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华肝脏病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 国际刊号:1007-3418
  • 国内刊号:50-1113/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重庆
  • 语言:中文
  • 邮发:78-56
  • 全年订价:46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 消化系统疾病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3年9期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区基因变异与细胞免疫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核心区Leu60Val变异与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关系. 方法通过流式细胞分析技术(FCM)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 DNA C基因区片段,并对PCR产物直接测序. 结果 9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Leu60Val变异者19例,变异率为20.9%,随病情加重变异率逐渐增加,以重型肝炎组高;Val60变异株组IFN-γ、TNF-α水平明显增高(t值分别为2.584、4.766,P<0.01),CD4+ /CD8+比值逐渐升高(t=2.275,P<0.05). 结论 Val60变异株可能通过增加与Ⅰ类人白细胞抗原(HLA-I)的亲和力,或上调HLA-I类分子的表达,从而激活大量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并同时在肝脏局部发挥免疫效应,提高对宿主的杀伤力.

    作者:李嘉;朱理珉;梁树人;李顺天;徐健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在肝癌发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增5.0×105~1.0×106病例.在我国,HCC已占恶性肿瘤死亡的第三位.目前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为重视.研究表明,全世界现有4亿慢性HBV携带者,80%以上的HCC患者伴有HBV感染,持续HBV感染者发生HCC的机率比正常人高100~200倍;60%~80% HCV感染者将转为慢性,终将有20%发展为HCC,而HCV相关肝硬化患者15年的累计HCC发生率将达到60%~75%.我们将HBV和HCV感染在HCC发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阐述.

    作者:朱忠政;丛文铭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小肝癌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和磁共振成像诊断进展

    原发性肝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预后差,因此肝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临床治疗效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高肝癌术后生存率的关键.由于大部分血供丰富的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因此理想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CT和MRI动态增强扫描均能反映其血供特点,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小肝癌(直径≤3cm)的病灶检出率已经明显提高.本文将重点介绍小肝癌DSA、CT、MRI的诊断进展及影像学表现.

    作者:曾燕;赵建农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异常转录与肝癌关系的研究

    目的研究脆性组氨酸三联体(FHIT)基因异常转录与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性. 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技术检测24对肝癌及癌旁组织、4例正常肝组织中FHIT的转录和突变情况. 结果 11例肝癌组织(46%)标本、2例(8%)癌旁正常组织检测到异常转录本,正常肝组织无异常转录. 结论 FHIT基因异常转录可能是导致肝细胞癌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于永春;孙奋勇;李智;卢少毅;滕小洪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皮抑素腺病毒(Ad/hEndo)对人肝癌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 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经Ad/hEndo感染后,western印迹检测人内皮抑素的表达.人肝癌BEL-7402细胞移植到裸鼠背脊部后,检测Ad/hEndo对肝癌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内皮抑素mRNA的表达.分析人内皮抑素在裸鼠体内的表达分布. 结果 Western印迹检测到人内皮抑素基因在ECV-304细胞内高效表达.Ad/hEndo明显抑制人肝癌BEL-7402裸鼠移植瘤生长(F=4.061,P<0.05).Ad/hEndo组血管密度计数为6.88±1.08,DMEM组为13.60±1.71(t=9.216,P<0.01).瘤内注射Ad/hEndo后3d,RT-PCR在肿瘤组织检测到内皮抑素mRNA的表达,7d后表达不明显.人内皮抑素蛋白主要分布在肿瘤组织. 结论腺病毒介导的人内皮抑素基因在体内、体外获得高效表达,并明显抑制肝癌裸鼠移植瘤的生长与血管生成.

