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国际眼科杂志

国际眼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陕西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西安分会
  • 国际刊号:1672-5123
  • 国内刊号:61-1419/R
  • 影响因子:0.98
  • 创刊:2000
  • 周期:月刊
  • 发行:陕西
  • 语言:中文
  • 邮发:52-239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医学文摘, 国家图书馆馆藏, 哥白尼索引(波兰),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 2000年被美国中华医学会评为优秀期刊
  • 眼科与耳鼻咽喉科
国际眼科杂志   2008年1期文献
  • 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生物羊膜与丝裂霉素C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生物羊膜与MMC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 ,将临床收治的40例(57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分为羊膜组32眼和丝裂霉素组25眼,前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后者在术中一次性应用MMC,浓度为0. 2 ~0. 4g/L,时间2 ~4min,随访1a,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与术前相比:两组眼压均明显降低(P值均<0. 01);术后1 ~2wk内MMC组视力下降者占45%,而羊膜组视力下降者仅占10%,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5).术后并发症:羊膜组眼部的副作用小,引起的并发症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引起的眼部并发症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低眼压性脉络膜脱离.结论 生物羊膜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且并发症较应用MMC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方法.

    作者:哈少平;范文燕;杨巧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用于青光眼再手术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生物羊膜在青光眼再手术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31例(33眼)青光眼再手术病例施行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随访1a,检查记录术后视力、滤过泡、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期间眼压由术前的(33. 18±5. 7)mmHg降至术后的(15. 23±3. 3 )mmHg,比术前明显降低(P<0. 05);术后1a眼压控制率为94% (31/33),保持功能性滤过泡27眼(82%);并发症主要为低眼压(6眼)和浅前房(4眼).结论 生物羊膜移植联合小梁切除术可减少滤过道瘢痕形成,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用于青光眼再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高桂军;王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近视眼LASIK术后立体图形的辨认时间

    目的 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in situkeratomileusis, LASIK)后立体视功能的变化,从视觉高形式的角度评价LASIK手术的疗效.方法 2006-08/2006-12间观察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46例中、高度近视患者,于术前,术后1wk,术后1mo检查远体视锐度(包括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及测量远立体视锐度小辨别阈值的辨认时间.结果 所有观察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在0. 8以上,远立体视锐度正常.术后1mo时中、高度近视患者的远立体视锐度小辨别阈值的辨认时间较术前的缩短.结论 LASIK手术使双眼屈光状态变为正视,远立体视锐度恢复正常,远立体视锐度图片辨认时间缩短;双眼视力相等,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相平衡,有利于形成双眼单视和立体感知.

    作者:赵华平;黄明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严重眼外伤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在严重眼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院2002-10/2004-04收治的31例(32眼)复杂眼外伤患者进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结果 绝大部分患者视功能得到较好程度的恢复,异物取出率100%,视网膜复位率78%,晶状体植入率82%.结论 伤后及时就诊,准确掌握手术时机,应用现代玻璃体视网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技术能有效地治疗严重眼外伤,能大限度挽救患者的视功能.

    作者:万安云;彭渝;黄海;吴慧莺;兰绪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未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未实施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具体原因.方法 对574例患者经术前系统检查以及术前谈话后未实施手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574例中293例对手术有顾虑(占51.0%);角膜厚度不足61例(占10.6%);眼底病变60例(占10.4%);矫正视力不良50例(占8.7%);角膜屈光力较高40例(占7.0%);圆锥角膜13例(占2.3%);高眼压8例(占1.4%);年龄偏小﹑近视度数不稳定17例(占3.0%);干眼症12例(占2.1%);其它20例(占3.5%).结论 LASIK手术有明显的选择性和严格的适应证.

    作者:万雅群;刘建国;叶璐;王勇;李勇;许恂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

    目的 探讨白内障合并超高度近视眼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表麻下对30例37眼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佳矫正视力、屈光度数和手术并发症.随访6~12mo.结果 术后佳矫正视力≥0.3者共22眼(59%),≥0.5者共12眼(32%).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0.50D共23眼(62%);±0.50D<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1.00D共12眼(32%),±1.00D<术后屈光度数偏差值<±2.00D共2眼(6%).术中仅2眼晶状体后囊膜破裂,术后1眼出现双眼干扰症状,后囊混浊2眼.8例患者术后第1d角膜轻度水肿,在3~5d内自行消退.无视网膜和脉络膜脱离者,无眼压升高者.结论 超声乳化联合低度数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

    作者:张超;谢桂军;贾丽;程随涛;王晓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角膜缘干细胞滑行移植法切除翼状胬肉

    目的 比较角膜缘干细胞滑行移植法切除翼状胬肉和传统翼状胬肉逆向切除术对初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将167例(207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成A、B组:A组81例(101眼)行角膜缘干细胞滑行移植法切除;B组86例(106眼)行传统翼状胬肉逆向切除术.以上皮愈合稳定、角膜恢复正常光滑透明、无翼状胬肉样组织生长为治愈,否则视为复发.术后随访24mo,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眼不适症状持续时间、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以及翼状胬肉复发情况.结果 A组3例(3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3.1%;B组19例(23眼)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23.5%,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1,2wk及1mo时,两组不适症状眼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 角膜缘干细胞滑行移植法切除翼状胬肉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修复快,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轻,复发率低等优点.

    作者:范军华;李学喜;潘栋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MTI摄影筛查仪在低龄儿弱视高危因素筛查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MTI筛查仪用于弱视高危因素筛查及用于大范围普查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5-10/2006-05来我院就诊怀疑有屈光不正的415例婴幼儿进行MTI筛查,再行眼科常规散瞳验光检查.结果 MTI对斜视和屈光间质混浊的检出率为100.0%,对近视的检出率为68.0%,中高度远视的检出率为76.3%,散光的检出率为85.2%.结论 MTI可用于低龄幼儿弱视高危因素的筛查和大范围普查,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儿童眼病筛查方法 .

    作者:潘美华;任小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青光眼手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以下简称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三联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127例(128眼)手术前、后的视力和眼压,手术并发症和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视力迅速恢复,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随访6mo ~2a,113眼≥0. 5(88. 3%);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112眼术后眼压<20mmHg,16眼加滴1 ~2种降压药后眼压控制满意且稳定.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性滤过泡83. 6%.结论 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不但能良好地控制眼压,迅速恢复视力.而且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在白内障青光眼并存情况下采用超声乳化三联手术是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作者:郑煜;张少斌;黄惠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视觉诱发电位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关系.方法 对正常对照者及糖尿病患者分别测P-VEP潜伏期LN75、LP100、LN145及波幅AN75、AP100、AN145.结果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尚未出现病变时,P-VEP的潜伏期已明显延迟,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的进一步发展,P-VEP潜伏期进一步延迟,但未达显著性差异.DR及各期波幅下降不显著.P-VEP的潜伏期及波幅与视力无关,糖尿病病程早期潜伏期已明显延长,P-VEP波幅与病程无关.结论 糖尿病早期P-VEP潜伏期即有明显延长,P-VEP潜伏期比波幅具更好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饶亚平;蒋克春;彭琦;邹涓;庞春梅;王爱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保存角膜行植床带周边后板层大植片PKP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用保存角膜行植床带周边后板层的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12/2006-12我院收治的角膜严重病变的患者108例(116眼),其中用保存角膜联合植床带周边后板层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63眼为改良组,用传统手术方式新鲜角膜植片移植治疗53眼.比较两组术后的角膜植片、排斥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改良手术组治疗的63眼中,8眼(12.7%)发生不同程度的植片排斥反应、术后浅前房2眼(3.2%)、虹膜前粘连1眼(1.6%)、继发青光眼2眼(3.2%);传统手术组治疗的53眼中,植片排斥反应15眼(28.3%)、术后浅前房11眼(20.8%)、虹膜前粘连8眼(15.1%)、继发青光眼6眼(11.3%).两组的术后的植片排斥反应率和并发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用保存角膜联合植床带周边后板层行大植片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降低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的有效方法 .

