支原体, 解脲脲原体, 女性生殖健康, 人型支原体, 支原体属, 支原体感染, 性传播疾病, 微小脲原体, 女性生殖道, 感染性疾病, 肺炎支原体, 相关研究, 生长繁殖, 检测方法, 致病性, 细胞型, 细胞壁, 无生命, 微生物, 培养基
摘要:支原体(mycoplasma)是1类无细胞壁、形态上多态、可通过常用的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支原体科含支原体属和脲原体属两个属。脲原体属主要包括解脲脲原体和微小脲原体,支原体属中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是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mycoplasma genitalium)。支原体感染可导致女性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人型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与女性生殖健康密切相关[1]。生殖支原体作为近年新发现的性传播疾病(STD)的病原体,由于检测方法受限,故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较少。本文对生殖支原体在生殖健康中的致病性以及生殖支原体与生殖健康的关系进行阐述。
中华妇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需氧菌性阴道炎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 AV)主要是由需氧菌感染引起的,其早被命名为“慢性渗出性阴道炎”[1],随后又称为“脱屑性阴道炎(desquamative inflammatory vaginitis, DIV)”[2]。以往诊断的“中间型细菌性阴道病”(Nugent评分为4~6分)中混有多数的需氧菌感染病例[3]。Sobel[4]于1994年发现该病患者阴道乳杆菌明显减少或缺失,即正常原籍菌被需氧菌所替代,引起人们的关注。2002年,Donders等[5]将AV定义为1种新型的阴道炎,并明确提出了“AV”的诊断,认为DIV是1种重度AV。AV常常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滴虫性阴道炎(TV)共感染或混合感染,因此,AV的治疗更加复杂,依据诊断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则更加困难。

    作者:李婷;牛小溪;刘朝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华妇产科杂志》第十二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卵巢上皮性癌紫杉醇耐药及治疗策略的思考

    近年来,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紫杉醇耐药及其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但无论是何种机制,均与卵巢癌治疗中的紫杉醇相关靶标分子和信号通路有关。紫杉醇自1992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卵巢癌治疗至今,所获得的益处已经到了上升的平台期或者说遇到了瓶颈。卵巢癌紫杉醇耐药新机制的发现对现有化疗模式提出了挑战和再思考。尽管卵巢癌对以紫杉醇为基础的联合化疗的反应率较高,但其复发的风险仍居高不下,且大约80%的患者终将产生化疗耐药,导致再次化疗失败[1]。这使临床工作者感到束手无策或望而却步,同时对药物研发者也是1个十分严峻的挑战。毋庸置疑,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了解哪些患者会在紫杉醇化疗中获益,哪些会出现耐药?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卵巢癌化疗的个体化才能实现。因此,揭示究竟什么是导致卵巢癌紫杉醇耐药的“元凶”,对于促进临床治疗策略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张国楠;朱熠;黄建鸣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关于重视引用国内文献的意见

