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玲玲;张碧云;曹文丽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妊娠滋养细胞疾病(GTD),为胚外组织变性、滋养层发育异常所致,多发生于年轻的生育年龄妇女[1].我院自1998年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以来,发生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葡萄胎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晓燕;王宏伟;赵小峰;陈湫波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性介入治疗(介入治疗)用于重度产后出血患者后对其月经的影响.方法选择1995年3月至2002年2月我科收治的经积极保守治疗无效,行介入治疗获得成功止血的重度产后出血患者18例为介入组;随机选择同期分娩的正常产妇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恶露持续时间及月经恢复情况,测定两组无哺乳产妇产后第1次月经周期3~5 d时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水平.结果两组产妇产后恶露持续时间为:介入组(33.9±2.0)d,对照组(36.2±3.1)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第1次月经恢复时间为:介入组(75±17)d,对照组(95±16)d(P>0.05);第1次月经量为:介入组为产前经量的(1.3±0.1)倍,对照组为产前经量的(1.3±0.2)倍(P>0.05);产后恢复正常月经量所需次数为:介入组(2.0±0.4)次,对照组(1.9±0.4)次(P>0.05);产后月经周期为:介入组(33.9±2.2)d,对照组(33.2±1.6)d(P>0.05);两组无哺乳产妇产后第1次月经周期3~5 d时FSH、LH及雌二醇水平:介入组分别为(5.2±1.1) U/L、(7.5±1.6) U/L及(262±14) pmol/L,对照组分别为(4.3±2.1)U/L、(6.3±1.3) U/L及(280±12) pmol/L,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结论介入治疗用于重度产后出血患者后,对产妇产后月经的恢复没有明显影响.
作者:王锦江;陈春林;刘萍;马奔;曾北蓝;张玉洁;陈淑贤;何淑贞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众多研究表明,妊高征有较高的遗传倾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代谢异常及补体异常活化在其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载脂蛋白J具有结合和转运脂质、抑制补体活化及保护细胞膜等功能,因此可能与妊高征的发病有关联.本研究运用PCR-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及测序方法检测载脂蛋白J基因全部9个外显子的多态性,探讨其多态性与妊高征及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作者:陈淼鑫;袁筑华;黄永俐;齐晓岚;何燕;赵艳;修谨;谢渊;吴昌学;汪俊涛;单可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作者:孙爱军;魏杨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妇科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方式是淋巴转移.淋巴有无转移是影响预后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淋巴转移阳性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者[1,2].目前,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妇科肿瘤分期委员会规定,除宫颈癌外其他常见恶性肿瘤均把有无淋巴转移作为分期条件.
作者:曹泽毅 刊期: 2004年第02期
Ehlers-Danlos综合征(EDS)是一组遗传病,发生率约1/5000,主要累及人体结缔组织.其共同的临床特征是:皮肤脆弱、易损伤,皮肤延展性过度和关节活动过度.该病表现为由于遗传缺陷所致的结缔组织中胶原代谢障碍引起的各种病理变化.1998年,国际上根据EDS患者的基因改变、临床和生化特点将其分为11种类型[1].
作者:高莉;王建军 刊期: 2004年第02期
患者35岁.因停经39周+1于2003年4月2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周期30 d,末次月经2002年7月1日,预产期2003年4月8日.2002年9月诊断为早孕,曾先后3次到3家不同医院行人工流产(期间做过4次B超均诊为宫内妊娠),流产结果均告失败.
作者:曾筱安;范开容;许淑清;孙莉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输卵管结扎术(tubal ligation)是一种安全的、永久性女性节育措施,在国内外已有广泛的应用,对世界范围内控制人口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输卵管结扎术与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的发病存在一定联系.现综述如下.
作者:朱丽琳;王建六;魏丽惠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宫颈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的关系,及支原体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方法收集50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妇女(正常组)和58例胚胎停止发育的自然流产妇女(胎停育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培养,比较两组妇女支原体检出的阳性率.并对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者进行罗红霉素、强力霉素、氧氟沙星药物敏感试验.观察支原体感染与胎停育组胚胎停止发育次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胎停育组解脲支原体阳性43例,阳性率74.1%;人型支原体阳性16例,阳性率27.6%;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均阳性12例,阳性率20.7%.正常组解脲支原体阳性24例,阳性率48.0%;人型支原体阳性5例,阳性率10.0%,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均阳性2例,阳性率4.0%.两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P<0.05).(2)两组妇女中,支原体阳性患者的药物敏感率分别为,罗红霉素94.6%、强力霉素54.5%、氧氟沙星32.8%.(3)支原体感染率与胚胎停止发育次数之间无正相关关系.结论 (1)宫颈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有关,是导致胚胎停止发育的原因之一.(2)支原体药物敏感试验以罗红霉素为敏感.