    作者:赵旭丽;胡竹林;李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的预防性治疗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 用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对917例无症状视网膜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术,记录其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晶状体的状态、对侧眼玻璃体状态、裂孔的类型和位置、预防性治疗的方法 ;术后随诊时间6mo~5a;记录术后视网膜和玻璃体的情况,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例数,形成的时间和新裂孔发生时玻璃体的状态、新发生裂孔的类型和位置、治疗的方法.结果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对侧眼裂孔发生的危险因素与年龄、性别、近视、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 vitreous detachment,PVD)高度相关,裂孔以变性萎缩孔多见,马蹄孔次之;裂孔常发生的位置依次是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术后发现对侧眼视网膜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共21例(2.3 %),形成的时间平均为21.6mo(7d~3a),平均年龄41.3岁,15例(71.4%)为男性,全部为近视眼,其中16例(76.2%)高度近视(大于6.00D),全部为有透明晶状体眼,病变类型:15例(71.4 %)为变性萎缩孔,6例(28.6%)为马蹄孔伴随广泛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变性区大于6个钟点),术前部分PVD 2例(9.5%),无明显的色素颗粒.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后,部分PVD伴色素颗粒18例(85.7%),全部均为马蹄形裂孔,马蹄孔伴后缘卷边2例(9.5%),9例(42.9%)新裂孔形成的位置位于激光光凝区的边缘,12例(57.1%)位于正常或未治疗的视网膜上,发展为视网膜脱离18例(85.7%),累及黄斑6例(28.6%),16例行视网膜裂孔冷凝联合巩膜环扎和外加压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单纯视网膜裂孔3例(14.3%),再次行氩激光光凝术,术后平均随访6mo.结论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疗效好;中青年高度近视不伴随PVD是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预防性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后脱离牵拉新裂孔形成有密切相关.

    作者:罗毅;李敏;赵昕;吴学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门诊浅层点状角膜炎的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通过对门诊浅层点状角膜炎病例的统计分析,揭示其常见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3-07/2007-05就诊于我院门诊的1 220例浅层点状角膜炎的病例行裂隙灯检查,角膜染色检查,泪膜破裂时间(<10s为阳性),泪河宽度(<0.5mm为阳性), SchirmerⅠ试验及刮片细菌培养.之后按其病因,性别,眼别进行了分类统计.结果 1 220例浅层点状角膜炎的病例中,男460例 (920眼),女760例(1 520眼),男与女比为1:1. 65.单眼发病408例,双眼发病812例,两者比例近1:2.原因不明的干眼症所致角膜炎为277例( 22. 7% ).其次是各种原因所致的暴露性角膜炎229例(18. 8%).再次为倒睫致角膜炎,角膜接触镜所致角膜炎,眼表不规则,化妆品所致角膜炎等.结论 统计结果揭示女性及双眼发病较为常见.不明原因干眼症所致角膜炎日趋增多,应引起足够重视,且绝大多数浅层点状角膜炎都是有因可查,病因不明者仅占极少数.其中感染性原因明显减少,非感染性原因则显著增多,提示在临床工作中要注意非感染因素的存在及严重危害,并做到对症治疗.

    作者:刘琳;邓金印;易魁先;郑鲜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表面麻醉下自闭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目的 探讨表面麻醉下自闭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手术方法 、过程及效果.方法 对1 016例1 016眼行表面麻醉下自闭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的视力,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其防治.术中实行表面麻醉,自闭式巩膜隧道小切口,连续环形撕囊,手法挽核,植入人工晶状体.结果 1 016例实行表面麻醉患者均能耐受,其中有891眼(87. 7%)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125眼(12. 3%)因各种原因改为开罐式截囊,术中12眼在抽吸皮质时后囊撕裂.自闭性小切口923眼(90. 8%).19眼术后次日发生轻度角膜水肿.1 016眼术后3d视力≥0. 5者713例,占70. 2%.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表面麻醉下自闭式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可获得与超声乳化术相近的效果,而且对Ⅳ和Ⅴ级核白内障更安全.

    作者:陈应兰;鄢秀菊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48例(54眼),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术后随访3 ~6mo,54眼中48眼视力较前有明显提高.54眼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612±0.354)mm,术后前房深度(3.296±0.243)mm.54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22.42±3.53)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房角镜检查术后1mo和3mo随访房角均开放,未发现房角再粘连.48例术后6mo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

    作者:黄新潮;连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acetonide,TA)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 CME)的疗效.方法 对21例22眼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CME患者行TA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后随访0.5a,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的视力、眼底、FFA表现,观察OCT显示黄斑水肿高度.结果 术前视力平均0. 25±0. 23,术后3mo平均0. 58±0. 27,差异有显著性(P<0. 01);经OCT随访检查,术后所有病例患眼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有下降,术前平均为(482. 37±102. 54)μm,术后3mo平均为(205. 46±113. 35)μm,差异有显著性(P<0. 01).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术后黄斑囊样水肿的方法.

    作者:李元彬;高波;陈宁;于华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两种硅油取出术并发症分析

    目的 比较常规扁平部三通道硅油取出术和既往两切口单纯硅油取出术的手术并发症,考察并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04/2003-06以及2003-06/2006-11两个时期(分为两组)在本院行硅油取出术的临床连续病例.前组共78例(78眼),47例无晶状体眼采用角膜缘或角膜小切口取出硅油;7例有晶状体眼采用睫状体平坦部双切口取硅油;16例联合白内障手术者,常规行超声乳化或ECCE术,再撕开后囊膜,从前房白内障手术切口放出硅油;8例视网膜复位欠佳,或局部有增生膜者,硅油取出联合常规三通道玻璃体切除术.后组病例共113例(113眼),不论有无晶状体,全部病例均采用常规扁平部三通道取硅油,取油时联合切除残余玻璃体基底部、视网膜光凝及剥离视网膜前膜.硅油取出术后随访5mo~5a,平均随访时间为(2.7±2.1)a.结果 前组中共有3例发生脉络膜上腔出血(3.8%);15例发生视网膜再脱离(19.2%);8例眼压控制不良需加用降眼压药物(10.3%);12例出现低眼压(眼压<5mmHg)(15.4%);1例术后发生角膜内皮失代偿(1.3%);38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48.7%).后组病例中未出现脉络膜上腔出血和新发角膜病变,11例发生视网膜再脱离(9.7%),与前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例眼压控制不良需加用降眼压药物(6.2%),15例出现低眼压(13.3%);58眼视力提高2行以上(51.3%).结论 虽然两切口单纯硅油取出术方法简单,在几年前应用较为普遍,但术中不能做一些眼底的详细检查及适当处理;而常规扁平部三切口硅油取出可以联合玻璃体切割及膜剥离、激光光凝等操作,有助于保持视网膜复位和视功能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出现,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郭长梅;王雨生;惠延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内窥镜下鼻腔泪道相关疾病的同期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鼻内窥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鼻腔泪道相关疾病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意义.方法 对12例患者采用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腔疾病如肥厚性鼻炎、鼻腔息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和钩突疾病然后同期行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随诊观察6mo~1a.结果 10例治愈,2例好转.结论 内窥镜下同期手术治疗鼻腔泪道相关疾病疗效良好,优点多.

