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671-8925
  • 国内刊号:11-5354/R
  • 影响因子:1.52
  • 创刊:2002
  • 周期:月刊
  • 发行:广东
  • 语言:中文
  • 邮发:46-251
  • 全年订价:28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A 化学文摘(美), 万方收录(中),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国家图书馆馆藏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神经病学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年8期文献
  • 轻度认知损害老年人的睡眠障碍与褪黑素干预

    目的 研究轻度认知损害(MCI)老年人的睡眠障碍及认知损害情况,以及褪黑素的干预效果.方法 通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多导睡眠图(PSG)睡眠监测观察MCI老年人睡眠障碍情况,利用简短智力状态检查(MMSE)、词表学习、符号数字测验等检查其认知功能.比较MCI老年人服用褪黑素前后睡眠障碍及认知损害改善情况.结果 (1)MCI老年人MMSE、词语即刻、延迟记忆、2分钟词语延迟保持率、数字符号等成绩较差.(2)MCI老年人ESS、PSQI较差,入睡潜伏期及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延长,其数字符号成绩与PSQI显著负相关.(3)褪黑素治疗后,MCI老年人睡眠效率增加,MMSE、词语即刻及延迟回忆成绩提高.结论 (1)MCI老年人存在着明显的认知损害及睡眠障碍.(2)褪黑素可部分改善MCI老年人睡眠障碍及认知损害.

    作者:张宝和;朱正兵;何荆贵;张熙;王鲁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梗死前期MR脑灌注成像诊断的相关与回归方程的建立及其评价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脑灌注诊断方法及其回归方程的建立和评价.方法 用MR脑灌注成像对18例病人的170层图像和对照组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的197层图像进行分析,计算每层图像的患/健侧比值,并与对照组的正常比值及其范围做比较,以非参数统计方法、多元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对脑灌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4个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建回归方程:Y=-1.826+0.309X1+0.264X2+0.257X3-0.142X4,方程诊断准确率为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表明其诊断准确率中等.结论 脑灌注加权成像是脑梗死前期较好的诊断方法,由此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诊断准确性中等的特点.

    作者:杨裕华;史浩;朱翠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产后抑郁症的筛选和抑郁状况的追踪

    目的 了解妇女产后4~6周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经过8~12个月后其抑郁状况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352例4~6周前生产的妇女进行产后抑郁症的筛查,并对产后抑郁症筛查阳性者8~12月内进行追踪,再次用EPDS和母亲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 产后4~6周抑郁症的筛选阳性率为15.9%,筛选阳性者在产后8~12月仍有41%的妇女保持抑郁状态.夫妻感情、与父母的关系、孩子的抚养及是否恢复工作是影响产后妇女抑郁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夫妻感情和睦、与父母的关系融洽是产后抑郁症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王中海;周霞平;陈向一;李建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目的 观察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微创治疗对血脑屏障的影响.方法 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和内科常规治疗组,每组28例.测定正常对照组患者和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周的血脑屏障指数,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脑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及内科常规治疗组患者入院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35.52±7.43、37.18±6.24,两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周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21.89±9.45、34.58±11.2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4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7.32±1.22、10.43±2.25,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组和脑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的血脑屏障指数分别为0.0062±0.0003、0.0087±0.0007、0.0073±0.0008,内科常规治疗组和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组与内科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脑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能减轻高血压脑出血血脑屏障的破坏,与内科常规治疗组比较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作者:李金彩;李中秋;陆兵勋;吕田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 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附近血管的关系.40例患者中出院时按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者32例,中残3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 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不全与前交通动脉瘤有较高的相关性;尽早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能防止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引起的直接死亡和病情恶化,及时清除血肿能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付万新;康春华;朱蔚林;黄理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内镜辅助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技术方法、疗效及初步体会.方法 对42例资料完整的垂体腺瘤采用此手术方式予以切除.结果 31例患者腺瘤获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6.3个月,随访期内25例(25/29)视力、视野障碍显著好转,4例(4/29)视力、视野障碍无改善;6例(6/8)肢端肥大症症状明显减轻;9例(9/12)溢乳停止. 结论 该手术大限度利用鼻孔自然空间,具有入路直接、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操作适当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何永垣;毛志钢;林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重症肌无力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在重症肌无力(MG)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免疫荧光抗体法测定了45例MG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其凋亡状况,并对24例MG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 MG患者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MG患者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MG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与MG类型、预后密切相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MG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增强.结论 MG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异常及CD4+T淋巴细胞凋亡功能障碍,其凋亡程度可能与MG类型、预后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对MG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缺陷具有纠正作用.

