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SCD核心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1-7089
  • 国内刊号:61-1197/R
  • 影响因子:0.66
  • 创刊:1989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17
  • 全年订价:52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万方收录(中),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CA 化学文摘(美),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皮肤病与性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4年11期文献
  • 高频治疗仪治疗睑黄瘤48例疗效观察

    1997年1月~2002年1月,笔者利用高频治疗仪治疗睑黄瘤48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其中男5例,女43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病程1~8年,共106个睑黄瘤,瘤体直径0.2~1cm不等.

    作者:贺瑞振;肖影辉;辛艳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姐妹同患先天性皮肤缺损2例

    1 临床资料例1,患儿女,30天.因双下肢皮肤缺损30天,于2004年2月8日就诊.为第二胎,顺产.出生后即可见双下肢皮肤大部分缺损,皮损呈不规则长条形,累及胫前、踝关节及足背.在家自敷草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大部分皮损已愈合.因踝关节处皮肤缺损延迟愈合就诊.儿科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下肢胫前及足背见条状淡红色凹陷皮肤,左右足背近踝关节处各有一环形边界清楚的皮损,皮损长约3~4 cm,宽约0.5 cm,上敷褐黄色草药粉,清除药后露出红色粗糙肉芽创面,略高于周围皮肤,有少量渗液,触痛.患儿父母拒绝做病理检查.因经济问题回家治疗,后失访.

    作者:王秋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白色萎缩2例

    1 临床资料 例1女,34岁.1年前双下肢出现皮疹,皮疹初发时发红,随后破溃,结痂,自觉疼痛,脱落后形成萎缩性瘢痕,不痒.逐渐增多,变为褐色.夏季加重,其余时间缓解.患者自幼手足多汗.既往史无特殊.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小腿下1/2散在数处褐色斑片,形状不规则,部分中心可见白色萎缩(图1).上肢,足背足跖可见青紫色树枝状斑纹,斑纹间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壁可能纤维蛋白样沉积,并可见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及核尘.诊断为:白色萎缩.给予雷公腾多甙60 mg/d,目前正在随访中.

    作者:齐焕英;金江;孙袆山;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外用儿茶配合内治治疗男性生殖器固定型药疹45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5例男性患者,年龄28~65岁,平均37岁,病程3~7天.因口服磺胺、或痢特灵、或感冒通、或去痛片3~7天后,龟头、阴茎肿胀,破溃,痒痛不适.其中43例龟头或冠状沟处见一处或数处钱币大小糜烂面,18例伴阴茎不同程度的水肿(3例伴包皮嵌顿);2例阴茎与阴囊交界处见糜烂.有5例糜烂处伴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7例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升高,其余患者血常规正常.

    作者:吴燕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早期先天性梅毒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40天.因双下肢活动障碍10余天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史无异常.新生儿期无黄疸、皮疹.病后无发热、咳嗽、呕吐、抽搐,吮奶、二便正常.母孕期无异常,无死胎、小产史.体检:T 36.0℃,神清,精神差,面色、口唇苍白,全身皮肤及巩膜稍黄染,未见皮疹、溃疡.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作者:黄展智;韦立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儿童带状疱疹伴尿潴留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6岁.以左侧腰腹部、臀部起疱疹,疼痛1周伴尿潴留1天就诊.患儿于1周前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左侧腰腹部疼痛不适,呈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局部有簇状的丘疹、丘疱疹、水疱,未行治疗.后皮疹逐渐增多,疼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针刺样痛阵发性加重,影响休息、睡眠.近 1天来未小便,自觉下腹部胀痛不适,且逐渐加重.体检: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下腹部膨隆、压痛明显.左侧腰腹部、臀部见不规则带状排列簇集的粟粒至绿豆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基底皮肤潮红,自觉疼痛明显.立即给予导尿,排出尿液约400 ml;静滴无环鸟苷0.2 g,1次/d,疗程1周;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10 ml,3次/d,疗程 1周;局部外涂炉甘石洗剂,3~5次/d,疗程5天.皮疹于第5天时消退,疼痛1周后消失.未再出现尿潴留.