    作者:李立;吴沛宏;黄嘉凌;刘然义;曾益新;黄文林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用反义寡核苷酸封闭肝癌细胞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研究其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用脂质体介导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及细胞凋亡比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微丝系统变化,激酶活性检测方法测定细胞内caspase-3活性变化,免疫沉淀法测定细胞内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p38MAPK)活性的变化. 结果脂质体介导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肝癌细胞后Ⅰ~Ⅵ组(空白对照、正义对照、400、600、800、1000ng/ml反义转染组)细胞内p38MAPK活性分别为7.03、7.07、13.47、16.37、43.97及47.87;caspase-3活性分别为0.015±0.010、0.014±0.002、0.026±0.003、0.042±0.001、0.093±0.001及0.100±0.001;Ⅳ~Ⅵ组细胞内p38MAPK及caspase-3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转染后细胞发生G2/M期阻滞,Ⅰ~Ⅵ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0.70%、0.76%、2.43%、7.82%、23.11%及31.35%,各实验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细胞内微丝形态结构破坏,Ⅰ~Ⅵ组细胞肌动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189.69±6.68、184.23±8.76、173.14±8.15、99.48±6.57、76.69±10.05及63.80±6.79,Ⅳ~Ⅵ组细胞肌动蛋白平均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结论脂质体介导转染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可以诱导细胞发生G2/M期阻滞;同时通过激活p38MAPK 诱导caspase-3活化,活化的caspase-3切割破坏细胞内骨架微丝系统的结构,进而诱导细胞发生凋亡.

    作者:陈涛;田伏洲;蔡忠红;尹致良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病毒性肝炎合并恶性组织细胞病死亡1例

    患者,男,35岁.因乏力、纳差、尿黄、眼黄、腹痛3d于2002年6月6日入院.查体:体温39℃、脉搏108次/min、呼吸 22次/min、血压 100/70mmHg.急性热病容,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全身无瘀斑瘀点.牙龈出血,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腹肌紧,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3cm可及,脾肋下6cm可及,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既往无特殊病史.实验室检查:抗-HAV IgM(+)、抗-HEV IgM(+)、总胆红素357.3μmol/L、直接胆红素219.2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311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778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477U/L、白球蛋白比32/21、白细胞1.1×109/L、红细胞3.73×1012/L、血小板53×109/L、血红蛋白115g/L、中性粒细胞45%、淋巴细胞55%、凝血酶原活动度23%、总胆固醇2.15mmol/L、甘油三酯2.49mmol/L.B超:肝大并损伤,胆囊壁明显水肿,囊腔缩小.脾重度肿大,脾静脉扩张.胸片未见异常.

    作者:杨红洁;张再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西沙比利对肝硬化大鼠小肠细菌及内毒素转位的影响

    目的研究西沙比利对肝硬化大鼠小肠细菌过度生长(IBO),细菌及内毒素转位,小肠转运时间及小肠通透性的作用. 方法正常对照组大鼠25只,肝硬化对照组大鼠25只,肝硬化治疗组20只(用等渗盐水),另20只肝硬化大鼠用西沙比利治疗,动物均测定各种参数如细菌和内毒素转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小肠转运时间及通透性. 结果 48%肝硬化大鼠发生细菌转位,与无IBO肝硬化大鼠比较,IBO肝硬化大鼠的内毒素和细菌转位发生率高,肠转远时间延长,小肠通透性增高.BT的细菌与IBO主菌群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西沙比利处理的肝硬化大鼠肠细菌和内毒素转位及IBO发生率降低,这与肠转运时间增快及通透性降低密切相关. 结论肝硬化大鼠内毒素和细菌转位可能是由于IBO和肠通透性增加的结果,而IBO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肠转运时间延长所致.西沙比利可加速小肠转运时间,改善小肠通透性,这有助于防治小肠细菌和内毒素转位.

    作者:张顺财;王唯;任卫英;周康;贺伯明;朱无难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环氧化物酶2及前列腺素I2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病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环氧化物酶2(COX2)及其产物前列腺素I2(PGI2)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发病中的作用. 方法 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32只)和对照组(8只).手术组以门静脉部分结扎复制大鼠PHG模型,分别在手术后1、2、3、4周(每周8只大鼠)测自由门静脉压力;并处死动物,肉眼和光镜观察大鼠胃黏膜病变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门静脉血及胃黏膜匀浆中PGI2的稳定代谢产物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期胃组织中COX2的表达情况. 结果门静脉结扎后其压力很快升高,术后1、2、3、4周分别为(2.40±0.15)kPa、(2.38±0.17)kPa、(2.52±0.21)kPa和(2.46±0.17)kPa,与对照组(0.90±0.16)kPa比较,t值分别为19.345、17.931、17.356、18.900,P<0.05;肉眼观察见胃黏膜苍白水肿、充血、浅表糜烂及点状出血,并随门静脉结扎时间的延长而日益加重;光镜下见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增厚,血管扩张,血管断面增加,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术后1周门静脉血及胃黏膜中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很快升高分别为(104.52±25.11)pg/ml和(180.21±37.56)pg/ml并维持在较高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62±20.33)pg/ml 和(142.11±31.51)pg/ml],t值为2.710和2.198,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第1、2、3、4周各手术组COX2表达依次增强,对照组则呈阴性表达. 结论 COX2及其产物PGI2在门静脉高压时表达增加,增加的PGI2可能通过血管扩张等作用机制引起胃黏膜损害,是PHG发病中的促进因素.