    作者:李作孝;赖成虹;荣本兵;李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

    目的 评价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对椎动脉狭窄段进行支架成形术,使椎动脉狭窄段恢复正常管径.结果 23例病人共放置27枚支架,椎动脉狭窄率术前平均为73.2%,术后为25.7%,造影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8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8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症状复发1例.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于苏文;练学淦;赵建法;陈升东;祝育青;陈红霞;王燕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双向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12例急性基底动脉梗塞的临床报告

    目的 观察并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塞的临床疗效和方法.方法 12例临床确诊病人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后,在微导丝导引下,将2.7F微导管送至血栓部位,并穿透血栓,总量50~100万U尿激酶分次在血栓的远端和近端注射进行双向溶栓.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4 d和术后28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简明统计10.1软件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应用Dunnett t(tp)检验对溶栓后各时间组评分和溶栓前评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分析各时间点NIHSS评分发现,术后14 d和28 d组与术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术后1 d组和术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双向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好.

    作者:王玉凯;罗绍辉;章成国;邓其峻;孙炽津;张虹桥;黄才东;李国德;邵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抗原处理相关转运蛋白和星形细胞瘤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星形细胞瘤中抗原处理相关转运(TAP)蛋白分子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探讨星形细胞瘤的治疗策略.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组织和15例来自于脑外伤内减压手术、高血压脑出血及脑血管畸形手术中所取的正常脑组织中TAP蛋白的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肿瘤组与正常组TAP蛋白阳性细胞百分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低级别星形细胞瘤25例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25例TAP蛋白平均阳性细胞百分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病例TAP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复发者与未复发者TAP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死亡者与未死亡者TAP蛋白表达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50例星形细胞瘤患者中TAP蛋白表达阳性者与表达阴性者GO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星形细胞瘤患者存在TAP蛋白分子低表达,推测其促使星形细胞瘤患者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推测TAP蛋白缺失率可成为预测星形细胞瘤的发生、恶性程度及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曹国彬;宋维舒;陆永建;李波;郭立兵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治疗放射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治疗放射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42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传统常规治疗方法合用依达拉奉)和对照组(传统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头颅磁共振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的显效率(50.0%)和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14.3%和42.9%);头颅MRI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病灶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WHOQOL-BREF评分显示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总的生活评分方面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且两组在凝血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依达拉奉对放射性脑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刘军;刘运林;黄仕雄;刘中霖;肖颂华;李艺;贺峰;周海红;邢诒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外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应用腰大池引流术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外伤性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治疗组早期进行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对照组采用常规腰穿术,比较两组预后,分析其疗效.结果 随访6个月,治疗组GOS恢复优于对照组,脑积水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颅脑外伤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后早期应用腰大池持续脑脊液引流术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广泛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降低脑积水的发生率,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陈秋明;冯志铁;王汝飞;邵强;吴波;关则俭;吴分浪;卓华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23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3例轮状病毒肠炎伴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结果 23例患儿发病年龄(13.8±6.4)个月,3 d内发生惊厥者19例,均为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短,不超过5 min,一次病程中平均发作次数1.7次.多数病例不复发,部分可复发,病程<1年.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癫痫治疗.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血生化、脑脊液、脑CT等检查正常.全部病例无癫痫和热性惊厥家族史,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 本组病例具有以下特点:(1)1~2岁高发,冬春季多见,婴幼儿既往体健,无家族史;(2)惊厥于病程1~5 d发作,1~3 d多见,惊厥多发生于玩耍过程中,全身性发作为主,无脱水及酸中毒;(3)血生化、脑脊液、脑CT和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正常;(4)多数病例不复发,部分可复发,病程<1年,预后好.

