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羊水葡萄糖水平与羊水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徐泽湄;吴连方

关键词:糖尿病, 妊娠, 羊水, 葡糖耐量试验, 出生体重
摘要: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羊水葡萄糖水平变化与羊水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方法 对255例足月、单胎孕妇,于孕24~28周行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50 g GCT),口服葡萄糖后1 h血糖≥7.8 mmol/L,且<10.6 mmol/L者为葡萄糖筛查阳性,阳性者进一步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75 g OGTT).根据两项试验结果分为GDM组、妊娠期糖耐量低减(GIGT)组和正常妊娠组,每组85例.分别测定3组孕妇的羊水葡萄糖水平、羊水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孕妇空腹血糖、脐静脉血糖,并进行各指标间相关与回归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GDM组羊水葡萄糖水平为(1.30±0.71) mmol/L,明显高于GIGT组的(1.02±0.57)mmol/L和正常妊娠组的(0.90±0.58)mmol/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 GDM组羊水指数为(16.1±4.6)cm,稍高于GIGT组的(14.8±4.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的(12.7±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GDM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612±510)g,低于GIGT组的(3694±490)g,高于正常妊娠组的(3487±458)g,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GDM组羊水葡萄糖水平分别与羊水指数(r=0.330,P=0.002)、新生儿出生体重(r=0.347,P=0.001)、孕妇空腹血糖(r=0.589,P<0.01)、脐静脉血糖(r=0.218,P=0.045)呈正相关关系.GIGT组和正常妊娠组羊水葡萄糖水平仅与羊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5) GDM组中血糖控制理想孕妇的羊水葡萄糖水平、羊水指数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1.02±0.50) mmol/L、(13.9±4.2)cm及(3497±475)g,血糖控制不理想孕妇分别为(1.92±0.76)mmol/L、(16.4±4.4)cm及(3869±481)g,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GDM组中血糖控制理想孕妇的以上3项指标接近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 GDM患者的羊水葡萄糖水平与羊水量、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血糖控制理想与否对GDM合并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并发症起决定因素,而积极管理可极大地改善GDM患者的母儿预后.
中华妇产科杂志相关文献
  • 尾加压素Ⅱ基因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目的 探讨尾加压素Ⅱ基因rs228648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 技术;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北方地区无血缘关系的70例GDM孕妇(GDM组)和70例正常妊娠妇女(对照组)的尾加压素Ⅱ基因rs228648位点 (G-A) 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结果 (1)两组孕妇尾加压素Ⅱ基因rs228648位点各基因型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 平衡检验,具有群体代表性.(2)GDM组孕妇尾加压素Ⅱ基因rs228648 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为70.7%,对照组为5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孕妇尾加压素Ⅱ基因rs228648 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为29.3%,对照组为42.1%,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孕妇的G/G基因型频率比较(分别为52.9% 和 4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尾加压素Ⅱ基因rs228648位点的A/A基因型频率与GDM组呈负相关关系,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其OR 值为0.312,OR 值的95 %可信区间为0.108~0.900(P=0.031).结论 尾加压素Ⅱ基因rs228648 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在GDM遗传易感性中起重要作用.G 等位基因可能与GDM发生有关,而尾加压素Ⅱ基因rs228648位点的A型纯合子可能是GDM的重要保护因素.

    作者:谭玉洁;范子田;杨慧霞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羊水葡萄糖水平与羊水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羊水葡萄糖水平变化与羊水量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方法 对255例足月、单胎孕妇,于孕24~28周行50 g葡萄糖筛查试验(50 g GCT),口服葡萄糖后1 h血糖≥7.8 mmol/L,且<10.6 mmol/L者为葡萄糖筛查阳性,阳性者进一步行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75 g OGTT).根据两项试验结果分为GDM组、妊娠期糖耐量低减(GIGT)组和正常妊娠组,每组85例.分别测定3组孕妇的羊水葡萄糖水平、羊水指数、新生儿出生体重、孕妇空腹血糖、脐静脉血糖,并进行各指标间相关与回归的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GDM组羊水葡萄糖水平为(1.30±0.71) mmol/L,明显高于GIGT组的(1.02±0.57)mmol/L和正常妊娠组的(0.90±0.58)mmol/L,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2) GDM组羊水指数为(16.1±4.6)cm,稍高于GIGT组的(14.8±4.3)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的(12.7±3.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 GDM组新生儿出生体重为(3612±510)g,低于GIGT组的(3694±490)g,高于正常妊娠组的(3487±458)g,但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 GDM组羊水葡萄糖水平分别与羊水指数(r=0.330,P=0.002)、新生儿出生体重(r=0.347,P=0.001)、孕妇空腹血糖(r=0.589,P<0.01)、脐静脉血糖(r=0.218,P=0.045)呈正相关关系.GIGT组和正常妊娠组羊水葡萄糖水平仅与羊水指数呈正相关关系.(5) GDM组中血糖控制理想孕妇的羊水葡萄糖水平、羊水指数及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1.02±0.50) mmol/L、(13.9±4.2)cm及(3497±475)g,血糖控制不理想孕妇分别为(1.92±0.76)mmol/L、(16.4±4.4)cm及(3869±481)g,两者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GDM组中血糖控制理想孕妇的以上3项指标接近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 GDM患者的羊水葡萄糖水平与羊水量、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血糖控制理想与否对GDM合并羊水过多、巨大儿等并发症起决定因素,而积极管理可极大地改善GDM患者的母儿预后.