    作者:张成勤;张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大静封治疗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疗效观察

    2000年11月~2002年6月,笔者用大静封治疗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62例,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62例均来自门诊,其中慢性湿疹20例,神经性皮炎16例,银屑病12例,痒疹14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28~68岁,平均48岁;病期1~18年,平均9.5年.

    作者:尚静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三联疗法治疗尿道尖锐湿疣5例

    1 临床资料 5例男性患者来自本科2002年1~12月门诊,年龄19~35岁,病程1~6个月.菜花状赘生物3例、丝状赘生物1例,乳头状赘生物1例.

    作者:周代康;李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手部湿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双手虎口、手背多处糜烂、浸渍伴瘙痒反复发作4~5年,加重1年就诊.5年前无明显原因双手经常瘙痒,以接触洗衣粉或洗洁净后明显,逐渐糜烂、浸渍、皮肤变厚,在本市各大医院多次求治,无明显疗效.

    作者:王雅娟;王志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三色白癜风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颈前白斑6年.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颈前有一绿豆大白斑,未经诊疗,渐扩大.2年来,左锁骨区、腹部、左大腿内侧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白斑,无明显自觉症状,即来本科就诊.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刘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压力性紫癜31例临床分析

    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本科诊治31例压力性紫癜患者,就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沈俊萍;鲁楠;史义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带状疱疹并发肠梗阻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右侧胸腹背部疱疹、疼痛5天伴腹胀、呕吐2天.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检:T 37.3℃,精神萎靡,痛苦面容.皮肤科情况:右侧胸腹背部大片密集疱疹,部分融合,周边红晕呈群集性带状分布,部分已破溃,浆液样渗出,基底鲜红.实验室检查:血WBC 6.86×109/L,N 0.6,L 0.38.诊断为:带状疱疹.留观,予静滴无坏鸟苷,口服强的松、消炎痛、多虑平,并肌注维生素B1和B12.留观期间,患者持续腹胀、腹痛,时有阵发性绞痛,呕吐.进一步检查发现:腹部压痛伴轻度反跳痛,有气过水声,腹部X线平片示:右上腹及左上腹肠管胀气,左上腹见数个气液平面,诊断:带状疱疹并发肠梗阻1例.

    作者:包英;乔旭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头部多发寻常疣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头部反复起赘生物3年.3年前无明显诱因在头部出现数十枚芝麻粒至米粒大小赘生物,无痒痛感,梳头时偶有出血.既往无肝炎、结核等慢性系统性疾病史,有头部脂溢性皮炎病史10余年.体检:一般情况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许向前;赵红梅;周辉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掌跖脓疱病转化为连续性肢端皮炎1例

    患者男,56岁.双手足反复起小脓疱30年,泛发全身伴发热5天.前10年脓疱主要局限于掌跖区,诊断考虑为掌跖脓疱病;其后皮损逐渐转移至指趾端及甲周,近5天来泛发全身,诊断:泛发型连续性肢端皮炎.

    作者:吴剑波;钱革;吴黎明;常宝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

    报告1例全身泛发皮疹的淋巴瘤样丘疹病.本例临床上类似恶性淋巴瘤的表现,但组织学上符合淋巴瘤样丘疹病的诊断,治疗上采用维甲酸联合PUVA有一定效果.

    作者:归冰;李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泛发性神经性皮炎继发鳞状细胞癌1例

    患者男,7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四肢皮肤瘙痒,半年后双小腿及双肘皮肤粗糙,出现肥厚性斑块,瘙痒剧烈.3个月前左膝斑块处出现一增生性肿物.皮肤科情况:四肢伸侧泛发大小不等的肥厚性斑块.左膝约3cm大小肿物.左膝肿物组织病理符合鳞状细胞癌.

    作者:崔炳南;晋红中;方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脑型着色真菌病1例

    目的报告1例脑型着色真菌病.患者男,36岁,农民.18年前起左手背、左背、右腰、右臀部、大腿部相继出现结节、斑块,时有破溃,结痂,愈后遗留疤痕.颈、腋部、左、右鼠蹊部、颈部及腋下相继出现花生仁至核桃大肿物.阴囊、右下肢橡皮肿.曾有抽搐史.皮肤、淋巴结病理示巨细胞内可见圆形及卵圆形棕黑色孢子;真菌培养鉴定为紧密着色菌.头颅部MRI,CT检查有不规则片状异常信号影,诊断为脑型着色真菌病.抗真菌治疗病情有好转.