    作者:杜伟峰;罗志刚;麦飞;沙翔垠;罗翠芬;林建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LASIK术前的眼底检查及预防性光凝

    目的 观察中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前对周边视网膜变性和裂孔进行预防性激光光凝的疗效.方法 LASIK术前对中高度近视患者常规行直接眼底镜、三面镜和间接眼底镜检查,对明确有周边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42眼进行532nm激光光凝治疗.结果 患者激光光凝术后,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干性裂孔区封闭良好,色素斑形成明显.LASIK术后6mo随访,未发生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结论 LASIK术前对明确有视网膜变性或伴干性裂孔的高度近视患者预防性532nm激光光凝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作者:张燕;李耀宇;翟国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鼻窦源性肿瘤引起眼部相关症状的临床初探

    目的 探讨与鼻窦肿瘤相关的眼部症状的临床特点和发生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鼻窦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相关眼部症状的情况.结果 103例鼻窦源性肿瘤患者出现相关眼部症状者56例,占54.4%.其中23例良性肿瘤患者中有8例出现相关眼部症状,占34.8%;80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48例出现相关眼部症状,占60.0%.鼻窦恶性肿瘤出现眼部症状的比例高于鼻窦良性肿瘤(P=0.0324).不同发病部位与不同病理分型的鼻窦肿瘤发生眼部症状的比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鼻窦源性肿瘤特别是恶性肿瘤容易引起眼部症状,甚至可以以眼部表现作为首发症状,应引起眼科医生的重视.

    作者:温莉;金鑫;于少棠;魏世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泪小管断裂吻合置管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显微镜下用直接发现法行泪小管断裂吻合置管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沿泪小管断端在复原伤口后找泪小管断离鼻侧断端,以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吻合泪小管断端.结果 患者60例其中1例术后因置管部分脱出,自行还纳时致泪小点及远端泪小管豁开,经手术修复治愈,1例拔管后随访泪道不通畅,其余均痊愈.结论 显微镜下直接发现法找到泪小管鼻侧断端的成功率较高,且行吻合修复术后恢复泪道排泪功能效果肯定.

    作者:李琦;席兴华;张艳彬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远期疗效的比较

    目的 研究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 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对比敏感度的改变,并评价LASEK手术治疗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 LASIK) 治疗高度近视各30 眼的临床资料,LASEK和LASIK 均采用美国博士伦217型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进行激光切削,术后随访3mo,对术后haze、屈光状态和对比敏感度进行分析比较.所有患者年龄分布在18~30岁,术前佳矫正视力均≥0.8,所有病例均无其他任何影响对比敏感度的眼疾,亦无其它可能会影响对比敏感度的全身性疾病.结果 比较术后3mo时LASEK和LASIK 两组的haze 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的屈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术后各空间频率的对比敏感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远期疗效与LASIK基本一致,但LASEK较LASIK更为安全可靠.

    作者:杨丽萍;徐仁凤;黄振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析

    目的 了解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患者群体中,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 AION)的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AION与糖尿病及DR的可能关系,指导临床诊治.方法 选择需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DR患者515例,根据是否同时伴有AION分为AION组(DR合并AION组)和对照组(单纯DR组),行眼部及全身检查,对比分析两组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构成、DR分期无差异,视盘形态、屈光状态、眼内压无差异,血糖、血脂、血压水平无差异.结论 糖尿病可作为AION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血压不是.

    作者:柳力敏;胡悦东;李金蔓;刘宁宁;才娜;陈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原地区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98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原地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与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总结620例(820眼)青光眼滤过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620例(820眼)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98例(112眼).其中滤过过强的102眼,结膜渗漏2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6眼,恶性青光眼2眼.浅Ⅰ度和部分浅Ⅱ度的病例可以通过散瞳、滤过区加压包扎及合理用药等保守治疗得以康复.对所有浅Ⅲ度的浅前房和部分前房炎症重的浅Ⅱ度浅前房应在保守治疗的同时严密观察,5d后不见好转的,针对性地采取手术治疗.结论 高海拔地区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高,绝大部分是滤过过强所致.首选保守治疗.严重病例保守治疗无效,应尽早采取针对性手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易贵荣;白宗禧;石晶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干燥保存角膜在感染性角膜溃疡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应用干燥保存角膜片对554例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的效果.方法 选自我院角膜病组1976-08/2000-12期间应用干燥保存角膜片对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行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共计554例,本组病例统计分类为真菌性(238例)、单疱病毒性(170例)、细菌性(70例)及混合感染性(76例)角膜溃疡4种,分析临床应用效果.结果 本组手术治疗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平均有效率88.8%,其中真菌性角膜溃疡81.5%,单疱病毒性角膜溃疡98.2%,细菌性角膜溃疡97.1%,混合感染性角膜溃疡82.9%.结论 无水氯化钙-硅胶干燥长期保存的角膜片为临床随时提供角膜材料,是一项简单易行、便于推广应用的方法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尽快、尽早查明感染病原体,可避免盲目性;对严重感染性角膜溃疡,治疗性角膜移植可直接清除病灶、较快地控制炎症、缩短治疗过程,达到保存眼球及恢复部分有用视力,为下一步光学性角膜移植创造条件.

    作者:杨问学;吴洁;朱秀萍;马挺;银勇;刘先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分阶段手术的对比分析

    目的 比较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分阶段手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82例(82眼)为联合手术组,先施行小梁切除术后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38例(38眼)为分阶段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手术并发症和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等.结果 两组术后均随访3mo以上.视力:≥0. 5联合手术组56眼(68. 3%),分阶段手术组30眼(78. 9%);≥1. 0联合手术组26眼(31. 7%),分阶段手术组6眼(15. 8%),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 452和3. 364,P>0. 05).眼压:两组术后随访平均眼压分别为(11.08±4.68)mmHg和(11. 57±3. 25)mmHg,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 587,P>0. 05).手术并发症:联合手术组多于且重于分阶段手术组,但均经常规治疗后恢复正常.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联合手术组平均为(20. 06±18. 03)%,分阶段手术组为(15. 07±15. 2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 996,P>0. 05).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和分阶段手术均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安全、有效方法 .

    作者:朱白蕾;钟丘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核因子-κB 与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

    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 )是一个广泛存在于细胞中具有多向调节作用的核转录因子,在细胞生长分化、增殖、凋亡、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NF-κB的活化是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NF-κB 的过度活化与许多急慢性炎性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的研究显示NF-κB 在眼科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眼表疾病、青光眼、葡萄膜病、白内障、眼底病等,针对NF-κB活性的抑制可能成为眼科新型药物的治疗靶点.本文将对NF-κB与眼科相关疾病的研究报道进行综述.

    作者:袁洪峰;贺翔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死亡是青光眼视神经损伤的终共同通路,阻断视神经损伤通路和增强视神经存活机制的方法 称为视神经保护.目前这一研究领域主要包括抗凋亡途径,促红细胞生成素,谷氨酸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神经营养因子,自身保护性免疫,抗青光眼药物等方面.将来视神经保护将成为一种重要的青光眼辅助治疗措施.

