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风仪;刘宁;骆慧;汪华侨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对眼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分离纯化的小鼠骨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与眼眶成纤维细胞(OFb)共育,共育分为两组:两种细胞接触共育组和非接触共育组,眼眶成纤维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组;应用光镜、电镜及细胞生长计数等方法研究肥大细胞对眼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与BMMC接触共育的OFb增殖活跃,呈复层生长,单位面积内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接触共育组中OFb的增殖数分别与非接触共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非接触共育组的OFb增殖数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见接触共育组OFb中粗面内质网(RER)增生扩张,BMMC与OFb紧密接触,部分BMMC有脱颗粒现象.结论:肥大细胞对眼眶成纤维细胞的生存和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使其功能活跃,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两种细胞间的紧密接触而实现的.
作者:鲁桂兰;吴中耀;李永平;颜建华;程浩;郑健墚;张文忻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据中国人体质调查一书统计,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占3.76%.作者在解剖一具成年男性腹部标本时,发现肝右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现报道如下:
作者:洪丽;安高;向宇燕;范松青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深部神经的走行分布,为设计合理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女性尸体的14个乳房标本的肋间神经分支进行解剖观测,其中3具为乳房肥大伴下垂标本.结果: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深支恒定到达乳头乳晕,于乳房后间隙向内走行约(2.8±1.0)cm后进入乳腺,距乳晕缘(2.2±13)cm穿出乳腺,于皮下走行进入乳晕皮下;在下垂乳房,该神经随乳房下垂而下降.3、5肋间神经深支到达乳晕者分别为2个乳房和4个乳房.前皮支没有深支进入乳腺.结论:乳头乳晕总是恒定地接受来自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支的神经支配,因此在乳晕周围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中,在皮下浅支均被切断的情况下,应大限度地保留外下方腺体携带乳头乳晕转移,以保证乳头乳晕的感觉.
作者:孙家明;乔群;张海林;孙宝东;闫迎军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改进三维运动实验的加载方式.方法:新鲜羊腰椎标本6例(L1~5),置于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进行六个自由度的运动.两次预加载后依次对标本进行3、0、0.3 Nm的加载,并采集三种加载时的运动图像.3 Nm加载及0加载的图像作为传统加载方式计算出脊柱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3 Nm加载及0.3 Nm加载的图像作为新的加载方式计算出新的脊柱运动范围及中性区,再对两种计算方法得出的运动范围及中性区进行配对t检验,计算两种方法各自的变异率,并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两种方法得到的运动范围之间不存在差异(P=O.105),但中性区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O.013).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得到的运动范围的变异系数比以往的方法要小得多(P<0.001).结论:采用新的加载方式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脊柱运动的运动范围.
作者:赵卫东;李鉴轶;樊继宏;张美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段IL-6在脑缺血区和血清的表达及电针对其表达的调节.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于造模成功后电针相应组大鼠,再利用免疫组化SP法、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脑缺血及电针对IL-6表达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后IL-6免疫阳性细胞在脑缺血区表达增加,3d达高峰,平均细胞数为(28.15±6.08)个/0.375mm2;血清IL-6水平也升高,1 d达高峰,浓度为(103.79±13.65)pg/ml.电针可明显提高IL-6的表达.缺血+电针组与缺血组比较,缺血+电针1、3 d组的IL-6阳性细胞数增加(P<0.05),缺血+电针3、7 d组的血清IL-6水平升高(P<0.05).结论:电针上调IL-6的表达,可能是电针治疗缺血性脑损伤的机制之一.
