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和;朱正兵;何荆贵;张熙;王鲁宁
目的 探讨脑梗死前期脑灌注诊断方法及其回归方程的建立和评价.方法 用MR脑灌注成像对18例病人的170层图像和对照组2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的197层图像进行分析,计算每层图像的患/健侧比值,并与对照组的正常比值及其范围做比较,以非参数统计方法、多元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对脑灌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4个血流动力学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所建回归方程:Y=-1.826+0.309X1+0.264X2+0.257X3-0.142X4,方程诊断准确率为77%,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表明其诊断准确率中等.结论 脑灌注加权成像是脑梗死前期较好的诊断方法,由此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诊断准确性中等的特点.
作者:杨裕华;史浩;朱翠玲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并探讨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塞的临床疗效和方法.方法 12例临床确诊病人均行DSA全脑血管造影后,在微导丝导引下,将2.7F微导管送至血栓部位,并穿透血栓,总量50~100万U尿激酶分次在血栓的远端和近端注射进行双向溶栓.分别于术前、术后1 d、术后14 d和术后28 d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应用简明统计10.1软件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并应用Dunnett t(tp)检验对溶栓后各时间组评分和溶栓前评分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分析各时间点NIHSS评分发现,术后14 d和28 d组与术前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术后1 d组和术前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双向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梗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疗效好.
作者:王玉凯;罗绍辉;章成国;邓其峻;孙炽津;张虹桥;黄才东;李国德;邵燕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辅助下单鼻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垂体腺瘤的技术方法、疗效及初步体会.方法 对42例资料完整的垂体腺瘤采用此手术方式予以切除.结果 31例患者腺瘤获全切除,7例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无手术死亡.中位随访时间为16.3个月,随访期内25例(25/29)视力、视野障碍显著好转,4例(4/29)视力、视野障碍无改善;6例(6/8)肢端肥大症症状明显减轻;9例(9/12)溢乳停止. 结论 该手术大限度利用鼻孔自然空间,具有入路直接、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只要操作适当是治疗垂体腺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何永垣;毛志钢;林晓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潜在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显微外科一次性微创治疗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 对9例有影像学占位效应的硬膜下腔积液且合并脑萎缩患者,采用一次性经颅锁孔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结果 术后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和大部消失8例,部分消失1例.相关的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 采用一次性经颅锁孔显微硬膜下腔-侧裂池沟通术治疗难治性硬膜下腔积液,可达到根本的病因治疗、有效的积液吸收和满意的组织复位.
作者:胡深;杨佳勇;颜杰浩;刘蓉;宋伟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轮状病毒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23例轮状病毒肠炎伴惊厥患儿进行临床观察和随访.结果 23例患儿发病年龄(13.8±6.4)个月,3 d内发生惊厥者19例,均为全身性发作,持续时间短,不超过5 min,一次病程中平均发作次数1.7次.多数病例不复发,部分可复发,病程<1年.惊厥停止后未行抗癫痫治疗.发作间期脑电图正常,血生化、脑脊液、脑CT等检查正常.全部病例无癫痫和热性惊厥家族史,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 本组病例具有以下特点:(1)1~2岁高发,冬春季多见,婴幼儿既往体健,无家族史;(2)惊厥于病程1~5 d发作,1~3 d多见,惊厥多发生于玩耍过程中,全身性发作为主,无脱水及酸中毒;(3)血生化、脑脊液、脑CT和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正常;(4)多数病例不复发,部分可复发,病程<1年,预后好.
作者:朱建萍;付四毛;龙晓玲;蔡亦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分布与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200名健康人(NT)及8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ACE I/D基因多态性.结果 脑出血患者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频率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 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是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易感因素.
作者:蔡坤皓;戴黎萌;陈东;赵永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柴胡总皂甙对戊四氮(PTZ)慢性点燃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区谷氨酸(Glu)阳性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 48只健康SD大鼠被随机分为6组,即空白组(A组)、生理盐水组(B组)、丙戊酸钠(VPA)组(C组)和柴胡总皂甙高、中、低三种剂量组(D组、E组、F组),每组8只,除A组不做处理外,其他各组采用腹腔注射PTZ慢性点燃造模,造模同时给予VPA、柴胡总皂甙等不同处理因素,连续4周后取脑组织切片进行Glu免疫组化染色,从阳性细胞数、灰度值分析.结果 在CA1区,B组海马阳性细胞数高于A、C、D、E、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B组海马各区阳性细胞灰度值低于其他各组,与A、C、D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CA2区和DG区,B组阳性细胞数、灰度值与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柴胡总皂甙可以影响PTZ点燃大鼠海马CA1区的Glu表达水平,从而抑制PTZ慢性点燃大鼠的痫性发作.