    作者:朱建萍;付四毛;龙晓玲;蔡亦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感觉统合训练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早期干预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早期干预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40例4~12个月伴有运动系统外症状如易激惹等的HIE恢复期患儿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神经发育疗法(NDP)训练,癫痫患者服用抗癫痫药.试验组增加感觉统合训练,包括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口颈部按摩、全身皮肤擦刷、关节挤压、按摩棒振动肌肤、巴氏球上蹦跳、线性或弧线运动刺激,30 min/次,4次/d.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分别用婴幼儿感觉功能测试及Peabody动作发展量表评估感觉功能及动作发育水平.结果 试验组在3个月和6个月后感觉总分及总运动商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对感觉功能障碍的HIE患儿,早期积极的感觉统合训练有利于稳定患儿情绪,改善睡眠和进食能力,提高康复训练依从性,促进运动和认知行为等各方面功能的发育.

    作者:方素珍;石坚;李宏;刘利辉;邝彩亭;周细中;刘燕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单用降纤酶及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以疗程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为标准观察疗效.结果 两组病人疗程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唐小荣;吴振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治疗潜在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

    目的 探讨潜在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显微外科一次性微创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对9例有影像学占位效应的硬膜下腔积液且合并脑萎缩患者,采用一次性经颅锁孔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结果 术后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和大部消失8例,部分消失1例.相关的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 采用一次性经颅锁孔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治疗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可达到根本的病因治疗、有效的积液吸收和满意的组织复位.

    作者:胡深;杨佳勇;颜杰浩;刘蓉;宋伟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24h动态脑电图在癫痫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24 h动态脑电图(AEEG)在癫痫诊断及与其他非癫痫发作性疾病鉴别中的应用.方法 对683例临床确诊癫痫及295例非癫痫发作性疾病患者的AEEG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癫痫组AEEG共记录异常痫性放电443例(64.86%),非特异性异常91例(13.32%),总异常者534例(78.18%).非癫痫组AEEG发现异常痫性放电26例(8.81%)、非特异性异常38例(12.88%),总异常者64例(21.79%).两组AEEG在总异常率比较、痫性放电率方面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AEEG对癫痫及非癫痫发作性疾病有重要鉴别意义,尤其发作期脑电改变更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作者:王湘庆;郎森阳;杨飞;周秀丽;刘焱;贾渭泉;张家堂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中国人婴儿惊厥伴发作性手足舞蹈徐动征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 探讨我国婴儿惊厥伴发作性手足舞蹈徐动征(ICCA)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诊断为ICCA的5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脑电图(EEG)、影像学和治疗转归的临床资料.ICCA的入选标准为:3~20个月出现良性婴儿惊厥(BFIC)和在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出现发作性运动源性运动障碍(PKC).结果 5例ICCA患者来自4个家系,男性4例,女性1例.BFIC发病年龄在8~12个月,PKC发病年龄在5岁以后,影像学未见异常,部分患者EEG有局限性放电和慢波增多.卡马西平、苯妥英、拉莫三嗪治疗有效.其中2例合并继发性癫痫.ICCA家系中其他发作性疾病患者共9例.结论 ICCA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我国该病患者同时具有BFIC和PKC的特征性表现和治疗转归特点,家系中可能有PKC和其他类型的癫痫患者,说明PKC与癫痫之间可能存在某些相似的发病机理,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刘晓蓉;廖卫平;黎冰梅;杨少青;付伦姣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蝶骨嵴内1/3脑膜瘤的超声刀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超声刀显微神经外科治疗蝶骨嵴内1/3脑膜瘤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比分析1998~2005年间采用超声刀显微神经外科治疗39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和1998年前应用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同一部位、同一类型肿瘤35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9例中,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7例.术后颅高压症状消失16例,减轻6例;视力障碍缓解10例;面部麻木感减轻1例(病灶侧),眼睑下垂好转1例.术后CT随访半年至5年,肿瘤全切除32例中未见肿瘤复发,次全切除7例(1例死亡)中肿瘤复发1例.结论 超声刀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蝶骨嵴内1/3脑膜瘤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肿瘤能否全切除关键取决于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大小及质地等情况.