    作者:吴传新;石毓君;刘长安;龚建平;李生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肝癌的影像学研究和发展方向

    一、病灶的早期检测和诊断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小肝癌和微小肝癌,无论采用何种治疗,均能明显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降低复发率.通过综合性现代影像学技术,目前对小和微小肝癌的检出率已达到很高水平,分别超过95%和80%(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统计为97.8%和86.84%).预示着影像学技术已进入微小肝癌检测的临床应用阶段.诊断技术的进步及推广普及,将逐步改变我国肝癌人群中中晚期和早期小肝癌的比例结构,也将对治疗模式产生影响.以往我国肝癌以中晚期为主,多数无法手术切除,而采用综合性介入治疗或射频、热疗、高能超声等治疗,今后随着小和微小肝癌比例的上升,治疗方法必将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周康荣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磁共振成像对肝恶性肿瘤射频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前微创治疗已广泛用于不能手术的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而经皮肝穿刺射频热凝(PRFA)治疗因多电极放射针群的作用范围大,一次性凝固坏死彻底而成为一种有效的肝癌局部治疗方法[1].其疗效需准确的影像学评价,B超的评价能力有限,动态增强CT常用于评价PRFA疗效,但磁共振(MR)具有高组织分辨率、多参数、多时相及动态增强等特点,除在对肝恶性肿瘤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外,在评价PRFA疗效方面亦有优势,能更准确地区分PRFA后热凝坏死区与残存肿瘤组织.通过对肝恶性肿瘤PRFA治疗后进行MR随访研究,探讨MR评价PRFA疗效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崎;田建明;陆建平;张智坚;王飞;王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动态观察

    原发或继发性肝癌患者常因全身情况、肝功能情况或肿瘤位置及转移等原因而失去手术切除机会.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TACE)对大量这类患者有确切疗效.治疗后患者平均生存8~12个月.其中有一些患者可荷瘤生存24~36个月或更长.用Acuson sequoia512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45例术后的中晚期肝癌患者,以分析治疗中的经验教训,指导临床观察,判断患者预后.

    作者:张新力;施源;陈重;周艳贤;田江克;苏颖;董政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1,1,1-三氯乙烷致急性中毒性肝炎19例

    1,1,1-三氯乙烷(TCE)为工业用品,属低毒类物质.近年来由于其在工业上的应用,TCE的毒性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危害引起人们的关注.我院2003年1月共收治泉州市某陶瓷厂车间因通风不良而致TCE急性中毒19例,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许正锯;张启华;杨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

    对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白细胞介素-2(IL-2)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

    作者:郑彩娟;孙春蕾;张爱霞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BB-94对大鼠肝细胞癌形成中明胶酶表达的影响

    人工合成的金属蛋白酶抑制剂BB-94(batimastat,BB-94),分子式为C23H31N3O4S2,可以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而抑制多种肿瘤生长.为进一步探讨BB-94的作用特点,我们在诱导肝癌形成过程中应用BB-94治疗,观察其对肝癌的作用效果及特点.

    作者:高毅;张志;蒋泽生;方石岗;孙尔维;刘静;陈保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二甲亚砜不同浓度对猪肝细胞-80℃保存影响的初步研究

    为寻求有效的长期保存肝细胞方法,我们采用含不同浓度二甲亚砜(DMSO)的保存液对猪肝细胞进行保存,以筛选合适的冻存条件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冻存肝细胞的活力,为生物人工肝研究提供细胞材料.

    作者:刘鸿凌;王英杰;郭海涛;刘俊;刘国栋;于乐成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Apo2.7抗体标记法原位检测细胞凋亡

    探讨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代替流式细胞仪原位检测细胞凋亡的可行性.

