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四川大学
  • 国际刊号:1672-173X
  • 国内刊号:51-1644/R
  • 影响因子:0.96
  • 创刊:1959
  • 周期:
  • 发行:
  • 语言:中文
  • 邮发:62-7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首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
  • 医药卫生综合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杂志   1999年2期文献
  • 地塞米松、爱氟龙及拂炎眼液对PRK术后眼压的影响

    为探讨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术后分别使用0.1%地塞米松、爱氟龙及拂炎三种不同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性眼液1~3个月对眼压的影响,作者总结和分析了共546只眼的随访资料.结果显示上述三种眼液引起眼压升高的比例不同,地塞米松组为36%,爱氟龙组为12.4%,拂炎组31.9%.眼压升高早可发生在用药后2周,但大多数在1月左右.有11例双眼眼压升高的病例出现自觉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眼球胀痛、虹视等.其它病例没有任何自觉症状.在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和抗青光眼治疗3~7天后,眼压得到控制.作者认为,在PRK术后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眼液2周以后就应进行眼科检查,以防治皮质类固醇激素性高眼压.

    作者:邓应平;王琳;刘春玲;蔡如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体外释药规律研究

    作者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了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冻干针剂体外释药规律,并用6种数学模型对释药过程进行拟合,以残差平方和、拟合度、AIC等参数为指标,评价了各数学模型的拟合优度.结果表明双指数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毫微粒中柔红霉素的释药规律.

    作者:彭应旭;廖工铁;张志荣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中国内江猪的氟烷基因型

    为了给医学实验用猪的选育工作提供相关资料,作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限制性内切酶(PCR-RFLP)技术对25头中国内江猪的氟烷基因型进行了检测,结果25头内江猪氟烷基因型均为阴性纯合子.从而提示中国内江猪有可能成为医学实验动物及猪→人异种移植的选育猪种之一;PCR-RFLP法是鉴别猪氟烷基因型的可靠又简便的方法.

    作者:陈蕴颖;步宏;李幼平;刘戟;李胜富;何秋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一种钩端螺旋体DNA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研究

    为了研究赖型钩体内鞭毛蛋白基因在动物体内的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采用PCR扩增内鞭毛蛋白编码基因,以表达质粒VR1012为载体,构建了含有钩体的内鞭毛基因的重组质粒.在新西兰大白兔四头肌内注射该重组质粒DNA 500μg/只,重复3次,每次间隔3周,于每次注射前和末次注射后3周,检测血清抗赖型钩体抗体效价.结果显示:在第1次加强免疫注射后3周,试验组血清抗体效价显著增高.豚鼠免疫保护试验表明,该DNA重组质粒有明显免疫保护作用,在无佐剂条件下试验组存活率为90%(9/10只).本研究为钩体核酸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游自立;戴保民;陈庄;阎和平;方之茂;李胜富;刘家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为探讨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的关系,作者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及流式细胞仪,观察了29例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凋亡现象,并应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了bcl-2蛋白和Fas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①SLE患者PBL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类风湿关节炎组(P<0.001),经48小时培养后PBL凋亡率更高,可达33.44%;②PBL凋亡率与疾病活动程度呈正相关(r=0.86,P<0.001);③并发狼疮肾炎(LN)者,其PBL凋亡率较无LN者高;④培养前后,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bcl-2蛋白及Fas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为P<0.01,P<0.001).因此,PBL凋亡率的变化可能作为评估SLE患者病情的一种指标.

    作者:谢敏;王曾礼;刘小菁;强欧;刘刚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腺苷对犬急性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为探讨腺苷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中扩血管作用的量效关系,采用静脉匀速滴注腺苷的方法观察8只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犬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腺苷能明显降低模型犬的体、肺循环压力及体、肺循环阻力,且与剂量呈直线负相关(r=-0.970~-0.994,P<0.05).腺苷剂量在100~200μg/(kg*min)时,肺循环收缩压及阻力的降低百分比(-11.0%±4.2%~-27.7±14.8%、-18.8%±8.05% ~ -29.8%±14.46%)明显高于体循环收缩压及阻力(-2.6%±7.4%~-14.9%±7.0%、-10.2%±6.86%~-21.1%±9.53%).腺苷剂量≥300μg/(kg*min)时心输出量、心搏指数有显著性增加.结论:腺苷具有佳选择性肺循环扩血管作用的剂量范围在100~200μg/(kg*min),是目前较理想的替代妥拉苏林的一种药物.