    作者:徐泽湄;吴连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妊娠期糖尿病临床管理和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是指妊娠期首次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耐量异常,其中包括妊娠前可能已存在糖耐量异常但未被发现的病例.由于GDM孕妇合并症多,影响胎儿及婴儿的预后,更重要的是,GDM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诱因,加强对GDM的研究和管理是降低2型糖尿病的重要途径.如果说,过去几十年我们对GDM的管理目标主要集中在降低孕产妇的合并症和降低围产儿病率和病死率上,那么,对于21世纪的GDM管理策略,不仅考虑妊娠的正常结局,更多的考虑给母亲-胎儿建立一个良好环境,尽量使母亲及其下一代不处在糖尿病相关的高危因素环境中,以提高他们近期和远期的健康素质.目前,我国由于在GDM的临床管理和研究上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进一步加强对GDM的管理和研究工作更显得任重而道远.

    作者:吴连方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膳食脂肪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发病的影响

    目的 探讨膳食脂肪对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病的影响.方法 选择GDM孕妇85例(GDM组),及正常孕妇159例(正常妊娠组)为调查对象.饮食治疗前对GDM组孕妇和正常妊娠组孕妇进行膳食调查.比较两组孕妇膳食结构中三大营养素供能百分比,特别是膳食脂肪、脂肪酸类型等.结果 (1)GDM组孕妇每日摄入总热卡为(8970±2115)kJ,正常妊娠组为(8799±1785)kJ,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GDM组孕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百分比分别为(51.9±7.2)%、(17.5±0.9)%和(30.6±1.3)%,正常妊娠组分别为(53.6±8.1)%、(18.3±1.1)%和(28.1±2.3)%.GDM组脂肪供能百分比高于正常妊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供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DM组孕妇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百分比分别为(15.2±0.4)%、(8.3±0.5)%和(7.1±0.5)%,正常妊娠组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百分比分别为(11.7±0.6)%、(10.1±0.4)%和(6.3±0.3)%.GDM组饱和脂肪酸供能百分比高于正常妊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多不饱和脂肪酸供能百分比低于正常妊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单不饱和脂肪酸供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孕妇高脂肪、高饱和脂肪酸和低多不饱和脂肪酸饮食可能是GDM发病的外部原因之一.

    作者:应豪;王德芬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包括孕前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和妊娠期糖耐量低减(gestational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GIGT),是妊娠期常见的合并症之一.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如不进行有效的血糖管理,其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糖代谢异常对孕妇和围产儿的影响与孕期血糖控制密切相关[1,2].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作为监测糖尿病患者平均血糖水平的指标日益受到重视[3,4].对此,本研究对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患者进行了HbA1c水平的监测,以探讨HbA1c用于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慧霞;赵怿;马海燕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4-氨基吡啶对卵巢上皮性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探讨4-氨基吡啶(4-AP)对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株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应用RT-PCR技术分析SKOV3细胞膜上电压门控式钾离子通道(Kv)mRNA的表达;应用膜片钳记录4-AP对SKOV3细胞膜上电压门控式钾离子电流(IK)的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AP对SKOV3细胞增殖周期的影响;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证实4-AP对SKOV3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以未加4-AP的SKOV3细胞为对照.结果 RT-PCR技术检测显示,SKOV3细胞表达Kv mRNA;膜片钳记录显示,5 mmol/L的4-AP可以降低IK值52.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应用5 mmol/L的4-AP作用72 h后,SKOV3细胞周期分布与对照相比,G0/G1期细胞由39.7 %增加到62.3%;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下降,分别由57.3%、3.0%下降到36.2%、1.4%(P<0.05);MTT比色法显示,0.1、1、5、10、15、20 mmol/L的4-AP均能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17.5%、35.0%、54.6%、69.1%、71.2%、72.8%,各浓度分别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抑制程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4-AP能够抑制SKOV3细胞的增殖,Kv在卵巢上皮性癌细胞株SKOV3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瓮占平;王波;王胜蓝;崔娜;潘晓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血栓形成倾向与子痫前期

