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为颞叶手术避免损伤脉络丛前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部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脉络丛前动脉与海马旁回钩及其前沟的关系.结果:海马旁回钩前沟至脉络丛前动脉和海马旁回钩的交点的距离左侧为(11.61±2.02)mm,右侧为(11.54±1.67)mm.结论:颞叶钩回及杏仁体、海马切除时,以海马旁回钩前沟为标志,在其后的上述距离,注意勿伤及脉络丛前动脉主干.
作者:尹方明;李铁林;王兴海;段传志;柯以铨;黄庆;陈文平;汪求精;徐如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在皮肤的进针角.方法:10具完整脊柱标本,测量椎体矢状面、水平面标准位像前1/3中心点与椎弓根夹角.结果:①水平面L5~T4椎弓根的夹角变化大,L5~2为27.70°~10.75°、L1~T9为8.70°~9.03°、T8~4为7.65°~6.08°,将其进行组间均数比较,方差分析P<0.01,有显著差异.②水平位上L5-2进针角为39.78°~26.00°;L1~T9经椎弓根外29.15°~26.33°,椎弓根内为24.55°~21.81°,T8~4经椎弓根外为24.40°~23.73°.③侧位椎弓根上下缘夹角为13.80°~23.30°.④矢状面下倾角变化不大,L5~T6角度平均值为(20.50±1.50)°,T4~6略大2.50°~3.50°;L5女性较男性略大5°(P=0.064).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进针时,椎体内倾角变化明显,下倾角变化较小;L5-2经椎弓根进针可首选,L1~T9根据实际椎弓根横径大小选择经椎弓根或经椎弓根外,T8~4经椎弓根外.
作者:刘小勇;杨惠林;梁道臣;唐天驷;张亚峰;牛国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食管胃粘膜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76例成人标本,观察食管胃粘膜线的位置和形态.Olympus胃镜下观察20例成人粘膜线的形态.取粘膜线处的组织,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结果:食管胃粘膜线多位于膈与贲门切迹的平面之间(72%),距膈(1.71±0.89)cm.齿状线62例(82%),环形线14例(18%).粘膜线多斜向右下方(78%).胃镜下观察到粘膜线两侧粘膜颜色对比明显,食管粘膜呈淡粉红色或淡黄红色,胃粘膜呈桔红色.粘膜线上下两侧分别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粘膜交界处的组织疏松,深方的环层肌增厚.结论:胃镜检查时可根据位置和粘膜颜色对比确认食管胃粘膜线.
作者:王海杰;戴正寿;李大伟;郑黎明;童蓓燕;朱治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84年,Magerl[1]在脊柱骨折椎弓根螺钉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首先描述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一侧棘突基底、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辅助性固定方法.90年代,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Translaminarfacet joint screw,简称经椎板螺钉或TLS)作为一种独立的后路内固定方法,主要在欧美国家,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腰骶融合术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夏存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颈静脉孔以及Ⅸ、Ⅹ、Ⅺ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对重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并进一步澄清颈静脉孔的概念.方法:用10例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的分隔,脑神经和颈静脉球的关系,同时对25例干性颅骨标本进行了大体测量.结果: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0%)或骨桥(20%)形成的不完全分隔,仅在1例干性颅骨标本中发现颈静脉孔被完全分隔为两个部分.Ⅸ、Ⅹ、Ⅺ脑神经全部位于颈静脉孔的前内侧,它们在孔内有各自单独的神经鞘膜,出孔后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有共同的纤维包膜.在颈静脉球和颈内静脉的连接部,舌咽神经被一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在颈内动脉上.结论:颈静脉孔内的结构分成神经部,岩部和乙状部是比较合理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颈静脉孔区特殊结构.Ⅸ、Ⅹ、Ⅺ脑神经在孔内的结构较为疏松,这种特点为术中辨认和神经保护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煜;陈坚;吴开华;牛洪泉;薛德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右叶部分肝移植提供肝静脉的解剖学基础.方法:观测52个铸型标本中肝静脉的走行、分布、分型,肝中静脉肝左静脉合干比率,肝短静脉的数量,大小,及其在肝静脉的各类型中的出现率.结果:肝静脉的分型中A型、B型、C型分别为65.4%、26.9%、7.7%.肝中静脉肝左静脉合干机率67.3%.肝短静脉出现率为32.6%,肝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处与肝中静脉汇入肝左静脉或下腔静脉处的距离2.0 cm以内者占80.7%.结论:本文结果为右叶部分肝移植提供了肝静脉的解剖学基础,提示中国人肝静脉的结构似乎较适合右叶部分肝移植.