作者:谢炜;鲍勇;于礼建;陈挺松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Aβ1-42和thiorphan联合颅内给药后恒河猴工作记忆是否发生改变.方法 Wisconsin训练猴笼内用延迟反应的方法测试恒河猴的工作记忆,比较猴子在给药前后的10 s、30 s、60s的正确应答率.结果 给药前后恒河猴10 s、30 s、60 s的正确应答率无改变.结论 Aβ1-42和thiorphan联合颅内给药建立恒河猴AD模型,50 d内尚未观察到恒河猴工作记忆发生改变.
作者:李文德;黄韧;吴玉娥;王元占;闵凡贵;王克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3型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脑内表达的变化,了解知母总皂苷(SAaB)对它们表达的影响.方法 大鼠灌胃给药7 d,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损害,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组织中3型NOS表达.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神经元型NOS(nNOS)含量明显升高,内皮型NOS(eNOS)仅轻度升高.SAaB低、高剂量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较轻,同时脑组织中nNOS表达明显降低,而eNOS的表达增强,经图像分析比较后显示各组表达强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各型NOS的表达变化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推测SAaB因其减低nNOS表达同时增加eNOS表达的作用,而表现出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吴非;黎红华;陈文军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单用降纤酶及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以疗程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评分为标准观察疗效.结果 两组病人疗程14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时Barthel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唐小荣;吴振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入视神经部分损伤SD大鼠后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的变化.方法 24只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NSCs移植组(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只大鼠,两组均使用精确校准方法在大鼠右眼造成部分视神经损伤,左眼为正常对照.从胚胎SD大鼠海马分离NSCs,利用细胞培养和体内移植技术,将培养后的NSCs注入视神经损伤后N组大鼠玻璃体内,C组大鼠视神经损伤眼玻璃体内注入同等体积的PBS.以上两组分6个时间段,即损伤前、损伤时、损伤后1周、2周、3周、4周分别检测损伤视神经眼的F-VEP,记录P1波幅及峰潜时,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组及C组P1波幅随时间延长均不同程度降低,但前者趋势较后者缓和,自第2周开始N组波幅均高于C组,且差异有显著性;N组及C组P1峰潜时均随时间变化,在第3周时达到长,第4周时P1峰潜时有缩短;自第1周开始N组峰潜时均较C组缩短,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NSCs移植入视神经部分损伤大鼠可部分改善视神经传导功能.
作者:柳浩然;杨长虹;薄巍巍;黄勤;高俊玮;罗湘颖;陈枫华;伍军;方加胜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超声刀显微神经外科治疗蝶骨嵴内1/3脑膜瘤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对比分析1998~2005年间采用超声刀显微神经外科治疗39例蝶骨嵴内1/3脑膜瘤和1998年前应用传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同一部位、同一类型肿瘤35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39例中,肿瘤全切除32例,次全切除7例.术后颅高压症状消失16例,减轻6例;视力障碍缓解10例;面部麻木感减轻1例(病灶侧),眼睑下垂好转1例.术后CT随访半年至5年,肿瘤全切除32例中未见肿瘤复发,次全切除7例(1例死亡)中肿瘤复发1例.结论 超声刀显微神经外科切除蝶骨嵴内1/3脑膜瘤是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肿瘤能否全切除关键取决于肿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大小及质地等情况.
作者:郭振宇;师蔚;张新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雪旺细胞(SCs)和神经干细胞(NSCs)共移植治疗大鼠帕金森病(PD)的疗效.方法 18只PD模型的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3组:对照组、NSCs组及共移植组.PBS、NSCs及SCs加NSCs分别植入PD大鼠右侧纹状体内.NSCs来源于孕14~16 d胎鼠中脑腹侧的脑组织,SCs来源于1~3 d SD新生鼠的坐骨神经.结果 移植10周后NSCs组及共移植组中纹状体区都出现TH染色阳性的神经元,与NSCs组相比,共移植组中的神经元体积及细胞核均较大,细胞数量多(P<0.05).与对照组相比,NSCs组及共移植组中大鼠的行为学均有明显的好转(P<0.01),但NSCs组和共移植组相比,行为学的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Cs和NSCs共移植能有效治疗PD模型大鼠.
