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河源市近年唇腭裂流行趋势,为科学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河源市出生缺陷监测点2011—2015年分娩的围产儿(孕28周至出生后7天)及产妇为研究对象,描述性分析唇腭裂的类型及其分布特征。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围产儿90476例,检出唇腭裂117例,唇腭裂总检出率为12.93/万;其中腭裂、唇裂、唇裂合并腭裂的构成比分别为14.53%,32.48%,52.99%。产母年龄>35岁组和<20岁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3.86/万和17.73/万(χ2=10.91,P =0.207)。2011—2015年逐年检出率分别为15.81/万,14.00/万,9.02/万,15.81/万和11.00/万,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9,P =0.238)。唇腭裂检出率在5月和10月明显较低。男性围产儿检出率为14.73/万,高于女性围产儿的10.82/万。结论加强唇腭裂危险因素研究,普及优生优育及出生缺陷防控相关健康教育以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
作者:刘雨;刘志祥;林乐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贺州市MSM艾滋病流行现状,为控制艾滋病在该人群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贺州市历年MSM艾滋病疫情信息和专题调查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贺州市报告的MSM艾滋病病例数和构成比逐年增加,监测到的人群感染率持续上升。MSM 艾滋病病例的年龄分布以青壮年为主(18~35岁占64.3%),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占44.6%,未婚占67.9%;职业分布广泛,工人、商业服务、学生、教师、离退人员和干部职员所占比例高于其他传播途径。2013、2014、2015年在贺州市MSM艾滋病病例分别占新报告病例的1.6%、3.4%和5.4%。主动检测发现的MSM艾滋病病例占55.4%;贺州市以外报告的病例占39.3%;96.4%的患者目前存活,存活病例中94.4%可随访、72.2%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专题调查结果显示2009—2015年该人群HIV感染率呈持续上升趋势(χ2=5.11,P <0.05),有“知行分离”现象。结论贺州市MSM人群艾滋病疫情流行趋势严峻,急需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来控制疫情的进一步扩散。
作者:叶淑君;黄冬瑞;曾梓;唐振;张娟;罗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进行效果分析,探索创新,改进工作方法。方法对上林县2012年和2013年上报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统计数据及在册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接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013年查验学校比2012年多9.13%,查验人数增加53.04%。2013年所有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均比2012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吸附白破联合疫苗从46.46%上升到80.72%,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第4剂从52.81%上升到84.76%。结论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由接种点查验效果更好,更适合农村地区开展查验工作。
作者:李亚林;蓝翠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广西甲型肝炎(简称甲肝)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西2004—2015年甲肝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广西2004—2015年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由2004年的4.56/10万,下降至2015年的1.53/10万,平均发病率2.90/10万。发病率排前5位的城市为贺州市、河池市、防城港市、桂林市、百色市。全年均有发病,5月、6月是发病高峰。15~50岁人群病例较多,男女性别比2.23∶1,病例职业构成主要为农民、学生等。结论广西2004—2015年甲肝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但仍需重视甲肝疫情,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甲肝流行。
作者:谭超;李海;王学燕;陈钦艳;杨庆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莱芜市老年人伤害死亡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2014年莱芜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伤害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莱芜市2010—2014年老年人伤害平均死亡率为116.78/10万,标化死亡率为82.85/10万,男女标化死亡率比值为1.33,伤害死亡率随老年人年龄增加而升高。老年人伤害死亡的前5位原因是跌落、交通伤害、自杀、中毒和溺亡,其中跌落的死亡率达55.69/10万,死亡人数占伤害总死亡数的64.01%。结论伤害是影响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开展社区老年人伤害预防控制工作至关重要。
作者:王怀富;赵丁源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低聚果糖口服液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102例受试人群随机分为试食组和对照组,连续服用低聚果糖口服液或安慰剂14天,采集服样前后粪便,接种至不同培养基中培养,观察试食前后人群的肠道菌群数量变化。结果试食组试验后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分别增加0.22和0.29cfu/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产气荚膜梭菌数量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聚果糖口服液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的作用,有利于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增强机体免疫力。