    引用参考文献是反映论文的科学性及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体现,并可向读者进一步提供有关信息。作者引用的参考文献应限于其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的原始文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HIV阳性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HIV阳性妇女高危型HPV感染及子宫颈细胞学筛查的情况。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1年6月至2016年5月进行子宫颈病变筛查的58例HIV阳性妇女为观察组,同时选取59例HIV阴性妇女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子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及HPV检测。观察两组妇女的TCT异常率、高危型HPV阳性率等,从而分析HIV感染与HPV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妇女的TCT异常率(91.4%,53/58)明显高于对照组(45.8%,27/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5,P=0.036);观察组妇女的高危型HPV阳性率(34.5%,20/58)明显高于对照组(16.9%,10/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59,P=0.041)。高危型HPV阳性的HIV阳性妇女,其CD4+T淋巴细胞数>500个/μl的比例(15.0%,3/20)、CD4+/CD8+比值>1的比例(为0)与高危型HPV阴性者[分别为31.6%(12/38)、7.9%(3/38)]存在明显差异,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78,P=0.042和χ2=9.245,P=0.045)。高危型HPV阳性的HIV阳性妇女,其AIDS不同临床分期的比例与高危型HPV阴性者存在明显差异,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阳性妇女出现TCT异常、感染高危型HPV的比例大,而且HIV阳性妇女感染高危型HPV与CD4+T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及AIDS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刘华放;刘敏;许艳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常见阴道感染与HPV感染及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HPV是女性下生殖道常见的病原微生物,性活跃期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有过1次HPV感染,但绝大多数都会自行清除,仅很少一部分发生持续性感染。高危型HPV(HR-HPV)持续性感染是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及子宫颈癌发病的必要因素[1]。回顾HPV感染及CIN的自然史发现,无论是HPV感染还是CIN均存在很高的逆转率[2],仅少数发展成HPV持续性感染、CIN甚至癌变。由于阴道感染在HPV感染及CIN人群中的检出率很高,因此推测,阴道感染可能通过改变子宫颈局部微环境,进而促进CIN的发生、发展。本文对女性常见的阴道感染与HPV感染及CIN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作者:王宝晨;丁文;王辰;韩姹;王颖梅;薛凤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阴道上皮细胞IgG的分泌及其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初步研究

    目的:初步探讨阴道上皮细胞IgG的分泌及其抗白假丝酵母菌的作用。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正常阴道上皮细胞系VK2/E6E7细胞中IgG的表达情况。(2)以下实验分为3组,VK2/E6E7细胞中加入不同比例的白假丝酵母菌,白假丝酵母菌∶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10、1∶1,即为酵母菌+细胞(1∶10)组和酵母菌+细胞(1∶1)组;以不加入白假丝酵母菌,单纯培养的VK2/E6E7细胞为空白对照组。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组VK2/E6E7细胞培养24 h后的生长状况;ELISA法检测3组VK2/E6E7细胞分别培养0、3、6、12、24、48 h后上清液中IgG的含量。结果(1)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显示,VK2/E6E7细胞呈多角形,细胞核呈淡蓝色,IgG表达于细胞质,呈强阳性表达,为弥漫的棕褐色染色颗粒;阴性对照细胞仅见淡蓝色细胞核,未见棕色染色颗粒。(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3组VK2/E6E7细胞培养24 h后,空白对照组细胞轮廓清晰,折光性强,细胞核较大,为圆形或椭圆形,呈铺路石样外观。酵母菌+细胞(1∶10)组白假丝酵母菌开始发芽、呈球拍状,部分向菌丝相转化,生长密度较低;细胞与白假丝酵母菌相互靠近,细胞的折光性降低,细胞质内出现空泡和黑色小颗粒,细胞形态较完整。酵母菌+细胞(1∶1)组可见白假丝酵母菌对细胞具有明显的侵袭作用,假菌丝密集交错、生长旺盛,细胞数量减少,细胞核散大,细胞膜形态不完整,细胞崩解,细胞间连接松散,部分区域细胞脱落、凋亡。ELISA法检测显示,分别培养0、3、6、12、24、48 h,3组细胞上清液中IgG的含量在各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酵母菌+细胞(1∶10)组细胞上清液中IgG的含量在3、6、12、24 h时分别与酵母菌+细胞(1∶1)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白假丝酵母菌与VK2/E6E7细胞的比例为1∶1且共同培养24 h时,IgG的含量高,为(1.61±0.05)μg/ml。结论白假丝酵母菌对阴道上皮细胞具有明显的侵袭作用,并随着白假丝酵母菌浓度的增加,对细胞的侵袭作用增强。阴道上皮细胞与白假丝酵母菌共同培养后可减少上皮源性IgG的分泌。