    作者:刘瀚;周同甫;唐雯;华益民;廖克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原发性高血压病细动脉改变及主要脏器的病理形态变化-45例尸检材料分析

    对4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尸检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重点观察了全身细动脉的改变,将直径<100 μm者称远端细动脉,而100~300 μm者称为近端细动脉.结果:所观察到的病变可分为:管壁血浆蛋白浸润及透明变性两类,后者又视其严重程度分为Ⅰ、Ⅱ、Ⅲ级.并有如下发现:①身体不同区域的细动脉处于不同改变程期;②远端细动脉改变在先,近端细动脉改变在后,而脑近端细动脉先发生扩张,相继才发生透明变性;③腹腔内各器官细动脉改变发生较早,尤以肾早,而脑改变较迟,心、肺细动脉改变很轻或无改变;④同一器官不同部位细动脉的改变先后不一;⑤不同器官细动脉硬化构成的后果不一样.作者并探讨了原发性高血压病细动脉硬化的机理.

    作者:陈代云;任安文;杭振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肠瘤-癌序列中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基因表达的生物学意义

    为探讨细胞凋亡状态及其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水平与人大肠癌演进的关系,作者分别采用FCM检测短期原代培养的人大肠粘膜、腺瘤及癌细胞不同时相凋亡频率;TUNEL技术检测25例腺瘤和77例腺癌组织中原位凋亡指数(AI);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原位增殖指数(KI)及bcl-2、bax、waf1及p53基因表达.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癌细胞生长期凋亡频率明显低于粘膜细胞;体内瘤-癌组织中AI与KI相平衡;高分化和早期癌中bcl-2呈高表达,癌前腺瘤、癌栓及远处转移病例中AI/KI增高并与bax阳性表达和wafl缺失表达有一定联系,p53突变与高增殖水平有关.从而提示凋亡易感性改变可能在结直肠肿瘤形成早期起着重要作用;AI可能是一个反映增殖活性的指标;Bcl家族基因与大肠癌细胞自发性凋亡及生物学行为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立;严律南;魏于全;刘占培;王忠;雷松;黄光琦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肝细胞癌组织中丙肝病毒抗原及HBsAg的免疫组化检测

    为了解丙肝病毒(HCV)感染与我国肝细胞癌(HCC)之间的关系,以及HCV抗原成分(HCAg的)在HCC组织中的分布状况,应用鼠抗HCV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HCC组织中HCAg的表达,同时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40例HCC标本组织中HCAg、HBsAg检出率分别为17.5%(7/40)和70%(28/40),其中单一HCAg阳性者仅1例,HCAg和HBsAg同时存在的检出率为15%(6/40).镜下见HCAg呈细颗粒状分布于细胞胞浆,HCAg阳性细胞以局灶型分布为主.提示我国部分肝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确实存在HCV,HCV感染可能是除乙肝病毒以外,导致我国HCC发生的另一相关因素.

    作者:周凤;赵连三;刘聪;雷学忠;周思亮;王锦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精氨酸对大鼠深Ⅱ度烧伤的治疗作用

    为研究精氨酸对烧伤的治疗作用,将精氨酸用于20%TBSA深Ⅱ度烧伤大鼠的随机对照实验,伤后定时进行创面愈合情况、细胞免疫水平及氮平衡的各项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创面愈合情况好于对照组,细胞免疫水平的恢复比对照组快,并取得了正氮平衡.由此提示:大鼠烧伤后补充外源性精氨酸可产生促进创面愈合,减轻伤后免疫抑制及增进蛋白质合成的有益效果.

