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军;韩玉环;韩玉植
手术和化疗是治疗上皮性卵巢癌的两大主要治疗手段,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是化疗成功的关键.上皮性卵巢癌复发率高达80%,化疗耐药是本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吉西他滨于2006年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批准用于停铂治疗半年后复发的卵巢癌患者的新化疗药物.本文聚焦该药近年来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现综述如下.
作者:谢聪;李玉玲;尹如铁;王丹青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方法 2006年7月1日至2007年6月30日,2734例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且病历资料完整孕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组.体重指数<16.75 kg/m2,纳入低BMI组(n=51),体重指数为(16.75~23.71)kg/m2纳入正常BMI组(n=2330),体重指数>23.71 kg/m2,纳入高BMI组(n=353).根据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推荐的孕期适宜体重增长模式,将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三类:体重增长<13.13 kg,体重增长为(13.13~20 25)kg和体重增长≥20.25 kg.将正常BMI组与高BMI组孕妇分别按体重增长进一步分为三个亚组,分析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的关系.结果 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前体重指数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28(P>0.05),0.138(P<0.01)和0.126(P<0.05).低BMI组、正常BMI组和高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9(P<0.001),0.236(P<0.001)和0.195(P<0.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13.13 kg亚组1与正常BMI组体重增加为(13.13~20 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0.617,95%CI:0 424~0.864(P<0.01).正常BMI组孕妇孕期体重增加>20.25 kg亚组1与体重增加为(13.13~20.25)kg亚组1比较,巨大儿发生的OR=1.622,95%CI:1.116~2.356(P<0.01).正常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高BMI组中,各体重增长亚组比较,低体重儿、巨大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结论 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为降低巨大儿发生率,正常体重指数组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20.25 kg.
作者:胡晓吟;刘兴会;张力;周乐;曹静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子宫自然杀伤(uterine natural killer,uNK)细胞在人类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本院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病例组)早期自然流产患者蜕膜子宫自然杀伤细胞、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并以同期45例正常早孕妇女(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早期自然流产蜕膜组织中,子宫自然杀伤细胞(CD56+)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蜕膜间质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蜕膜微血管数量明显减少,并出现狭窄、闭锁,甚至断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排列紊乱等微血管异常.结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通过影响蜕膜血管生成,参与早期自然流产的发生.
作者:胡婷;黄薇;朱慧莉;李国华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妇科手术治疗患者同时合并胆囊疾病(gall bladder disease,GBD)较为常见.胆石症是我国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达10.1%,而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1].以往开腹手术中,由于受器械及术野限制,为处理相距较远病灶,常需延长切口或另作切口,或再次手术,这增加了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目前,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开展和日益成熟,使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和妇科手术同时进行成为可能.
作者:计文映;薛梅;杨杰华;宋琼;刘佳;胡佳菊;贾蕾;代瑞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采取SOAP[主观询问(subjective)、客观检查(objective)、评价(assessment)和营养治疗计划(plan)]营养咨询法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7年3至5月在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接受体检的100例婴儿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SOAP组(n=50)和常规组(n=50),观测6个月.对SOAP组家长进行SOAP营养咨询,对常规组家长采用儿童保健门诊常规指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山西省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每3个月检查两组婴儿的体格发育,并对两组婴儿家长营养知识及喂养行为做定期评价.结果 6个月后,①两组家长的育儿营养知识-信念-行为较前均有改善,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OAP组家长的婴儿辅食添加情况、营养知识和喂养技术得分的增加,显著高于常规组,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SOAP组受试儿的辅食添加更趋合理,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占推荐摄入量的比例基本达到要求,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③两组受试儿体重、身长、头围、Kaup指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SOAP组儿童体重、身高的增加值均较常规组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结论接受SOAP营养咨询法的家长在育儿营养知识-信念-行为的改善上优于常规组,SOAP组受试儿的某些生长发育指标优于常规组.因此,SOAP营养咨询法是一种个性化的儿童保健营养指导方法,优于常规指导.
作者:朱玲;姜峰;席卫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晚发型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vitamin K deficiency bleeding,VKDB)致婴儿颅内血肿发生率为92 0%,致死率约为22 0%[1],致残率为67.5%[2].随着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方法的改进,神经外科微创手术可有效清除晚发型VKDB患儿颅内血肿,降低患儿病死率、减轻神经系统后遗症[3]、改善患儿生活质量[4].
