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刘安堂;江华

关键词:面神经颞支, 解剖, 临床, 应用研究, facial nerve, 腮腺咬肌筋膜, 颧弓, 眼轮匝肌, 颞浅筋膜, 帽状腱膜, 组织层, 转折线, 皱眉肌, 三组分, 表情肌, 疏松, 颞区, 额肌
摘要:面神经颞支起于颞面干,在颧弓下方从腮腺上缘穿出腮腺咬肌筋膜后分为三组分支,其中额支和眼支越过颧弓,支配同侧的额肌和眼轮匝肌、皱眉肌等.颞支自颧弓部起即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并紧贴颞浅筋膜底面,继续前行在一转折线上穿出帽状腱膜,于颞区表情肌的深面入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女性乳房深部神经的走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深部神经的走行分布,为设计合理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女性尸体的14个乳房标本的肋间神经分支进行解剖观测,其中3具为乳房肥大伴下垂标本.结果: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深支恒定到达乳头乳晕,于乳房后间隙向内走行约(2.8±1.0)cm后进入乳腺,距乳晕缘(2.2±13)cm穿出乳腺,于皮下走行进入乳晕皮下;在下垂乳房,该神经随乳房下垂而下降.3、5肋间神经深支到达乳晕者分别为2个乳房和4个乳房.前皮支没有深支进入乳腺.结论:乳头乳晕总是恒定地接受来自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支的神经支配,因此在乳晕周围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中,在皮下浅支均被切断的情况下,应大限度地保留外下方腺体携带乳头乳晕转移,以保证乳头乳晕的感觉.

    作者:孙家明;乔群;张海林;孙宝东;闫迎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马蹄肾及肾门并血管变异1例

    我们在解剖一成年男尸体标本时,发现其为马蹄肾及肾门并血管变异,较特殊,报道如下.

    作者:梁栋洋;韦召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第3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侧移位修复拇指指端缺损

    目的:报道应用第3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侧移位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2例拇指指端缺损病例,采用第3掌背动脉岛状皮瓣,经指蹼皮下隧道逆行移位至手掌侧远端,屈曲拇指贴紧手掌固定,皮瓣带蒂修复创面,2~3周后断蒂.结果:22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12个月,感觉恢复S315例、S47例,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第3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掌侧移位是修复拇指指端缺损的良好方法.

    作者:廖坚文;张振伟;陈泽华;庄加川;詹伟鹏;殷明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椎体前下方与椎弓根夹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在皮肤的进针角.方法:10具完整脊柱标本,测量椎体矢状面、水平面标准位像前1/3中心点与椎弓根夹角.结果:①水平面L5~T4椎弓根的夹角变化大,L5~2为27.70°~10.75°、L1~T9为8.70°~9.03°、T8~4为7.65°~6.08°,将其进行组间均数比较,方差分析P<0.01,有显著差异.②水平位上L5-2进针角为39.78°~26.00°;L1~T9经椎弓根外29.15°~26.33°,椎弓根内为24.55°~21.81°,T8~4经椎弓根外为24.40°~23.73°.③侧位椎弓根上下缘夹角为13.80°~23.30°.④矢状面下倾角变化不大,L5~T6角度平均值为(20.50±1.50)°,T4~6略大2.50°~3.50°;L5女性较男性略大5°(P=0.064).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进针时,椎体内倾角变化明显,下倾角变化较小;L5-2经椎弓根进针可首选,L1~T9根据实际椎弓根横径大小选择经椎弓根或经椎弓根外,T8~4经椎弓根外.

    作者:刘小勇;杨惠林;梁道臣;唐天驷;张亚峰;牛国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马桑内酯诱导惊厥发作海马结构内神经元损伤的观察

    目的:观察国产中药制剂马桑内酯诱导惊厥发作后,海马结构内神经元损害的范围和特征.方法:采用SD大鼠,c桑内酯单次腹腔内注射诱发惊厥,在发作后不同时间点取脑,行H&E染色和GFAP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结构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改变.结果:海马结构内有显著的神经元损伤.其损伤次序表现为:齿状回、门区和CA3区、CA1区,损伤区周围有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结论:马桑内酯致惊厥发作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与兴奋性细胞毒制剂海仁酸致惊厥具有相似的病理学改变特征,提示国产中药制剂马桑内酯致惊厥与兴奋性细胞毒有关.

    作者:范惠勇;郑德枢;丁松林;廖卫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面神经颞支起于颞面干,在颧弓下方从腮腺上缘穿出腮腺咬肌筋膜后分为三组分支,其中额支和眼支越过颧弓,支配同侧的额肌和眼轮匝肌、皱眉肌等.颞支自颧弓部起即走行在疏松结缔组织层中,并紧贴颞浅筋膜底面,继续前行在一转折线上穿出帽状腱膜,于颞区表情肌的深面入肌.