    作者:岑瑛;罗旭松;任林森;刘晓雪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用穿梭质粒pWB1研究黄曲霉素B1,苯并(α)芘在人FL细胞中的诱变性

    作者以β-萘黄酮诱导FL细胞表达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利用穿梭质粒pWB1研究了黄曲霉B1和苯并(α)芘在人新生儿羊膜上皮FL细胞中的诱变作用.结果:均以比自发突变频率(7.61×10-6)高两个数量级(10-4)的频率,检出了黄曲霉B1和苯并(α)芘诱发的SupF基因突变子,其中黄曲霉素B1表现了明显的剂量效应,从而为穿梭质粒pWB1结合β-萘黄酮诱导FL细胞表达细胞色素P450同工酶系在FL细胞内检测间接致癌物的可行性提供了证据.

    作者:蒋();齐晶;傅继梁;黎怀星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腹部外科急症患者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为了解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向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展过程,探索MODS的防治策略,作者回顾性研究了1374例腹部外科急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腹部外科急症患者入院时SIRS的发生率是35.2%,其后MODS发生率是6.4%,病死率是4.8%.经治疗(包括手术和保守治疗)48小时后,仍伴有SIRS的病例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33/100)发展为MODS.该1374例患者中,40例发生MODS(2.9%),死亡27例(67.5%).作者认为,早期诊断SIRS,特别是注意分析治疗48小时后仍伴有SIRS患者的原因,积极调控机体炎症反应,是改善腹部外科急症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文天夫;雷静;李缨来;李立;严律南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比时间常数和F-V曲线形状在评价吸烟者小气道功能中的意义

    为评价比时间常数(Sτ)和F-V曲线形状在检查吸烟者小气道功能中的意义,对116例被动和轻、重度主动吸烟者进行了常规肺通气功能、Sτ和F-V曲线形状的研究.常规肺通气功能和F-V曲线形状用常规法测定.Sτ用公式Sτ=()计算.结果表明:凸型F-V曲线分布随吸烟程度加重而上升,()、()则下降及Sτ50、Sτ25延长在凸型与重度吸烟组一致.Sτ50、Sτ25延长的范围在凸型与重度吸烟组都是预计值的120%~130%,表明小气道功能有轻度障碍.与以前所测COPD患者比较,其Sτ75、Sτ50、Sτ25延长均加剧,表明大小气道都遭累及.故凸型、Sτ50和Sτ25延长、()和()下降都是检查小气道功能的敏感指标.可推荐临床应用参考.

    作者:黄桂芳;黄进军;王鉴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乳糖化和半乳糖基人生长激素的肝靶向性比较研究

    为比较乳糖化人生长激素(hGH-L)和半乳糖基人生长激素(hGH-Gal)的肝靶向性,获得较理想的受体介导肝靶向促生长介素(SOM),以提高人生长激素(hGH)治疗侏儒症的效果.作者合成了hGH-L和hGH-Gal,并以131I或125I标记hGH-L、hGH-Gal和hGH,进行小鼠体内分布实验和家兔显像实验对比研究,以及131I-hGH-L、131I-hGH-Gal鸡显像和家兔体内竞争结合实验.结果: hGH-L和hGH-Gal均具有明显的趋肝性,肝大摄取率分别为68.83%~74.65%和68.16% ~74%,均约为hGH的2倍,与肝脏的结合均具有受体介导结合特性.但hGH-L的合成较hGH-Gal更为简单,而且反应条件温和,原料便宜得多.由此提示hGH-L较hGH-Gal更可能成为受体介导肝靶向促SOM分泌以治疗侏儒症的新药.

    作者:李云春;管昌田;张辉敏;李林;杨晓川;陈泽莲;李铜铃;庞其捷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正常宫颈和宫颈鳞癌组织中的微血管的定量研究

    为探讨微血管在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鳞癌中的状况,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80例宫颈鳞癌和15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微血管数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①正常宫颈组织中微血管数明显低于宫颈鳞癌;②微血管数与宫颈鳞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在200倍显微镜视野下:Ⅰb期为14.51±6.51根,Ⅱ期为19.84±4.73根,Ⅲ期为32.26±6.82根),与外生型肿瘤的菜花直径大小有关(在200倍显微镜视野下:直径≤4 cm,MVC=18.08±7.56根;直径>4 cm,MVC=23.91±8.05根),与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LPG+,MVC=24.13±9.83根;LPG-,MVC=18.54±5.99根),均P<0.05,且在200倍显微镜下每增加5根血管,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机会将增加1.61倍,而与组织学分级无关.结果提示:微血管计数能够反映宫颈癌的恶性潜能,是观察宫颈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尹如铁;彭芝兰;姚远;曹泽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人类乳腺癌细胞抗药性和突变率差异的研究