作者:宋红艳;齐翔;钱素云;韩彤丽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心电图、肝功能检查均正常,排除妇科炎症及其他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禁忌证),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n=45,采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和对照组(n=45,采用常规输卵管通液术治疗)(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本人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观察两组疗效和经治疗后半年内妊娠率.结果 治疗组输卵管通畅率为71.11%(32/45),对照组为28 89%(13/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治疗组经治疗后,半年内妊娠率为62.22%(28/45),对照组为24.44%(11/4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疗效远优于常规输卵管通液术.
作者:韩玉斌;李光仪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绝经期是妇女必经的一个特殊时期,因机体内分泌变化及生理、心理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一些妇科及其相关疾病.本院于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对42例绝经期良性妇科疾病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素华;钟燕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导致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CSE)的病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08年10月61例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资料(年龄为1个月至14岁,平均为5.31岁).其中,男性患儿为37例,女性为24例,男、女患儿比为1.54∶1.00.结果 61例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儿童中,以急性症状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多.导致该病的多种病因中,中毒为24.59%(15/61),脑外伤、脑出血为19.67%(12/61),中枢系统感染为16.39%(10/61),列前3位,抗癫痫药物减量或停药所致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占9.84%(6/61).61例患儿中,全面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为54例(88 52%),部分性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为7例(11 48%).61例患儿采取地西泮(安定)和/或苯巴比妥治疗,1 h内有效为49例(49/61,80 32%);另12例患儿,采取地西泮治疗的4例患儿中,2例(2/4)有效,1例采取氯硝基安定治疗,无效.结论 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以急性症状性多.意外伤害致该病比例较高.地西泮静脉注射+苯巴比妥肌内注射可作为儿童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首选治疗,地西泮治疗无效时,应尽早使用二线药物.
作者:邬萍;文勃;康照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者,女性,42岁,未婚,无性生活史.病史采集:自述清洗外阴时探及肿物突出,质软、易出血,平素有血性白带.
作者:韩延华;乔靖;韩延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血清尿酸升高妊娠妇女体内各种代谢因子变化,探讨血清尿酸升高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本院2007年1月至12月分娩的1980例孕妇进行分析,按照病历记载,将60例孕期血清尿酸升高患者纳入A组(n=60),子痫前期患者纳入B组(n=77),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MD)患者纳入C组(n=88),血清尿酸水平正常者纳入D组(n=1920).随机抽取D组中临床各项指标无异常的足月分娩孕妇200例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别对4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 结果 A组(血清尿酸升高组)患者的尿蛋白升高几率高于对照组(血清尿酸正常组),其中尿蛋白异常升高(≥0.3 mg/dL)几率显著升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0.66,P>0.05).A组尿蛋白轻度升高几率与B组(子痫前期组)相近,而B组尿蛋白异常升高(≥0.3 mg/dL)的几率显著高于A组(χ2=38.68,P<0 01).A组与C组(妊娠期糖尿病组)轻型和重型尿蛋白升高几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χ2=0.08,P>0 05;χ2=0.17,P>0.05).A组孕妇以子痫前期或妊娠期糖尿病为结局的几率较D组(血清正常者)显著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意义(χ2=12.28,P<0.01;χ2=18.90,P<0.01).血清肌酐水平异常率偏低,未作比较.结论 血清尿酸升高可能是妊娠期肾功能损害的标志,轻微肾损害还达不到子痫前期患者的肾损害的程度.妊娠期血清尿酸升高可增加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患病率.
