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色白癜风1例

刘随

关键词:三色, 白斑, 自觉症状, 临床资料, 疾病患者, 大腿内侧, 锁骨区, 诊疗, 绿豆, 家族, 腹部, 本科
摘要:1 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颈前白斑6年.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颈前有一绿豆大白斑,未经诊疗,渐扩大.2年来,左锁骨区、腹部、左大腿内侧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白斑,无明显自觉症状,即来本科就诊.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患者.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波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尖锐湿疣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A组76例单用微波凝固治疗,B组81例采用微波联合P-转移因子液治疗,C组69例采用微波联合α-干扰素治疗,D组73例采用微波联合白介素-2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结果 A组与 B组间,C组与D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A组与C组、D组间,B组与C组、D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微波凝固治疗后再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对防止尖锐湿疣的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季;邓建华;张锡宝;林霭;田广南;邓景航;关艳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变化

    目的研究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2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A组)、12例二期梅毒患者(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ELISA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结果两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 两组血清IL-12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A组外周血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12水平均低于B组(P均<0.01). 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P<0.01). 结论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存在较二期梅毒患者更显著细胞免疫低下现象.

    作者:陶小华;杨日东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STD患者阴道加德纳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状况

    目的了解STD患者阴道加德纳菌及其他病原菌感染状况.方法收集2003年10月~2004年6月无锡地区682例STD患者的生殖道拭子标本进行阴道加德纳菌(GV)、解脲脲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生殖支原体(MG)、肺炎支原体(MP)、淋病奈瑟菌(NG)、沙眼衣原体(CT)检测,女性同时检测念珠菌和滴虫.结果男性STD患者GV阳性率为8.1%,居NG(37.3%),UU(22.7%)之后列第3位;女性GV为28.3%,居念珠菌(42.6%),UU(38.6%)之后也列第3位.结论 STD患者GV阳性率较高,在检出的病原菌中居第3位,对STD患者应注重GV的检测及治疗.

    作者:李琴;谢平;徐卓群;徐汇义;朱蕾芳;肖琛月;鲁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姐妹同患先天性皮肤缺损2例

    1 临床资料例1,患儿女,30天.因双下肢皮肤缺损30天,于2004年2月8日就诊.为第二胎,顺产.出生后即可见双下肢皮肤大部分缺损,皮损呈不规则长条形,累及胫前、踝关节及足背.在家自敷草药治疗,具体用药不详,大部分皮损已愈合.因踝关节处皮肤缺损延迟愈合就诊.儿科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情况:双下肢胫前及足背见条状淡红色凹陷皮肤,左右足背近踝关节处各有一环形边界清楚的皮损,皮损长约3~4 cm,宽约0.5 cm,上敷褐黄色草药粉,清除药后露出红色粗糙肉芽创面,略高于周围皮肤,有少量渗液,触痛.患儿父母拒绝做病理检查.因经济问题回家治疗,后失访.

    作者:王秋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青蒿琥酯外用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外用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鼠尾鳞片表皮-鼠阴道上皮实验模型,观察青蒿琥酯溶液外用对鼠尾鳞片及阴道上皮细胞分裂的影响.结果 1.5%青蒿琥酯溶液与乐肤液一样,具有显著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表皮颗粒层生成的作用.结论提示1.5%青蒿琥酯溶液外用可能可以治疗银屑病.

    作者:金慧玲;余其斌;高玉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同一质评血清检测HIV抗体结果不同的分析

    目的探讨同一质评血清中用不同方法测定HIV抗体得到不同结果的原因.方法将3份不同结果的样本用3种ELISA试剂,2种金标试剂复核,以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为参照标准.结果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与本科ELISA法所测结果完全一致,但金标法结果则不同.结论提示HIV初筛实验室应慎重选择几种方法和试剂进行参比,即使有批检证书的试剂也同样存在方法学局限性导致的误差或漏检.