    为研究人类乳腺癌细胞抗药性和突变率的差异及产生机理,作者检测了同来源于MDA-MB-435的人类乳腺癌细胞L-2和Br-1的突变率和对药物PALA的敏感性,并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两细胞株经PALA处理后细胞周期分布的变化,用DNA碎片法研究细胞凋亡,及用Western Blot测定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L-2和Br-1细胞的突变率和对PALA的敏感性存在巨大差异;经PALA处理后,两细胞株皆表现出细胞周期滞留在S期,但L-2细胞开始出现细胞凋亡而Br-1细胞仍能存活.在去除培养液中的PALA后,Br-1细胞能恢复正常细胞周期和生长,而L-2细胞则一直停留在S期并继续细胞凋亡;在PALA处理两细胞的过程中都未检测到P53蛋白表达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一种非p53依赖型的细胞周期S期滞留启动的细胞凋亡机理,是造成L-2和Br-1乳腺癌细胞抗药性和突变率差异的原因.

    作者:尹海林;Subrata Sen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对母儿的危害分析

    为探讨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ICP)对母儿的影响,对1989~1996年在我院住院分娩的471例ICP患者的症状、肝功及妊娠结局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搔痒出现孕周平均32.4±4.7周(12~40周);早产率16.6%(78例);围产儿死亡率12.7‰(6例);羊水Ⅱ°~Ⅲ°114例(24.2%);分娩方式(自然产=1,阴道助产=2,剖宫产=3)与新生儿Apgar评分呈正相关(r=0.1188,P<0.05);30~33+6周组羊水性状明显比37周组差(0.89±1.11比0.55±0.96,P<0.05);血总胆红素>34μmol/L组羊水性状明显比17.1~34μmol/L组差(0.96±1.11比0.65±1.04,P<0.05);血总胆汁酸>40μmol/L组羊水性状比正常组(≤20μmol/L)差(0.89±1.1比0.33±0.88,P<0.05).由此提示:搔痒出现孕周的提前(30~36+6周)、血总胆红素及总胆汁酸的增加可作为ICP程度划分的指标,适时的剖宫产可以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

    作者:谭世桥;曾蔚越;熊炬;刘关键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温血心停跳液与冷晶体心停跳液对狗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为探讨体外循环(CPB)导致心脏植物神经系统(CAS)损伤的机理,了解温血心停跳液能否防止CPB后心率变异性(HRV)的降低,采用对照方法观察了温血心停跳液与冷晶体心停跳液对狗HRV的影响.结果显示:CPB后温血心停跳液组(WB组)和冷晶体心停跳液组(CC组)的全频谱(TP)、低频(LF)和高频(HF)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且CC组比WB组降低更明显(P<0.05),但LF/HF在组内及组间均无明显变化(P>0.05).CPB后24小时平均心率(MHR)明显增加(P<0.05),且CC组高于WB组(P<0.05).本研究表明:采用温血心停跳液或冷晶体心停跳液的CPB不会干扰CAS平衡,但均能使HRV降低,温血心停跳液不能防止HRV损害.

    作者:肖锡俊;Schuessler RB;Stein P;Rodefeld M;Gandi SK;Gupta S;Boineau JP;Cox JL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超声监测妊娠期子宫颈131例分析

    应用腹部超声及阴道超声对68例孕妇的宫颈进行监测,比较其成功率及准确性.又应用阴道超声对113例正常妊娠不同时期宫颈进行监测了解其变化.结果:阴道超声宫颈显像成功率显著高于腹部超声(分别为100%与83.82%,P<0.005),阴道超声宫颈长度值(30.7158mm)显著短于腹部超声值(35.0526mm),(P<0.001),正常妊娠宫颈长度阴道超声值为:早孕期30.2222mm;中孕期32.2500mm;晚孕期30.0419mm;足月孕未临产者25.8575mm,显著短于早、中、晚孕期.由此表明,阴道超声监测孕期宫颈不仅显像成功率高于腹部超声,且其准确性亦优于腹部超声;正常妊娠孕37周前宫颈长度无明显变化,而足月妊娠后宫颈长度显著缩短.

