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亚平;陈晋广;杨志波;欧阳恒
2000年11月~2002年6月,笔者用大静封治疗以瘙痒为主的皮肤病62例,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62例均来自门诊,其中慢性湿疹20例,神经性皮炎16例,银屑病12例,痒疹14例.男34例,女28例;年龄28~68岁,平均48岁;病期1~18年,平均9.5年.
作者:尚静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患者男,75岁.2年前无明显诱因自觉四肢皮肤瘙痒,半年后双小腿及双肘皮肤粗糙,出现肥厚性斑块,瘙痒剧烈.3个月前左膝斑块处出现一增生性肿物.皮肤科情况:四肢伸侧泛发大小不等的肥厚性斑块.左膝约3cm大小肿物.左膝肿物组织病理符合鳞状细胞癌.
作者:崔炳南;晋红中;方凯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链球菌超抗原与银屑病的关系,揭示银屑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的特殊活性.方法将银屑病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T细胞及链球菌超抗原(SAg)刺激的银屑病和正常人T细胞分别与皮肤组织共同培养,免疫组化法检测不同T细胞对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的影响.结果正常人皮肤、银屑病患者未受累皮肤受银屑病患者T细胞作用后,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与正常人T细胞作用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受SAg刺激的银屑病患者T细胞对表皮c-myc,bcl-2及P53蛋白的影响与未受SAg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 SAg非特异性活化的正常人T细胞对表皮c-myc,bcl-2 及P53蛋白不能产生显著影响(P均>0.05).结论银屑病患者T细胞在外周血已处于活化状态,其活性与链球菌超抗原多克隆激活的正常人T细胞在功能上有本质区别,这一特殊的活性,可能在诱导表皮动力学紊乱及银屑病发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新华;康玉英;张开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45例男性患者,年龄28~65岁,平均37岁,病程3~7天.因口服磺胺、或痢特灵、或感冒通、或去痛片3~7天后,龟头、阴茎肿胀,破溃,痒痛不适.其中43例龟头或冠状沟处见一处或数处钱币大小糜烂面,18例伴阴茎不同程度的水肿(3例伴包皮嵌顿);2例阴茎与阴囊交界处见糜烂.有5例糜烂处伴脓性分泌物.实验室检查:7例有不同程度的白细胞升高,其余患者血常规正常.
作者:吴燕阳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65岁.右侧胸腹背部疱疹、疼痛5天伴腹胀、呕吐2天.1周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体检:T 37.3℃,精神萎靡,痛苦面容.皮肤科情况:右侧胸腹背部大片密集疱疹,部分融合,周边红晕呈群集性带状分布,部分已破溃,浆液样渗出,基底鲜红.实验室检查:血WBC 6.86×109/L,N 0.6,L 0.38.诊断为:带状疱疹.留观,予静滴无坏鸟苷,口服强的松、消炎痛、多虑平,并肌注维生素B1和B12.留观期间,患者持续腹胀、腹痛,时有阵发性绞痛,呕吐.进一步检查发现:腹部压痛伴轻度反跳痛,有气过水声,腹部X线平片示:右上腹及左上腹肠管胀气,左上腹见数个气液平面,诊断:带状疱疹并发肠梗阻1例.
作者:包英;乔旭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检测恶性黑素瘤的Survivin和C-erbB-2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恶性黑素瘤、61例瘤旁组织、22例黑色素细胞痣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Survivin和C-erbB-2蛋白.结果恶性黑素瘤Survivin蛋白阳性率为59.7%,明显高于瘤旁组织3.3%,黑色素细胞痣4.5%和正常皮肤组织0%(P均<0.01).Survivin阳性与转移状况和组织学分级有显著相关性.恶性黑素瘤无转移组和Ⅰ级分别明显低于转移组和Ⅱ,Ⅲ,Ⅳ级(P均<0.05).恶性黑素瘤C-erbB-2蛋白阳性率为68.1%,明显高于瘤旁组织8.3%,黑色素细胞痣5.6%和正常皮肤组织2.8%(P均<0.01),C-erbB-2阳性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Survivin在C-erbB-2阳性和阴性患者中阳性率分别为69.4%和39.1%,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urvivin和C-erbB-2蛋白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水平上调,提示两者对恶性黑素瘤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恶性黑素瘤中Survivin蛋白水平与肿瘤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有关,Survivin可能为临床判断恶性黑素瘤转移和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
作者:马惠红;彭子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自1998年1月~2003年12月,本科诊治31例压力性紫癜患者,就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诊断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沈俊萍;鲁楠;史义军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颈前白斑6年.6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颈前有一绿豆大白斑,未经诊疗,渐扩大.2年来,左锁骨区、腹部、左大腿内侧相继出现大小不等白斑,无明显自觉症状,即来本科就诊.否认家族有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刘随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同一质评血清中用不同方法测定HIV抗体得到不同结果的原因.方法将3份不同结果的样本用3种ELISA试剂,2种金标试剂复核,以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为参照标准.结果卫生部室间质评回报结果与本科ELISA法所测结果完全一致,但金标法结果则不同.结论提示HIV初筛实验室应慎重选择几种方法和试剂进行参比,即使有批检证书的试剂也同样存在方法学局限性导致的误差或漏检.