作者:龙晓蕾;李梓民;周月婵;易传祝;胡余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百色市2008—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手足口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用Real time PCR技术对病毒核酸进行检测。结果检测轻症3099例,其中阳性2154例,阳性率为69.51%,基本上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2011年后EV71构成比在单、双年份呈“低-高”交替变化特征。检测重症735例,阳性508例,阳性率为69.12%,其中EV71阳性370例(占72.83%),双年份优势毒株为 EV71型。轻、重症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094,P=0.000)。重症病例数与 EV71感染相关(r=0.898,p=0.002)。EV71感染比例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轻症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重症以EV71为主。结论百色市2008—2015年HFMD流行的主要病原体逐年变迁,存在地区差异,重症病例以EV71型感染为主。
作者:梁少溢;陆献蒿;邓积广;黄荣富;梁小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来宾市辖区内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情况,为规范和提高传染病报告管理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和《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督导检查方案》(2009年版),对全市各市、县、乡级医疗机构进行法定传染病报告质量调查分析。结果5年法定传染病漏报率为9.62%,其中乙、丙类传染病漏报率分别为7.78%和11.89%。漏报率较高的前五名病种由高到低依次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痢疾、病毒性肝炎和流行性腮腺炎。市级医疗机构漏报率高于县级,县级高于乡级;门诊漏报率高于住院部。报告及时率为99.70%,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一致率分别为95.08%、96.27%和92.69%。其中市级医疗机构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和一致率分别为100.00%、99.36%和98.08%,县级为94.84%、98.38%和92.63%,乡级为91.17%、89.46%和88.03%。结论来宾市医疗机构漏报率较高,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规范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
作者:何名聪;虞海芬;毛伟成;蒙南新;曾柳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崇左市学生贫血、恒牙龋齿、沙眼患病的变化动态及分布特征,为早期采取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0年和2014年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崇左市直及各县(区)在校中小学生进行健康体检,分析学生贫血、恒牙龋齿、沙眼等常见病的患病情况。结果学生贫血患病率2010年为15.21%,2014年为14.98%,两年间贫血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P >0.05);恒牙龋患率2010年为45.77%,2014年为47.92%,两年间龋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89,P<0.005);沙眼患病率2010年为4.92%,2014年为3.27%,两年间沙眼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5,P<0.005)。结论应继续加强学校卫生宣教,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中小学生常见病发病率。
作者:陆作雄;龚雄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2012—2013年长宁区沙门菌的流行特征,为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长宁区沙门菌阳性病例的调查资料,分析沙门菌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结果2012—2013年长宁区全部肠道门诊共接诊腹泻病例8353例,其中开展沙门菌监测采样2073例,采样率为24.8%,实验室检出沙门菌阳性病例131例,阳性率为6.3%。沙门菌在全年均有分布,其高发季节为7—9月份。共检出31种血清型,肠炎和鼠伤寒血清型是近2年该区沙门菌感染的优势血清型。临床表现以不同程度的腹泻症状为主,伴腹痛、发热、呕吐等不适。结论长宁区沙门菌感染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应做好相应的健康教育和防病工作,并进一步开展溯源研究。
作者:汤泓;李颖;黄峥;张岭;徐云蕴;侯琪;许浩;蔡恩茂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专科院校近年入学新生沙眼患病情况,为防治沙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沙眼诊断标准及沙眼简明分级系统,对黔东南州某专科院校中职部2012—2015年入学新生进行沙眼筛查,并对患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2—2015年入学新生沙眼总患病率为24.67%;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19.80%、22.52%、24.22%、32.08%(χ2=42.02,P<0.01);男生患病率(27.79%)高于女生(1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4,P<0.01)。结论应加强学生及其家长关于沙眼的防治知识健康宣教工作,同时加强学校卫生环境管理。