    作者:余海燕;李维敏;杨太珠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为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用放免法测定了52例CHF患者及28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结果显示: CHF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为1.52±0.76nmol/L, 较对照组 (2.05±0.87nmol/L) 显著降低 (P<0.05), 血清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rT3)为0.89±0.37nmol/L,较对照组(0.62±0.25nmol//L)显著升高(P <0.05),且心衰程度越重,变化越明显;T3与心衰程度呈负相关,rT3与心衰程度正相关.结果提示:血清T3、rT3水平的改变可作为判断CHF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作者:方元;付蔷;严浩英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鼠卵巢颗粒细胞IGF-Ⅰ、TGFβ、Fas-L表达与卵泡闭锁发生的研究

    为研究IGF- Ⅰ,TGFβ和Fas-L在维持卵泡颗粒细胞存活和介导颗粒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探讨卵泡闭锁的局部分子机理,将SD大鼠卵巢石蜡切片,用TUNEL法和PCNA免疫组化法区别闭锁和生长卵泡,用免疫组化法标记这三种因子以及它们的膜受体在卵泡内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腔和有腔生长卵泡内大多数颗粒细胞为PCNA阳性;早期有腔闭锁卵泡有5个以上颗粒细胞被 TUNEL法标记,部分颗粒细胞为PCNA阳性;晚期有腔闭锁卵泡剩余颗粒细胞多数被TUNEL法所标记,但为PCNA阴性.有腔生长卵泡颗粒细胞IGF- Ⅰ、IGF-IR、TGFβ、TGFβR、Fas、Fas-L均为阳性.早晚期有腔闭锁卵泡的颗粒细胞为Fas、TGFβ和TGFβR阳性.结果提示:TUNEL法和PCNA免疫组化联合运用有利于区分闭锁卵泡和生长卵泡.IGF- Ⅰ仅对有腔生长卵泡颗粒细胞有促进增殖和维持存活的作用,其表达的下降和消失为有腔卵泡闭锁的重要诱因.TGFβ、Fas-L和Fas可能介导有腔卵泡颗粒细胞的凋亡,参与闭锁过程,但在有IGF- Ⅰ存在的条件下,其介导作用可能受到抑制.

    作者:李爱冬;羊惠君;王凡;韦纯义;康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快速测定内江猪血清头孢唑啉钠

    报道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技术快速测定内江猪血清头孢唑啉钠(cefazolin sodium, CEZ)的方法.血清用乙腈去除蛋白质,经离心后上清直接进样,毛细管内径75μm,有效长度40cm,在50mmol/L碳酸钠/碳酸氢钠缓冲液(pH10)中,电压20kV分离5分钟,254nm 紫外检测.此方法操作简单,测定迅速,线性范围为5~320μg/ml,日内相对标准偏差为1.7%,日间相对标准偏差为8.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7.9%,低检测限为1.5μg/ml,定量灵敏度为3.6μg/ml.按16mg CEZ/kg对6头成年内江猪作静脉注射,测定结果经药动学软件分析得到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内江猪对CEZ的代谢为二室开放模型,清除率为8.43ml/(kg*min).

    作者:魏启欧;程惊秋;蔡绍晖;彭英;李胜富;李幼平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肺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1水平的变化及卡托普利对其的影响

    为了探讨内皮素(ET)在肺心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卡托普利的治疗作用机理,将36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20例采用常规治疗,16例采用卡托普利加常规治疗,疗程为14天,并以2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浆ET-1水平,并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肺心病患者治疗前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PaO2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PaCO2、pH无明显相关(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ET-1水平明显下降(P<0.01),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卡托普利组治疗后血浆ET-1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提示内皮素在肺心病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卡托普利的治疗作用与其降低ET水平有一定关系.

    作者:陈文彬;程德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α-半乳糖苷酶消除猪血管内皮Galα(1,3)Gal的初步研究

    为了探讨预防异种器官移植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采用α-半乳糖苷酶(α-galactosidase)处理猪股静脉内皮,观察猪血管内皮上的主要异种抗原决定簇α-半乳糖α(1,3)半乳糖[Galα(1,3)Gal]的表达变化及血管内皮形态学改变.结果发现用α-半乳糖苷酶能在30分钟内消除猪血管内皮上的异种抗原Galα(1,3)Gal,被处理的猪血管内皮在1小时内未见形态学的病理改变.提示α-半乳糖苷酶直接处理猪异种组织是可行的,有可能成为防止异种移植后超急排斥反应的新的有效方法.