    作者:牛小溪;李婷;刘朝晖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HPV感染与BV、VVC、TV的相关性基于1261例妇科门诊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滴虫性阴道炎(TV)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6—12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同时检测阴道微生态及HPV分型的126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1261例患者中,HPV感染者328例,HPV感染率26.01%(328/1261);328例HPV感染者中,患阴道感染性疾病者219例(66.8%,219/328),933例未感染HPV者中,患阴道感染性疾病者503例(53.9%,503/933),HPV感染者较未感染者患阴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高(χ2=5.87,P=0.01)。142例BV患者中感染HPV者54例(38.0%,54/142),296例中间型BV患者中感染HPV者88例(29.7%,88/296),231例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中感染HPV者51例(22.1%,51/231),99例VVC患者中感染HPV者15例(15.2%,15/99),2例TV患者中感染HPV者0例(0/2);BV、中间型BV患者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VC、TV患者与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之间HPV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V、中间型BV与HPV感染呈正相关(OR=2.17,95%CI为1.37~3.43,P<0.01;OR=1.49,95%CI为1.00~2.22, P=0.04),VVC、TV与HPV感染无相关性(P>0.05)。结论 BV与HPV感染,尤其是与高危型HPV感染呈正相关,而VVC、TV与HPV感染无关。

    作者:孟龄婷;薛艳;岳婷;杨雷;高丽;安瑞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华妇产科杂志》稿约(电子版)的官方网站链接

    《中华妇产科杂志》的稿约依照惯例,会在纸版杂志的第1、7期中刊登。为方便作者、读者浏览和使用稿约,本刊的官方网站提供了稿约(电子版)的链接。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的专家意见

    外科学发展至今,进入了微创外科的时代,其是以小的创伤达到大的治疗效果。妇科腹腔镜手术发展至今技术日臻完善,但也面临着如何追求更加体现微创理念、带给患者更多人文关怀的问题。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laparoendoscopic single site surgery,LESS)是基于近年来兴起的自然孔道内镜手术(natural orific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surgery ,NOTES)的基本理念,即减少或隐藏手术瘢痕、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康复而开展起来的。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transumbilical laparoendoscopic single site surgery,TU-LESS),将手术切口隐藏于脐孔或脐周,利用人类先天残留的自然瘢痕,使手术几乎不留瘢痕,具有突出的美容优势,也是对传统腹腔镜技术的发展和有益补充[1]。综合国内外发展的状况,LESS在妇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有必要在现阶段作客观的认识。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妇科单孔腹腔镜手术技术协助组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本刊关于论文作者及署名的规定

    作者姓名应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前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进行更改。作者应是:(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对、修改,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终同意该文发表者;(4)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以上4条须同时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集体署名的文稿应将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列为通信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的人员应列入志谢部分。全部作者均应签署论文授权书。所有文稿均应注出一位能对该论文全面负责的通信作者及其电子邮箱地址。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关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妇产科专业微信服务平台“妇产科空间”

    请关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妇产科专业微信服务平台:在微信公众号搜索“妇产科空间”或输入“cmagynec”,即可关注。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中华妇产科杂志》专业领域内公知公认的缩略语直接使用的说明

