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4-0668
  • 国内刊号:51-1501/R
  • 影响因子:0.57
  • 创刊:1958
  • 周期:季刊
  • 发行:四川
  • 语言:中文
  • 邮发:62-64
  • 全年订价:16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四川省质量一级期刊
  • 中药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1999年4期文献
  • 归元定喘颗粒的药理研究

    归元定喘颗粒为我院研制的纯中药制剂,具有宣肺降逆、化痰平喘、补肾纳气等功效,已为临床所证实.我们针对其补肾纳气之功效,对其抗疲劳、增强免疫力作用进行了药理研究,以探讨归元定喘颗粒化痰平喘的作用机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1.1药物归元定喘颗粒,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事科提供;金匮肾气丸,成都中药厂出品;多抗甲素,成都利华制药厂出品;环磷酰胺,上海第十二制药厂出品.1.2试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扬州制药厂生产;二硝基氯苯(DNCB)丙酮液,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分装厂出品;依文思蓝,上海化学试剂采购供应站分装厂出品.1.3动物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33g,由四川抗菌素工业研究所提供.

    作者:李亚平;郭蓉晓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鹤莲克癌临对肝癌H22细胞周期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了中药复方制剂鹤莲克癌临对小鼠移植性肝癌H22细胞周期影响及其细胞凋亡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鹤莲克癌临(中药组)DNA合成期(S)细胞明显减少,百分率下降,而DNA合成前期(G1)细胞显著增加,在DNA直方图上G1峰前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峰,其细胞凋亡率为28%,而模型组和5-Fu组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0.5%和17.8%.提示鹤莲克癌临抗癌细胞学机制是阻滞癌细胞增殖周期并诱导其发生细胞凋亡.

    作者:张天娥;骆永珍;闫智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益气生津液止泻生津作用的机理研究

    目的:阐明益气生津液止泻生津的作用机制.方法:对以益气养阴为主要作用的益气生津液进行了主要药效学研究.结果:益气生津液可减少小鼠脾虚型腹泻的次数,能提高因腹泻所致的电解质失衡,并能抑制小肠的进运动.结论:该口服液用于治疗小儿气阴两虚所致的腹泻及轻、中度脱水等有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李秀亮;钟柏松;周素芳;李淑荣;朱玉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几种川产柴胡地上部分的理化鉴别研究

    柴胡为常用中药,已有两千多年的药用历史.<药典>1995年版收载的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seDC.和狭叶柴胡B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1].而四川省药用柴胡的种类繁多,且与药典收载的品种和药用部位不同.<四川省中药材标准>1987年收载作柴胡药用的有4种柴胡属植物的全草,且商品中还有同属多种植物作药用,药用部位多为地上部分[2].因而,对川产柴胡的鉴别和内在质量的衡定就显得尤其重要.目前柴胡的理化鉴别和内在质量衡定多是以柴胡皂甙为指标,但是柴胡地上部分的含量甚微,不易检出.我们根据柴胡属植物地上部分主要含黄酮成分[3]这一原理,对川产柴胡中几个主流品种的地上部分进行了薄层色谱及紫外光谱的对比鉴别,为完善其鉴别方法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马逾英;卫莹芳;万德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去感热注射液质量标准的研究

    对去感热注射液主药芦竹根、青蒿进行了薄层鉴别;用沉淀重量法测定了样品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简单易行,重现性良好,以前未曾报道.

    作者:文永盛;徐智明;吴宝慧;罗志静;蒲旭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奉贝与松贝、珠贝的鉴别

    通过对奉贝、松贝、珠贝使用情况的调查,发现有将小粒奉贝充松贝,珠贝充奉贝的现象.根据三者性状和理化鉴定,找出了小粒奉贝与松贝、珠贝的鉴别特征.