作者:刘静;李忠华;王兴海;高毅;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深部神经的走行分布,为设计合理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女性尸体的14个乳房标本的肋间神经分支进行解剖观测,其中3具为乳房肥大伴下垂标本.结果: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深支恒定到达乳头乳晕,于乳房后间隙向内走行约(2.8±1.0)cm后进入乳腺,距乳晕缘(2.2±13)cm穿出乳腺,于皮下走行进入乳晕皮下;在下垂乳房,该神经随乳房下垂而下降.3、5肋间神经深支到达乳晕者分别为2个乳房和4个乳房.前皮支没有深支进入乳腺.结论:乳头乳晕总是恒定地接受来自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支的神经支配,因此在乳晕周围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中,在皮下浅支均被切断的情况下,应大限度地保留外下方腺体携带乳头乳晕转移,以保证乳头乳晕的感觉.
作者:孙家明;乔群;张海林;孙宝东;闫迎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视交叉后间隙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经终板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5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在显微镜下对视交叉后间隙相关结构进行详细地显微解剖、测量和统计.结果:视交叉后间隙由视交叉后缘、两侧视束内侧缘和终板后缘构成,与其有关的结构有大脑前动脉近段(ACA-Al)、前交通动脉(ACOA)、Heubner回返动脉(RAH)及其各自发出的穿动脉.沿视交叉后间隙打开终板和三脑室底部进入脚间窝,可以显露桥脑、基底动脉(BA)分杈及其发出的丘脑穿支、大脑后动脉(PCA)以及动眼神经.结论:沿视交叉后间隙打开终板可以充分显露位于视交叉后上方的肿瘤,辅以视交叉前间隙和视神经-ICA三角可以有效地分块切除肿瘤.熟悉间隙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朱风仪;刘宁;骆慧;汪华侨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三角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为三角肌的肌肉移植提供详尽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用经甲醛固定1年以内的童尸3具(3~10岁)及成人尸体2具,完整取下三角肌,采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三角肌前、中、后亚部内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相互独立,彼此间未见明显的神经吻合.中亚部内的肌内神经吻合较前、后亚部为密集.结论:根据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进一步证实三角肌可分为前、中、后3个亚部.前、后亚部可单独取材用于肌移植.三角肌中亚部内的神经吻合较致密,在三角肌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能单独用于肌移植.
作者:韩江全;薛黔;杨方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第一肝门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结合临床手术入路设计,研究肝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管径、汇合形式及分支直径、长度(从分叉至进入肝实质),横沟的长度、门静脉分叉点与肝方叶尖、尾状叶尖的距离.观察肝门静脉左、右支在横沟内与左、右肝动脉及肝左、右管的伴行关系.结果:①肝门静脉在胰颈或胰体之后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直径分别为(11.42±2.85)mm、(7.91±3.06)mm]汇合而成.其汇合类型分为3型;②横沟呈槽状,长度为(4.19±0.36)cm;③肝门静脉左支长为(1.45±0.17)cm,直径为(11.97±1.65)mm;④门静脉右支长为(1.57±0.05)cm,直径为(11.75±0.98)mm.结论:腹腔镜下解剖分离第一肝门是可行的;肝门阻断入路操作简单,效果切实;还可以进行手术区域的肝门管道预处理及肝门静脉保护.
作者:李晓平;周杰;徐达传;李朝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腕尺侧副韧带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性.方法:对17侧成人腕关节的尺侧副韧带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该结构的起止、走行、比邻和分部,作该韧带不同部位的组织学切片,并和尺三角韧带作相关比较.结果:尺侧副韧带起于尺骨茎突,分别止于三角骨、豌豆骨和豆三角关节囊,因而分为三部,与周边结构分界明显.镜下显示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结论:腕尺侧副韧带是独立的解剖学结构,组织性质属于韧带,但不具有侧副韧带的功能.