    作者:周晓晴;钟一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进展

    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新型玻璃体切除手术.与传统经睫状体平坦部的玻璃体切割术(20G)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为玻璃体切除手术的新选择,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谭艺兰;胡洁;唐仕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抗VEGF药物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的研究进展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促成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诱生物,目前应用VEGF抑制剂治疗新生血管性眼病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对目前已经或者即将应用于眼科临床的药物,包括 Macugen, Lucentis,Avastin,VEGF-trap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陈丹;樊映川;李丽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CD105与脉络膜新生血管

    CD105(endoglin)为一种同型二聚体的膜结合性糖蛋白,是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它参与TGF-β受体的信号转导,调节细胞对TGF-β的反应,在新生血管组织及肿瘤组织边缘部分血管起源的内皮细胞中高度表达,是新生血管的标志物之一.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的生成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眼拟组织胞浆菌病综合征(presumed ocular histoplasmosis syndrome, POHS)和病理性近视黄斑变性等CNV相关疾病的的主要病理特征.近年研究表明,CD105与CNV密切相关,可能成为治疗CNV重要的靶分子之一.

    作者:徐建锋;王雨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伴脉络膜脱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研究进展

    伴脉络膜脱离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原因不明和自发的特性.就其发生、表现和治疗存在很多的争议,在此结合文献讨论相关问题,希望增进对疾病的了解.

    作者:王建洲;惠延年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黄斑色素密度检测方法的新进展

    总结近年来黄斑色素密度的测量方法.目前相关研究中所使用的方法 包括体内测量和体外测量,后者分为客观测量法与主观测量法,使用较多的是体外测量,现就这些测量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杨必;刘陇黔;叶健雄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Epi-LASIK术的研究进展

    角膜屈光手术种类繁多,而机械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pipoli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 Epi-LASIK)作为新进发展的一种表面角膜屈光手术已引起愈来愈多的角膜屈光手术医师的关注.本文就Epi-LASIK 术的基本原理、操作过程、有效性、并发症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彭晓娟;肖满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OPTN 基因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2002年Rezaie等报道 OPTN 基因的突变可能导致POAG正常眼压性亚型,并推测 OPTN 基因在视神经损害过程中可能起到保护作用.本综述主要介绍了该基因的定位、克隆、结构、功能以及突变的研究.

    作者:李世宏;贺翔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P38 MAPK在角膜创伤愈合过程中的作用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级联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导系统.细胞通过这一信号传导系统将细胞外信号传递到细胞核内,介导细胞产生反应,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生理过程及创伤愈合和炎症反应等病理过程.近年来发现一类新的MAPK通路-p38 MAPK信号通路,对其结构和功能以及在角膜创伤愈合修复和炎症反应中的作用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信号通路水平调控p38 MAPK的表达和活性,可能成为临床角膜创伤治疗的新途径.

    作者:郭慧;吴欣怡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重要致盲性眼病之一,其发生和进展与血糖水平、疾病病程、环境及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随着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和扩展,已经筛选出可能与之相关的数十种基因.现将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密切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清;唐罗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红素氧合酶-1与视网膜

    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是体内唯一一种催化血红素分解代谢的限速酶,他可以氧化降解血红素,将其分解为一氧化碳、自由铁和胆绿素.其中诱导型血红素氧合酶-血红素氧合酶-1(HO-1)是机体重要的内源性保护物质之一,广泛参与组织细胞的抗氧化应激损伤,被认为是在细胞受损维持其氧化和抗氧化动态平衡的关键因素,本文就HO-l与视网膜的关系作如下综述.

    作者:张静;李平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泪道阻塞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泪道阻塞性疾病(lacrimal duct obstruction diseases,LDOD)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泪道阻塞常导致溢泪,可发展为急慢性泪囊炎.溢泪本身和泪液对面部的浸渍有碍美容,给患者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泪囊炎作为眼部的感染灶可向眼球及眶内蔓延,造成不良后果,且常作为内眼手术的禁忌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LDOD的流行病学分布特点、发病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及目前存在的尚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刘爽;陶海;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前房深度六点相对定量测量法的研究

    目的 探索一种临床实用的前房深度相对定量测量法,初步确定老年人前房深度的正常参考值.方法 裂隙灯光源外转45°,受检眼直视裂隙光,在6点时钟方向测量六个点的前房深度(ABCDEF),以角膜缘处的角膜厚度(CT值)为1计.A:角巩膜缘黑白交界处;B:A点上移1CT;C:B点上移1CT;D:虹膜高点;E:瞳孔缘;F:晶状体前极.测量了50~75岁的正常老年人,229例229眼,采用双盲法对22例44眼进行了11次重复性检测.结果 女性组ABCDEF点的前房深度均值分别为0.38,0.58,0.89,2.10,2.65和3.26CT;男性组分别为0.71,1.02,1.43,2.37,2.90,3.41CT.女性组每个点的深度均比男性浅(P<0.05),越近周边部越显著.结论 前房深度六点相对定量测量法可重复性好,实用性强.

    作者:魏海英;贺忠江;王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VEP验光技术研究及法医学应用

    目的 通过VEP验光结果与电脑验光结果的比较,评价VEP验光技术在眼外伤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50例86眼不同程度的屈光不正依次行电脑验光和VEP验光,将两种方法 所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VEP验光与电脑验光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者差值约有66.1%在0~0.25D之间;约有51.2%的电脑验光结果高于VEP验光结果.结论 在眼损伤的法医学鉴定中,VEP验光技术可以作为一种客观评价受检者屈光不正程度的验光手段.

    作者:张泽润;张玲莉;饶广勋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Tono-Pen 眼压计测量人角膜不同部位眼压的比较

    目的 用Tono-Pen眼压计测量人眼角膜中央、旁中央、角巩缘部位眼压值,比较不同部位值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正常角膜用Tono-Pen眼压计依次测量角膜中心、旁中心、角膜缘眼压值,方差分析不同部位眼压的差异,分析结果的相关性.结果 Tono-Pen 眼压计检测得出的眼压平均值角膜中央为16.28±2.73mmHg,旁中央为16.33±2.69mmHg,角巩缘为16.58±2.58mmHg.角膜中心与旁中心的相关系数r=0.966,P=0.000,角膜中心与角膜缘的相关系数为r=0.897,P=0.000,角膜旁中心与角膜缘的相关系数为r=0.910,P=0.000.不同部位眼压值差异没有显著性(F=0.093,P=0.913>0.05).结论 不同部位眼压值密切相关,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ono-Pen眼压计测量不同部位眼压均可取得较为一致的结果.

    作者:李新宇;栗静;刘磊;汪明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硅油充填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无晶状体眼硅油充填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行巩膜扣带术及巩膜扣带术先后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40眼.A组:单纯硅油充填组;B组:术前预置环扎带+硅油充填组;C组:硅油充填后再进行外加压组,术后2wk内对各组硅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 术后A,B,C组高眼压的发病率分别为17.5%,12.5%,52.5%,硅油溢入前房的发病率分别7.5%,10.0%,30.0%.C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组与E组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505,P<0.01.结论 硅油充填术后早期并发症与手术方式密切相关,适当改进手术技巧,能降低硅油充填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一涛;唐罗生;张洁;魏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研究

    目的 通过分析细胞因子的性质,旨在探讨前葡萄膜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取20例HLA-B27相关前葡萄膜炎患者、20例小柳原田患者外周血和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通过酶联免疫反应(ELISA)检测患者外周血IFN-γ,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 两组患者外周血IFN-γ的含量较正常人显著增高(P<0.05),且小柳原田患者外周血中IFN-γ含量显著高于HLA-B27相关前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中IFN-γ含量(P<0.05).结论 前葡萄膜炎发病机制可能和对自身抗原诱发的Th1型免疫反应过强有关.