作者:戴颖;刘运泉;潘三强;宿宝贵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们在对一具年龄28岁的男性尸体进行解剖的过程中,发现其双侧胸小肌异常巨大,报道如下:
作者:田清友;张子明;刘学钧;周洪霞;张宇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大鼠肾移植术式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30只SD大鼠,体重250~280g,雌雄各半,采用活体解剖的方法,观察腹主动脉及其分支、后腔静脉及其属支的走行,测量有关血管口径.结果:腹腔动脉起始处腹主动脉直径(2.28±0.15)mm,腹腔动脉、肠系膜前动脉两者间距(3.28±0.31)mm,左肾动脉下方0.8cm处腹主动脉直径(1.37±0.13)mm,肠系膜前动脉起始处直径(1.29±0.09)mm,左肾动脉起始处直径(0.79±0.09)mm,左肾静脉入后腔静脉处直径(2.75±0.20)mm,中点直径(2.18±0.40)mm,长度(9.45±1.03)mm.结论:本文的结果为设计大鼠肾移植术式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作者:刘小友;于立新;徐达传;孙煦勇;袁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提取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中表达增强的43kDa蛋白(PNP-43),并对PNP-43进行生化初步分析.方法:纯化抗PNP-43单克隆抗体,将纯化的抗PNP-43单克隆抗体与CNBr-activatedSepharose 4B交联,用亲和层析的方法,提取PNP-43,并将提取的PNP-43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等电聚焦凝胶电泳(IEF)分析,考马斯亮蓝染色,取SDS-PAGE后染色的43kDa蛋白区带胶条,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检测(MALDI-TOF-MS),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在相应的蛋白质谱数据库(MS-Fit)中检索.结果:(1)、经层析系统紫外检测,亲和层析后洗脱,在280nm波长处显示一个的紫外吸收峰.(2)、亲和层析获得的蛋白,经SDS-PAGE分析,在43.0kDa标准蛋白位置出现单一蛋白条带.(3)、经IEF分析,PNP-43的等电点(pI)为5.8.(4)、经MALDI-TOF-MS检测,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MS-Fit检索未发现有与该蛋白完全相同的质谱数据.结论:用亲和层析的方法,获得了大鼠损伤坐骨神经组织中表达增强的PNP-43,通过质谱分析和MS-Fit检索提示未发现有与该蛋白完全相同的质谱数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PNP-43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姚登兵;顾晓松;丁斐;王云丹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通过颈静脉孔以及Ⅸ、Ⅹ、Ⅺ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对重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并进一步澄清颈静脉孔的概念.方法:用10例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的分隔,脑神经和颈静脉球的关系,同时对25例干性颅骨标本进行了大体测量.结果: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0%)或骨桥(20%)形成的不完全分隔,仅在1例干性颅骨标本中发现颈静脉孔被完全分隔为两个部分.Ⅸ、Ⅹ、Ⅺ脑神经全部位于颈静脉孔的前内侧,它们在孔内有各自单独的神经鞘膜,出孔后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有共同的纤维包膜.在颈静脉球和颈内静脉的连接部,舌咽神经被一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在颈内动脉上.结论:颈静脉孔内的结构分成神经部,岩部和乙状部是比较合理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颈静脉孔区特殊结构.Ⅸ、Ⅹ、Ⅺ脑神经在孔内的结构较为疏松,这种特点为术中辨认和神经保护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煜;陈坚;吴开华;牛洪泉;薛德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在解剖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见其右侧椎动脉以双根起始,右甲状颈干穿前斜角肌(见附图).
作者:钱月楼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第一肝门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结合临床手术入路设计,研究肝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管径、汇合形式及分支直径、长度(从分叉至进入肝实质),横沟的长度、门静脉分叉点与肝方叶尖、尾状叶尖的距离.观察肝门静脉左、右支在横沟内与左、右肝动脉及肝左、右管的伴行关系.结果:①肝门静脉在胰颈或胰体之后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直径分别为(11.42±2.85)mm、(7.91±3.06)mm]汇合而成.其汇合类型分为3型;②横沟呈槽状,长度为(4.19±0.36)cm;③肝门静脉左支长为(1.45±0.17)cm,直径为(11.97±1.65)mm;④门静脉右支长为(1.57±0.05)cm,直径为(11.75±0.98)mm.结论:腹腔镜下解剖分离第一肝门是可行的;肝门阻断入路操作简单,效果切实;还可以进行手术区域的肝门管道预处理及肝门静脉保护.
作者:李晓平;周杰;徐达传;李朝龙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食管胃粘膜线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76例成人标本,观察食管胃粘膜线的位置和形态.Olympus胃镜下观察20例成人粘膜线的形态.取粘膜线处的组织,作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结果:食管胃粘膜线多位于膈与贲门切迹的平面之间(72%),距膈(1.71±0.89)cm.齿状线62例(82%),环形线14例(18%).粘膜线多斜向右下方(78%).胃镜下观察到粘膜线两侧粘膜颜色对比明显,食管粘膜呈淡粉红色或淡黄红色,胃粘膜呈桔红色.粘膜线上下两侧分别被覆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粘膜交界处的组织疏松,深方的环层肌增厚.结论:胃镜检查时可根据位置和粘膜颜色对比确认食管胃粘膜线.