    为了更方便、简洁地使用本专业领域内的名词术语及其缩略语,本刊特公布公知公认的部分缩略语,作者在撰写文章时可以直接使用以下缩略语,而不必再注明其全称。未公布的名词术语,请按照如下规则进行缩写:原词过长(一般为超过4个汉字)且在文中多次出现者,若为中文缩略语可于第1次出现时写出全称,在括号内写出缩略语,如: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若为外文缩略语可于第1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如: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子宫颈腺癌合并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上皮样滋养细胞肿瘤(epithelioid trophoblastic tumor, ETT)是一种罕见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GTN),1998年由Shih和Kurman[1]首先报道并予以命名,WHO关于乳腺和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病理学与遗传学分类(2003年)中将其作为GTN的一种单独类型列出[2]。至今为止,国内、外文献报道的ETT不足百例,而ETT合并子宫颈腺癌实属罕见。四川省肿瘤医院于2015年收治1例子宫颈腺癌合并ETT患者,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作者:王登凤;徐世强;张国楠;史洵玮;张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女性阴道微生态系统是人体微生态系统的组成之一,由阴道内的微生物菌群、内分泌调节系统、阴道解剖结构和局部免疫系统共同组成。阴道微生物菌群种类繁多,相互共生和拮抗,受到体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参与形成结构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正常的阴道微生物菌群以乳杆菌为优势菌,可伴有少量其他杂菌共生;阴道pH值在3.8~4.5之间。阴道微生态平衡失调时,可发生以阴道菌群异常和阴道pH值异常为特征的改变,是1种趋势性的变化,可导致阴道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继发感染[1]。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子宫下段多方位螺旋式缝合成形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多方位螺旋式缝合成形术在凶险性前置胎盘(PPP)手术止血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住院治疗的PPP产妇38例,行剖宫产术时彻底清除胎盘后,行子宫下段多方位螺旋式缝合成形术,以处理胎盘附着部位的术中急性大出血,部分辅以子宫动脉结扎术。对38例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8例PPP产妇中合并胎盘植入者18例,占47%(18/38);此法成功治疗38例产妇,其子宫颈管长度为(3.1±0.6)cm,其中4个区域均缝合者12例(32%,12/38)、缝合2~3个区域者23例(61%,23/38),3例(8%,3/38)仅缝合后壁区域;12例(32%,12/38)行单纯子宫动脉结扎术、3例(8%,3/38)行子宫动脉结扎+COOK球囊放置术补充止血,无产后大出血或行髂内动脉栓塞术者;2例因术中大出血行子宫切除术,占5%(2/38)。38例产妇术中失血量平均为(1696±1397)ml,多者4500 ml,>1500 ml者16例(42%,16/38);围手术期共发生3例血尿,占8%(3/38)。术后半年随访无一例出现远期并发症。结论子宫下段多方位螺旋式缝合成形术是1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手术止血方法,既可有效地控制PPP术中大量出血、避免切除子宫,又可彻底清除胎盘、环状缩窄恢复子宫下段形态,有助于产后子宫复旧。

    作者:刘海意;林星光;乌剑利;乔福元;邓东锐;曾万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更正

    “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诊治专家共识(2016)”一文已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年第8期的“临床指南”栏目,但在发表后我们就发现了专家名单的错误,经过我们的勘误,现更正如下。

    作者: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计划生育学组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学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的建立及验证

    目的:建立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血清学多指标(包括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共6个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并进行相关验证。方法(1)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的建立:将CCL18、CXCL1单克隆抗体以及C1D、TM4SF1、FXR1、TIZ抗原分别包被微球,优化其包被微球的佳浓度;同时制备检测用生物素化CCL18、CXCL1多克隆抗体和生物素化C1D、TM4SF1、FXR1、TIZ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优化其佳检测抗体浓度,建立达到佳稳定性的血清学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2)选择2003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住院并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卵巢癌患者60例(卵巢癌组)、卵巢良性肿瘤患者30例(良性肿瘤组)及2008年行体检的健康妇女30例(对照组)。采用液态悬浮芯片法和ELISA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的含量,并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和诊断精密度(以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评价)。结果(1)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稳定的卵巢癌患者血清学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CCL18、CXCL1单克隆抗体以及C1D、TM4SF1、FXR1、TIZ抗原包被微球的佳浓度分别为8、8、12、8、4、8μg/ml;生物素化CCL18、CXCL1多克隆抗体和生物素化C1D、TM4SF1、FXR1、TIZ羊抗人IgG多克隆抗体的佳检测抗体浓度分别为4、2、2、4、4、2μg/ml。(2)液态悬浮芯片技术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的含量,与ELISA法检测结果相近(P>0.05)。(3)两种方法的诊断效能:液态悬浮芯片技术、ELISA法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9.2%(119/120)和94.2%(113/12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和ELISA法多指标联合检测诊断卵巢癌的敏感度分别为100.0%(60/60)和93.3%(56/60),特异度分别为100.0%(59/59)和93.4%(57/6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60/60)、93.3%(56/6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3%(59/60)、95.0%(57/60),液态悬浮芯片技术的诊断效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种方法的诊断精密度:液态悬浮芯片技术和ELISA法检测血清中CCL18、CXCL1抗原以及C1D、TM4SF1、FXR1、TIZ IgG型自身抗体的含量,其批内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8.4%~9.5%和10.8%~11.9%、5.3%~8.9%和10.7%~13.4%、6.8%~9.5%和8.9%~10.4%、6.3%~8.3%和7.8%~11.3%、8.5%~10.6%和10.1%~13.8%、7.1%~10.7%和9.9%~12.5%;其批间变异系数范围分别为5.4%~9.8%和8.9%~10.9%、6.9%~9.7%和10.2%~12.1%、9.3%~10.8%和10.9%~11.2%、5.4%~9.8%和9.3%~11.5%、8.3%~10.2%和9.5%~13.2%、5.3%~10.6%和6.9%~12.2%。液态悬浮芯片技术的诊断精密度明显优于ELISA法(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血清学多指标联合检测的液态悬浮芯片,且其诊断准确率及诊断精密度均明显优于ELISA法。