    作者:刘安堂;江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置入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的应用解剖

    1984年,Magerl[1]在脊柱骨折椎弓根螺钉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首先描述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一侧棘突基底、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辅助性固定方法.90年代,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Translaminarfacet joint screw,简称经椎板螺钉或TLS)作为一种独立的后路内固定方法,主要在欧美国家,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腰骶融合术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夏存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椎板下棘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观测椎板下棘的形态特点,探讨其在显微内窥镜腰椎间盘切除术(ME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具成人干燥椎骨和10件脊柱腰骶段标本的椎板下棘进行观测,分析其对椎间管构成的影响;结合MED术式的通道和操作过程,分析其可能导致的并发症.结果:椎板下棘位于椎板下缘前外近椎弓根下切迹处.可出现于所有胸腰椎,出现率为833%;出现率高在第12胸椎,为52.4%.椎板下棘分布不规则,出现在胸腰段较多.结论:椎板下棘是胸腰椎的骨性结构,有必要给予命名;椎板下棘参与构成神经根管的骨性后壁,可造成神经根受压;后路MED可引起椎板下棘断脱,造成神经根受压或损伤.

    作者:张和平;刘尚礼;董炘;黄东生;李春海;刘畅;黄志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作者:刘庆;袁贤瑞;潘亚文;姜维喜;罗端午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ⅨⅩⅪ脑神经和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研究

    目的:通过颈静脉孔以及Ⅸ、Ⅹ、Ⅺ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对重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并进一步澄清颈静脉孔的概念.方法:用10例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的分隔,脑神经和颈静脉球的关系,同时对25例干性颅骨标本进行了大体测量.结果: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0%)或骨桥(20%)形成的不完全分隔,仅在1例干性颅骨标本中发现颈静脉孔被完全分隔为两个部分.Ⅸ、Ⅹ、Ⅺ脑神经全部位于颈静脉孔的前内侧,它们在孔内有各自单独的神经鞘膜,出孔后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有共同的纤维包膜.在颈静脉球和颈内静脉的连接部,舌咽神经被一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在颈内动脉上.结论:颈静脉孔内的结构分成神经部,岩部和乙状部是比较合理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颈静脉孔区特殊结构.Ⅸ、Ⅹ、Ⅺ脑神经在孔内的结构较为疏松,这种特点为术中辨认和神经保护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煜;陈坚;吴开华;牛洪泉;薛德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1例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占3.76%.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腹部标本时,发现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丽;安高;向宇燕;范松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BMP12诱导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腱细胞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腱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通过电穿孔法将外源基因BMP12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腱细胞;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诱导后的细胞加以鉴定.结果:光镜下,诱导后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改变;RT-PCR结果表明,诱导后的细胞有BMP12和Collagen Ⅰ的mRNA的表达,而没有CollagenⅢ的mRNA表达;诱导后细胞呈CD44+为98.39%,HLA-DR-.结论:BMP12能够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腱细胞,间充质干细胞有可能成为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来源之一.

    作者:王启伟;朴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脊柱三维运动实验加载方式的改进

    目的:改进三维运动实验的加载方式.方法:新鲜羊腰椎标本6例(L1~5),置于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进行六个自由度的运动.两次预加载后依次对标本进行3、0、0.3 Nm的加载,并采集三种加载时的运动图像.3 Nm加载及0加载的图像作为传统加载方式计算出脊柱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3 Nm加载及0.3 Nm加载的图像作为新的加载方式计算出新的脊柱运动范围及中性区,再对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两种方法各自的变异率,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种方法得到的运动范围之间不存在差异(P=O.105),但中性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13).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得到的运动范围的变异系数比以往的方法要小得多(P<0.001).结论: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脊柱运动的运动范围.

    作者:赵卫东;李鉴轶;樊继宏;张美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鼠周围神经43kDa蛋白的生化初步分析

    目的:提取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中表达增强的43kDa蛋白(PNP-43),并对PNP-43进行生化初步分析.方法:纯化抗PNP-43单克隆抗体,将纯化的抗PNP-43单克隆抗体与CNBr-activatedSepharose 4B交联,用亲和层析的方法,提取PNP-43,并将提取的PNP-43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等电聚焦凝胶电泳(IEF)分析,考马斯亮蓝染色,取SDS-PAGE后染色的43kDa蛋白区带胶条,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MALDI-TOF-MS),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在相应的蛋白质谱数据库(MS-Fit)中检索.结果:(1)、经层析系统紫外检测,亲和层析后洗脱,在280nm波长处显示一个的紫外吸收峰.(2)、亲和层析获得的蛋白,经SDS-PAGE分析,在43.0kDa标准蛋白位置出现单一蛋白条带.(3)、经IEF分析,PNP-43的等电点(pI)为5.8.(4)、经MALDI-TOF-MS检测,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MS-Fit检索未发现有与该蛋白完全相同的质谱数据.结论:用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了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中表达增强的PNP-43,通过质谱分析和MS-Fit检索提示未发现有与该蛋白完全相同的质谱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NP-43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姚登兵;顾晓松;丁斐;王云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腕尺侧副韧带的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