    作者:张家确;刘茁;施秀明;吕华;肖鹏;纪明开;陈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复曲膏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自制复曲膏治疗异位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一组外用复曲膏,治疗二组外用复曲膏联合肌注斯奇康注射液,对照组用复方康纳乐霜,共治疗3周.结果复曲膏治疗两组痊愈率分别为43.33%和61.54%,有效率分别为80%和92.3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二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治疗一组(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复曲膏治疗异位性皮炎疗效确切,尤其与斯奇康注射液联合应用疗效更好.

    作者:曾同祥;李华荣;赵复炎;高逢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青春痤疮片治疗寻常痤疮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青春痤疮片与甘草锌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分为两组,试验组60例,服用青春痤疮片,对照组50例,服用甘草锌.两组共治疗12周.结果试验组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为72.00%(P<0.05).结论青春痤疮片治疗寻常痤疮疗效优于甘草锌.

    作者:李烜;白美蓉;张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竹黄颗粒剂Ⅱ号对寻常性银屑病皮损MMP-2TIMP-2的影响

    目的探讨竹黄颗粒剂II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患者口服竹黄颗粒剂II号前、后皮损中MMP-2和TIMP-2阳性强度,并与银屑灵冲剂组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皮损MMP-2和TIMP-2阳性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1);且竹黄组优于银屑组(P<0.05).结论竹黄颗粒剂II号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有效复方,显著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MMP-2和TIMP-2的阳性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向亚平;陈晋广;杨志波;欧阳恒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尿液中bFGF的检测及意义

    目的探讨尿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以鉴别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对血管瘤进行分期.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9例增生期血管瘤、24例消退期血管瘤、12例血管畸形患儿和10例对照婴幼儿尿液中bFGF浓度.结果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尿液中bFGF浓度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与对照组之间尿液中bFGF浓度的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用ELISA法测定尿液中bFGF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划分血管瘤分期及监测治疗效果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王康敏;王原;强雷;张宪生;李鹏;王香玲;王小莉;李恭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1例DEB的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检测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1例DEB患者及其家属成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患者存在COL7A1上第6240位鸟嘌呤G被腺嘌呤A代替(G→A),使得2043位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G2043R),其父母、妹妹及健康人未见此突变.结论 COL7A1基因的G2043R突变可能是引起本例临床表现的原因,且是一个de novo突变.

    作者:邓伟平;陆春;朱国兴;顾有守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SAg作用的银屑病T细胞对表皮c-myc bcl-2及P53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链球菌超抗原与银屑病的关系,揭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特殊活性.方法将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及链球菌超抗原(SAg)刺激的银屑病和正常人T细胞分别与皮肤组织共同培养,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T细胞对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的影响.结果正常人皮肤、银屑病患者未受累皮肤受银屑病患者T细胞作用后,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与正常人T细胞作用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受SAg刺激的银屑病患者T细胞对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的影响与未受SAg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SAg非特异性活化的正常人T细胞对表皮c-myc,bcl-2 及P53蛋白不能产生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银屑病患者T细胞在外周血已处于活化状态,其活性与链球菌超抗原多克隆激活的正常人T细胞在功能上有本质区别,这一特殊的活性,可能在诱导表皮动力学紊乱及银屑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新华;康玉英;张开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变化

    目的研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2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A组)、12例二期梅毒患者(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结果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 两组血清IL-12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A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12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1). 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P<0.01). 结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存在较二期梅毒患者更显著细胞免疫低下现象.

    作者:陶小华;杨日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青蒿琥酯外用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外用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鼠尾鳞片表皮-鼠阴道上皮实验模型,观察青蒿琥酯溶液外用对鼠尾鳞片及阴道上皮细胞分裂的影响.结果 1.5%青蒿琥酯溶液与乐肤液一样,具有显著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表皮颗粒层生成的作用.结论提示1.5%青蒿琥酯溶液外用可能可以治疗银屑病.