作者:孙晓慧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竹黄颗粒剂II号治疗寻常性银屑病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患者口服竹黄颗粒剂II号前、后皮损中MMP-2和TIMP-2阳性强度,并与银屑灵冲剂组对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皮损MMP-2和TIMP-2阳性水平均显著下降(P均<0.01);且竹黄组优于银屑组(P<0.05).结论竹黄颗粒剂II号是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的有效复方,显著降低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皮损中MMP-2和TIMP-2的阳性水平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向亚平;陈晋广;杨志波;欧阳恒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8岁,因双手虎口、手背多处糜烂、浸渍伴瘙痒反复发作4~5年,加重1年就诊.5年前无明显原因双手经常瘙痒,以接触洗衣粉或洗洁净后明显,逐渐糜烂、浸渍、皮肤变厚,在本市各大医院多次求治,无明显疗效.
作者:王雅娟;王志勇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尿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浓度,以鉴别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对血管瘤进行分期.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9例增生期血管瘤、24例消退期血管瘤、12例血管畸形患儿和10例对照婴幼儿尿液中bFGF浓度.结果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尿液中bFGF浓度高于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和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与对照组之间尿液中bFGF浓度的差别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用ELISA法测定尿液中bFGF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划分血管瘤分期及监测治疗效果提供客观的依据.
作者:王康敏;王原;强雷;张宪生;李鹏;王香玲;王小莉;李恭才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评价反向线点杂交方法检测生殖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微小脲原体和解脲脲原体的敏感性.方法应用支原体反向线点杂交方法和种特异性PCR方法同时检测198例临床标本,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支原体反向线点杂交方法和种特异性PCR检测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33.3%和34.3%,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8.5%.3例标本支原体种特异性PCR方法检测微小脲原体阳性,而反向线点杂交方法检测为阴性.两种方法检测支原体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反向线点杂交方法能同时快速、敏感和特异的检测这4种支原体.
作者:王辉;王玮蓁;段逸群;孔繁荣;琳·吉尔伯特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997年1月~2002年1月,笔者利用高频治疗仪治疗睑黄瘤48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8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其中男5例,女43例,年龄30~60岁,平均45岁,病程1~8年,共106个睑黄瘤,瘤体直径0.2~1cm不等.
作者:贺瑞振;肖影辉;辛艳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青蒿琥酯外用对银屑病样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采用鼠尾鳞片表皮-鼠阴道上皮实验模型,观察青蒿琥酯溶液外用对鼠尾鳞片及阴道上皮细胞分裂的影响.结果 1.5%青蒿琥酯溶液与乐肤液一样,具有显著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促进表皮颗粒层生成的作用.结论提示1.5%青蒿琥酯溶液外用可能可以治疗银屑病.
作者:金慧玲;余其斌;高玉祥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观察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外用0.05%卤米松乳膏和去炎松尿素霜.结果 2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及起效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0.05%卤米松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疗效好,副作用小.
作者:王翔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越来越多地用于皮肤病的治疗并被证明有很好的效果和安全性.本文从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NB-UVB治疗银屑病的情况及研究进展展开论述.
作者:崔欣;张恩虎 刊期: 2004年第11期
1 临床资料 例1女,34岁.1年前双下肢出现皮疹,皮疹初发时发红,随后破溃,结痂,自觉疼痛,脱落后形成萎缩性瘢痕,不痒.逐渐增多,变为褐色.夏季加重,其余时间缓解.患者自幼手足多汗.既往史无特殊.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双小腿下1/2散在数处褐色斑片,形状不规则,部分中心可见白色萎缩(图1).上肢,足背足跖可见青紫色树枝状斑纹,斑纹间皮肤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萎缩,真皮浅层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周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壁可能纤维蛋白样沉积,并可见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可见较多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少量嗜中性粒细胞及核尘.诊断为:白色萎缩.给予雷公腾多甙60 mg/d,目前正在随访中.
作者:齐焕英;金江;孙袆山;张建中 刊期: 2004年第11期
2例均为女性,皮疹以红斑、丘疹、鳞屑为主要表现,曾误诊为湿疹,经梅毒血清学检查确诊为二期梅毒.
作者:郎勇;郝建红;王丽兰 刊期: 2004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 A组76例单用微波凝固治疗,B组81例采用微波联合P-转移因子液治疗,C组69例采用微波联合α-干扰素治疗,D组73例采用微波联合白介素-2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1年.结果 A组与 B组间,C组与D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 );A组与C组、D组间,B组与C组、D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微波凝固治疗后再联合应用免疫调节剂,对防止尖锐湿疣的复发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李季;邓建华;张锡宝;林霭;田广南;邓景航;关艳冰 刊期: 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