    作者:沈力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药制剂麻仁丸中重金属及砷盐的含量测定

    中药制剂中所含杂质的程度直接影响到药品质量及用药的安全性,而目前药典所载中药制剂多数未能给出杂质限量标准.为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完善药典内容,我们采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Ⅰ部)重金属检查法的第二法[1],对药典品种麻仁丸中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半定量检测;并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Ⅰ部)砷盐检查法的银盐比色法[1]对该药中微量元素砷进行了定量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梅;唐茂林;杨荣平;魏长平;向红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凉山杜鹃中槲皮素的含量

    目的:应用HPLC法对凉山杜鹃中槲皮素的含量进行测定.方法:选用Shim-pack CLC-ODS分析柱(150mm×6.0 mm,5 μm),甲醇-0.5%磷酸(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370 nm,流速1.0mL/min.结果:线性范围:0.08~0.4μg(r=0.9999)平均回收率96.48%,RSD为1.5%.结论:本法简便、灵敏、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张良;李及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石菖蒲中α、β-细辛醚含量的测定

    中药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 Schott)的干燥根茎.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也是<中国药典>1995版收载品种之一,是传统的芳香开窍药,具有开窍豁痰、化湿和胃、活血、醒神益智等多种功效.含有α-细辛醚(α-asarone)、β-细辛醚(β-asarone)、细辛醛(asaronal dehyd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等30多种成分.但其与<药典>所述功能主治相一致的主要活性成分为α、β-细辛醚.为了保证药材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我们建立了HPLC法测定石菖蒲药材中α、β-细辛醚的含量.目前该方法尚未见报道,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玫;郭力;董晓萍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哮宁口服液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附:55例病例报告

    哮宁口服液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刘小凡副主任医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以中医治疗哮喘的经典方剂为基础,参考吸收名老中医的经验,优化组方,进行剂型改革,于1992年制成中药口服液,作为医院制剂在临床使用多年,疗效颇佳,病家反映良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该药,我们对哮宁口服液作了一系列临床研究,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小凡;赵霞;郭蓉晓;孟晓露;肖世武;沈志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肺胀各证候胸部平片X线征像研究科研思路与方法

    1立题思路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也与其他学科一样,是不断修正错误,更新认识和拓宽认识的过程.尤其是当新的科技成果渗透进医学后,必将在医学理论上和实践上引起新的突破和飞跃.如显微镜、伦琴射线、CT等的发现或发明,逐渐形成或发展了相应的学科,同时这些学科又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祖国医学要发扬光大和发展提高,必须与现代科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逐渐形成新学科.例如,医学影像学工作者可与中医工作者合作,用影像学的理论、技术、方法来解决中医辨证诊断、疗效观察、实验研究等等问题,并试图寻求中医西医结合点,进而沟通中西医理论,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也推动中医的发展,使中医走向世界.

    作者:余朝骏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活血化瘀法与自由基反应和血液发光学相关性研究

    近年来对活血化瘀法的研究较深入广泛,但实验研究主要局限于血液流变、血脂代谢和血细胞变化等方面,对血瘀与自由基代谢的关系涉足甚少,研究血瘀证的血液发光性迄今尚未见报道.现代医学证明,血瘀主要是生化代谢异常的结果,生化代谢是通过酶系统和非酶系统的一系列电子和质子的传递过程完成的.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过多的自由带电子体如氧自由基等,血液流变性正常,无瘀血发生.现代医学还证明,许多活血化瘀方药能影响自由基代谢,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致衰老因子的作用.本课题以眼底中央静脉阻塞(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患者为对象,研究活血化瘀法与自由基反应和血液发光学的关系.

    作者:王军;张朝明;黄秀蓉;李智芳;邓亚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胃肠宁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的临床观察附:170例病例报告