    作者:吕维红;张大志;周卫平;任红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时间分辨免疫荧光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临床工作中发现少部分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c IgG阳性的患者,病毒含量却很高.为此,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TRF)对34例此类患者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HBV M)的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罗开忠;杨旭;苏先狮;许允;李良友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肝癌影像学检查技术及其选择

    一、超声(US)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US具有无创、价廉、使用方便、分辨率高、病灶定位准确等优点,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筛查肝细胞癌的有效手段和肝癌术前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技术.但肝癌的超声表现变化甚大且缺少特异性,大肝癌主要表现为高低混杂的不均匀回声,若其周围出现低回声环、声晕或镶嵌声波等对肝癌诊断有较大帮助.小肝癌(直径<3cm)主要表现为均匀低回声,常规灰阶超声检查由于某些等回声病变周围缺乏包膜和声晕,肝硬化或退变结节与低回声的小肝癌又很相似,极易导致漏诊.因此有肝硬化史的肝癌,二维US的灵敏度仅为50%~80%,对小肝癌检出敏感性更低.彩色多普勒US可观察病变内部和边缘回声及血流分布状况,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征,提高了对肝癌的检出率和定性能力.但其灵敏度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干扰,如肥胖、呼吸不配合或病变部位过深,有报道一组小肝癌彩色多普勒US的血流显示率低达25%.超声造影检查或动态超声造影检查可显著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国内研究资料表明,小肝癌的诊断符合率从造影前的53%提高到造影后的94%.但超声造影剂价格昂贵,目前还不能广泛使用.术中超声能清楚分辨门静脉、肝静脉及静脉内癌栓结构,对肝内小病灶检出和定性能力甚高,仍然是目前敏感且特异性强的影像学诊断技术,但仅用于术中检查.

    作者:田建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小肝癌的血供与螺旋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诊断

    小肝癌(SHCC)在其形成和增长过程中血供形式可出现不同变化,主要有几个方面:(1)肝硬化再生结节发生癌变是一个多阶段过程,而且伴随着结节内血供的动态变化.即在癌变发展过程中以门静脉血供为主的再生结节,其门静脉血供逐渐减少,肝动脉血供逐渐增多.(2)SHCC形成以后,瘤内血供并非全部来自肝动脉,仅为42.3%,门静脉供血仍占19.23%,其余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血供.(3)随着SHCC瘤体的增大,肝动脉血供逐渐增加,门静脉血供则逐渐减少.(4)SHCC瘤内门静脉供血多,则癌细胞分化较好;门静脉供血少,则癌细胞分化较差.

    作者:许达生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白细胞介素-10与减体积大鼠肝移植后肝再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与减体积大鼠肝移植术后移植肝再生的关系. 方法建立减体积大鼠肝移植模型,实验分为:肝切除组、全肝移植组和减体积肝移植组,分别于术后1、2、4、7d取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IL-10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肝的增殖活性. 结果肝切除组、全肝移植组和减体积肝移植组肝细胞增生活跃,术后4d增殖高峰分别为26.3±0.9、35.8±2.2、32.4±1.8.IL-10与移植后肝再生呈负相关(r=-0.58,P<0.01). 结论减体积肝移植和全肝移植术后肝脏具有同样的增殖活性,但增殖峰值较肝切除延迟.IL-10对移植肝肝再生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同时受免疫系统产生的其它细胞因子和激素的影响.

    作者:成峰;李相成;王学浩;钱晓峰;王科;黄蓬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消息发布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经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毒婴儿10年转归的研究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母婴传播的远期预后. 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13例母婴传播感染HCV婴儿的转归进行了10年的随访.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CV RNA,用第二代EIA试剂检测抗-HCV.结果临床型丙型肝炎1例,血清中抗-HCV和HCV RNA分别持续7年和8年;亚临床型丙型肝炎3例,2例血清中抗-HCV于12月龄阴转,1例于24月龄阴转,2例HCV RNA于24月龄阴转,1例于60月龄阴转;隐性感染9例,血清中抗-HCV和HCV RNA均在12月龄内阴转.随访8~10年未发现抗-HCV和HCV RNA再次转阳者. 结论提示HCV母婴传播形成HCV慢性携带和丙型肝炎慢性化的机率较低,转归较好,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不大.