    作者:任亚琳;王冲;林郁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斜视性弱视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目的 研究斜视性弱视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探讨弱视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的RETI scan3.15多焦视觉电生理仪,记录和分析了斜视性弱视儿童80眼,外斜43眼,内斜37眼,并与正常对照组儿童60眼作比较.结果 弱视眼N1 -P1波振幅密度平均值和P1-N2波振幅平均值较正常组儿童在中央视野有下降,随离心度增加,这种现象呈下降趋势.P1波潜伏期平均值无明显异常.正常组和各斜视性弱视组N1 -P1波振幅密度平均值:颞侧<鼻侧,P1波潜伏期平均值:颞侧>鼻侧.结论 斜视性弱视mfVEP中心区损害重于周边区,波形异常程度与弱视程度无关.内斜性弱视波形异常程度大于外斜性弱视.

    作者:林世斌;万小钢;林发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并对有虹膜识别波前引导的LASIK、无虹膜识别波前引导的LASIK及普通LASIK进行疗效比较.方法 对216例(384眼)接受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的患者其中有虹膜识别161例(291眼)、无虹膜识别55例(93眼)与同期接受普通LASIK患者304例(572眼)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波前引导的两组与普通LASIK术后偏中心眼数(χ2检验:P<0.01)、夜视力(t检验:P<0.01)均有显著差异.术后视力比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的患者,Zyoptix波前引导LASIK的两组110眼(28.6%),普通LASIK为99眼(17.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5).结论 Zyoptix波前引导的LASIK在矫正视力的同时提高视觉质量.

    作者:李力;黄一飞;王丽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人体晶状体设计对人工晶状体眼波前像差的影响

    目的 评价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波前像差,讨论不同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对术后人工晶状体眼波前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择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2例(69眼),年龄41~84(平均63.4±4.0)岁.其中男24例(28眼),女38例(41眼),右眼38例,左眼31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使年龄性别相匹配.其中A组植入三片式人工晶状体(ACRYsofMA60BM),B组植入一片式人工晶状体(ACRYsofSA60AT),C组植入蓝光滤过型一片式人工晶状体(ACRYsofSN60AT).同一术者,同一超声乳化仪(AlconINFINITI VISION SYSTEM)和手术显微镜(Carl Zeiss Stativ S88),术中均采用角膜曲率高经线上宽3.2mm长1.75mm的角巩膜缘隧道切口.术后1mo使用客观型波前像差仪(Nidek OPD-scan ARK-10000)进行波前像差检测,得出总体高阶像差的均方根(RMSh).结果 A组三片式(ACRYsofMA60BM)的RMSh平均达到0.702±0.090μm,B组一片式(ACRYsof SA60AT)的RMSh平均达到0.529±0.067μm,C组蓝光滤过型一片式(ACRYsofSN60AT)的RMSh平均达到0.566±0.066μm.三组比较采用单向方差分析,5.0mm瞳孔大小时A组的总体像差值高(P<0.01),其余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12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晶状体襻的设计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眼的像差有明显影响,但光学区染色对单色像差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对进一步完善白内障手术以及人工晶状体材料和设计的改善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

    作者:石栋;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共同性斜视眼外肌病理改变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共同性斜视患者眼外肌的病理学研究,了解其发病机制及手术时机.方法 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对56例共同性斜视的眼外肌进行观察.结果 斜视患者弱侧眼肌不同程度萎缩变性, 肌原纤维稀疏, H 带不清, 肌原纤维排列方向紊乱,线粒体多,嵴密,肌质网扩张,有些有髓神经髓鞘层次不清,轴突水肿,随病程延长,肌纤维病变加剧.结论 共同性斜视患者斜视弱侧眼肌在结构上有明显的病理性改变,萎缩变性是产生共同性斜视的重要原因.斜视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作者:栾瑛;王淑霞;刘斌;周博研;周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

    目的 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吸除术,分析其对角膜移植片内皮细胞的影响因素.方法 单纯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1眼,未出现排斥反应7眼,排斥反应控制后3mo以上3眼,角膜缝线已拆除.术前裸眼视力光感~0.1,术前及术后均检测角膜植片中央内皮细胞计数,晶状体核III~IV级.手术方式为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平均超声能量14.82%±0.47%,流速26mL/min,负压180~200mmHg(U/S Power),200~210mmHg(U/S Pulse).超声时间1.5~2.5(1.95±0.47)min.术后常规抗生素及激素眼液点眼.结果 术后佳矫正视力0.2~0.5,均较术前提高.术后2~3d,角膜植片少许内皮皱褶,术后4d角膜恢复透明.术前术后角膜移植片中央部位内皮细胞计数分别为:607~1 998(1 248.09±408.52)个/mm2和601~1 899(1 184.36±373.92)个/mm2,术后内皮细胞丢失率为5.11%,与术前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得t=3.6418,P<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3mo以上,角膜植片保持透明,内皮细胞稳定.未发现大泡样角膜病变.结论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式安全有效.

    作者:陈梅珠;王云鹏;陈国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慢性高眼压兔模型视网膜中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变化

    目的 研究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视网膜中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变化.方法 兔眼前房注射复方卡波姆溶液制成慢性高眼压模型(n=21),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在高眼压不同时间段视网膜中GAP-43的表达变化.结果 正常兔眼视网膜内丛状层中存在GAP-43的表达.持续性高眼压7d后内丛状层中的GAP-43免疫反应产物密度增加,且在节细胞和神经纤维层也出现阳性产物,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高眼压14d时阳性反应产物与7d时相比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1d时基本恢复至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 慢性高眼压时视神经、视网膜结构受损,导致视网膜中GAP-43短暂升高.

    作者:杨新光;王颖维;金文亮;孙董洁;杭超;王百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内源性大麻素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PGE2表达及细胞骨架的影响

    目的 研究内源性大麻素N-花生四氢酸氨基乙醇(anandamide,AEA)对体外培养的牛眼小梁细胞细胞骨架及PGE2表达的影响.方法 对牛眼小梁细胞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并行鉴定.对传3代的牛眼小梁细胞分别施加AEA浓度分别为0,0.1,1.0,10μmol/L的无血清培养液,作用24h后提取细胞上清液,并将细胞置于倒置显微镜下摄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计算细胞面积.用ELISA法检测PGE2浓度的变化.结果 AEA可以产生明显的细胞舒张效应,呈浓度依赖性.而且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成剂量依赖性的促进PGE2的表达.与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EA可引起小梁细胞的舒张和促进PGE2的释放.

    作者:陈丽;张德秀;刘明;杨晓岗;孙松林;张俊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鼠视网膜神经元的原代培养方法

    目的 探求视网膜神经元的佳分离和培养方法,提高原代培养神经元的纯度及活性.方法 采用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应用含100mL/L新生牛血清、100g/L F-12 Nutrient Mixtures的DMEM培养基进行接种培养,含20g/L B-27 Serum-Free Supplements的Neurobasal Medium进行维持培养,利用尼氏染色进行神经元鉴定.结果 培养的神经元生长良好,胞体饱满,突起长.尼氏染色示神经元比例大于90%.结论 采用机械分离法和Neurobasal Medium培养基可以使新生大鼠视网膜神经元得到良好的生长和较高的纯度.