    作者:文军;罗义刚;沈文律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用顺序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行HLA-A抗原DNA分型

    作者采用顺序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PCR-SSP),建立了汉族人群HLA-A位点DNA分型方法.研究采用PCR-SSP对345例肾移植供受者样本DNA行HLA-A位点基因分型均获得成功.共检出A位点等位基因总数635个,其中纯合子55例,杂合子290例;可准确分辨HLA-A位点等位基因20个,无假阳性和假阴性出现,重复率100%,总耗时5小时.分型结果经标准DNA验证和美国加州大学配型中心双盲验证完全符合.与标准血清学方法比较显示,69份血清学空白位点中16份存在第二个位点,13份血清学分型错误,血清学总误差率9.0%.由此表明,用该研究建立的PCR-SSP方法行HLA-A位点DNA分型,具有高分辨度、高特异性和简捷快速的特点,分型结果较血清学方法更加精确可靠,适合于临床应用.

    作者:谭建明;唐孝达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钙激活钾通道在钙离子致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采用膜片钳单通道记录方法,观察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皮层神经元的钙激活钾通道(KCa)特征及胞内不同游离钙水平对通道开放动力学的调节.结果显示:培养SD大鼠皮层神经元的KCa以大电导活动占优势,胞内游离钙为10-8 mol/L时,通道几乎不开放,在10-6 mol/L时达大激活.由此表明神经元上KCa通道开放概率明显依赖于胞浆中钙离子和膜电位,KCa对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极为敏感.钾通道的开放剂可能有一定的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作者:赖晓晖;朱文梅;袁光固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在猫下丘脑的分布

    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在猫下丘脑的分布.结果显示: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广泛分布于猫下丘脑的室旁核、视交叉上核,背内侧核,穹窿周核,下丘脑前区及下丘脑外侧区等区域.其中两处与大鼠有明显的差异:一是猫视交叉上核内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而大鼠视交叉上核内则为阴性;二是大鼠视上核内一氧化氮合成酶呈强阳性反应,而猫视上核内一氧化氮合成酶阳性神经元仅隐约可见.

    作者:章为;周雪;邹晓菊;廖大清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益气通脉口服液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

    为研究益气通脉口服液防治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采用麻醉犬冠状动脉结扎建立心肌缺血模型,行心外膜电图标测和定量组织学(N-BT染色法)方法,研究消化道给药后对心肌缺血的影响.结果:实验组ST段升高总mV数(Σ-ST)在给药15分钟至90分钟期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ST段升高总点数(Σ-ST),实验组给药后30分钟期间至180分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N-BT染色见10 g(生药)/kg剂量组梗塞区占全心及心室重量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果提示该药能降低心肌梗塞程度和缩小梗塞范围,具有防治急性心肌缺血的作用.

    作者:陈嘉钰;蔡绍晖;李胜涛;冯英菊;谢人明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流时神经元的改变与巨噬细胞应答

    取SD大鼠29只,制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再灌流0.5~48小时时神经元的改变与巨噬细胞应答,并探讨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再灌流3小时内,神经元主要表现为收缩或肿胀;再灌流6小时组,有散在的红神经元及鬼影细胞;再灌流48小时组,缺血半影区有大量的凋亡细胞及凋亡小体.凝集素GSI-B4标记巨噬细胞表明,12小时时出现小胶质细胞活化及来自脑膜的巨噬细胞,24小时时出现脑实质内血单核细胞浸润;48小时时脑内巨噬细胞在缺血半影区大量聚集.上述结果表明:①脑缺血后阻止细胞凋亡和减少脑梗塞体积对脑梗塞患者有极重要的意义;②不可逆的神经元损伤早于小胶质细胞活化,来自脑膜的巨噬细胞早于脑实质血单核细胞浸润.该研究结果也为脑梗塞佳药物治疗时间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资料.