    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和蛋白尿[1].患者孕前可无高血压,孕20周后出现血压升高并≥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尿蛋白≥300 mg/24 h.此病严重时可以侵害身体重要器官,如:心、肝、肾、肺、脑和血液系统,造成多器官衰竭,是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丛克家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常见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

    胎儿骨骼发育异常是临床常见的出生缺陷之一,绝大多数是遗传性疾病,其种类繁多,症状有重叠,常以短肢畸形为主要表现,产前超声诊断往往难以确定其具体类型.临床上常见的短肢畸形有软骨发育不全(achondroplasia)、软骨发育低下(hypochondroplasia)、致死性发育不良(thanatophoric dysplasia)、成骨不全(osteogenesis imperfecta)、软骨生成不全(achondrogenesis)等.另外,还有短肋-多指综合征、软骨外胚层发育不全等.胎儿骨骼发育异常总体上可分为致死性和非致死性骨骼发育异常两大类,前者常因胸廓发育不良引起肺发育障碍致胎儿死亡;后者胎儿虽能存活,但由于骨骼畸形而致残,甚至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存活至成年的患者可能将致病基因传至下一代.对骨骼发育异常尤其是短肢畸形高危胎儿进行准确的产前诊断,是有效预防该类先天性缺陷儿出生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林环;方群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罕见子宫隔膜一例

    编者按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子宫隔膜,患者继发不孕2年,于7年前孕40 d自然流产,B超检查发现子宫纵隔,未刮宫,有痛经史.宫腔镜术中发现宫颈外口上约2.5 cm处有隔,基本呈水平位,其上方与纵向的子宫纵隔相连,诊断为宫颈横膈和子宫纵隔.有关宫颈横膈尚未见文献报道,足以证明其罕见程度.子宫纵隔畸形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者宫腔的中央性粘连带将原本正常的宫腔分割成为两个腔,不对称,但也有十分对称者,酷似先天性子宫纵隔.宫颈隔膜也应与后天性的宫腔粘连相鉴别.宫腔粘连的病因有子宫创伤、感染及遗传因素等.本例无宫腔操作史,可排除子宫创伤所致的宫腔粘连,但有自然流产史,存在宫腔感染的可能性,患者虽有子宫纵隔和继发不孕等宫腔粘连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但其宫腔内水平位隔膜应与宫腔粘连相鉴别.

    作者:李艳丽;王新宇;林俊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持续性低水平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升高的临床意义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是滋养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激素.在妊娠及妊娠相关疾病,特别是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disease,GTD)的诊断、监测中,hCG具有重大的意义.作为敏感而特异的指标,hCG在GTD的诊治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反映疾病的变化和治疗的效果,从而指引正确的临床处理.持续性低水平hCG升高(persistent low level hCG elevation)是GTD临床诊治中偶有所遇的情况,是指患者的血清hCG持续呈低水平升高(hCG水平一般低于250 IU/L),但身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病灶,而治疗(包括化疗及手术)不能使血清hCG水平降低.这类患者虽很少见,但普遍存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问题,给患者带来极大损害.本文对有关此类患者的文献予以综述,以期为本病的鉴别诊断和临床处理提供参考.

    作者:侯进琳;万希润;杨秀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女性生殖激素水平的影响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LNG-IUS;商品名:曼月乐),是一种国外引进的新型激素宫内避孕系统,该系统是载有LNG的储库,LNG以每天20 μg释放到宫腔而达到避孕目的.宫内节育器是我国育龄妇女主要采取的避孕方法,但约有20%的宫内节育器使用者因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而停用.LNG-IUS以减少月经量、极低的妊娠率及减轻经期症状等优点为我国育龄妇女提供了新的选择.但使用LNG-IUS的妇女可出现月经量显著减少,甚至闭经[1],这一现象成为影响LNG-IUS接受性及续用性的主要原因,因此,LNG-IUS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程度成为许多学者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使用LNG-IUS的妇女进行两年的临床观察,测定其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和雌二醇水平并行盆腔B超检查来评估LNG-IUS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从而探讨LNG-IUS使用的安全性.