    作者:吴小影;张荻;刘双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 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IGF-Ⅱ)在翼状胬肉中表达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原发性翼状胬肉组织标本,10例正常结膜组织标本中PCNA和IGF-Ⅱ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翼状胬肉组中PCNA,IGF-Ⅱ表达均高于正常结膜组(P<0.01),IGF-Ⅱ与PCNA蛋白表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1(P<0.01).结论 翼状胬肉为一种具有肿瘤潜能的增生性眼表疾病.IGF-Ⅱ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参与了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

    作者:周霞;许玲;张勇;李琳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Tumstatin肽对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tumstatin肽对体外培养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及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tumstatin肽抗视网膜内皮细胞迁移的机制.方法 采用细胞划痕实验测定tumstatin肽(T8肽)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诱导下RF/6A细胞(恒河猴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T8肽对VEGF刺激后15,30,45,60min的RF/6A细胞P38MAPK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Tumstatin肽对RF/6A细胞迁移具有抑制作用,且可抑制VEGF对RF/6A细胞的促迁移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正常情况下,RF/6A细胞无P38MAPK蛋白的表达,但VEGF可诱导其表达P38MAPK蛋白,而tumstatin可抑制VEGF诱导的RF/6A细胞P38MAPK蛋白的表达(加入20mg/L T8肽30,45,60min时蛋白表达受到显著抑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Tumstatin抑制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迁移,其作用可能与P38MAPK通路有关.

    作者:黄敏丽;罗国容;陈维平;何少健;陈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地塞米松对体外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以及异常增殖与分化在激素性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对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应用不同浓度的地塞米松作用于2代上皮细胞24h,采用MTT方法检测地塞米松对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方法,在转录及蛋白水平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化标志蛋白(β-晶状体蛋白)表达的变化,了解地塞米松对上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地塞米松在一定范围内对晶状体上皮细胞有促进增殖的作用,其增殖率分别为10-8mol/L组131.9%,10-7mol/L组142.5%,10-6mol/L组183.4%;地塞米松在转录及蛋白水平可降低晶状体上皮细胞中β-晶状体蛋白的表达,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2.07±0.26,10-8mol/L组1.48±0.07,10-7mol/L组1.06±0.16,10-6mol/L组0.78±0.16,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分别为对照组1.38±0.16,10-8mol/L组1.07±0.11,10-7mol/L组0.97±0.04,10-6mol/L组0.62±0.12,说明地塞米松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分化有抑制作用.结论:地塞米松对晶状体上皮细胞促进增殖和抑制分化的作用可能在激素性白内障形成机制中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陈华新;杨磊;张端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卡巴胆碱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D407自分泌TGF-β2的调控

    目的 研究卡巴胆碱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株D407表达及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2(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2 ,TGF-β2)的影响.方法 常规培养D407细胞,分为实验组,加入卡巴胆碱10-8~10-4mol/L;空白组:不加药物.处理后2,4,8,16,24,48h采用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TGF-β2的含量,分析时效与量效关系;采用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卡巴胆碱孵育24h后D407细胞TGF-β2蛋白质的表达,运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 Plus 6.0行半定量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空白组细胞上清液中TGF-β2含量于培养4h后开始上升,24h达586.9±28.5ng/L,各时间点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86.59,P<0.01).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TGF-β2含量较空白组增加,随孵育时间的延长该效应逐渐明显,各浓度(10-8~10-4mol/L)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F=65.21,183.52,237.07,250.08,344.40; P<0.01);各干预时间点(2,4,8,16,24,48h)实验组细胞上清液中TGF-β2含量随卡巴胆碱浓度升高逐渐增加,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F=191.19,293.32,444.26,473.21,315.83,329.08; P<0.01).孵育24h后实验组D407细胞TGF-β2蛋白质的表达较空白组增高(F=26.11,P<0.01).结论 卡巴胆碱可促进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分泌TGF-β2.

    作者:谭佳;刘双珍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牛磺酸对高糖刺激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GLAST和GS表达的影响

    目的 通过检测牛磺酸对高糖刺激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谷氨酸转运蛋白(glutamateaspartate transporters, GLAS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表达的影响,探讨牛磺酸保护糖尿病引起视网膜损伤的机制.方法 :高糖培养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分正常对照组(NC)、高糖组(high glucose,HG,25mmol/L)、高糖+0.1mmol/L牛磺酸(taurine,T)干预组(HG+0.1T)、高糖+1mmol/L牛磺〖JP3〗酸干预组(HG+1T)、高糖+10mmol/L牛磺酸干预组(HG+10T).用免疫荧光化学法和Westernblotting检测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结果 高糖培养后,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与高糖组相比,1mmol/L和10mmol/L牛磺酸干预可明显增加GLAST和GS的表达(P<0.05).结论:牛磺酸增加Müller细胞中GLAST和GS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Müller细胞功能改变.

    作者:曾凯宏;许红霞;糜漫天;张亚洁;陈卡;陈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氰基丙烯酸酯在兔眼组织的生物相容性

    目的 探讨氰基丙烯酸正辛酯/正丁酯(N-OCA/N-BCA)在眼组织的生物相容性.方法 仿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制作兔模型,将N-OCA/N-BCA涂抹于小梁和虹膜切除后的角巩膜伤口边缘和巩膜层间,展平巩膜瓣到剖切床上使其牢固粘合,术后行裂隙灯观察、组织病理学、超微结构和TUNEL法检测虹膜睫状体和视网膜细胞凋亡,分别用单纯剖切和缝线做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裂隙灯观察各组早期结膜均轻度充血水肿、分泌物少、前房未见明显反应.术后各个时间段N-OCA/N-BCA组兔眼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毒性和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等方面于单纯剖切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巩膜瓣于术后7,14d尚未愈合,缝线组已愈合;术后30d组织学改变巩膜瓣的愈合相似于14d缝线组.结论 N-OCA/N-BCA在兔眼组织内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延缓巩膜瓣的愈合.

    作者:王涛;赵敏;周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成年及幼年Long-evans大鼠视皮层 HSP8 基因的表达差异

    目的 观察热休克蛋白8(heat shock protein 8, HSP8 )基因在幼年和成年Long-evans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视觉可塑性关键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处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内的幼年Long-evans大鼠和处于视觉可塑性关键期后的成年Long-evans大鼠视皮层中 HSP8 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幼年大鼠和成年大鼠视皮层间HSP8 mRNA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成年大鼠视皮层中HSP8/G3PDH为0.68±0.03,幼年大鼠视皮层中HSP8/G3PDH为0.14±0.06,HSP8 mRNA在成年大鼠视皮层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幼年大鼠(P<0.05).结论 HSP8 基因在视觉可塑性关键期后的成年大鼠视皮层中呈高水平表达,是视觉可塑性关键期终止相关的候选基因.

    作者:江文珊;阴正勤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藏红花提取液对慢性高眼压兔视网膜SOD和MDA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实验性慢性高眼压兔视网膜SOD和MDA含量的变化及藏红花提取液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家兔2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高眼压组、治疗I组和治疗II组,每组6只12眼.高眼压组和2个治疗组兔的眼前房内注射3g/L复方卡波姆溶液0.2mL,造成慢性高眼压模型.治疗I,II组兔每日经耳缘静脉推注藏红花提取液,20mg和80mg原药/kg.在7,14d后处死各组半数动物,检测视网膜SOD,MDA含量,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造模7d后高眼压组、治疗I组和II组家兔视网膜组织中的SOD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但治疗I,II组的SOD值均明显高于高眼压组,且治疗II组高于治疗I组(P<0.05).在14d时,高眼压组与2个治疗组的SOD值均已接近对照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造模后7d,高眼压组视网膜组织中的MD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I组、II组的MDA含量均低于高眼压组(P<0.01),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造模后14d,高眼压组、治疗I组和II组的MDA水平均进一步升高,但与对照组相比仍略高(P<0.01).结论 藏红花提取液在高眼压早期能有效提高慢性高眼压下视网膜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