作者:吴爱华;张兰珍;廖志琼;田耕;高眉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不同时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及B细胞CD19+,CD19+和CD23+的改变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四川省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研究组,n=30),选择同期入托体检,无过敏性疾病史及无阳性过敏疾病家族史的健康儿童纳入对照组(n=2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省人民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儿童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研究组分别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病程1个月、 3个月、6个月时,采集静脉血2 mL,对照组采血方式与研究组相同,采用肝素抗凝、流式细胞术方法分别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和CD19+及CD19+CD23+表达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①研究组急性期CD4+为(14.84 ±5 03)%,CD4+/CD8+为(0.25±0.13)%,CD19+为(3.89±1.32)%及CD19+CD23+为(0.24±0.13)%,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D3+为(82.55±5.49)%,CD8+为(66.17±8.10)%,较对照组明显增高,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②研究组内随时间推移及感染的控制,CD4+,CD4+/CD8+ ,CD19+及CD19+CD23+逐渐升高,CD3+,CD8+细胞逐渐降低;③研究组病程6个月时,CD3+为(67.98±8.01)%、CD4+为(32.81±6.79)%、CD8+为(33.96±7.37)%、CD4+/CD8+为(0.93±0.31)%及CD19+CD23+为(1 30±0 5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病程6个月时,CD19+为(14.60±4.8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结论 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期CD3+,CD8+明显增高,CD4+,CD4+/CD8+,CD19+及 CD19+,CD23+明显降低,病程6个月时,CD3+,CD4+,CD8+,CD4+/CD8+及CD19+CD23+表达正常,但CD19+仍低于正常水平.这提示,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存在继发性免疫功能低下,并持续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较长时间,应引起重视.该结果可为临床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单核细胞增多症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作者:任淑红;王强;房俊;李晶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 HDCP)患者尿瘦素(urinary leptin)水平变化及其与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关系.方法 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自愿参加本研究的9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将其按有无妊娠高血压疾病分为HDCP组(n=40)和对照组(n=50).再将HDCP组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n=11),轻度子痫前期组(n=16),重度子痫前期组(n=13)(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分别测定两组孕妇尿瘦素水平,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HDCP组孕妇尿瘦素水平[(0.93±0.46) ng/mL]较对照组[(0.62±0.39) ng/mL]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HDCP组中,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患者尿瘦素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比较[(0.76±0.36) ng/mL与(0.81±0.45) ng/mL vs. (0.62±0.39) ng/mL],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重度子痫前期组[(1.21±0.52) ng/mL].尿瘦素水平与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尿蛋白量相关,而与患者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与舒张压等临床参数无关.结论 妊娠期尿瘦素水平增高,可能与妊娠高血压疾病对肾功能影响有关.尿瘦素水平的测定,对判断妊娠高血压疾病的严重程度具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黄巍;范蓉;冯春泉;陈宇;吴爱民;覃菁;林寒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华蟾素(cinobufagin)对体外培养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芳香化酶和雌二醇(estradiol,E2)表达的影响和意义.方法 30例原代培养的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和30例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分别取自2007年至2008年因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而在本院诊刮和因子宫内膜癌在本院手术治疗患者.其组织学检查分别确诊为增生期内膜和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体外(in vitro)培养正常子宫内膜细胞(A组,n=30)和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再将3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纳入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组(B组,n=30),一部分用华蟾素干预后,纳入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华蟾素干预组(C组,n=30),应用RT-PCR检测芳香化酶表达,发光免疫法检测雌二醇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正常子宫内膜细胞(A组)不表达芳香化酶mRNA(aromatase mRNA),不合成雌二醇,细胞凋亡率为(8.02±0.93)%;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B组)表达芳香化酶mRNA,可合成雌二醇,细胞凋亡率为(1.08±0.21)%,低于正常子宫内膜细胞 (P<0.05).华蟾素干预(C组)后,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和雌二醇的合成均下降,细胞凋亡率为(27.14±4 12)%,高于B组(P<0.05).结论 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可利用芳香化酶合成内源性雌二醇,华蟾素可抑制子宫内膜癌HHUA细胞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和雌二醇的合成,抑制癌细胞增殖.