    作者:张琴芳;张英;王会凤;杨梅丽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晚期妊娠妇女下泌尿道尿控的特点

    目的 探讨晚期妊娠妇女下泌尿道尿控的特点.方法 选择47例志愿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的晚期妊娠妇女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27例已婚未孕且下泌尿道功能正常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自由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尿流率测定及静态尿道压力描记检查等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研究组大尿流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分别为(20±13)、(32±7) ml/s,P<0.05];研究组排尿量以及正常尿意膀胱容量[分别为(163±13)、(226±85) ml],与对照组[分别为(436±19)、(338±56)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大尿道压、大尿道闭合压、功能性尿道长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研究组中仅有7例患者排尿后测出残余尿,但均<10 ml.结论 晚期妊娠妇女静态尿道压力的增高,弥补了增大的子宫压迫周围器官所致膀胱压的增高,有利于保持孕期的尿控.

    作者:文建国;史惠蓉;杨小风;王庆伟;张瑞莉;董黎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切除术近期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探讨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的子宫切除术用于临床的可行性,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3年9月至2005年2月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因妇科良性疾病需要切除子宫而保留卵巢的患者52例(研究组),采用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切除术,其中子宫次全切除术35例,子宫全切除术17例;同期采用传统子宫切除术的3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中年龄在36~45岁的患者各30例,分别于术前1个月、术后1、6、12个月,在卵泡中晚期抽取患者静脉血2 ml,测定血清雌二醇、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泌乳素水平.并对所有研究组患者在术前、术后1个月进行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结果 术后1个月经阴道彩超检查证实,研究组52例中,1例双侧子宫动脉未保留,6例单侧未保留;术后双侧子宫动脉平均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a) 为(20±9)cm/s,舒张期血流速度峰值(Vb)为(3.8±3.2)cm/s,与术前 Va [(29±8)cm/s]、Vb[(7.1±3.4)cm/s]比较,血流减慢(P<0.01),术后血流阻力指数(RI)为0.79±0.08,与术前 RI(0.80±0.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研究组雌二醇水平为(398±200) pmol/L,对照组为(175±131) p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保留子宫动脉的子宫切除术用于临床方便、可行,近期可保留卵巢的完整血液供应及功能.

    作者:温菁;王学慧;郭邑;崔慧珠;包洪丽;刘健;马晓秋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宫腔镜下双极电技术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评价

    子宫黏膜下肌瘤可以导致月经过多、异常子宫出血,从而引起贫血、不孕、流产等,严重影响育龄期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微创技术的迅猛发展,宫腔镜电切割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代表性的手术方式[1].单极电切割技术应用于子宫肌瘤的切除至今已近30年[2].由于宫腔镜专用双极电发生器和汽化电极面世(1998年)时间不长,而双极电切割镜和切割电极(2000年)的临床应用时间更短,介绍和评价宫腔镜双极电技术临床应用的文献不多.本研究的目的是综合评价宫腔镜双极电汽化、双极电切割技术用于治疗子宫黏膜下肌瘤的临床价值.

    作者:隋龙;汪清;郑瑞莲;陈敏;谢锋;刁雯静;董晶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输卵管积水及其预处理方式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

    输卵管在生殖过程中具有多种功能,如配子转运、受精和胚胎发育.任何影响输卵管的转运和分泌功能的因素都会影响正常受孕.因此,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ET)现已作为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症的首选方法.但是许多资料表明,输卵管积水可以降低胚胎种植率和妊娠率[1].因此,IVF-ET前对输卵管积水进行预处理显得非常必要,但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探讨输卵管积水及其预处理方式对IVF-ET结局的影响,现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因输卵管性不孕症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生殖中心行IVF-ET的患者资料,现总结如下.