    作者:杨新光;孙董洁;王颖维;金文亮;王晓娟;段小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携带 Tum5 基因的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及鉴定 Tum5 基因慢病毒表达载体,并观察在体外人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PCR技术从含有 tumstatin 基因的质粒克隆模板 pSPORT1-Sfi钓取 Tum5 基因,并将基因克隆到慢病毒载体表达质粒pGC-FU(含 EGFP 基因)中,构建慢病毒载体表达质粒pGC-FU-Tum5,通过酶切、测序验证 Tum5 基因后,将pGC-FU-Tum5质粒和包装质粒pHelper1.0,pHelper2.0共同转染人胚胎肾上皮细胞系293T细胞,获得携带Tum5 基因和 EGFP 基因的重组慢病毒GC-FU-Tum5,并转染靶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通过检测标志蛋白-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目的蛋白Tum5进一步验证pGC-FU-Tum5在靶细胞中Tum5的表达.结果 (1) pGC-FU-Tum5中携有正确的 Tum5 基因,并能在人类细胞中表达; pGC-FU- Tum5共转染包装细胞293T能产生重组病毒GC-FU-Tum5;(2)目的基因 Tum5 能被重组慢病毒高效地转导入靶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并达到稳定的表达,荧光显微镜下能直接观察到GFP, Western blotting能检测到Tum5蛋白在靶细胞中的表达.结论 成功构建了携带 Tum5 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后能够稳定表达 Tum5 基因,为进一步研究 Tum5 的功能和眼部新生血管疾病的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王爱媛;高殿文;王桂玲;陈立中;盖春柳;陈晓隆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红素氧合酶-1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氧化应激的作用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s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是多因素、多阶段作用的结果.近年研究表明,DR的发生与氧化应激密切相关,抗氧化治疗有助病情改善.血红素氧合酶-1(here oxygenase-1,HO-1)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抗氧化防御酶,可对抗氧化应激造成的损伤,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研究表明,在高血糖环境中,视网膜內HO-1的表达被捕诱导增高,且通过人为调节HO-1的表达水平可以加速或延缓病情的进展,提示将HO-1应用于DR的诊治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氧化的应激的角度对二者加以概述.

    作者:王君;杨明明;滕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屈光间质浑浊对Humphrey视野计及倍频视野计检查结果的影响

    目的 用弥散滤片模拟瞳孔及屈光间质的变化,以比较这些变化对Humphrey 视野计(HFA)及倍频视野计(FDT)的影响.方法 测试15位23-39岁正常人的左眼:(1)Snellen视力表.(2)Pelli-Robson(P-R)对比敏感度视力表;(3)白视标白背景自动视野计检查,HFA Model 630,采用30-2程序,刺激视标为III;(4)FDT检查,采用N-30程序.每一只眼均经无滤片,1,2,3,4,5个滤片进行测试,测试顺序为随机.结果 Snellen 视力表:1个滤片只对2个受试者影响甚微,对2名受试者无影响(9名丢失1行,4名丢失2行);3个滤片对所有受试者效果一样,均丢失3行;4个滤片可致5名受试者丢失4行,5名受试者丢失5行,3名受试者丢失6行,2名受试者丢失7行;5个滤片可致所有受试者丢失9行.P-R视力表:3个滤片便可致13名受试者看不到所有字母,2名受试者仅看到1组字母.HFA和FDT的平均偏差值(MD)均随滤片增加而降低,HFA和FDT的图形标准差值(PSD)较小且非常一致.结论 以上 结果 表明,由弥散滤片所致的照明降低,光散射及瞳孔缩小对FHA及FDT均有明显影响,其视野缺损比较弥散均匀,而屈光间质浑浊对FDT的影响比对HFA的影响要大.各组滤片的PSD值比较小且非常一致.

    作者:申家泉;Roger A Hitchings;Frederick W Fitzke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视神经视网膜炎合并Bell麻痹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视神经视网膜炎合并Bell麻痹.方法 病例报道.结果 男孩16岁,右眼视物模糊1wk就诊,伴高热以及两侧面部不对称.视力右眼0.1(6/60),左眼1.0(6/6).右眼眼底表现为视盘充血水肿及黄斑部存在星芒状皱褶.左侧下运动神经麻痹,Humphrey视野检查表现为旁中心暗点和生理盲点扩大.全血细胞记数显示中性粒细胞增多及血沉加快.血清学检测梅毒、弓形体病、莱姆病、猫抓病阴性.单纯疱疹、带状疱疹、艾滋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立克次体也为阴性,脑部及眼眶MRI均正常.未发现脱髓鞘病变.起始为甲强龙每日4次250mg静滴3d,出院后继续口服大剂量强的松1mg/kg 11d.6mo后,随访视力达1.0(6/6),视盘略显苍白,Bell麻痹也明显改善,无明显两侧面部不对称.结论 对于视神经炎,临床医生检查其他颅神经有无病变是非常重要的.视神经视网膜炎同时合并面神经麻痹非常罕见,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问诊以排除一些重要的感染性致病原因.视神经炎合并面神经麻痹对大剂量激素治疗敏感.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和肾功能衰竭晚期并发弥漫性结膜钙质沉着征

    目的 报告1例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和肾功能衰竭晚期并发弥漫性结膜钙质沉着征患者, 方法 病例报告.结果 患者,男,35岁,因为双眼异物感,伴发红、流泪1mo就诊,患者患有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征和肾功能衰竭晚期,既往做过甲状旁腺次全切除术,查:双眼视力1.0,结膜弥漫性沉着物和充血,结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报告,结膜基质层下有较多钙质沉着,血清钙明显高于正常,血清磷正常,通过局部用类固醇激素(倍他米松)和肌肉降钙素后,患者眼部症状明显减轻,结论 弥漫性症状性结膜钙质沉着是一种罕见的眼部钙质沉着征,甲状旁腺机能低下和肾功能衰竭是引发的因素.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头颅外伤患者的眼运动神经麻痹

    目的 了解头颅外伤患者眼运动神经麻痹的情况.方法 收集2006-03/2006-09 Shahid Rahnemon 医科神经外科收治的300名头颅外伤患者的资料包括眼科检查和调查问答,采用SPSS软件卡方和F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00例患者中242例为男性(81.1%),58例为女性(18.9%),年龄为1-87(平均46)岁.意外跌伤是头部外伤常见的原因,共247例患者(82.3%).多见的颅脑外伤为硬膜下腔、蛛网膜下腔出血.滑车神经或外展神经麻痹(28.6%)、其他眼运动神经麻痹或同时两处眼运动神经麻痹(常见第3颅神经和第4颅神经麻痹,14.3%)是长出现的情况.结论 虽然头颅外伤同时出现颅神经麻痹的机滤较小,但是在急诊时应根据情况进行神经眼科检查.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在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

    目的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可引起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本研究评价特异性的PDGF-a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断剂AG1295对兔PVR的治疗作用.方法 兔结膜成纤维细胞(rabbit conjunctical fibroblats,RCF)培养,用MTT法检测PDGF-AA和-BB以及AG1295和AG1296对兔RCF增殖状况的影响.眼视网膜电图检查和HE染色分析药物的毒性.建立PVR动物模型,玻璃体腔内分别给予AG1295和AG1296.用牵引性视网膜脱离(tractional ratinal detachment,TRD) 的发生率评价药物的体内疗效.结果 体外10umol/L的AG1295和AG1296和均可显著抑制由PDGF-AA和-BB诱导的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体内100umol/L AG1295和AG1296均减慢了兔TRD的发生,但AG1295的作用仅持续至14d.相同浓度的AG1296和AG1295相比,作用更持久.在两个治疗组中,均未发现明显的视网膜毒性.结论 特异性的PDGF-a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296可显著抑制兔TRD的发生,其作用明显强于PDGF-a受体酪氨激酶抑制AG1295,提示PDGF对PBR的促进作用主要由a受体介导,这一通路的阻断可能成为治疗PVR的一种方法.