作者:徐永清;朱跃良;汪新民;李军;黄翠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测椎板下棘的形态特点,探讨其在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具成人干燥椎骨和10件脊柱腰骶段标本的椎板下棘进行观测,分析其对椎间管构成的影响;结合MED术式的通道和操作过程,分析其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结果:椎板下棘位于椎板下缘前外近椎弓根下切迹处.可出现于所有胸腰椎,出现率为833%;出现率高在第12胸椎,为52.4%.椎板下棘分布不规则,出现在胸腰段较多.结论:椎板下棘是胸腰椎的骨性结构,有必要给予命名;椎板下棘参与构成神经根管的骨性后壁,可造成神经根受压;后路MED可引起椎板下棘断脱,造成神经根受压或损伤.
作者:张和平;刘尚礼;董炘;黄东生;李春海;刘畅;黄志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髌内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探讨其对髌股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方法:采用5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膝标本,观测髌内侧支持带的形态学特点.结果:髌内侧支持带包括浅、深两层.浅层较薄,深层又包括内侧髌股韧带(100%)、内侧髌胫韧带(100%)和内侧髌半月板韧带(80%)三个独立结构,其中内侧髌股韧带是将髌骨固定于股骨的主要结构.结论:在髌内侧支持带中,内侧髌股韧带对限制髌骨外移起决定性作用.
作者:于春水;宣芸;李坤成;李云生;廉宗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作者:刘庆;袁贤瑞;潘亚文;姜维喜;罗端午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国产中药制剂马桑内酯诱导惊厥发作后,海马结构内神经元损害的范围和特征.方法:采用SD大鼠,c桑内酯单次腹腔内注射诱发惊厥,在发作后不同时间点取脑,行H&E染色和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结构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结果:海马结构内有显著的神经元损伤.其损伤次序表现为:齿状回、门区和CA3区、CA1区,损伤区周围有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结论:马桑内酯致惊厥发作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与兴奋性细胞毒制剂海仁酸致惊厥具有相似的病理学改变特征,提示国产中药制剂马桑内酯致惊厥与兴奋性细胞毒有关.
作者:范惠勇;郑德枢;丁松林;廖卫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对眼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与眼眶成纤维细胞(OFb)共育,共育分为两组:两种细胞接触共育组和非接触共育组,眼眶成纤维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应用光镜、电镜及细胞生长计数等方法研究肥大细胞对眼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与BMMC接触共育的OFb增殖活跃,呈复层生长,单位面积内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接触共育组中OFb的增殖数分别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接触共育组的OFb增殖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见接触共育组OFb中粗面内质网(RER)增生扩张,BMMC与OFb紧密接触,部分BMMC有脱颗粒现象.结论:肥大细胞对眼眶成纤维细胞的生存和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使其功能活跃,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细胞间的紧密接触而实现的.
作者:鲁桂兰;吴中耀;李永平;颜建华;程浩;郑健墚;张文忻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腱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通过电穿孔法将外源基因BMP12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腱细胞;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诱导后的细胞加以鉴定.结果:光镜下,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RT-PCR结果表明,诱导后的细胞有BMP12和Collagen Ⅰ的mRNA的表达,而没有CollagenⅢ的mRNA表达;诱导后细胞呈CD44+为98.39%,HLA-DR-.结论:BMP12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腱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之一.
