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墨轩,来源:云平文化编辑部,时间:2024-11-25 15:52:32
以下是一些避免在科研过程中出现拖延情况的有效方法:
认知与反思
记录拖延行为:开始时,记录下每次拖延的情况,包括拖延的任务、当时的想法和情绪、所处的环境等。例如,当发现自己没有按照计划分析实验数据,而是在浏览网页时,记录下自己是因为觉得数据分析很枯燥,还是被其他事情干扰,或者是对数据分析的结果感到焦虑等原因而拖延。
识别拖延模式:通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分析自己拖延行为的模式。是在面对复杂任务、缺乏明确指导、临近截止日期,还是在特定的时间或环境下更容易拖延。比如,有些人会发现自己在下午容易拖延,因为午饭后身体比较疲惫;或者在面对没有具体步骤的开放性任务(如撰写文献综述)时,会因为不知道从何下手而拖延。
细化与分解
将大目标拆解为小任务:把科研项目或长期任务分解为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小任务。以撰写科研论文为例,可以分解为确定主题、收集文献、撰写大纲、完成各个章节的初稿、修改润色等小任务。每个小任务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收集文献可以分为检索数据库、筛选文献、阅读并提取有用信息等步骤。
明确任务要求和标准:对于每个小任务,明确具体的要求和标准。比如,在收集文献时,规定要从至少三个权威数据库中检索,筛选出近五年内与主题相关、影响因子在一定数值以上的文献,并记录每篇文献的关键信息(如研究方法、主要结论、创新点等)。
制定计划
安排任务进度:根据任务的优先级和难度,为每个小任务安排合理的时间进度。可以使用时间管理工具(如甘特图、日历应用等)来可视化任务安排。例如,在进行实验研究时,为样本采集、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每个阶段都设定具体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并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设置奖励机制:在计划中设置一些奖励环节,当按时完成一个小任务或一个阶段的任务时,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如吃一顿喜欢的美食、购买一件心仪的物品),也可以是精神的(如看一场电影、休息半天去做自己喜欢的运动)。这样可以增加完成任务的动力。
整理空间
打造整洁有序的工作区域:清理工作空间中的杂物,只保留与当前任务相关的物品。例如,在进行数据分析时,将实验数据记录、数据分析软件操作手册等放在桌面上,把其他无关的文件、书籍等收纳起来,避免注意力分散。
减少干扰源:关闭手机的非必要通知,避免在工作时间频繁查看社交媒体、电子邮件等。如果周围环境比较嘈杂,可以使用降噪耳机或者寻找一个安静的空间进行工作。比如,在图书馆的独立研究室或者安静的会议室进行文献阅读和写作。
营造环境
建立工作仪式感:在开始工作前,进行一些固定的小仪式,帮助自己进入工作状态。例如,泡一杯咖啡、整理好桌面后,坐在桌前深呼吸几次,告诉自己要开始工作了。这种仪式感可以在心理上暗示自己进入专注的工作模式。
培养专注的习惯:可以通过一些专注力训练方法,如冥想、番茄工作法等来提高自己的专注能力。番茄工作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将工作时间划分为 25 分钟的工作时段(番茄时间)和 5 分钟的休息时段,每个番茄时间专注于一个任务,避免中途被打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能够提高自己在科研工作中的专注度,减少拖延。
改变方式
接受不完美的开始:很多时候,拖延是因为想要等待一个 “完美” 的状态才开始工作。要克服这种心理,告诉自己先开始做,哪怕开始做得不好也没关系。比如,在撰写论文时,不要等到有了完整的思路才开始写,可以先写下一些零散的想法和观点,然后在写作过程中逐步完善。
自我对话:当出现拖延的念头时,用积极的语言鼓励自己。例如,对自己说 “我现在就开始做一点,总比什么都不做好”、“我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只要迈出第一步” 等。这种积极的自我对话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增强行动的动力。
内在动力和外在支持
明确科研的意义和价值:深入思考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探索未知的知识、改善医疗状况、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还是其他原因。将这些内在动力写下来,放在显眼的位置,当想要拖延时,看看这些动力,提醒自己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
寻求他人的支持和监督:告诉同事、朋友或家人自己的科研计划和目标,请求他们监督自己。例如,可以和同事互相分享每天的工作任务和完成情况,或者让家人在自己拖延时提醒自己。此外,加入科研小组或学习社区,与其他有同样目标的人互相鼓励和支持,也能有效减少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