    作者:孙晓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儿童带状疱疹伴尿潴留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女,6岁.以左侧腰腹部、臀部起疱疹,疼痛1周伴尿潴留1天就诊.患儿于1周前上呼吸道感染后突然出现左侧腰腹部疼痛不适,呈阵发性针刺样疼痛,局部有簇状的丘疹、丘疱疹、水疱,未行治疗.后皮疹逐渐增多,疼痛逐渐加重,呈持续性针刺样痛阵发性加重,影响休息、睡眠.近 1天来未小便,自觉下腹部胀痛不适,且逐渐加重.体检: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下腹部膨隆、压痛明显.左侧腰腹部、臀部见不规则带状排列簇集的粟粒至绿豆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基底皮肤潮红,自觉疼痛明显.立即给予导尿,排出尿液约400 ml;静滴无环鸟苷0.2 g,1次/d,疗程1周;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10 ml,3次/d,疗程 1周;局部外涂炉甘石洗剂,3~5次/d,疗程5天.皮疹于第5天时消退,疼痛1周后消失.未再出现尿潴留.

    作者:张成勤;张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大静封治疗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疗效观察

    2000年11月~2002年6月,笔者用大静封治疗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62例,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62例均来自门诊,其中慢性湿疹20例,神经性皮炎16例,银屑病12例,痒疹14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28~68岁,平均48岁;病期1~18年,平均9.5年.

    作者:尚静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手部湿疹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双手虎口、手背多处糜烂、浸渍伴瘙痒反复发作4~5年,加重1年就诊.5年前无明显原因双手经常瘙痒,以接触洗衣粉或洗洁净后明显,逐渐糜烂、浸渍、皮肤变厚,在本市各大医院多次求治,无明显疗效.

    作者:王雅娟;王志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竹黄颗粒剂Ⅱ号对寻常性银屑病皮损MMP-2TIMP-2的影响

    目的探讨竹黄颗粒剂II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患者口服竹黄颗粒剂II号前、后皮损中MMP-2和TIMP-2阳性强度,并与银屑灵冲剂组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皮损MMP-2和TIMP-2阳性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1);且竹黄组优于银屑组(P<0.05).结论竹黄颗粒剂II号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有效复方,显著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MMP-2和TIMP-2的阳性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向亚平;陈晋广;杨志波;欧阳恒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1例DEB的基因突变研究

    目的检测1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对1例DEB患者及其家属成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结果患者存在COL7A1上第6240位鸟嘌呤G被腺嘌呤A代替(G→A),使得2043位的甘氨酸被精氨酸替代(G2043R),其父母、妹妹及健康人未见此突变.结论 COL7A1基因的G2043R突变可能是引起本例临床表现的原因,且是一个de novo突变.

    作者:邓伟平;陆春;朱国兴;顾有守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早期先天性梅毒1例

    1 临床资料患儿男,40天.因双下肢活动障碍10余天入院.患儿系第2胎,第2产,足月顺产,出生史无异常.新生儿期无黄疸、皮疹.病后无发热、咳嗽、呕吐、抽搐,吮奶、二便正常.母孕期无异常,无死胎、小产史.体检:T 36.0℃,神清,精神差,面色、口唇苍白,全身皮肤及巩膜稍黄染,未见皮疹、溃疡.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作者:黄展智;韦立功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脑型着色真菌病1例

    目的报告1例脑型着色真菌病.患者男,36岁,农民.18年前起左手背、左背、右腰、右臀部、大腿部相继出现结节、斑块,时有破溃,结痂,愈后遗留疤痕.颈、腋部、左、右鼠蹊部、颈部及腋下相继出现花生仁至核桃大肿物.阴囊、右下肢橡皮肿.曾有抽搐史.皮肤、淋巴结病理示巨细胞内可见圆形及卵圆形棕黑色孢子;真菌培养鉴定为紧密着色菌.头颅部MRI,CT检查有不规则片状异常信号影,诊断为脑型着色真菌病.抗真菌治疗病情有好转.

    作者:张家确;刘茁;施秀明;吕华;肖鹏;纪明开;陈颖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掌跖脓疱病转化为连续性肢端皮炎1例

    患者男,56岁.双手足反复起小脓疱30年,泛发全身伴发热5天.前10年脓疱主要局限于掌跖区,诊断考虑为掌跖脓疱病;其后皮损逐渐转移至指趾端及甲周,近5天来泛发全身,诊断:泛发型连续性肢端皮炎.

    作者:吴剑波;钱革;吴黎明;常宝珠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联合治疗重度集簇性痤疮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联合治疗重度集簇性痤疮的疗效.方法对照组口服维胺脂、红霉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每周1次.两组患者均交替外用复方雷硫洗剂、迪维霜各1次/d.结果两组痊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等联合疗法可作为治疗重度集簇性痤疮的方法之一.