    作者:熊蕾;权颜龙;郑玉萍;张利敏;张璐琰;熊全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蛋白质芯片技术在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早期诊断中的运用

    目的 探讨用表面增强基质辅助激光接下来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筛选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血清标志蛋白,为Rb筛选、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寻找新的方法.方法 采用IMAC30和CM10两种蛋白芯片对18例Rb患者和17名年龄匹配的正常小儿雪清进行了蛋白质谱检测.统计分析采用Ciphergenproteinchip3.0.2.软件,两组间蛋白峰强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 Fisher 精确概率法.结果 IMAC30蛋白芯片结果显示:与正常幼儿相比,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有21个,质/荷比(m/z) 分别为:7746, 7014, 11713, 3049, 7084, 7299, 5888, 2544, 12575, 5489, 9658, 9575, 9929, 10161, 8955, 1886, 10617, 6209,2411,7374,和6614;低表达有5个,分别为8382,7923,7972,8590和66576,统计学检验p<0.01.其中以m/z7014峰进行两组统计学分析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4%和82.4%.与正常小儿相比,经CM10蛋白芯片分析显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有4个差异表达的蛋白峰,其中高表达有3个,质/荷比(m/z )分别为5888,6097和7798;低表达蛋白锋为m/z8590.统计学检验p<0.01.当选择m/z7798峰进行统计学分析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3.3%和70.6%.结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血清中存在较多标志蛋白,SELDL-TOF-MS蛋白芯片技术有望成为Rb筛查、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新的有效工具.

    作者:周立军;肖雪媛;吴开力;王矩菱;杨华胜;李永平;何大澄;张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分期实施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严重化学伤

    有1位于1996年实施右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失败的双眼严重眼表化学伤的患者,62岁,右眼视力手动,左眼视力光感,于2006-09-16/2007-02-07分别对右眼实施了异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经过术后5mo的药物治疗观察,终获得了右眼佳矫正视力为6/30,角膜移植片透明,眼表得以重建,并未发现明显排斥迹象的良好效果.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舌状瞳孔残膜1例

    0引言瞳孔残膜又称永存性瞳孔膜,临床极为多见.常见的瞳孔残膜呈丝状和膜状,常附着于晶状体前囊[1].我们临床发现一例罕见舌状瞳孔残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必;刘陇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误诊1例

    1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已婚,工人,因双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1wk于2004-09-21入院.患者于2004-09-14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疼,口服布洛芬后好转,熬夜后自觉双眼视物变形并明显视力下降入院.入院眼科检查:VOD 0.2,VOS 0.1,眼前段未见异常,双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边界清,色淡红,黄斑部水肿.辅助检查:白细胞:12.1×109/L,嗜中性粒细胞79%;FFA:黄斑部点状渗漏,黄斑水肿.入院初步诊断:黄斑水肿(原因待查),给予抗生素及激素治疗,视力明显好转,好时VOD 0.8,VOS 0.6.

    作者:孔祥斌;谢伯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荧光素钠角膜染色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

    1病例报告男,24岁,因右眼外伤后疼痛,流泪,视力下降0.5h而就诊我科.患者0.5h前不慎被木棒击伤右眼后疼痛,畏光,流泪,睁眼困难,视力下降;无昏迷史.检查:一般情况好,神清合作.

    作者:刘登忠;郑卫国;将克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首诊艾滋病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1例

    0引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AIDS常累及眼部,据统计眼部并发症可高达82.6%以上[1].在所有的眼部并发症中,以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以及Kaposi肉瘤较为常见[1].然而部分患者一经确诊则会转院或流失,致使大多数眼科医师对其眼部表现的认识不够而导致误诊或漏诊.我们报告以眼部表现首诊的AIDS并发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的患者旨在为广大眼科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临床资料.

    作者:夏云;王慧;穆尼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眼部结核2例

    1病例报告例1:女,59岁,住院号304409,退休职员.患者发现右上睑外侧包块1+mo,包块渐增大,无疼痛、复视、眼球运动障碍,无发热、咳嗽、盗汗等.27a前因左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左眼球摘除术.入院查体:右眼视力1.0,上睑外侧饱满,皮肤无明显充血,眼眶外上方触及条索状包块,大小约1cm×0.5cm,后界不清,睑结膜面未触及,包块质中,无明显压痛,眼球活动度正常,屈光介质透明,眼底未见异常.左眼球缺如.颌下、耳前淋巴结未触及,心、肺、腹部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眼眶CT报告:右侧泪腺区可见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与右侧眼球分界欠清晰,其内密度尚均匀,CT值约32Hu,其大小约0.8cm×2cm,眶壁未见骨质破坏.

    作者:张志强;杨建东;范钦华;杨艳秋;刘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外伤性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泪道阻塞Nd:YAG激光治疗

    1临床资料2002-07/2006-12在我院治疗的16例(16眼)下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后继发泪道阻塞患者,男15例,女1例,年龄:21~55(平均35)岁,右眼6例,左眼10例,致伤原因:拳击伤8例,车祸6例,砂轮片击伤1例,镜片划伤1例,16例中一期吻合下泪小管成功并均以硬膜外麻醉导管作为内支撑物,留置时间7d~3mo,平均2mo,全部病例拔管后均发生泪道阻塞.

    作者:翟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967例

    0引言我国因白内障致盲患者约400余万人,手术治疗是白内障患者复明有效的 方法 .目前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发展极为迅速,已成为白内障手术治疗主要和首选的 方法 .我院自2003年以来开展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白内障967例1 186眼临床观察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红;马青华;安增军;赵守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小学生1 171人视力状况分析

    0引言屈光不正是青少年儿童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且呈逐年增高趋势.这不仅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为了了解成都市区小学生视力状况,探索积极的干预措施,我院2005-03对辖区内一所小学所有的在校生共1 171人进行了视力普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纪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离休干部结膜松弛症患病调查

    目的 结膜松弛症是老年人常见眼病,为此对离休干部进行结膜松弛症患病调查,探讨结膜松弛症发病机制,寻求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对上海市普陀区离休干部278例(556眼)年龄69~96(平均81.05)岁,对照结膜松弛症的诊断及分级标准,将下睑缘位置分为三型:角膜缘下型、角膜缘型、角膜缘上型;下眼睑张力分为五型:下睑缘内翻型、下睑缘内倾型、下睑缘正常型、下睑缘外倾型、下睑缘外翻型.由专人专职进行松弛结膜、下睑缘位置、下睑缘张力的检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有254例(496眼)患有结膜松弛症,占89.2%,其中I级133例(262眼)占47.1%,II级110例(215眼)占38.7%,III、IV级共17例(19眼)占3.4%.结膜松弛症患者中下睑缘位置为角膜缘型多(143例283眼,占57.1%);其次为角膜缘上型(74例142眼,占28.6%);角膜缘下型少(41例71眼,占14.3%).结膜松弛症患者中下睑缘张力为下睑缘正常型114例(224眼),占45.2%;下睑缘内倾型多于(84例147眼,占29.6%)下睑缘外倾型(41例80眼,占16.1%);下睑缘内翻型较少(24例45眼,占9.1%).本组病例未发现下睑缘外翻型.下睑缘内翻型、内倾型发生结膜松弛症的概率比正常型要高,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 老年人结膜松弛症发病率较高,下睑缘张力高是结膜松弛症发生因素之一.

    作者:李青松;张兴儒;贾丹;汤抗美;项敏泓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