    目的:探讨腕尺侧副韧带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性.方法:对17侧成人腕关节的尺侧副韧带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该结构的起止、走行、比邻和分部,作该韧带不同部位的组织学切片,并和尺三角韧带作相关比较.结果:尺侧副韧带起于尺骨茎突,分别止于三角骨、豌豆骨和豆三角关节囊,因而分为三部,与周边结构分界明显.镜下显示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结论:腕尺侧副韧带是独立的解剖学结构,组织性质属于韧带,但不具有侧副韧带的功能.

    作者:徐永清;朱跃良;汪新民;李军;黄翠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大鼠腹部血管铸形标本的制作

    大鼠的肾脏、肝脏、胰腺移植模型是器官移植领域常用的实验动物模型,这些模型的制作,多选择腹主动脉、后腔静脉、肾静脉等血管重建移植器官血流.为了了解大鼠腹部血管的立体构筑,改良或重新设计大鼠肾移植手术方式,我们设计和制作了大鼠腹部血管铸型标本,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刘小友;于立新;徐达传;刘畅;孙煦勇;袁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寰枢椎改良MAGERL固定术式的生物力学评价

    目的:为寰枢椎后路改良Magerl术式选择提供力学依据.方法:6具新鲜颈椎标本,对寰枢椎行Magerl术及改良Magerl术固定,测量其三维运动范围.结果:Magerl螺钉复合Brooks钢丝固定的稳定性好,改良Magerl术仍具有相当好的稳定性.结论:Magerl螺钉复合Brooks钢丝固定是保证寰枢段稳定性的佳术式,当不适合施行标准Magerl术式时,改良Magerl术可作为维持寰枢段稳定性的替代术式.

    作者:马向阳;钟世镇;刘景发;尹庆水;李立新;徐达传;赵卫东;黄文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滑脱的影响

    目的:研究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变化及其对腰椎退行性变滑脱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42例腰椎退行性变滑脱(LDS)、5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病人的X光、CT进行测量其椎间盘的高度比、关节突关节的角度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与LDH组相比,LDS组的关节突关节角偏矢状角,其椎间盘的高度比以及关节突关节的横径均较少.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宽基部横径越小,该关节角度越趋于矢状位,腰椎滑移几率越高.

    作者:田长庆;顾洪生;阎洪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第一肝门的腹腔镜肝脏手术入路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第一肝门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结合临床手术入路设计,研究肝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管径、汇合形式及分支直径、长度(从分叉至进入肝实质),横沟的长度、门静脉分叉点与肝方叶尖、尾状叶尖的距离.观察肝门静脉左、右支在横沟内与左、右肝动脉及肝左、右管的伴行关系.结果:①肝门静脉在胰颈或胰体之后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直径分别为(11.42±2.85)mm、(7.91±3.06)mm]汇合而成.其汇合类型分为3型;②横沟呈槽状,长度为(4.19±0.36)cm;③肝门静脉左支长为(1.45±0.17)cm,直径为(11.97±1.65)mm;④门静脉右支长为(1.57±0.05)cm,直径为(11.75±0.98)mm.结论:腹腔镜下解剖分离第一肝门是可行的;肝门阻断入路操作简单,效果切实;还可以进行手术区域的肝门管道预处理及肝门静脉保护.

    作者:李晓平;周杰;徐达传;李朝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 食管胃粘膜线的解剖和胃镜观察

    目的:研究食管胃粘膜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76例成人标本,观察食管胃粘膜线的位置和形态.Olympus胃镜下观察20例成人粘膜线的形态.取粘膜线处的组织,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结果:食管胃粘膜线多位于膈与贲门切迹的平面之间(72%),距膈(1.71±0.89)cm.齿状线62例(82%),环形线14例(18%).粘膜线多斜向右下方(78%).胃镜下观察到粘膜线两侧粘膜颜色对比明显,食管粘膜呈淡粉红色或淡黄红色,胃粘膜呈桔红色.粘膜线上下两侧分别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粘膜交界处的组织疏松,深方的环层肌增厚.结论:胃镜检查时可根据位置和粘膜颜色对比确认食管胃粘膜线.

    作者:王海杰;戴正寿;李大伟;郑黎明;童蓓燕;朱治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