作者:文嫒萍;余朝旭;张羽权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一起学校风疹爆发疫情的流行病学分析,总结风疹疫情防控的经验教训。方法采取个案调查的方法调查病例,并对病例的三间分布特征及疫情处置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风疹50例,罹患率为13.26%,男33例、女17例,主要集中在7~14岁,发病时间为3月17日至4月9日,分布于一乡六个村。结论此次风疹爆发疫情病例较多,由于疫情前期防控措施未落实到位导致疫情蔓延,后期处置及时有效,疫情得到控制。应加强风疹监测,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疫情及时积极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者:钟小荣;陈祥发;邓海智;杨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洞口县麻疹流行病学特点,确定易感人群,为控制麻疹疫情制定有效的措施。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洞口县麻疹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5年洞口县新报告麻疹确诊病例106例,其中男性占56.60%,女性占43.40%。年龄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占80.19%(其中8月龄及以下的儿童占35.85%);1~5岁儿童占32.08%,25~40岁人群出现一个小高峰,占9.43%。病人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6.79%;其次为农民占9.43%、学生占1.89%、家庭待业人群占1.89%。病人以常住人口为主,占75.47%。发病季节集中在1-2月份,占66.98%。发病人群无免疫史占72.64%,接种1剂次占12.26%,病例发病前7~21天去过医院的有47例,占44.34%。结论洞口县麻疹新发病例以0~5岁儿童为主,尤其是2岁以下0剂次免疫儿童,病例发病前7~21天去过医院的比例比较大。提示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监控工作和麻疹疫苗接种工作,同时要加强医院内感染监控工作。
作者:张玉凤;曾纪梅;曾文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柳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柳州市2005—2014年疾病监测系统中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和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14年柳州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2301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60.46/10万,报告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χ2=516.93,P<0.01)。男女发病率比为1∶0.69;5—7月为流行性腮腺炎高发季节;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83.63%;主要分布在托幼儿童、学生人群中,占80.17%。共报告暴发疫情13起,均发生于学校。结论柳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仍然较高,学校和托幼机构是防控重点。
作者:吕榜军;沈潘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对天津某医院2014年1—12月收治的12611例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调查。结果在调查的12611例住院患者中,医院感染188例,例次感染率为1.49%,送检率为80.8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手术切口、血液;共发现致病菌182株,常见的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医院感染易感因素有男性、年龄≥60岁、住院时间>15天、手术、有创操作、季节因素。结论采取积极治疗患者、对重点人群宣教干预、规范有创操作流程、注意病室空气环境、提高送检意识、严格管理抗生素使用等综合管理措施,可以减少院内感染。
作者:于维莉;王湘;张希凤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世界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为了解贵州黔东南州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与污染来源,笔者于2011—2012年对贵州省黔东南州进行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羽权;潘雪雪;侯兴华;余朝旭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广西6市县居民1991—2011年膳食钠的摄入量及变化趋势。方法分析1991—2011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项目在广西开展的调查资料,选取广西6市县18岁及以上城乡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分析不同年份、地区、性别以及年龄段居民膳食钠摄入量变化趋势。结果广西居民膳食钠的平均摄入量随着年份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1991—2011年居民膳食钠摄入量从5737.5mg 降至4040.6mg,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下降了1408.6mg 和1827.5mg,男性和女性分别下降了2010mg和1402mg。膳食钠主要以盐摄入来源为主,1991—2011年间居民膳食钠来源于盐的比例从71.9%下降到67.8%,其中盐钠供给比例高为2000年,达73.0%(城市73.6%,农村72.8%,男性73.3%,女性72.7%),低为2009年,为66.5%(城市67.1%,农村66.3%,男性67.1%,女性67.9%)。结论20年间广西居民膳食钠的人均摄入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摄入水平仍较高,应继续加强对减盐限钠的健康膳食进行宣传。
作者:周为文;方志峰;李忠友;陈玉柱;陆武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2007—2014年桂林市食物中毒发生的特点,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14年桂林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起数、分布、场所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7—2014年桂林市共发生97起食物中毒事件,高发于夏季。中毒人数1527人;其中死亡1人,为亚硝酸盐中毒。采集各类样品887份,检出致病因子阳性152份,检出率为17.1%。97起食物中毒中能明确原因的食物中毒42起(43.3%),其中微生物性中毒36起(37.1%);不明原因55起(56.7%)。主要致病微生物为诺如病毒,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炎沙门氏菌。诺如病毒在旅游团食源性疾病中比较高发。结论桂林市食物中毒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和监管力度,特别是加强对旅游团餐的食品卫生监管,有效预防和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作者:陆贞玉;石朝晖;秦友燕;贺漓漓;蔡江帆;周清喜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桂林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情况。