作者:王启伟;朴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大鼠肾移植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SD大鼠,体重250~280g,雌雄各半,采用活体解剖的方法,观察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后腔静脉及其属支的走行,测量有关血管口径.结果:腹腔动脉起始处腹主动脉直径(2.28±0.15)mm,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两者间距(3.28±0.31)mm,左肾动脉下方0.8cm处腹主动脉直径(1.37±0.13)mm,肠系膜前动脉起始处直径(1.29±0.09)mm,左肾动脉起始处直径(0.79±0.09)mm,左肾静脉入后腔静脉处直径(2.75±0.20)mm,中点直径(2.18±0.40)mm,长度(9.45±1.03)mm.结论:本文的结果为设计大鼠肾移植术式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作者:刘小友;于立新;徐达传;孙煦勇;袁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提取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中表达增强的43kDa蛋白(PNP-43),并对PNP-43进行生化初步分析.方法:纯化抗PNP-43单克隆抗体,将纯化的抗PNP-43单克隆抗体与CNBr-activatedSepharose 4B交联,用亲和层析的方法,提取PNP-43,并将提取的PNP-43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等电聚焦凝胶电泳(IEF)分析,考马斯亮蓝染色,取SDS-PAGE后染色的43kDa蛋白区带胶条,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MALDI-TOF-MS),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在相应的蛋白质谱数据库(MS-Fit)中检索.结果:(1)、经层析系统紫外检测,亲和层析后洗脱,在280nm波长处显示一个的紫外吸收峰.(2)、亲和层析获得的蛋白,经SDS-PAGE分析,在43.0kDa标准蛋白位置出现单一蛋白条带.(3)、经IEF分析,PNP-43的等电点(pI)为5.8.(4)、经MALDI-TOF-MS检测,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MS-Fit检索未发现有与该蛋白完全相同的质谱数据.结论:用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了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中表达增强的PNP-43,通过质谱分析和MS-Fit检索提示未发现有与该蛋白完全相同的质谱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NP-43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姚登兵;顾晓松;丁斐;王云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观察低氧刺激对培养SYSY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内nPKCε和nPKCθ膜转位激活的影响,以探讨两者是否参与细胞低氧预适应的发生.方法:利用本室建立的体外培养SY5Y细胞低氧刺激模型,并应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印记(Westem-Blot)等方法,半定量分析SY5Y细胞内nPKCε、nPKCθ的膜转位水平.结果:SY5Y细胞经低氧刺激后,随刺激时间(0.5、2、4、6、8、12和24 h)的延长,nPKCε在胞浆内的含量逐渐减少,而胞膜成分中的含量则明显增加,且于低氧刺激2h后的增高水平具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01);然而,nPKCθ在正常情况下只存在于胞膜成分内,且其含量不随低氧刺激时间的增加而改变(P>0.1).结论:nPKCε可能参与了细胞低氧耐受的发生.
作者:曲彦明;李俊发;张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IL-6在脑缺血区和血清的表达及电针对其表达的调节.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电针相应组大鼠,再利用免疫组化SP法、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脑缺血及电针对IL-6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IL-6免疫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区表达增加,3d达高峰,平均细胞数为(28.15±6.08)个/0.375mm2;血清IL-6水平也升高,1 d达高峰,浓度为(103.79±13.65)pg/ml.电针可明显提高IL-6的表达.缺血+电针组与缺血组比较,缺血+电针1、3 d组的IL-6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缺血+电针3、7 d组的血清IL-6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上调IL-6的表达,可能是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戴颖;刘运泉;潘三强;宿宝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根据大鼠成肌细胞骨骼肌α-肌动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初步探讨借助支架材料的有序排列构建具有理想方向性组织工程化骨骼肌的可行性.方法:将医用可吸收缝合线平行折叠并制备成类圆柱体状,与大鼠成肌细胞L6体外复合培养.以1gs RNA为内参照,运用半定量RT-PCR检测大鼠成肌细胞骨骼肌α-肌动蛋白mRNA在体外培养早期的变化.结果:随着体外培养时间的延长,大鼠骨骼肌α-肌动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并于体外培养第4d,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结论:大鼠成肌细胞与具有平行结构支架材料体外复合培养早期,骨骼肌α-肌动蛋白的基因表达与骨骼肌再生有一定程度的吻合.