作者:王海杰;戴正寿;李大伟;郑黎明;童蓓燕;朱治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作者:刘庆;袁贤瑞;潘亚文;姜维喜;罗端午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腕尺侧副韧带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特性.方法:对17侧成人腕关节的尺侧副韧带进行大体解剖,观察该结构的起止、走行、比邻和分部,作该韧带不同部位的组织学切片,并和尺三角韧带作相关比较.结果:尺侧副韧带起于尺骨茎突,分别止于三角骨、豌豆骨和豆三角关节囊,因而分为三部,与周边结构分界明显.镜下显示该结构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纤维.结论:腕尺侧副韧带是独立的解剖学结构,组织性质属于韧带,但不具有侧副韧带的功能.
作者:徐永清;朱跃良;汪新民;李军;黄翠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三角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为三角肌的肌肉移植提供详尽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用经甲醛固定1年以内的童尸3具(3~10岁)及成人尸体2具,完整取下三角肌,采用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观察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三角肌前、中、后亚部内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相互独立,彼此间未见明显的神经吻合.中亚部内的肌内神经吻合较前、后亚部为密集.结论:根据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进一步证实三角肌可分为前、中、后3个亚部.前、后亚部可单独取材用于肌移植.三角肌中亚部内的神经吻合较致密,在三角肌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不能单独用于肌移植.
作者:韩江全;薛黔;杨方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膈疝/创伤性膈破裂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总结经手术证实的32例创伤性膈破裂与膈疝病例,其中开放性损伤18例(56.2%),以刀刺伤为主;闭合性损伤14例(43.8%),以交通伤多见.膈破裂18例,膈疝14例中有2例慢性(延迟期)膈疝.分析不同致伤原因造成的损伤类别,临床症状特点及手术方式.结果:术前确诊膈破裂与膈疝的13例(40.6%);31例(96.8%)在第一次手术中发现膈破裂与膈疝,予以修补;1例漏诊(3.2%);死亡3例(9.6%).结论:(1)创伤性膈破裂与膈疝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损伤,伤情危重、复杂,死亡率高;(2)可根据受伤机制及胸腹腔出血量对诊断作判断;(3)正确选择手术入路与受损器官处理先后顺序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王立;孔志莹;邓伟均;张利华;利盛成;雷小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984年,Magerl[1]在脊柱骨折椎弓根螺钉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中,首先描述了一种以长螺钉穿过一侧棘突基底、对侧椎板、关节突关节和横突基底的辅助性固定方法.90年代,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Translaminarfacet joint screw,简称经椎板螺钉或TLS)作为一种独立的后路内固定方法,主要在欧美国家,在退变性腰椎疾病的腰骶融合术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殷渠东;郑祖根;夏存林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我们在解剖一成年男尸体标本时,发现其为马蹄肾及肾门并血管变异,较特殊,报道如下.
作者:梁栋洋;韦召文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天鹅记忆接骨器(SMC)对实验性骨折愈合局部血供的影响,探讨SMC促进骨愈合的机理.方法:50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肱骨干截骨后,随机选取一侧用SMC固定,对侧用4孔动力加压接骨板(DCP)固定.分别在术后3 d,2、4、8、12周时,行微血管碳素墨水造影和放射微球法测定,观察两组固定对骨皮质再血管化过程和局部微循环的影响.结果:SMC组血管再生主要来源于髓内侧,皮质骨再血管化速度明显快于DCP组.SMC组从术后2周开始血流量即开始回升,而DCP组从术后4周才开始回升.术后8周以后,SMC组血供已完全恢复正常,而DCP组一直到术后12周,血供仍未达到正常水平(P<0.05).结论:SMC具有特殊的空间构型和材质特性,不仅能对骨折形成牢固的固定,而且对骨干血供的损伤较轻,有利于皮质骨的再血管化.
作者:康庆林;张春才;高堂成;侯铁胜;李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视交叉后间隙的显微解剖特征,为经终板入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5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在显微镜下对视交叉后间隙相关结构进行详细地显微解剖、测量和统计.结果:视交叉后间隙由视交叉后缘、两侧视束内侧缘和终板后缘构成,与其有关的结构有大脑前动脉近段(ACA-Al)、前交通动脉(ACOA)、Heubner回返动脉(RAH)及其各自发出的穿动脉.沿视交叉后间隙打开终板和三脑室底部进入脚间窝,可以显露桥脑、基底动脉(BA)分杈及其发出的丘脑穿支、大脑后动脉(PCA)以及动眼神经.结论:沿视交叉后间隙打开终板可以充分显露位于视交叉后上方的肿瘤,辅以视交叉前间隙和视神经-ICA三角可以有效地分块切除肿瘤.熟悉间隙相关结构的显微解剖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朱风仪;刘宁;骆慧;汪华侨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