    作者:袁琼兰;李瑞祥;羊惠君;张光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胆囊收缩素酶联免疫测定法的应用

    对已建立的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应用作初步探索.结果显示:相关肽2Ag、3Ag及CCK8之抑制曲线斜率有异,分别为-0.46、-0.17、-0.68;脑组织提取物可被CCK8定量抑制;CCK8不与其他4种八肽抗血清发生反应,表明该法可用于对CCK相关肽进行初步结构分析,亦可用于组织提取物CCK成分鉴定及多肽抗血清筛选,因而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曼玲;何涛;邱明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大鼠大脑皮质胆囊收缩素受体的体外结合分析法研究

    用Bolton-Hunter试剂联结法标记胆囊收缩素(CCK8),得125I-BH-CCK8,其比放射性为3.4TBq/mmol,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6%.取其与自制的大鼠大脑皮质细胞膜进行受体放射分析,发现标记配体与大鼠大脑皮质CCK受体的结合具有温度和时间依赖性,可饱和性,可逆性及特异性.经Scatchard分析获大鼠大脑皮质细胞膜CCK受体Kd值为1.098nmol/L,Bmax为197.5fmol/mg蛋白.

    作者:项鹏;陈曼玲;谭天秩;史育红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示波极谱法测定血清和组织中的亚硝酸盐

    用示波极谱法测定血清和组织匀浆中的亚硝酸盐.取0.10 ml血清或组织匀浆,样液中的NO-2在稀盐酸介质中,与磺胺和盐酸萘乙二胺反应生成偶氮化合物,在氨碱性介质中,该偶氮化合物可产生灵敏的极谱波,波高与NO-2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关系.本法检出限为0.56 μg/L(相应血清浓度和组织含量分别为0.61 μmol/L和0.22 μg/g),相对标准差为6.1%~7.8%.加标回收率为92.0%~108.0%(平均100.6%).本法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和样品不需除蛋白即可直接测定等优点.

    作者:孙成均;刘纪艳;王松;周容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

    将1996年1月获得的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原发肿瘤和转移淋巴结,移植于BALB/c-nu/nu裸小鼠胸部乳垫下,31天后在局部出现肿瘤结节,并逐渐长大,以后进行鼠间传代移植,现已15代,移植成功率100%,肿瘤保持了原先的生物学特性.经医学文献检索证实,该模型在国内属首次建立,为乳腺癌的深入研究建立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模型.

    作者:白绍槐;赵扬冰;张旋波;李宏江;敬静;谢从义;陈国经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儿童结核性脑膜炎CT检查分析

    为探索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CT表现与临床的关系,我们对我院1989~1997年资料较完整的24例结脑患儿的CT扫描影像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惠莲;汪志凌;蒲铁云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829例头位分娩异常产程处理分析

    分娩是一个动态过程,产程观察和产程处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剖宫产率逐年上升,试产机会减少,产程观察和处理日渐不被重视.为探讨产程处理措施,把握试产程度,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829例头位分娩单一产程异常病例,评价头位分娩产程异常的处理方法和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晓东;刘淑芸;熊庆;时青云;刘莉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脑外伤早期脑血管痉挛的TCD与CT检测的临床意义

    脑创伤后常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易引起脑血管痉挛(CVS),而后者是加重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及早诊断CVS,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我们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脑创伤后,早期(5天内)颅内各主要血管的血流速度变化来判断CVS,以探讨脑创伤后CVS与CT所示外伤性SAH的相关性及其对预后判断的意义.

    作者:李建宏;毛伯镛;杨开勇 刊期: 1999年第02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粒-单祖细胞的体外观察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患,存在明显的病态造血.一些学者对MDS造血干细胞体外培养时表现出的异常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MDS患者粒-单祖细胞(CFU-GM)存在体外增殖、分化障碍,表现为CFU-GM的明显减少,并发现MDS的FAB分型与CFU-GM体外生长方式间无固定关系[1,2].现就1987年10月至1995年1月我院血液科诊断的24例MDS的骨髓CFU-GM体外培养的结果进行总结,并探讨其与患者FAB分型及一些血液学指标的关系.

    作者:羊裔明;万纯黔;孟文彤 刊期: 1999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