作者:叶玲玲;张碧云;曹文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单精子卵胞浆内注射(ICSI)的妊娠结局及围产儿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1年6月,行IVF-ET获得妊娠的143例(IVF-ET组)及行ICSI获得妊娠的173例(ICSI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生化妊娠、流产、异位妊娠、多胎分娩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胎儿孕龄、先天性畸形、围产儿死亡率的情况;并对两组单胎、双胎妊娠的结局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IVF-ET组与ICSI组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产次、移植胚胎数、流产率(16.1%、13.3%)、分娩率(65.7%、74.6% )、多胎分娩发生率(27.3%、31.8%)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单胎妊娠中,IVF-ET组与ICSI组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分别为 1.8%、6.8%,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7.3%、8.1%,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 5.5%、14.9%;双胎妊娠中,IVF-ET组与ICSI组低体重儿的发生率分别为34.2%、 42.6%,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30.3%、38.0%,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42.1%、46.3%.两组间上述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双胎妊娠中,上述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胎妊娠.两者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率,IVF-ET组与ICSI组分别为2.2%、1.6%.结论两组的妊娠结局、围产儿结局相似;双胎是引起低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及早产的主要原因.
作者:林文琴;林金菊;叶碧绿;陈云琴;赵军招;周颖;池海虹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自体颗粒细胞线粒体移植(线粒体移植)对改善胚胎发育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次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未获妊娠或年龄大于37岁的18例患者,采用长周期超促排卵方案促排卵.当患者取出的成熟卵子多于4个时,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或进行线粒体移植.线粒体移植的方法为收集卵丘复合体上和卵泡液中的颗粒细胞,经匀浆离心提取线粒体,应用显微操作技术将线粒体和精子一并注入卵母细胞浆内.观察、比较两种方法获得卵子的受精和胚胎发育情况. 结果 18例行超促排卵方案后,获得成熟卵子168个,其中行线粒体移植卵子86个,受精64个,受精率为74.4 %;行ICSI卵子82个,受精63个,受精率为76.8%.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行线粒体移植的良好胚胎形成率为59.4 %,行ICSI的良好胚胎形成率为34.9 %,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18例中7例临床妊娠,妊娠率为38.9 %. 结论自体颗粒细胞线粒体移植可明显改善胚胎发育质量,提高妊娠率.
作者:孔令红;刘忠;李红;朱亮;陈思梅;陈士岭;邢福祺 刊期: 2004年第02期
血管性介入治疗在妇产科领域中的应用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目前主要用于妇科恶性肿瘤、妇科良性疾病及产后出血的治疗,是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另一途径,引起了妇产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同时,血管性介入治疗后的相关研究也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介入放射科医师和妇产科医师对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积累了许多的病例,研究的范围亦较为广泛.本文重点对其中主要的病种如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产后出血、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的介入治疗进行讲述,并对介入治疗后对卵巢及生育功能的影响作一介绍.
作者:陈春林;刘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作为一种分子伴侣,其表达及变化与细胞的生长、分化,病变的发生、发展等演变过程密切相关.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中HSP 70、90的表达,较正常子宫内膜有明显变化,并且其变化与子宫内膜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变化有关[1,2].
作者:白晓霞;陈亚琼;辛晓燕;王文栋;王德堂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汉族人群中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M1、T1纯合缺失基因型(-/-)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分别对维吾尔族107例正常妇女(维族对照组)及41例内异症患者(维族内异症组)、汉族105例正常妇女(汉族对照组)及80例内异症患者(汉族内异症组)基因组DNA进行GSTM1、GSTT1基因分型.结果维族内异症组GSTM1(-/-)、GSTT1(-/-)基因型及两种基因同时缺失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1.2%、36.6%、24.4%,维族对照组为53.2%、29.9%、13.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汉族内异症组与汉族对照组GSTM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6.8%、51.8%,两组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而GSTT1(-/-)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3.7%、4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汉族内异症组、汉族对照组两种基因同时缺失的基因型频率为42.5%、2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维族与汉族比较,对照组GSTM1(-/-)、GSTT1(-/-)基因型及两种基因同时缺失的基因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内异症组GSTM1(-/-)、两种基因同时缺失的基因型比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GSTT1(-/-)基因型分别为36.6%、73.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GSTM1(-/-)基因型与种族内异症发病无关,GSTT1(-/-)基因型与汉族内异症发病有关,而与维族内异症发病无关;两个民族内异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不同的遗传易感因素.
作者:丁岩;陈志芳;林仁勇;王笑峰;丁剑冰;艾星子;温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是一种早在孕妇血清中发现的高分子量的黏多糖蛋白,曾主要用于高危妊娠的产前筛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子宫、卵巢分子水平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PAPP-A不但存在于孕妇血清中,也存在于子宫内膜基质细胞、蜕膜细胞及卵巢颗粒细胞、卵泡液中.