    作者:金慧玲;余其斌;高玉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恶性黑素瘤Survivin和C-erbB-2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恶性黑素瘤的Survivin和C-erbB-2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恶性黑素瘤、61例瘤旁组织、22例黑色素细胞痣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和C-erbB-2蛋白.结果恶性黑素瘤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为59.7%,明显高于瘤旁组织3.3%,黑色素细胞痣4.5%和正常皮肤组织0%(P均<0.01).Survivin阳性与转移状况和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恶性黑素瘤无转移组和Ⅰ级分别明显低于转移组和Ⅱ,Ⅲ,Ⅳ级(P均<0.05).恶性黑素瘤C-erbB-2蛋白阳性率为68.1%,明显高于瘤旁组织8.3%,黑色素细胞痣5.6%和正常皮肤组织2.8%(P均<0.01),C-erbB-2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Survivin在C-erbB-2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69.4%和39.1%,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urvivin和C-erbB-2蛋白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水平上调,提示两者对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恶性黑素瘤中Survivin蛋白水平与肿瘤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Survivin可能为临床判断恶性黑素瘤转移和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马惠红;彭子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在正常皮肤黑素细胞痣和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检测

    目的检测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 和 hMSH2蛋白在正常皮肤、黑素细胞痣和皮肤恶性黑素瘤(CMM)中的水平,探讨其在皮肤黑素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30例黑素细胞痣和57例原发性CMM中hMLH1 和 hMSH2蛋白的水平.结果①正常皮肤的表皮、皮肤附属器和黑素细胞痣的细胞核中,hMLH1 和 hMSH2蛋白强阳性,这两种蛋白在正常皮肤和黑素细胞痣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在57例CMM中,hMLH1蛋白阳性35例(61.40%),hMSH2蛋白阳性32例(56.14%),这两种错配修复蛋白在CMM中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显著低于其在正常皮肤和黑素细胞痣中的水平(P均<0.005);③在CMM中,随Clark分级升高,hMLH1 和 hMSH2蛋白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逐渐降低.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在维护正常皮肤和皮肤附属器细胞基因组稳定性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异常可能参与了CMM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作者:李慎秋;张春梅;熊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角化棘皮瘤皮损CD4 CD8和细胞凋亡的检测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 皮损中T淋巴细胞与细胞凋亡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皮损部位CD4,CD8,CD56,S-100蛋白;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 原位检测28例角化棘皮瘤皮损中凋亡细胞. 结果 28例KA中,CD4,CD8,CD56,S-100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5.71%,92.86%,82.14%和67.86%.CD4阳性率低于CD8,但无显著性差异(t = 1.54, P>0.05).46.43%KA(13/28)瘤中心出现凋亡细胞.KA凋亡率(21.89%)与CD8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r = 0.904, P<0.001).结论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KA的自行消退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冰梅;尤海燕;贾艳辉;李晓捷;尤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卤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外用0.05%卤米松乳膏和去炎松尿素霜.结果 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及起效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疗效好,副作用小.

    作者:王翔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卤米松乳膏治疗疥疮结节35例

    目的了解卤米松乳膏治疗疥疮结节的临床疗效.方法卤米松乳膏治疗组35例,液氮冷冻对照组30例,均用10%硫磺霜治疗疥疮的同时,对其外阴部的疥疮结节分别给予0.05%卤米松乳膏外涂或进行液氮冷冻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有效率77.6%,对照组为76.4%,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应用10%硫磺乳膏治疗疥疮的同时,卤米松乳膏外涂可作为治疗疥疮结节的方法之一.

    作者:杨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联合治疗重度集簇性痤疮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联合治疗重度集簇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口服维胺脂、红霉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每周1次.两组患者均交替外用复方雷硫洗剂、迪维霜各1次/d.结果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联合疗法可作为治疗重度集簇性痤疮的方法之一.

    作者:黄剑清;江爱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STD患者阴道加德纳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状况

    目的了解STD患者阴道加德纳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状况.方法收集2003年10月~2004年6月无锡地区682例STD患者的生殖道拭子标本进行阴道加德纳菌(GV)、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肺炎支原体(MP)、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检测,女性同时检测念珠菌和滴虫.结果男性STD患者GV阳性率为8.1%,居NG(37.3%),UU(22.7%)之后列第3位;女性GV为28.3%,居念珠菌(42.6%),UU(38.6%)之后也列第3位.结论 STD患者GV阳性率较高,在检出的病原菌中居第3位,对STD患者应注重GV的检测及治疗.