    作者:杨玉琪;孙德贵;刘彩云;孙建强;魏来;孟宗达;庄辉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拉米夫定治疗后肝组织学的改变

    目的评价国产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年后肝组织学改变. 方法口服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疗程1年,治疗前、后均接受肝穿刺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1例.按照Kondell组织学活动指数(HAI)双盲评价肝组织学改变. 结果治疗后53.5%(54/101)患者肝组织学改善(治疗后HAI积分下降≥2),HAI积分由治疗前的8.0±4.7下降至治疗后5.2±3.3(t=7.358,P<0.01);其中51.5%(52/101)患者坏死炎症程度改善(治疗后积分下降≥2),坏死炎症积分由5.9±3.8下降至3.6±2.5;31.7%(32/101)患者纤维化程度改善(治疗后积分下降≥1),纤维化积分由2.1±1.2下降至1.6±1.2(t=3.827,P<0.01).无论治疗结束是否发生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转换,患者的肝脏组织学均明显改善. 结论国产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年后,肝组织学的坏死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均获明显改善.

    作者:金荣华;郎振为;姚光弼;郭新会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拉米夫定所致YMDD变异的个体化治疗对策

    随着拉米夫定应用时间的延长,病毒变异的问题日渐突出,不同肝病患者出现病毒变异后情况不同,因此应给予不同的治疗对策.

    作者:刘庄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自杀基因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多层螺旋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肝脏灌注成像的临床应用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48例接受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检查,其中20例为无明显肝脏疾病的志愿者,17例肝硬化患者,11例肝癌患者.计算各组受检者的各项灌注指标并进行比较. 结果 (1)肝硬化组与正常组相比,门静脉灌流量(HPP,ml@min-1@ml-1)与门静脉灌流指数(PPI)明显减低(HPP:0.49±0.19与0.60±0.16,P=0.038;PPI:0.58±0.14与0.67±0.06,P=0.015),门静脉与肝动脉灌流比率(HPP/HAP)亦明显减低(1.63±0.87与2.12±0.65,P=0.04),肝动脉灌流指数升高(0.42±0.14与0.33±0.06,P=0.015),提示肝硬化时门静脉的灌流量减少,门静脉血流在肝脏血供中的比例减少,而动脉的灌流比重增加.(2)肝癌组的肝动脉灌流量明显高于正常组与肝硬化组(F=11.71,P<0.0001),而HPP明显下降(F=22.84,P<0.0001),HPP/HAP也明显减小(F=20.67,P<0.0001),说明肝癌主要由动脉供血,动脉、门静脉两部分对其供血的比例与正常肝和肝硬化相反. 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可分别评价肝脏动脉、门静脉的灌注情况,以灌注特点及测得的灌注指标反映肝脏病变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且此方法具有无创性和可重复性,在肝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史丽静;田建明;王培军;毕永民;田军;李树平;李燕玲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小肝癌多排螺旋计算机X线体层扫描多期扫描价值的探讨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多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与检出. 方法 75例小肝癌患者,采用Marconi MX8000 CT扫描机,动脉早期的延迟时间为21s,动脉晚期延迟时间为34s,门静脉期为80s,每次全肝扫描的时间为6s. 结果 71个病灶在动脉早期与动脉晚期及动脉早期与门静脉期肝癌与肝脏密度值差值有显著性(F=3.327,P<0.05).91个病灶检出率动脉早期低于动脉晚期,分别为45.1%和83.5%,双动脉期对小肝癌的检出率为92.3%.动脉晚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为94.5%,双动脉期加门静脉期检出率97.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多排螺旋CT肝脏快速、薄层、多期扫描,使富血供的肝癌得以检出的机会增加.

    作者:赵虹;周康荣;严福华 刊期: 2003年第09期

  • 磁共振胆胰管造影联用动态增强对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评价屏气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及联合应用动态增强MRI对胆管癌的临床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8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管癌的MRCP及动态增强MRI表现. 结果 88例检查均一次成功,全部病例胆胰管显示满意.MRCP对肝门型胆管癌和肝外胆管型胆管癌的定位诊断准确率均为100%,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00%和52.2%,结合动态增强MRI扫描,对肝外胆管型胆管癌定性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1.3%. 结论 MRCP检查成功率高,对肝门型胆管癌和肝外胆管型胆管癌定位准确,结合动态增强MRI扫描,定性诊断也有较高准确性.

    作者:田军;陆建平;汪剑;王飞;刘崎;王莉;龚建国;金爱国;曾浩 刊期: 200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