    对照观察了中药胃肠宁胶囊和三九胃泰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患者170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胃肠宁胶囊组)104例,显效率为75.96%;对照组(三九胃泰组)66例,显效率为36.36%,二者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胃肠宁胶囊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的疗效优于三九胃泰.通过治疗前后肝胃郁热主症及其引起的其它症状的比较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诊断比较,结果表明,具有疏肝解都、清热和胃降逆之功效的胃肠宁胶囊具有改善肝胃郁热所引起的脘胁满闷、灼热疼痛、口苦、口干等症的作用,且未发现不良反应,提示胃肠宁胶囊对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谭漪;王建国;梁超;王再谟;余洁;蒋焰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精神病与内科病七情证候辨析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精神病及内科病患者在临床七情证候表现上的差异性,我们观察了不同疾病的患者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证候的客观表现,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调查对象1.1.1精神病组本资料共94例.精神病患者均为某医院精神科1997年1月~1998年6月的住院病人.其中男性63人,女性31人;年龄17~75岁,平均年龄范围40.53岁±17.61岁:神经症[2]患者42例(包括神经性抑郁症20人,焦虑症8人,神经衰弱8人,恐怖症4人,多疑症2人),精神分裂症患者8例,情感性精神障碍25例,反应性精神病6例,老年性精神病3例,感染性精神病、外伤后精神病、产后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症状性精神病各2例;干部20人,农民27人,工人16人,退休10人,个体8人,教师6人,学生3人,待业4人.

    作者:严石林;严俨;钟思冰;余新中;王东梅;王米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柴胡止血液治疗宫内节育器所致子宫出血的临床研究附:60例病例报告

    目的:观察柴胡止血液与消炎痛等抗前列腺素合成剂对IUD所致子宫异常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柴胡止血液治疗组与消炎痛等对照组对60例IUD所致子宫异常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治愈8例,显效1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临床治愈2例,显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柴胡止血液在减少置器者月经血量及经期时间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减少经期时间上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减少月经血量方面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止血液可能通过调整了前列腺素的含量以及修复子宫内膜的作用、抗炎和抗菌等协同作用,在治疗IUD所致子宫异常出血方面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陈钢;李青;薛红;向永臣;尹蓉莉;孟宪丽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医对肺心病心衰输液治疗的几点认识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在危重病抢救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我们认为,肺心病心衰时静脉输液治疗应按证设施、按需应用,不可滥用.1本病多属水气凌心输液不当加重病情中医认为,肺心病心衰与肺、脾、肾三脏病变有关.由于肺虚则不能通调水道,脾虚则水湿运化失司,肾虚则不能化气行水,肺脾肾三脏之虚均可导致人体水液代谢紊乱,水湿停聚而致水肿、痰饮;饮邪凌心而致心悸、气喘.所以水肿、心悸、气喘是肺心病心衰的主证.故肺心病心衰多属标实本虚之证,其本在肺脾肾三脏之虚,其标在水湿痰饮凌心.故治疗上应以补肾、健脾、宣肺、利水为主.因此,静脉输液应结合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按证设施、按需应用,并且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及速度,否则不但无益于治疗,反而会加重肺脾肾三脏进行水液代谢的负担,致水肿更重,心衰难控.

    作者:张发品;邹元;巫蓉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龙胆泻肝汤合咳血方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30例

    咯血是支气管扩张的临床常见急症,特别是大咯血,乃为内科急重症之一.笔者近年来在我院急症科陈绍宏主任医师的指导下,运用龙胆泻肝汤合咳血方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急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30例,其中住院病人治疗22例,急诊观察治疗8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大者60岁,小者19岁,平均年龄为38岁;病程1~3年者8例,3~5年者10例,5年以上者12例,长达30年.本组中大量咯血(每日咯血量>600mL)8例,中量咯血(每日咯血量在100~500mL)10例,小量咯血(每日咯血量在100 mJ以内)12例.

    作者:赵文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医内外治结合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5例

    股骨头坏死,又称骨骺炎,骨骺无菌性坏死等,是临床中常见的骨科疑难病证之一.其病因复杂,起病慢,病程长,致残率高,临床治疗较为棘手.近几年来,笔者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以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5例,疗效满意,现将临床治疗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共35例,均为1995年10月~1998年10月期间我院的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大64岁,小13岁,平均51.4岁;早期病变者10例,中后期病变者25例;损伤所致者28例,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者5例,不明原因者2例,所有均为单侧病变.