作者:余磊;熊绍虎;廖华;邱小忠;欧阳钧;秦建强;钟世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局部血供的影响,探讨SMC促进骨愈合的机理.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分别在术后3 d,2、4、8、12周时,行微血管碳素墨水造影和放射微球法测定,观察两组固定对骨皮质再血管化过程和局部微循环的影响.结果:SMC组血管再生主要来源于髓内侧,皮质骨再血管化速度明显快于DCP组.SMC组从术后2周开始血流量即开始回升,而DCP组从术后4周才开始回升.术后8周以后,SMC组血供已完全恢复正常,而DCP组一直到术后12周,血供仍未达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SMC具有特殊的空间构型和材质特性,不仅能对骨折形成牢固的固定,而且对骨干血供的损伤较轻,有利于皮质骨的再血管化.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高堂成;侯铁胜;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创伤性膈破裂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总结经手术证实的32例创伤性膈破裂与膈疝病例,其中开放性损伤18例(56.2%),以刀刺伤为主;闭合性损伤14例(43.8%),以交通伤多见.膈破裂18例,膈疝14例中有2例慢性(延迟期)膈疝.分析不同致伤原因造成的损伤类别,临床症状特点及手术方式.结果:术前确诊膈破裂与膈疝的13例(40.6%);31例(96.8%)在第一次手术中发现膈破裂与膈疝,予以修补;1例漏诊(3.2%);死亡3例(9.6%).结论:(1)创伤性膈破裂与膈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伤情危重、复杂,死亡率高;(2)可根据受伤机制及胸腹腔出血量对诊断作判断;(3)正确选择手术入路与受损器官处理先后顺序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立;孔志莹;邓伟均;张利华;利盛成;雷小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2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LDS)、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人的X光、CT进行测量其椎间盘的高度比、关节突关节的角度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与LDH组相比,LDS组的关节突关节角偏矢状角,其椎间盘的高度比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均较少.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宽基部横径越小,该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
作者:田长庆;顾洪生;阎洪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利用伤肢小隐静脉修复腘动脉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5具标本50侧肢体的腘动脉和小隐静脉进行解剖研究并分别测量其管径.结果:腘动脉与小隐静脉解剖关系恒定,腘动脉管径起始段为(6.6±0.9)mm,中段为(5.9±1.0)mm,分叉前为(4.9±0.9)mm,小隐静脉管径汇入处为(3.1±0.1)mm,外踝平面和中段管径均为(2.9±0.1)mm,在小腿的上段小隐静脉与大隐静脉和深静脉间交通支出现率低.结论:腘动脉与小隐静脉解剖关系恒定,管径较相近,在伤肢小腿的上段切取一段小隐静脉对静脉回流无明显影响,临床应用21例22侧肢体,效果可靠满意.
作者:高峻青;陈逊文;陈浩宇;何仁荣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改进经尿道内窥镜下前列腺切除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内窥镜下分别观察测量200例正常成人男性和80例Ⅰ°、Ⅱ°,70例Ⅲ°前列腺增生病人的后尿道形态学特点.结果:①尿道膜部后上缘至精阜之间有一弧形粘膜皱襞,在前列腺增生患者呈环形;②前列腺两侧叶裂隙顶部恒定位于11~1点处之间;③尿道前列腺部上、下径,膀胱颈高点至精阜距离,精阜上、下径,尿道膜部上缘至精阜的距离在正常组、Ⅰ°、Ⅱ°、Ⅲ°前列腺增生组分别为(3.62±0.65),(4.36±0.59),(4.76±0.50)cm;(4.30±0.65),(5.41±0.56),(6.12±0.78)cm;(0.66±0.12),(0.72±0.16),(0.79±0.16)cm;(1.29±0.15),(1.17±0.16),(1.00±0.18)cm.结论:精阜及其相对位置的准确定位、精阜至尿道膜部上缘的距离是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关键.
作者:丁泓文;苏泽轩;梁尉波;钟玲;何文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报道应用第3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侧移位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2例拇指指端缺损病例,采用第3掌背动脉岛状皮瓣,经指蹼皮下隧道逆行移位至手掌侧远端,屈曲拇指贴紧手掌固定,皮瓣带蒂修复创面,2~3周后断蒂.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感觉恢复S315例、S47例,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第3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侧移位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廖坚文;张振伟;陈泽华;庄加川;詹伟鹏;殷明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占3.76%.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腹部标本时,发现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丽;安高;向宇燕;范松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们在解剖一成年男尸体标本时,发现其为马蹄肾及肾门并血管变异,较特殊,报道如下.