作者:王绍光;姜学强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 complicating pregnancy,HDCP)患者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内皮素(endothelin,ET)-1和一氧化氮(nitrogen monoxide,NO)水平变化及其与该疾病发生的关系. 方法 将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妇产科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住院治疗后手术分娩的82例孕妇中同意接受试验的62例孕妇纳入研究组(n=62), 包括HDCP组(n=20),轻度PE组(n=20),重度PE组(n=19),子痫组(n=3);同期住院手术分娩的正常足月妊娠孕妇纳入对照组(n=20) (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定上述各组血清脂联素、内皮素-1水平;用硝酸还原法测定一氧化氮水平. 结果 研究组中,轻、重度PE组和子痫组孕妇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及一氧化氮水平呈下降趋势,内皮素-1水平呈上升趋势.轻、重度PE组及子痫组与HDCP组及对照组脂联素水平、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P<0.01);重度PE组与轻度PE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子痫组与重度PE组比较,血清脂联素水平呈下降趋势,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5);HDCP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PE组血清脂联素水平与一氧化氮呈正相关(r=0.619,P<0.01),与内皮素-1呈负相关(r=-0.571, 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r=-0.516,P<0.01;r=-0 474, P<0.01). 结论 脂联素水平降低,可影响血管内皮功能,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张立军;韩玉环;韩玉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婴儿早期脑损伤,特别是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所致脑损伤及颅内出血时,可致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性瘫痪、精神发育迟滞等.对婴儿早期脑损伤的早期诊断,可早期预测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有利于患儿的早期康复干预,改善预后.本文针对目前国际常用的神经学评估方法(Dubowitz神经系统评分、Amiel-Tison神经学评估、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定、全身运动质量评估、Vojta姿势反射、其他反射)与婴儿早期脑损伤后遗风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喻韬;罗蓉;毛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健康女性线粒体功能变化及雌激素抗衰老的线粒体机制.方法 2008年3月至9月,选取绝经前、后健康女性共计41例,按是否绝经将其分为未绝经组(n=15)和绝经组(n=26) (研究遵循程序符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负责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且分组征得受试者知情同意).比较两组血小板线粒体相对膜电位差(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ΔΨm)及三磷酸腺苷(ATP).并将绝经组血小板线粒体标本分为2份,其中一份血小板线粒体用苯甲酸雌二醇(estrogen benzoate,EB)孵育1 h(绝经+雌激素组),比较孵育前、后线粒体膜电位差及三磷酸腺苷水平变化.结果 未绝经组和绝经组线粒体相对膜电位差分别为1.59±0.29和1.30±0.17;三磷酸腺苷水平分别为(3.38±0.67)μg/mL和(1.60±0.97)μg/m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绝经组肘静脉血标本经苯甲酸雌二醇孵育1 h后(绝经+雌激素组),线粒体相对膜电位差及三磷酸腺苷水平显著增加,与绝经组孵育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女性绝经后线粒体功能减退,绝经后加速衰老的机制可能与雌激素撤退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雌激素可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从而发挥抗衰老作用.
作者:方莉;万璟;张宇;徐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小儿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目前,病毒性腹泻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在小儿病毒性腹泻病的主要病毒构成比中,除轮状病毒外,近年来由人杯状病毒(human calicivirus, HUCV)引起的婴幼儿腹泻日益引起重视.HUCV包括二个属,诺瓦克样病毒(Norwalk-like virus,NLVs)和札幌样病毒(Sapporo-like virus,SLVs),根据病毒抗原性和核苷酸序列多样性,又将NLVs分为G Ⅰ和G Ⅱ两个基因型.
作者:李凌媛;杜曾庆;吴燕;黄荣卫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槐杞黄对IgA肾病(IgA nephropathy, IgAN)大鼠蛋白尿及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的影响,探讨槐杞黄对IgA肾病大鼠蛋白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24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槐杞黄组,每组8只.模型组和槐杞黄组建立IgA肾病模型,槐杞黄组给予槐杞黄颗粒治疗.应用定量尿沉渣计数法检测尿红细胞个数,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IgA沉积强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肾小球nephrin及podocin蛋白的表达及分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皮质nephrin mRNA和podocin mRNA的表达.结果 ①槐杞黄组大鼠的尿红细胞计数、尿蛋白,较模型组显著减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②槐杞黄组大鼠肾组织病变,较模型组减轻;③槐杞黄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表达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odocin表达量较模型组稍有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槐杞黄组大鼠肾皮质nephrin mRNA及podocin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④槐杞黄组大鼠肾小球nephrin及podocin的不连续斑片状、团块状异常分布,较模型组改善.结论 IgA肾病大鼠肾组织nephrin及podocin出现表达变化及分布异常,槐杞黄能降低IgAN大鼠尿蛋白,其作用可能与调节nephrin及podocin的表达及分布有关.
作者:陆慧瑜;张巧玲;蒋小云;陈丽植;莫樱;陈述枚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米索前列醇应用于初次妊娠早期(≤42 d)人工流产术前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008年1月至6月,将300例18~28岁初次妊娠,妊娠时间≤42 d,在本院行人工流产术患者随机分为口服米索前列醇组(A组,n=100)、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组(B组,n=100)和未使用米索前列醇对照组(C组,n=10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批准,且分组征得患者本人知情同意).A组术前2 h口服米索前列醇400 μg,B组术前2 h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400 μg,C组不使用任何药物.观察并比较两组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宫颈扩张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宫颈粘连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 01).A,B两组宫颈扩张效果、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宫颈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 05),但分别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结论口服和阴道放置米索前列醇均可作为初次妊娠早期行人工流产术前的给药方法,更推荐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小的阴道放置方式.
作者:王晓银;刘敬涛;徐洲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