    作者:陈浩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药对124例化疗病人血象的影响

    接受化疗的肿瘤病人,常因骨髓受到抑制,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而被迫停止或减量.本研究着重探讨中药益气养血对化疗病人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的影响.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本资料共124例,均为病理学证实的癌证患者,其中非霍奇金病(NHL)42例,小细胞肺癌(SCLC)2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15例,乳腺癌24例,卵巢癌11例,胃癌12例.患者年龄为18~70岁,男性75例,女性49例.患者均全身情况良好,(KS>70分),末梢血中ANC≥2×109/L,PLT≥100×109/L,肝肾功能正常.未曾接受过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

    作者:李世杰;汤军;姚德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治疗偏头痛50例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其发病与社会因素、内分泌变化、生物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有关.临床大多以麦角胺片、阿斯匹林麦角酰胺片等现代药物治疗,但其药效持续时间较短,疗效不稳定,容易复发,而且不宜长期服用.笔者自1993年以来,开始采用一指掸推法为主配合其他推拿手法治疗偏头痛,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将资料完整者50例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田华张;彭德忠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甘麦大枣汤儿科杂病治验举隅

    甘麦大枣汤出自<金匮要略>,是仲景治疗妇人脏躁病的一首名方,后世医家对其应用多有发挥.笔者研习前贤经验,将之应用于儿科杂病,其效尚可.现不揣浅陋,分述于下.1小儿客忤小儿形体娇嫩,形气未充,气血未定,如骤见生人,突闻异声,目睹怪异之物,容易引起惊吓啼哭,甚或面色变异,惊恐不安,进而影响脾胃以致受纳运化失调,造成吐泻腹痛,夜卧惊惕啼哭,状若惊痫者,称为客忤.余每遇此证,多以甘麦大枣汤加味治之,取甘草、小麦、大枣3味甘缓平和,怡养心脾,少佐酸枣仁、琥珀、茯苓以安神定志,疗效颇佳.

    作者:陈光瑜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盆炎净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

    盆炎净颗粒为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炎的新型纯中药制剂,主要由忍冬藤、鸡血藤、益母草、川芎、狗脊等中药制成,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积、兼以清热化湿的作用,在我科应用1年来,取得良好疗效.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共50例,均为我院1998年1月~1999年1月妇科门诊的患者,均系已婚.其中年龄大者55岁,小者19岁,25~35岁者有34人;病程长者10年,短1月,病程在职2年以内者占64%;病因为手术致病者32例,产后感染、经期不洁及原因不明者18例.1.2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根据1988年颁布的<新药(中药)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炎症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及病例选择.

    作者:卢海燕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西结合治疗浅层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的临床观察

    浅层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其反复发作而导致致盲率呈逐年增高趋势.我院于1998年3月以来,使用石决明散加减配合无环鸟苷眼液结合治疗浅层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共64例(64眼),其中男性37例,女性27例;右眼34例,左眼30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为37.97岁.将病员随机分为A(观察组)、B(对照组)两组,两组病员的性别、眼别比例、平均年龄和病变程度基本一致.

    作者:张娣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穴位注射治疗压力性尿失禁24例

    1996年9月~11997年1月,我们采用穴位药物注射疗法治疗压力性尿失禁24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全部病例均符合1977年国际排尿控制研究会推荐的诊断标准[1].全部病例均为女性;年龄小者40岁,大者78岁,平均年龄54岁;均为经产妇女,多数有多产、难产、阴道手术史.多数病例经长期或间断应用中西药物治疗无效,部分患者接受过针灸治疗.

    作者:张汾生;高建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93例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原因分析

    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死亡率高的三大疾病之一,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内科急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我院1993年1月~1997年10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非手术疗法485例,其中死亡93例,现将死亡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 485例患者中死亡93例,占同期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19%,病例均经CT扫描证实为脑出血.其中男性58例,女性35例;年龄37岁~98岁,平均年龄67岁±0.8岁,60岁以上的占72例,占77.8%.1.2既往史有高血压病史的84例,占90.3%,入院时血压均在20~36/13~24kPa之间;有糖尿病史10例,脑血管病史10例,冠心病史7例,慢性肾功衰及肾盂肾炎病史3例.