作者:梁栋洋;韦召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们在对一具年龄28岁的男性尸体进行解剖的过程中,发现其双侧胸小肌异常巨大,报道如下:
作者:田清友;张子明;刘学钧;周洪霞;张宇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在观察分析1例死婴血管铸型标本时,发现其主动脉弓分支变异伴下腔静脉与冠状窦开口异位.该标本主动脉弓上,自右到左可见4个分支:第1支为右颈总动脉,由主动脉弓升部的右前壁发出,与主动脉根部的距离为28.0 mm;第2支为左颈总动脉,由于动脉弓顶部发出,左右颈总动脉根部的间距为8.1 mm;第3支为左锁骨下动脉,由主动脉弓顶部发出,与左颈总动脉根部的距离为9.0mm;第4支为右锁骨下动脉,由主动脉弓的右侧壁发出(附图).标本的上腔静脉开于右心房的上壁,腔静脉开口于右心房的左侧壁.冠状窦位于心膈面的冠状沟内.冠状窦由冠状沟向右行,经下腔静脉前方跨过,开口于右心房的下壁.
作者:饶利兵;陈良富;李莉;田海文;易传安;谢正兰;向长和;余中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椎动脉以双根起始,右甲状颈干穿前斜角肌(见附图).
作者:钱月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段超深低温保存对骨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以15%DMSO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冷冻法,对SD大鼠股骨用-55℃的冷冻预处理,分为18 d、180d和360 d组,在-196℃液氮中保存,测试前用40℃水浴复温,按不同保存天数,每组股骨各10段,与新鲜对照组分别进行抗压和抗折实验.结果:骨压缩强度极限(MPa):对照组、18 d、180 d、360 d组分别为(77.26±11.80)、(76.02±15.00)、(61.90±12.20)和(56.44±4.47)MPa.股骨弯曲大挠度:对照组、18 d、180 d、360 d组依次为(44.60±10.54)、(44.20±9.50)、(20.01±7.58)和(16.2±3.42)mm.结论:骨的抗折挠度,360 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O.01),表明骨的脆性增加.
作者:张朝春;张发惠;郑和平;陈日齐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改进三维运动实验的加载方式.方法:新鲜羊腰椎标本6例(L1~5),置于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进行六个自由度的运动.两次预加载后依次对标本进行3、0、0.3 Nm的加载,并采集三种加载时的运动图像.3 Nm加载及0加载的图像作为传统加载方式计算出脊柱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3 Nm加载及0.3 Nm加载的图像作为新的加载方式计算出新的脊柱运动范围及中性区,再对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两种方法各自的变异率,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种方法得到的运动范围之间不存在差异(P=O.105),但中性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13).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得到的运动范围的变异系数比以往的方法要小得多(P<0.001).结论: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脊柱运动的运动范围.
作者:赵卫东;李鉴轶;樊继宏;张美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寰枢椎后路改良Magerl术式选择提供力学依据.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对寰枢椎行Magerl术及改良Magerl术固定,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复合Brooks钢丝固定的稳定性好,改良Magerl术仍具有相当好的稳定性.结论:Magerl螺钉复合Brooks钢丝固定是保证寰枢段稳定性的佳术式,当不适合施行标准Magerl术式时,改良Magerl术可作为维持寰枢段稳定性的替代术式.
作者:马向阳;钟世镇;刘景发;尹庆水;李立新;徐达传;赵卫东;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面神经颞支起于颞面干,在颧弓下方从腮腺上缘穿出腮腺咬肌筋膜后分为三组分支,其中额支和眼支越过颧弓,支配同侧的额肌和眼轮匝肌、皱眉肌等.颞支自颧弓部起即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并紧贴颞浅筋膜底面,继续前行在一转折线上穿出帽状腱膜,于颞区表情肌的深面入肌.
作者:刘安堂;江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大鼠的肾脏、肝脏、胰腺移植模型是器官移植领域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这些模型的制作,多选择腹主动脉、后腔静脉、肾静脉等血管重建移植器官血流.为了了解大鼠腹部血管的立体构筑,改良或重新设计大鼠肾移植手术方式,我们设计和制作了大鼠腹部血管铸型标本,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小友;于立新;徐达传;刘畅;孙煦勇;袁谦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