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LASIK术中出血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方法:观察了466例929眼接受手术时发生出血病例的情况及出血对术后效果的影响.结果:466例929眼手术者发生角膜缘出血者57眼,发生率为6.1%,术后0.5mo时,角膜缘出血的57眼中发生过矫者33眼,欠矫15眼,不规则散光7眼.其中9眼接受2次手术.探讨了出血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结论:LASIK术中角膜缘出血可影响手术效果,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雷鸣;金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临床上干眼症的误诊原因,探讨防止干眼症误诊的措施.方法:对146例临床干眼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以干眼症简单可行的3项检查结果,①Schirmer I试验≤5mm,②BUT≤10s,③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并结合患者临床症状为诊断标准.结果:误诊为慢性结膜炎58例,病毒性角膜炎16例,泪囊炎1例,眼部术后患者11例,其它眼疾病者15例,另38例为在我院首诊确诊为干眼症的患者,只有7例是经上级医院确诊的干眼症患者.结论:临床干眼症误诊率高达69.2%,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干眼症,不要滥用抗生素.
作者:王丽丽;马莲芳;杨阳;李达;高利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Alpo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眼部病变的特征.方法:对近21a来我院确诊的31例Alport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其一般情况、家族史、眼部、肾功能及耳科检查结果等.结果:患者中男21例(68%),女10例(32%).确诊年龄19.8±9.7岁.患者中有17例满足3项以上诊断标准(55%),另外14例均进行了肾穿刺活检电镜检查支持诊断.12例有眼部异常(39%),4例同时有前锥形晶状体和黄斑周围视网膜斑点2项;1例仅有晶状体异常;7例仅有视网膜斑点.28例进行肾穿(90%),电镜检查符合诊断.20例有家族史(64%).21例有听力障碍(68%).结论:Alport综合征患者中眼部异常的表现有独特性;了解眼部病变特征并结合全身病史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随诊.
作者:罗岩;胡六梅;李维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龄近视患者LASEK的疗效、特殊性以及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的问题.方法:对53例101眼大龄(年龄≥40岁)近视患者行LASEK治疗,并对术前和预矫屈光度以及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手术前屈光度(等量球镜)无轻度近视(D≤-3.00)的患者;中度近视(-3.00<D≤-6.00)17眼,占16.8%;高度近视(-6.00<D≤-10.00)31眼,占30.7%;超高度近视(D>-10.00)53眼,占52.5%.手术后0.5a裸眼视力:0.3~1.2,平均:0.81±0.32,其中裸眼视力≥0.5者77眼,占76.2%,术后裸眼视力≥1.0者24眼,占23.8%.因角膜厚度问题,为保证手术安全8例12眼(11.9%)手术前预矫屈光度适当减低.不同时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Haze.4例8眼(7.9%)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角膜内皮水肿.结论:行LASEK的大龄近视患者以高度、超高度近视患者为主,术前角膜厚度的测量和预矫正屈光度的确定是手术安全性的关键;激光切削直径的选择对视觉质量有重要影响;另外,角膜内皮功能检查是否应该作为大龄近视患者LASEK术前的常规检查值得关注.
作者:胡学斌;江萍;莫纯坚;陈丽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0例94眼各种类型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与疗效的关系及并发症.结果:治愈85眼占91%.复发6眼占6%.失败3眼占3%.术后视力提高者75眼(80%).16眼视力无进步(17%).视力下降3眼(3%).本组19眼是正视眼发病率为20%.对侧眼视网膜脱离9眼,视网膜有各种变性41眼,有干性裂孔9眼.术后主要并发症是早期高眼压共18眼(60%).结论:术前查找裂孔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视网膜脱离范围大或有黄斑裂孔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率高.近视眼是发生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眼或头部外伤是正视眼发病的危险因素.
作者:贾丽;李金科;张超;米生健;张愉;臧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以及预防治疗的方法.方法: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单纯白内障摘除组及白内障加人工晶状体植入组,后者又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及人工晶状体的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摘除组与人工晶状体植入组,人工晶状体植入中,不同的手术方法及不同的人工晶状体类型其后囊膜混浊发生的频率及程度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完全封闭技术)、优良的人工晶状体材质(疏水性丙烯酸酯和肝素处理)、特殊的形态设计(锐利边缘)就能大程度的减少或避免后囊膜混浊的发生.