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桂林市城区15个居委会中≥60岁1348名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了解其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采用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桂林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及2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55.12%和12.61%,老年人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吸烟、饮酒、缺乏锻炼等比率分别为32.27%、8.46%、59.79%、16.42%、18.38%和21.21%。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人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离婚、身体锻炼和水果摄入等;糖尿病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超重肥胖、吸烟、缺少锻炼等。结论桂林市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超重和肥胖是主要危险因素。开展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综合干预和健康管理,对改善老年人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兴兴;阳冬;麦浩;石武祥;黄萍;李春红;黄灵;石瑀;胡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甲型肝炎(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与甲肝灭活疫苗(二倍体细胞)在2岁以上健康人群中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盲法、对照的设计,选择2100名2岁以上甲肝易感者,分为A、B两组,按照0、6月免疫程序,接种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或甲肝灭活疫苗(二倍体细胞)并观察安全性;所有受试者于免前、全程免后1个月采血(前600名还需采集首剂免疫后1个月血样),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ELISA)检测抗甲肝病毒抗体(抗-HAV),评价免疫效果。结果1剂后 A 组抗-HAV 阳转率为96.05%(成人)和92.78%(儿童),B组为94.92%(成人)和96.61%(儿童);2剂后A组为99.61%(成人)和99.53%(儿童),B组为99.41%(成人)和100.00%(儿童)。两组间抗-HAV 阳转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安全性方面,A 组不良反应率为32.41%(成人)和53.61%(儿童),B 组为35.56%(成人)和53.33%(儿童),1级反应为主,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甲肝灭活疫苗(Vero细胞)对2岁以上的人群免疫原性和安全性良好。
作者:黄腾;李艳萍;万宗举;毛群颖;高佳梅;蔡祥勇;董延秀;朱昌林;姜春来;魏巍;万铁军;郭丽姝;孙会来;曾志;王忠诚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新会区学龄儿童碘营养现状,为制定碘缺乏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碘缺乏病防治监测方案》,对新会区的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进行分层随机抽样,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测定尿碘含量。结果学龄儿童尿碘中位数为177.5μg/L,农村尿碘不足的检出率为28.2%,高于城市(8.7%)。结论新会区学龄儿童碘摄入量符合碘缺乏病消除标准,但还存在尿碘水平过低和过高的情况,要继续做好合格碘盐监测,重点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宣传与健康教育。
作者:李翠友;陈日暖;徐文燕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在建筑业农民工中开展防控艾滋病的宣传干预效果,提高艾滋病防控知识的知晓率和安全套的使用率,有效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方法一年4次向全市10家建筑工地农民工免费提供安全套和咨询检测,普及艾滋病、性病相关知识等宣传干预。统计分析宣传干预前后农民工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和接受HIV抗体检测率等。结果干预前、后农民工艾滋病知识总体知晓率分别为69.01%和8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2.90,P<0.050);近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分别为28.57%和40.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4,P<0.050);HIV抗体检测率分别为28.40%和34.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2,P>0.050),干预前后均未发现HIV抗体阳性者。梅毒阳性率由干预前的3.30%下降为干预后的0.68%。结论在建筑业农民工群体中深入、持久开展艾滋病宣传干预,可以提高他们的防护意识和改变不良行为习惯,从而降低艾滋病性病感染风险。
作者:钟坚;李骏;谭琳琳;陈懿;王冠;李勇;黄赛伦;潘颖梅;梁炳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兴安县暗娼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及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性行为情况,为制定适合暗娼人群的艾滋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13年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广西艾滋病流行病学专题调查工作方案(2013年版)》和《兴安县开展暗娼人群哨点监测实施方案》要求,2013—2014年对兴安县暗娼人群进行一般人口学、行为学、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与血清学检测。结果两次问卷调查与检测共500人,检出HIV抗体阳性3人,阳性率为0.6%,HCV抗体阳性6人,阳性率为1.2%,梅毒抗体阳性67人,阳性率为13.4%;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96.8%。结论虽然该县暗娼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高,但梅毒感染率也较高,应继续加强对低档暗娼人群行为干预,扩大干预覆盖面,减少艾滋病/性病在该人群流行,从而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在暗娼人群与中老年人群中扩散。