    作者:曾祥碧;张声泽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肾性蛋白尿从痰湿论治初探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的一个主要临床特征,也是肾脏疾病的一个难于消除的检验指标.在中医典籍中无蛋白尿的记载,亦无恰当的中医病名与之相对应.因蛋白随小便而大量丢失,造成血浆蛋白低下,出现全身虚肿、面浮气短、乏力等临床表现,故多从“水肿”、“虚劳”、“腰痛”等病中去探讨肾性蛋白尿的病机与治疗.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消除蛋白尿仍是中医治疗肾病的一个难题,因此如何提高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尚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一般认为,蛋白属人体的精微物质,当由脾气所化生,肾气所封藏.究其蛋白从尿中下泄之因,可因脾气虚而不能升清,或因肾气虚而封藏失职,故多主张从补脾补肾论治.但经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补益脾肾之法治疗肾性蛋白尿,疗效不尽如人意.近年来,笔者另辟蹊径,从“痰瘀互结”立论治疗肾性蛋白尿,取得了较好效果.现仅就两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石庆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塞病的临床观察附:30例病例报告

    白塞病又弥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该疾病除累及口、眼、皮肤、关节、神经系统、血管、消化道外,还可出现生殖器溃疡.由于发病人群极少,人们所见案例甚少,极易与当今常见的性病混淆而进行错误地医治.另外,由于目前治疗该病无特异性方法,主要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配合治疗,副作用较大,病人难以长期坚持治疗.为此,笔者在临床中采用在西医常用治疗方法基础上,配合中药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虹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自身牵引悬吊法治疗胸腰椎屈曲型压缩骨折36例

    胸腰椎屈曲型压缩骨折在骨科临床治疗中方法较多,多数病人的治疗效果都较好,但若处理不当,则易遗留胸腰椎后突畸形,并有慢性腰背痛后遗症.我们在1995年~1998年间用自身牵引悬吊法治疗胸腰椎屈曲型压缩骨折36例,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江中潮;吴波;邓友章;薛栋伦;王川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五酯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ALT长期升高的临床观察附:180例病例报告

    临床上,我们利用从中药五味子中提取的木脂素衍生物制成的五酯胶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长期升高患者,疗效满意.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资料共180例,均系1993年5月~1998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病人.其中:住院病人150例,门诊病人30例;男性128例,女性52例;年龄18~56岁,平均36.4岁±11.2岁;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1990年(上海)全国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HBSAg均为阳性且超过半年以上,血清谷丙转氨酶均在100u/L~350u/L且持续3月以上,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纳差,腹胀或肝区疼痛等.将观察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五酯胶囊组)108例,对照组(甘利欣注射液组)72例.经统计学检验,两组在病情、病程、性别、年龄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作者:吴新娟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高脂蛋白血症的中医分型论治

    笔者根据高脂蛋白血症的不同临床表现,将其分为以下4型论治.1痰浊型主症:形体肥胖,胸闷憋气,心前区隐痛,头重如裹,肢麻沉重,眩晕,舌苔滑腻,脉弦滑.治疗方法:豁痰宽胸,通阳活血.选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失笑散加减.药物:栝萎、薤白、半夏、生蒲黄、五灵脂、丹参、生山楂、泽泻.加减:口渴烦躁,口干口臭,舌苔厚黄腻,脉弦滑数者,加黄芩、黄连、龙胆草、栀子;脘腹胀闷,纳差恶心,苔白腻,脉滑者加藿香、佩兰、莱菔子、陈皮、木香等.