作者:江澄川;夏鹰;汪洋;丁忠良;徐斌;冯林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新型脑保护剂依达拉奉治疗放射性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42例鼻咽癌放疗后放射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传统常规治疗方法合用依达拉奉)和对照组(传统常规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评分、凝血功能指标、头颅磁共振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临床治疗的显效率(50.0%)和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14.3%和42.9%);头颅MRI显示治疗后实验组病灶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WHOQOL-BREF评分显示在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总的生活评分方面试验组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且两组在凝血功能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 依达拉奉对放射性脑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刘军;刘运林;黄仕雄;刘中霖;肖颂华;李艺;贺峰;周海红;邢诒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为了阐明痴呆与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T突变的关系,我们进行了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的研究.方法 收集散发性痴呆(SAD)患者135例、血管性痴呆(VD)29例及健康老年人(≥65岁)138例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基因型,计算各等位基因频率或突变频率.结果 老年健康人群、SAD病人、VD病人MTHFR基因的C677T多态位点中T位点的频率分别为43.8%、46.3%、51.7%,病例组T频率略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分析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单独携带MTHFR基因的C677T多态性T位点不会增加患痴呆的风险,提示MTHFR基因的C677T多态性对痴呆可能有弱的致病作用或无致病作用.
作者:吴多斌;王鲁宁;叶玲;刘建伟;王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在重症肌无力(MG)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免疫荧光抗体法测定了45例MG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其凋亡状况,并对24例MG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凋亡状况进行了观察.结果 MG患者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MG患者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MG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与MG类型、预后密切相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MG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程度明显增强.结论 MG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异常及CD4+T淋巴细胞凋亡功能障碍,其凋亡程度可能与MG类型、预后密切相关,糖皮质激素对MG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凋亡缺陷具有纠正作用.
作者:李作孝;赖成虹;荣本兵;李晓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枕大孔腹外侧区肿瘤手术技巧,以合理的入路、小的创伤获得大的显露、更高的切除率.方法 选择斜坡和枕大孔区腹外侧肿瘤12例,其中神经鞘瘤5例,胆脂瘤3例,脑膜瘤2例,室管膜瘤1例,脊索瘤1例.运用远外侧入路及其改良法显微镜下切除该区位于低位脑干和上颈髓腹外侧不同性质的肿瘤.结果 手术全切除8例,次全切及大部分切除4例.均恢复良好.结论 远外侧入路是切除枕大孔腹外侧区病变的一种良好的入路.
作者:施正生;陈新生;毛以成;孔权;查正江;方晖;罗斌;汪文兵;李志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周围神经放射性损伤产生的过程和机制.方法 利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照射新西兰大白兔的右下肢坐骨神经,单次等中心剂量25 Gy.兔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在照射后3月、5月、7月处死,取受照射和对照的神经段,行电镜、光镜观察和病理图像分析.结果 3月时照射神经电镜、光镜或病理图像分析与对照神经均无显著差异;5月时受照神经电镜下表现为脱髓鞘改变,病理图像分析与对照神经无显著差异;7月时受照神经髓鞘和轴突均出现明显的变性坏死,同时发现神经再生和间质胶原纤维增生.结论 周围神经的放射性损伤起始于射线直接引起的髓鞘和轴突的变性坏死,雪旺细胞和损伤后的轴突均有潜在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但随后发生的神经间质纤维化会影响神经的再生并使损伤随时间进展.
作者:鞠文翠;林志雄;李德锐;吴名耀;庄冰容;李伟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洛赛克对应激性溃疡进行防治与胃肠道感染几率增加之间的关系及治疗对策.方法 回顾近3年来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并存活30 d以上病人176例,测定不同时间胃液pH值并分析防治应激性溃疡与发生胃肠道感染的相关性以及相应对策.结果 在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的患者中,持续应用>7 d的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持续应用≤7 d的病人.其余50例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与126例持续应用洛赛克患者相比,应激性溃疡发生率无明显差别,但间隔应用洛赛克患者胃肠道感染发生率较持续应用洛赛克>7 d的患者明显下降.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防治>7 d者,由于胃酸分泌严重抑制,增加胃肠道感染发生率.间隔性应用洛赛克治疗在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同时,可明显减少胃肠道感染的发生.
作者:钟天安;王建奇;姚鹏飞;徐越;贾军;张浚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 了解妇女产后4~6周抑郁症的发病情况及经过8~12个月后其抑郁状况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352例4~6周前生产的妇女进行产后抑郁症的筛查,并对产后抑郁症筛查阳性者8~12月内进行追踪,再次用EPDS和母亲一般情况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 产后4~6周抑郁症的筛选阳性率为15.9%,筛选阳性者在产后8~12月仍有41%的妇女保持抑郁状态.夫妻感情、与父母的关系、孩子的抚养及是否恢复工作是影响产后妇女抑郁状况的主要因素.结论 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夫妻感情和睦、与父母的关系融洽是产后抑郁症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王中海;周霞平;陈向一;李建英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