作者:秦素芳;何彬;郑桂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和分析田林县2014年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收集疫情报告系统中手足口病报告信息,同时对田林县医院门诊及住院病例随机采集咽拭子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2014年田林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分析病原检测结果。结果2014年田林县共报告手足口病例2326例,发病率为905.06/10万,其中重症病例75例(占3.22%),死亡3例,病死率为0.13%;男性高于女性(P≤0.05);发病高峰为4—6月;5岁及以下儿童发病数占92.48%,散居儿童发病数占84.26%;实验室检测病毒核酸阳性60例,检测阳性率为76.92%,其中EV71阳性35例(占58.33%),CoxA16阳性11例(占18.33%),其他肠道病毒14例(占23.33%)。结论田林县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防控工作重点为散居儿童。
作者:潘祖旌;江超穗;凌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上林县2007—2014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7—2014年疫情专报系统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4年上林县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642例,年均发病率为42.17/10万,季节分布呈双峰特点,男女性别比为1.60∶1,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的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5.37%,其中学生占68.82%。结论学校和托幼机构是腮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单位,应加强监测及传染源管理。提高重点人群疫苗接种率,是今后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的工作重点。
作者:马安翔;韦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西林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报告病例的发病情况,并对病原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5年西林县手足口病累计报告发病2420例,年均发病率256.92/10万,死亡2例。病例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1.77∶1。病原学检测发现2012年EV71为主,其他年份均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结论西林县手足口病疫情呈上升趋势,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应做好病原学监测及疫情分析工作,发挥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对农村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的预防控制工作。
作者:农快妹;韦李明;农欣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大连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2014年大连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4年大连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103例,重症率为1.36%。6—8月为重症发病高峰。3岁以下重症病例占50.49%,散居儿童占51.46%。男性重症率为1.66%,女性重症率为0.94%,男女性的重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3,P<0.05)。重症病例病原学以EV71为主。结论对重点地区3岁以下手足口病患者应提高警惕,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加强重症病例监测,特别关注EV71感染,有效防控手足口病降低重症率和病死率。
作者:华近;王达;王宏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阳朔县2012—2015年艾滋病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中国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的“HIV/AIDS病例报告”模块下载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2—2015年阳朔县艾滋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阳朔县新发现报告HIV/AIDS由2012年的160例逐年下降至2015年的101例。晚发现率由2012年的38.75%升至2015年的56.44%。疫情呈弥漫性分布,部分乡镇疫情严重。年龄以45岁以上为主,占75.76%;男女比例为2.53∶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传播途径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初中以下低学历患者占92.87%;以已婚有配偶占63.95%。结论阳朔县艾滋病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以异性性传播途径为主,晚发现比例增高,处于向一般人群扩散的阶段。应该进一步加强检测及早发现感染者,有效管理传染源,加强预防性传播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作者:杨春元;吴宏升;欧俊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天津市某区食源性疾病发病特征及流行特点,为制定食源性疾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5年辖区哨点医院报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及病人粪便或肛拭标本病原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15年共对274例食源性疾病病例标本进行检测,检出病原体24株,总检出率8.76%,诺如病毒检出率14.85%,高于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阪崎肠杆菌。5岁以下年龄组病原体检出率14.73%,高于其他年龄组。第四季度病原体检出率为32.00%,明显高于前三季度。结论应重点加强5岁以下人群及高发季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并加大宣传力度。