    作者:郭振宇;师蔚;张新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远外侧入路切除枕大孔腹外侧区肿瘤

    目的 探讨枕大孔腹外侧区肿瘤手术技巧,以合理的入路、小的创伤获得大的显露、更高的切除率.方法 选择斜坡和枕大孔区腹外侧肿瘤12例,其中神经鞘瘤5例,胆脂瘤3例,脑膜瘤2例,室管膜瘤1例,脊索瘤1例.运用远外侧入路及其改良法显微镜下切除该区位于低位脑干和上颈髓腹外侧不同性质的肿瘤.结果 手术全切除8例,次全切及大部分切除4例.均恢复良好.结论 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大孔腹外侧区病变的一种良好的入路.

    作者:施正生;陈新生;毛以成;孔权;查正江;方晖;罗斌;汪文兵;李志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与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及对策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洛赛克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防治与胃肠道感染几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存活30 d以上病人176例,测定不同时间胃液pH值并分析防治应激性溃疡与发生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以及相应对策.结果 在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的患者中,持续应用>7 d的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持续应用≤7 d的病人.其余50例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与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患者相比,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较持续应用洛赛克>7 d的患者明显下降.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防治>7 d者,由于胃酸分泌严重抑制,增加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间隔性应用洛赛克治疗在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胃肠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钟天安;王建奇;姚鹏飞;徐越;贾军;张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雪旺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共移植治疗大鼠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SCs)和神经干细胞(NSCs)共移植治疗大鼠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18只PD模型的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3组:对照组、NSCs组及共移植组.PBS、NSCs及SCs加NSCs分别植入PD大鼠右侧纹状体内.NSCs来源于孕14~16 d胎鼠中脑腹侧的脑组织,SCs来源于1~3 d SD新生鼠的坐骨神经.结果 移植10周后NSCs组及共移植组中纹状体区都出现TH染色阳性的神经元,与NSCs组相比,共移植组中的神经元体积及细胞核均较大,细胞数量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NSCs组及共移植组中大鼠的行为学均有明显的好转(P<0.01),但NSCs组和共移植组相比,行为学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Cs和NSCs共移植能有效治疗PD模型大鼠.

    作者:江澄川;夏鹰;汪洋;丁忠良;徐斌;冯林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一种永生化的大鼠颈动脉血管球细胞系的生化特性

    目的 神经干细胞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有十分巨大的潜在价值,然而,神经干细胞含有多种神经细胞成分,目前选择性分离纯化其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尚不完全成熟.在这里我们报告一种来自颈动脉体的克隆细胞系.方法 我们用逆转录病毒转导SV40 T抗原和Cre/lox P到大鼠颈动脉血管球细胞使其永生化,然后这些原癌基因被腺病毒转导的Cre重组酶切除.结果 克隆的血管球细胞表达高水平的酪氨酸羟化酶免疫反应性物质并且选择性地释放多巴胺.这些克隆细胞几乎不表达多巴胺转运体(DAT)而且抵抗多巴胺和MPTP介导的神经毒性.结论 克隆的血管球细胞可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作者:周光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与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有效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的比较