作者:邓莲;章晓梅;李春华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豚鼠胎仔肾脏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孕早期豚鼠20只,腹腔接种巨细胞病毒,观察其妊娠结局,分娩后24 h内处死新生豚鼠.用地高辛标记的巨细胞病毒晚期mRNA三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豚鼠胎仔肾脏内巨细胞病毒负荷量及分布情况.结果 20只母豚鼠共妊娠63只胎仔,其中足月活产并存活到24 h以上的胎仔42只,流产等异常胎仔21只.原位杂交检测正常胎仔巨细胞病毒感染率7.1%(3/42)、平均吸光度(A)为0.105±0.052,异常胎仔巨细胞病毒感染率28.6%(6/21)、平均A为0.158±0.047,两者平均A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杂交阳性信号主要分布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结论巨细胞病毒晚期mRNA主要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中表达,其表达水平与异常妊娠结局相关.
作者:王昕荣;陈素华;刘海智;熊锦文;凌霞珍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αvβ6整合素介导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及其对顺铂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卵巢癌细胞株SKOV3、AO、3AO细胞表面αvβ6整合素的表达,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吖啶橙-溴化乙锭双荧光染色法分析顺铂诱导的细胞凋亡及αvβ6整合素对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SKOV3、AO、3AO细胞均表达αvβ6整合素,其相对荧光指数(FI)均为1.03±0.01.顺铂可以诱导SKOV3、AO、3AO细胞凋亡,经顺铂(10 μg/ml)作用48 h后,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生长于αvβ6整合素配体--纤维粘连蛋白(FN)上的细胞的富集系数(EF)分别为2.11±0.04、2.15±0.06、2.11±0.04,明显低于生长于非整合素配体--多聚赖氨酸(polylisin)上的细胞(分别为3.51±0.03、3.55±0.04、3.66±0.04, P<0.01);吖啶橙-溴化乙锭双荧光染色法结果显示,生长于FN上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0±0.7)%、(5.0±0.7)%、(6.0±0.7)%,明显低于生长于polylisin上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8.0±0.7)%、(28.0±0.7)%、(29.0±0.7)%,P<0.001],用αvβ6整合素的特异性阻断抗体封闭过的细胞再次生长于FN上时,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5.0±0.7)%、(16.0±0.7)%、(15.0±0.7)%]又明显提高(P<0.01).结论卵巢癌细胞株SKOV3、AO、3AO细胞出现与恶性表型相关的αvβ6整合素的表达,αvβ6整合素介导的细胞与FN的黏附对顺铂诱导的卵巢癌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提示细胞黏附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促使细胞产生耐药性.
作者:吴小华;李冬秀;李利;郭燕红;杨波;单保恩 刊期: 2004年第02期
在早孕期间,胚胎植入对成功妊娠的意义重大,胚胎植入开始于绒毛内细胞滋养细胞向子宫肌层浸润,正确的胎盘滋养细胞浸润是要求绒毛滋养细胞侵入子宫蜕膜深达螺旋动脉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严格的调控[1].
作者:赵亮;尚涛;王雁玲;唐爽 刊期: 2004年第02期
1953年Seldinger首次在局部麻醉下经皮股动脉穿刺,行动脉造影,由于其创伤小,操作简便,介入部位准确,并简化了某些外科手术,使血管性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技术得以在临床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血管数字减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问世,以及多种低渗透压碘造影剂的出现,使这一技术更趋完善,其应用范围不断开拓.在妇产科疾病诊治中,此项技术主要是应用在选择性或超选择性盆腔动脉造影、动脉药物灌注和栓塞等方面.
作者:杨秀玉 刊期: 200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输卵管造影(SSG)和输卵管再通术(FTR)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和实用价值.方法对1006例经子宫输卵管造影(HSG)检查诊断为输卵管不同部位、不同程度梗阻的不孕症患者,用自制同轴导管行SSG和FTR,统计1年内的妊娠率和输卵管通畅度治疗的有效率,并结合术前、术后HSG及术中输卵管动态观察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输卵管腔完全梗阻315例,共601条输卵管(部分患者曾因各种原因行一侧输卵管切除,完全梗阻组),528条获管腔再通,再通率87.9%;其中35.4%(187条)仅行SSG即获再通,64.6% (341条) 在SSG同时行FTR获再通.术后1年内妊娠率为39.9%,异位妊娠发生率2.7%,管腔再闭塞率1.8%;未获再通者中4例为结核性输卵管炎,3例结节性输卵管炎,9例阻塞于峡部,末端呈杵状改变,6例阻塞于壶腹部和伞部,10例输卵管纤维化.管腔不全梗阻691例(不全梗阻组),其中输卵管通而欠畅105例,通而不畅357例,通而极不畅229例,行SSG术后共发现65例术前HSG结果对伞部粘连的诊断有误.1年内妊娠率随访显示,输卵管通而欠畅者为53.6%,通而不畅者为45.7%,通而极不畅者为26.8%,异位妊娠发生率1.4%.术后1年行HSG复查,治疗有效率(管腔通畅度好转)86.9%.两组中经SSG诊断伞端粘连明显或周围包裹形成者共有16例,同时进行了腹腔镜治疗,其手术符合率97.1%.结论 SSG和FTR对输卵管性不孕具有诊断和治疗双重作用,且简便、安全,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群英;周雪莲;秦惠萍;刘嵘 刊期: 200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