    作者:吴葆良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利尿合剂治疗产后尿潴留临床观察附:120例病例报告

    尿潴留为产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对患者生理及心理均有不良影响.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我们发现产妇发生尿潴留往往与气血不足,膀胱气化不行有关.为此,我们拟定了益气助化、温化膀胱之气为主要治疗大法的“利尿合剂”,将之应用于临床,并与西医疗法进行比较,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资料共120例,均为1991年1月~1999年1月我院妇产科住院的产妇,凡产后4 h以上,小便点滴不出或淋漓不畅,且经条件反射引尿、热敷下腹部、按摩下腹部等物理方法治疗无效者,均为观察对象.将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利尿合治疗组)及对照组(新斯的明治疗组),每组60例,其基本情况见表1.

    作者:林华;柴乐易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药更名为天然药物质疑

    今年9月6日,上海<文汇报>以<开拓弘扬祖国医药文化的全新空间>为题,报道了近日在上海召开的“中药材GPA管理座谈会”上,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周荣汉先生的一段话:少则二年三年,多则四年五年,中药这个古老的词汇将被天然药物所取代.”并称:“这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这篇报道立刻引起了相当的注意,国内多家媒体相继转载播出,在中医药学术界出现了一阵骚动.

    作者:王大淳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中药更名值得商榷

    据报载:“中药”将在近几年内更名为“天然药物”.又说,“‘中药'这个古老的词汇将被‘天然药物'所取代”.还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医药真正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对此,笔者不能完全赞同.首先,将中药更名为天然药物,或者以“天然药物”一词取代“中药”的称谓,是很不妥当的.一种事物的命名或更名都应以实际需要来决定,并受客观实际的检验.我国清代以前,防治疾病的物质本来只称作“药”,作药用的材料大多是植物、动物及矿物.汉、唐以来,直到至明、清,我国药学(本草)都不断引进了来自国外的药物(外来药).但由于有关外来药物的来源和知识与我国药学并无本质的不同,故无不被我国药学所消化与吸收.我国的药物也不断传播到海外.大约在19世纪中期,日益成熟的西方医药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逐渐传人我国,才开始改变了我国的医药现状.西方医药和我国固有的医药并存的局面,迫使我国医药工作者界定自己的医药.

    作者:刘继林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古典诗词散曲中的祖国医药学内容研究

    诗歌在祖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境开阔,气魄宏伟,令人赞叹不已.数千年来,成千上万的诗人,不但赞美祖国山川秀美,追求光明,鞭挞黑暗,而且也把自己对疾病的感受与治疗的心得写进了诗篇.也就是说,在古代诗歌中蕴藏着大量的关于医药学的知识.然而研究诗歌的学者,对这类题材无暇顾及,而医学研究者也几乎未触及这个领域,因此关于古典诗词散曲中的医药学内容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空白.所以挖掘和整理古代诗歌中的医学内容,不但可以推动诗歌的深入研究,而且亦可为祖国医药学增加一笔宝贵的财富.以下拟从三个方面阐述古典诗词散曲中的医学内容(养生学除外).

    作者:张英强;谢克庆;廖品清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喉科专书考评

    喉科专书保存了重要的喉科治疗理论和经验,但数量众多,情况复杂,优劣难分,为后学阅读和使用这些文献带来诸多不便,为了更好地利用此类图书,笔者就目力所及,将喉科专书的概况、特点以及部分要籍进行必要的考评疏理,从喉科专书的产生、喉科专书的发展、喉科专书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并例举了部分同书异名的喉科专书.

    作者:李继明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方剂讨论式课堂教学原则与方法研究

    为培养提高学生素质能力,探讨了方剂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原则与方法.首先指出,讨论式教学的原则有三:一,设计与讨论问题必须遵循教学大纲,突出教材重点.二,讨论过程必须始终贯穿教师的主导作用.三,讨论的方式方法必须利于学生能力的调动和展开.并从治法、方剂、病案、比较、习题等方面分析论述了讨论式教学的具体方法.

    作者:周训伦 刊期: 1999年第04期

  • 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天然药物

    报道了当前作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天然药物88种,其中绝大多数属于治疗药物,极少数属于保健药物.除个别品种外,他们在医药市场上均有销售.同时介绍了什么是天然药物以及他们稳定可靠的医疗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意义.

    作者:贾敏如;邓强 刊期: 199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