    目的 通过不同的原料和生化提取方法,制备了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DCSI)和小牛血去蛋白注射液(DCBI),比较两者在主要成分、多肽含量、生物活性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将DCSI及DCBI制备好后,对两者进行试验对比研究,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鉴定分析,用Lowry法测定多肽含量,用瓦氏微量呼吸检压仪测定呼吸活力并计算刺激指数,测定两者对小鼠耐缺氧试验的不同影响时间.结果 DCSI与DCBI相比,前者色谱的双峰面积大于总的峰面积75%,显著区别于后者的60%,并且前者在多肽含量,呼吸活性及小鼠耐缺氧时间的指标上都明显高于后者(P<0.05).结论 DCSI与DCBI之间的主要成分、主要成分的含量和生物活性有显著的差别,并且前者优于后者,从药物分析角度说明两者不是同一种产品.

    作者:任淑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SAD、VD与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为了阐明痴呆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的关系,我们进行了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研究.方法 收集散发性痴呆(SAD)患者135例、血管性痴呆(VD)29例及健康老年人(≥65岁)138例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基因型,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或突变频率.结果 老年健康人群、SAD病人、VD病人MTHFR基因的C677T多态位点中T位点的频率分别为43.8%、46.3%、51.7%,病例组T频率略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独携带MTHFR基因的C677T多态性T位点不会增加患痴呆的风险,提示MTHFR基因的C677T多态性对痴呆可能有弱的致病作用或无致病作用.

    作者:吴多斌;王鲁宁;叶玲;刘建伟;王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变化及知母总皂苷对其影响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型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脑内表达的变化,了解知母总皂苷(SAaB)对它们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灌胃给药7 d,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损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中3型NOS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神经元型NOS(nNOS)含量明显升高,内皮型NOS(eNOS)仅轻度升高.SAaB低、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较轻,同时脑组织中nNOS表达明显降低,而eNOS的表达增强,经图像分析比较后显示各组表达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型NOS的表达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推测SAaB因其减低nNOS表达同时增加eNOS表达的作用,而表现出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吴非;黎红华;陈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立体定向照射损伤兔坐骨神经的形态学分析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放射性损伤产生的过程和机制.方法 利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照射新西兰大白兔的右下肢坐骨神经,单次等中心剂量25 Gy.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照射后3月、5月、7月处死,取受照射和对照的神经段,行电镜、光镜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结果 3月时照射神经电镜、光镜或病理图像分析与对照神经均无显著差异;5月时受照神经电镜下表现为脱髓鞘改变,病理图像分析与对照神经无显著差异;7月时受照神经髓鞘和轴突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同时发现神经再生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周围神经的放射性损伤起始于射线直接引起的髓鞘和轴突的变性坏死,雪旺细胞和损伤后的轴突均有潜在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但随后发生的神经间质纤维化会影响神经的再生并使损伤随时间进展.

    作者:鞠文翠;林志雄;李德锐;吴名耀;庄冰容;李伟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Aβ1-42和thiorphan联合颅内给药建立恒河猴AD模型工作记忆无改变

    目的 观察Aβ1-42和thiorphan联合颅内给药后恒河猴工作记忆是否发生改变.方法 Wisconsin训练猴笼内用延迟反应的方法测试恒河猴的工作记忆,比较猴子在给药前后的10 s、30 s、60s的正确应答率.结果 给药前后恒河猴10 s、30 s、60 s的正确应答率无改变.结论 Aβ1-42和thiorphan联合颅内给药建立恒河猴AD模型,50 d内尚未观察到恒河猴工作记忆发生改变.