    作者:赵冰冰;阳志军;王琪;潘忠勉;张玮;黎丹戎;李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软骨发育不全的产前诊断及出生后治疗进展

    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ACH)在成人遗传性身材矮小中较为常见,同时也是胎儿非致死性骨骼畸形中的常见类型之一,发病率为(1.3~6.0)/100000[1-3]。受累个体表现为四肢肢根型短小,即肢体近端明显短缩,躯干相对狭窄、细长,成年男性患者平均身高为(131.0±5.6)cm,成年女性患者平均身高为(124.0±5.9)cm,可伴有巨颅、前额突出、面中部发育不良、“三叉手”、关节过伸、腰椎过度前突等异常[4],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严重影响。ACH胎儿多在孕25周后出现长骨生长滞后[5],多数病例确诊时已进入孕晚期,为临床处理带来诸多问题,因此,ACH的早期诊断一直是产前诊断领域研究的热点。目前针对ACH的孕早、中期产前诊断及出生后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任远;卢彦平;孟元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 Maffucci综合征足月分娩一例

    孕妇26岁,孕1产0,因停经16周+5于2015年6月26日在浙江萧山医院就诊。1996年发现双足多发蓝紫色皮下囊性肿块,于当地医院就诊考虑“血管瘤”,予手术切除,之后肿块复发且有增多趋势,以四肢为主,集中于左侧大腿内侧、左侧膝关节周围、双足及双侧上臂。2011年12月于外院行双足畸形静脉血管内硬化剂注射+右手畸形血管切除+局部软骨瘤切除+植骨术,术后病理确诊为Maffucci综合征。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孕前)于外院辅助检查:X线检查示双足变形,双足周围软组织多发静脉石(提示为血管瘤),右侧肘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多发静脉石;胸部CT检查提示左侧多发肋骨膨胀性骨质破坏,密度混杂,内见多发钙化,见图1;下肢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提示双侧下肢皮下及肌间隙有广泛分布的结节状异常信号(为多发血管瘤),左侧多见。腹部MRA及增强CT检查未见内脏、下腹壁有血管瘤病灶。自2015年6月于本院就诊起,孕期在本院多次行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正常,皮下肿块无明显增多及增大。孕38周+5时查体:智力正常,身高145 cm,四肢见多发蓝紫色皮下肿块,分布于双足、双侧下肢、左侧髂部、左侧上肢、双手、左侧大阴唇,肿块均无触碰痛、瘙痒、溃破及出血。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清钙、磷、镁水平均正常,血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检查正常。2015年11月30日于孕39周+1在本院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顺利娩出一活婴。

    作者:张雪燕;余日胜;武鹤立;刘日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