    作者:李琴;谢平;徐卓群;徐汇义;朱蕾芳;肖琛月;鲁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乌体林斯预防尖锐湿疣复发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乌体林斯预防尖锐湿疣(CA)复发的疗效.方法 32例CA患者二氧化碳激光术后肌注乌体林斯,并与28例单用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CA患者作对照,随访3个月.结果治疗组复发率(18.8%)明显低于对照组(46.4%)(P<0.05).结论乌体林斯可以降低CA的近期复发率.

    作者:许良杰;陈昌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微波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A组76例单用微波凝固治疗,B组81例采用微波联合P-转移因子液治疗,C组69例采用微波联合α-干扰素治疗,D组73例采用微波联合白介素-2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结果 A组与 B组间,C组与D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A组与C组、D组间,B组与C组、D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微波凝固治疗后再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对防止尖锐湿疣的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季;邓建华;张锡宝;林霭;田广南;邓景航;关艳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经治无效NGU解脲脲原体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观察经治无效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解脲脲原体的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尿道或宫颈分泌物用解脲脲原体分离鉴定、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测,同时测定10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阳性样本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环丙沙星、伊诺沙星、诺氟沙星、司帕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2.2%,8.3%,69.4%,55.6%,50.0%,91.7%,77.8%,91.7%,91.7%和66.7 %.结论阿奇霉素等治疗后无效或NGU宜首选美满霉素治疗.

    作者:周力;石秀杰;孙丽梅;刘会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同一质评血清检测HIV抗体结果不同的分析

    目的探讨同一质评血清中用不同方法测定HIV抗体得到不同结果的原因.方法将3份不同结果的样本用3种ELISA试剂,2种金标试剂复核,以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为参照标准.结果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与本科ELISA法所测结果完全一致,但金标法结果则不同.结论提示HIV初筛实验室应慎重选择几种方法和试剂进行参比,即使有批检证书的试剂也同样存在方法学局限性导致的误差或漏检.

    作者:孙晓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银屑病的机制与临床应用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越来越多地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并被证明有很好的效果和安全性.本文从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NB-UVB治疗银屑病的情况及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作者:崔欣;张恩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二期梅毒误诊为湿疹2例

    2例均为女性,皮疹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表现,曾误诊为湿疹,经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为二期梅毒.

    作者:郎勇;郝建红;王丽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乳房外Paget病误诊1例

    患者男,65岁.阴囊皮肤反复发生红斑、丘疹、糜烂30年.皮肤科情况:左侧阴囊及腹股沟区皮肤浸润性红色斑块,中央潮红、表面增生、糜烂、渗液,边界清楚,触之微痛.结合组织病理诊断为乳房外Paget病.

    作者:卢凤艳;张朝栋;邹勇莉;余妍欣;丁萍;张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反向线点杂交方法检测和鉴定4种常见致病支原体

    目的评价反向线点杂交方法检测生殖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微小脲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敏感性.方法应用支原体反向线点杂交方法和种特异性PCR方法同时检测198例临床标本,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支原体反向线点杂交方法和种特异性PCR检测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33.3%和34.3%,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8.5%.3例标本支原体种特异性PCR方法检测微小脲原体阳性,而反向线点杂交方法检测为阴性.两种方法检测支原体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向线点杂交方法能同时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检测这4种支原体.

    作者:王辉;王玮蓁;段逸群;孔繁荣;琳·吉尔伯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1例伴发恶性胸腺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临床及免疫学研究

    目的报告我国首例伴发恶性胸腺瘤的副肿瘤性天疱疮(PNP)临床及免疫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进行系统体检、医学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免疫学检查,使用重组蛋白免疫印迹法对由胸腺瘤分泌抗体所针对的自身抗原进行了研究.结果患者确诊为PNP,伴发恶性胸腺瘤,患者血清中含有抗重组人包斑蛋白(envoplakin)和周斑蛋白(periplakin) L亚区GST融合蛋白的抗体.结论 PNP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以及免疫学特点,患者血清中的自身抗体针对多种抗原,包斑蛋白和周斑蛋白的L亚区很可能是PNP患者血清抗体结合的主要位点.

    作者:张秉新;王京;郑瑞;林涛;李挺;王仁贵;卜定方;朱学骏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