    作者:黄剑清;江爱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经治无效NGU解脲脲原体药物敏感性分析

    目的观察经治无效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解脲脲原体的药物敏感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取尿道或宫颈分泌物用解脲脲原体分离鉴定、药敏试剂盒进行检测,同时测定10种药物的敏感性.结果阳性样本对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环丙沙星、伊诺沙星、诺氟沙星、司帕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2.2%,8.3%,69.4%,55.6%,50.0%,91.7%,77.8%,91.7%,91.7%和66.7 %.结论阿奇霉素等治疗后无效或NGU宜首选美满霉素治疗.

    作者:周力;石秀杰;孙丽梅;刘会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在正常皮肤黑素细胞痣和皮肤恶性黑素瘤中的检测

    目的检测DNA错配修复基因hMLH1 和 hMSH2蛋白在正常皮肤、黑素细胞痣和皮肤恶性黑素瘤(CMM)中的水平,探讨其在皮肤黑素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正常皮肤、30例黑素细胞痣和57例原发性CMM中hMLH1 和 hMSH2蛋白的水平.结果①正常皮肤的表皮、皮肤附属器和黑素细胞痣的细胞核中,hMLH1 和 hMSH2蛋白强阳性,这两种蛋白在正常皮肤和黑素细胞痣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在57例CMM中,hMLH1蛋白阳性35例(61.40%),hMSH2蛋白阳性32例(56.14%),这两种错配修复蛋白在CMM中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显著低于其在正常皮肤和黑素细胞痣中的水平(P均<0.005);③在CMM中,随Clark分级升高,hMLH1 和 hMSH2蛋白的阳性率和阳性强度逐渐降低.结论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在维护正常皮肤和皮肤附属器细胞基因组稳定性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异常可能参与了CMM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作者:李慎秋;张春梅;熊芬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淋巴瘤样丘疹病1例

    报告1例全身泛发皮疹的淋巴瘤样丘疹病.本例临床上类似恶性淋巴瘤的表现,但组织学上符合淋巴瘤样丘疹病的诊断,治疗上采用维甲酸联合PUVA有一定效果.

    作者:归冰;李锋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恶性黑素瘤Survivin和C-erbB-2的检测及其意义

    目的检测恶性黑素瘤的Survivin和C-erbB-2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恶性黑素瘤、61例瘤旁组织、22例黑色素细胞痣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和C-erbB-2蛋白.结果恶性黑素瘤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为59.7%,明显高于瘤旁组织3.3%,黑色素细胞痣4.5%和正常皮肤组织0%(P均<0.01).Survivin阳性与转移状况和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恶性黑素瘤无转移组和Ⅰ级分别明显低于转移组和Ⅱ,Ⅲ,Ⅳ级(P均<0.05).恶性黑素瘤C-erbB-2蛋白阳性率为68.1%,明显高于瘤旁组织8.3%,黑色素细胞痣5.6%和正常皮肤组织2.8%(P均<0.01),C-erbB-2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Survivin在C-erbB-2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69.4%和39.1%,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urvivin和C-erbB-2蛋白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水平上调,提示两者对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恶性黑素瘤中Survivin蛋白水平与肿瘤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Survivin可能为临床判断恶性黑素瘤转移和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马惠红;彭子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 角化棘皮瘤皮损CD4 CD8和细胞凋亡的检测

    目的探讨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KA) 皮损中T淋巴细胞与细胞凋亡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皮损部位CD4,CD8,CD56,S-100蛋白;用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TdT)介导的d-UTP生物素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 原位检测28例角化棘皮瘤皮损中凋亡细胞. 结果 28例KA中,CD4,CD8,CD56,S-100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5.71%,92.86%,82.14%和67.86%.CD4阳性率低于CD8,但无显著性差异(t = 1.54, P>0.05).46.43%KA(13/28)瘤中心出现凋亡细胞.KA凋亡率(21.89%)与CD8阳性率呈显著正相关(r = 0.904, P<0.001).结论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在KA的自行消退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冰梅;尤海燕;贾艳辉;李晓捷;尤刚 刊期: 2004年第11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