作者:孟庆贺;王淑惠;石明英;李振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广西横县2014—2015年暗娼艾滋病相关行为变化及其艾滋病流行趋势,为评价暗娼艾滋病综合干预效果及调整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重复横断面调查方法,分别于2014、2015年的4—6月对横县娱乐场所暗娼开展问卷调查,现场收集监测对象相关行为信息,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HIV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2014年和2015年各调查暗娼400人。2015年与2014年比较,2015年暗娼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高(97.50%对90.25%,χ2=18.28,P<0.05)、近1次商业性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较高(96.75%对92.50%,χ2=7.10,P<0.05)、近一个月发生商业性性行为每次都使用安全套比例较高(90.75%对80.00%,χ2=18.51,P<0.05),而梅毒阳性率较低(4.25%对9.00%,χ2=7.30,P<0.05);各类指标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年度暗娼 HIV 抗体阳性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2014、2015年分别为0.50%和0.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结论虽然广西横县暗娼综合干预效果逐年提高,但是今后还需要继续以促进安全套使用、咨询检测和抗病毒治疗为重点对暗娼人群进行综合性防治干预。
作者:黄建华;黄卓信;马莉;闭国强;刘潇雨;蒙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不同生态环境下靖西市媒介蚊虫的种类、数量、分布、季节消长情况以及蚊虫乙脑病毒携带状况。方法采用成蚊诱蚊灯法,在靖西市鹅泉村念安屯进行不同生态环境的蚊子种类、密度、季节消长调查,每月1次,共12次。结果全年共捕获成蚊5107只,平均密度为4.8只/灯/h,以猪圈密度高,为8.5只/灯/h,水塘密度低,为0.5只/灯/h;成蚊活动高峰期在5—9月份,密度峰值出现在7月份,为21.0只/灯/h;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占58.6%;在三带喙库蚊中分离到1株乙脑病毒。结论由于蚊媒密度高峰期与乙脑发病高峰期呈正相关,应在每年4—9月份积极开展防蚊灭蚊活动,降低蚊虫密度,并结合开展乙脑疫苗查漏补种,降低乙脑发病率水平。
作者:农长挥;蔡开祥;梁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柳城县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2014年柳城县报告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6起,报告发病831例,死亡1例,罹患率为5.66%。事件发生高峰时间为每年的4—7月和9—12月,发生场所主要在农村中小学校,发病人群以学生为主(占86.52%),13~19岁年龄段病例数多(占57.40%),其次是7~12岁(占31.53%)。传染病分类以呼吸道传播传染病为主,其次是肠道传染病。报告病例数较多的病种为流行性感冒(含甲型 H1N1)、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其它感染性腹泻。结论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综合防控,针对性主动免疫是有效预防的关键。
作者:苏国永;韦明庆;杨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防城港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防城港市各县(区、市)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2005—2014年的麻疹病例资料,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麻疹 IgM 抗体。结果防城港市2005—2014年共报告麻疹65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78/10万,港口区高为1.35/10万,防城区低为0.45/10万。男女性别比为1.6∶1。除1月和11月外全年均有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4~7月单峰型分布特征。2008年发病率达到高峰,2009年开始下降,2011年和2012年无病例,2013年开始有所回升。结论防城港市消除麻疹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但随着务工、经商、旅游的人员增加,麻疹传播风险增加,应切实加强流动人口的麻疹防控,以达到消除麻疹目标。
作者:黄嘉;黄飞;唐政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老年人艾滋病问题日益严峻,澳大利亚2009年报道其老年HIV/AIDS病例构成比与过去10年相比从12~14%增加至23~28%[1]。到2015年,美国有大约一半的 PLWHA 为5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2]。艾滋病老龄化的问题不仅出现在国外,随着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艾滋病这一“年轻人的问题”也逐渐老龄化。通常我国对老年人的界定是≥60岁的人群,但是在艾滋病研究领域,一般把≥50岁的人群归于老年人,文中所称“老年 PLWHA”即50岁及以上的HIV/AIDS[1]。本文对我国老年女性艾滋病感染现状、影响因素及感染后产生的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覃雄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艾滋病是 HIV 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进行性下降的一种疾病,也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1-2]。自1981年报告首例 AIDS[3]以来,全球有3600多万人死于该病[4]。20世纪90年代中期,“鸡尾酒”疗法的提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出现,使 AIDS 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HAART 不仅挽救了患者生命、改善其生活质量,并且能减少 HIV 传播。全球年新发病例数从2002年的330万下降到2012年的230万[5]。由于治疗的进步,AIDS 从一种致命性疾病变成一种可以治疗但尚不能完全治愈的慢性疾病。经过有效HAART 治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得以重建,病死率和普通慢性疾病相似[6-7]。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新型抗艾滋病药物不断出现,治疗方案不断优化,本文将从抗病毒治疗药物及策略的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刘帅凤;彭振仁;沈智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