    作者:李文德;黄韧;吴玉娥;王元占;闵凡贵;王克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慢性点燃大鼠海马谷氨酸细胞的影响

    目的 研究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PTZ)慢性点燃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区谷氨酸(Glu)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丙戊酸钠(VPA)组(C组)和柴胡总皂甙高、中、低三种剂量组(D组、E组、F组),每组8只,除A组不做处理外,其他各组采用腹腔注射PTZ慢性点燃造模,造模同时给予VPA、柴胡总皂甙等不同处理因素,连续4周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Glu免疫组化染色,从阳性细胞数、灰度值分析.结果 在CA1区,B组海马阳性细胞数高于A、C、D、E、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海马各区阳性细胞灰度值低于其他各组,与A、C、D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CA2区和DG区,B组阳性细胞数、灰度值与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胡总皂甙可以影响PTZ点燃大鼠海马CA1区的Glu表达水平,从而抑制PTZ慢性点燃大鼠的痫性发作.

    作者:谢炜;鲍勇;于礼建;陈挺松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DD基因型与脑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分布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00名健康人(NT)及8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ACE I/D基因多态性.结果 脑出血患者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是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易感因素.

    作者:蔡坤皓;戴黎萌;陈东;赵永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视神经部分损伤后视觉诱发电位的影响

    目的 观察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入视神经部分损伤SD大鼠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变化.方法 2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NSCs移植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只大鼠,两组均使用精确校准方法在大鼠右眼造成部分视神经损伤,左眼为正常对照.从胚胎SD大鼠海马分离NSCs,利用细胞培养和体内移植技术,将培养后的NSCs注入视神经损伤后N组大鼠玻璃体内,C组大鼠视神经损伤眼玻璃体内注入同等体积的PBS.以上两组分6个时间段,即损伤前、损伤时、损伤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检测损伤视神经眼的F-VEP,记录P1波幅及峰潜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组及C组P1波幅随时间延长均不同程度降低,但前者趋势较后者缓和,自第2周开始N组波幅均高于C组,且差异有显著性;N组及C组P1峰潜时均随时间变化,在第3周时达到长,第4周时P1峰潜时有缩短;自第1周开始N组峰潜时均较C组缩短,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NSCs移植入视神经部分损伤大鼠可部分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

    作者:柳浩然;杨长虹;薄巍巍;黄勤;高俊玮;罗湘颖;陈枫华;伍军;方加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神经损伤修复

    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高度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骨髓造血干细胞是较早发现的一类成体干细胞,随后,人们发现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外,还存在另一类干细胞,即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1],更有报道在脐血中也分离出了MSC.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尤其是可诱导分化为神经样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nestin及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抗原标志,甚至出现神经细胞样电活动[2,3].而脐血作为外周血取材方便,来源广泛,因此脐血MSC的发现引起神经科学研究者的极大兴趣.

    作者:袁源;杨树源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丘脑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的解剖生理研究

    中央中核-束旁核复合体(center median-parafascicular complex,CM-Pf)是丘脑板内核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丘脑内其他核团、基底核及大脑皮层有着丰富的纤维联系[1-3],可是既往较少受到研究者们的注意.但是随着深部脑刺激术作为运动障碍性疾病[4]和顽固性疼痛[3]等功能性神经疾病的治疗方法被人们接受,CM-Pf复合体作为有效靶点[3],而重新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在基础、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被广泛研究.

    作者:潘琪;牛朝诗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肝细胞癌颅骨转移一例

    肝细胞癌转移到其他脏器临床上比较多见,但骨转移较少,一般多转移至椎骨、肋骨,而颅骨转移的病例临床上非常少见.我们报告肝细胞癌颅骨转移一例.

    作者:钱盛伟;田泽俊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 应用丝线缝合法行颅骨粉碎性骨折一次性成形术的体会

    临床颅骨粉碎性骨折常因骨折片无法成形还纳而造成颅骨缺损,我院自2001年2月至2005年6月采用丝线缝合法行颅骨碎骨片一次性成形术,还纳骨瓣20例,避免了颅骨缺损,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作者:关心;罗英华;罗冠中;郭树强;邓忠勇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