    作者:靳镭;朱桂金;章汉旺;李豫峰;许重洁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雌、孕激素通过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调控卵巢上皮性癌细nm23-H1蛋白的表达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后,对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细胞转移抑制基因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的17β雌二醇(雌激素组)及醋酸甲羟孕酮(孕激素组)分别作用于卵巢透明细胞癌细胞株ES-2细胞,以二甲基亚砜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划痕实验观察各组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采用穿膜小室(Transwell小室)体外侵袭实验观察各组细胞侵袭能力的变化;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nm23-H1蛋白表达及蛋白激酶B(AKT)蛋白、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与时间、剂量的相关性;采用RNA干扰技术观察转染AKT小分子干扰RNA(siRNA)质粒后,各组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其侵袭能力的变化.结果 划痕实验24 h时,各组ES-2细胞均向划痕处弥合,划痕间距雌激素组为(1.39±0.08)mm,孕激素组为(1.96±0.07)mm,对照组为(1.65±0.12)mm;雌激素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29),而孕激素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4).Transwell小室培养12 h时,穿过微孔膜的细胞雌激素组为(119±13)个,孕激素组为(78±8)个,对照组为(92±16)个;雌激素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5),而孕激素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6).蛋白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17β雌二醇降低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20,P=0.001),醋酸甲羟孕酮增加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3,P=0.002);17β雌二醇增加ES-2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01,P=0.007),醋酸甲羟孕酮降低ES-2细胞pAKT蛋白表达的作用与剂量和时间呈明显负相关关系(P=0.012,P=0.039);而17β雌二醇和醋酸甲羟孕酮对ES-2细胞AKT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AKT siRNA 干扰后,减弱了17β雌二醇对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降调节作用(P=0.076)和促进ES-2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能力(P=0.208),同样也减弱了醋酸甲羟孕酮对ES-2细胞nm23-H1蛋白表达的升调节作用(P=0.105)和抑制ES-2细胞穿过Transwell小室的能力(P=0.497),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雌激素可通过激活磷酸化信号传导通路下调卵巢癌细胞nm23-H1蛋白的表达,参与卵巢癌的转移;而孕激素则可增加卵巢癌细胞nm23-H1蛋白的表达,抑制卵巢癌的转移.

    作者:华克勤;尧良清;曹琦;黄妍;赵宇清;丰有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跨膜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研究跨膜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方法 检测20例子痫前期患者(观察组)胎盘组织中Flt-1 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Flt-1与β肌动蛋白(β-actin)电泳条带吸光度(A)值的比值表示],并以2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为对照;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和比较两组各18例胎盘组织中Flt-1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其余4例标本因蛋白提取不理想而废弃,以Flt-1与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电泳条带A值的比值表示].结果 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均有Flt-1的表达,观察组孕妇胎盘组织Flt-1 mRNA相对表达量为2.25±0.19,对照组为1.23±0.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胎盘组织Flt-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2.67±1.19,对照组为0.94±0.51,两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t-1可能参与了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过程.

    作者:侯秀红;李东红;李怡;赵宏喜;张春利;黄亮;姚元庆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glycodelin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分泌特点及其与生殖活动的关系

    80年代初,许多学者在人类胎盘、羊水、蜕膜以及精液中发现了1种糖蛋白,由于其早是在胎盘中提取出来的,故命名为胎盘蛋白14(placenta protein 14,pp14).但迄今为止,尚无证据显示,胎盘能分泌这种蛋白,故又将其更名为glycodelin[1].随着研究的深入,glycodelin在受精卵着床、妊娠、免疫调节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作者:刘红梅;邢福祺;陈士岭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内皮抑素对荷卵巢上皮性癌细胞系ES-2细胞裸鼠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肿瘤区血管生长有密切关系,分期越晚,分化越差,肿瘤内血管密度(MVD)越高.抑制和破坏肿瘤区新生血管的生长,阻断其血液供应导致肿瘤细胞坏死,并阻断其转移,成为治疗实体肿瘤的一种新途径[1].1997年,O′Reilly等[2]体外实验发现,内皮抑素对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有特异的抑制增殖作用,而对非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无抑制作用;体内实验证明,内皮抑素可抑制鸡胚尿囊膜的毛细血管生长.近年来,已有数种作用机理不同的这类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目前,内皮抑素已应用于多种肿瘤的体内实验[3-5].本研究采用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内皮抑素对人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移植瘤内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现报道如下.

    作者:曲芃芃;赵建国;李慧东;任焕英;中彦 刊期: 2006年第11期

  • 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目的 分析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1985年12月至2005年6月间收治的103例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103例足月产后绒毛膜癌患者经过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后,92例(89.3%)患者获得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9例疾病进展死亡.92例完全缓解的患者中有4例复发,经过再次治疗3例完全缓解,1例死亡.103例患者中,25例出现耐药,经化疗或联合手术治疗后18例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5例死亡.本组患者按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标准,临床分期:Ⅰ期17例、Ⅱ期8例、Ⅲ期56例、Ⅳ期22例,各期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8/8、95%和64%,Ⅰ、Ⅱ、Ⅲ期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与Ⅳ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评分:低危型(预后评分≤6分)35例,高危型(预后评分≥7分)68例,其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和8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高足月产后绒毛膜癌的早期诊断率、采用联合化疗为主的多途径综合治疗、重视耐药和复发患者的治疗将明显提高足月产后绒毛膜癌的治愈率.

    作者:雷呈志;向阳;万希润;杨隽钧;崔全才;冯凤芝;杨秀玉 刊期: 2006年第11期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中华妇产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