作者:李建国;王明磊;陈广鹏;高浩溟;赵长影;张秋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应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收治的36例(36眼)难治性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下生物羊膜植入术并应用可松解缝线技术,术后观察其视力、前房、滤过泡和眼压等情况.结果:术后与术前相比眼压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滤过泡均为功能性滤过泡;视力保持不变或有所改善;并发症仅为早期浅前房和低眼压.结论:生物羊膜应用于难治性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地防止滤过泡的瘢痕组织形成,并发症少,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范文燕;杨巧玲;哈少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成人屈光不正性弱视患者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弱视患者141例(188眼),包括单纯中低度近视21例(24眼)、单纯高度近视36例(44眼)、复合近视散光84例(120眼),回顾性观察这些患者的LASIK手术治疗效果.结果:单纯中低度近视、单纯高度近视、复合近视散光患者术后视力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的眼数分别为10眼,27眼,77眼;超常率分别为41.7%,61.4%和64.2%.部分患者LASIK术后视力高于术前佳矫正视力,其中对单纯高度近视和复合近视散光类患者效果佳.结论:LASIK手术能有效的治疗弱视患者的屈光不正.
作者:顾宝文;周华生;王林丽;胡建荣;严宗辉;孙勉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用骨水泥治疗爆裂性眶壁骨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我们对23例经螺旋CT检查,明确诊断眶壁骨折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其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12mo,复视好转率95%,眼球内陷治愈率91%,骨水泥无1例排斥.结论:眶壁骨折所致复视、眼球内陷经手术治疗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作者:王日新;于水泳;张洋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治疗难治性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难治性泪道阻塞患者29例(32眼)于局麻下使用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系统进行泪道检查,并针对阻塞部位进行激光或电钻处理,泪道冲洗通畅后,注入3g/L妥布霉素+1mg/g地塞米松眼膏,术后随访6mo观察疗效.结果:全部患眼泪道均能被有效观察,术中再通率100%,术后随访治愈20眼(62%),好转5眼(16%),无效7眼(22%).结论:经泪小点泪道内窥镜能对难治性泪道阻塞性疾病进行有效观察,并能进行有效的针对性治疗.
作者:黄渝侃;陈炜;王智;张明昌;陈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了解青年女性瞳距、眼球突出度正常值及两者与近视眼关系,并为青年女性眼镜配戴提供瞳距参考值.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本校18~19岁女性学生进行视力、瞳距、眼球突出度与屈光状态检查.结果:1:105名受检青年女性中,视力正常组与近视眼组的瞳距均值分别为59.27,59.35mm,两组瞳距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性存在;眼球突出度均值视力正常组为15.49mm,近视眼组为15.76mm;视力正常眼,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各组人群测定眼球突出度经方差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6.108,P<0.01),4组人群眼球突出度经LSD处理后两两比较:视力正常眼与中、高度近视眼,高度近视眼与轻、中度近视眼等4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眼球突出度左、右眼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青年女性瞳距、大小并不随近视度数增加而改变,但眼球突出度与近视眼之问存在一定的关系,即近视眼随着眼轴延长近视屈光度增加,其眼球突出度亦随之增加.
作者:赵春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应用静脉留置针与硅胶管应用于泪小管断裂吻合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泪小管断裂患者100例(100眼)按照随机的原则分成2组:A组(静脉留置针组)50眼,B组(硅胶管组)50眼,观察手术后6mo溢泪及冲洗泪道通畅情况.结果:A组中治愈49眼(98.0%);B组中治愈46眼(92.0%).A组与B组疗效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治愈率高,留置于吻合道中,对防止粘连、抑制纤维化及减轻吻合口收缩起重要作用,是较为安全,有效,使用方便理想的留置物.
作者:黄丽华;邵毅;陈惠康;邓豫;肖敏;彭周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前房冲洗联合万古霉素前房注射治疗白内障术后早期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06-01/2007-07发生的3例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内炎,经眼部B超明确玻璃体内无明显混浊后,急诊行前房冲洗联合万古霉素前房注射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3例眼内炎患者治疗后视力分别为0.4,0.2,0.6,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无1眼摘除眼球.结论:早期诊断,急诊行前房冲洗联合万古霉素前房注射术是治疗白内障术后早期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余洪华;易魁先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伴发眼部异常的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方法:收集1993/2007期间的多发性硬化住院患者资料34例.所有纳入病例均按照统一的诊断标准.分析其眼部及全身临床特点和相关检查.结果:本组病例首发年龄小为16岁,大为62岁,男女患者性别构成比例为1:2.8.在所纳入的34例MS患者中,出现视力下降16例,占47%,其中以视力下降为首发者15例.16例患者中,69%(11/16)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无力,尿便潴留等脊髓受累表现,19%(3/16)出现复视、眼震、步态不稳、言语不清、语言障碍等脑干、小脑及大脑异常表现.对34例患者进行脑脊液检查,68%(23/34)出现寡克隆区带阳性或IgG指数升高,即CSF OB/IgG(+).将34例患者分为伴有视力下降组和不伴有视力下降组,两组MS患者CSF OB/IgG(+)的比率接近.在28例进行VEP检查的患者中,64%(18例)结果异常.21例进行了MRI检查,76%(16例)结果异常.结论:多发性硬化患者伴随眼部异常发生率较高,脑脊液生化检查、VEP及MRI对MS的诊断和随访有重要意义.
作者:董莹;皮裕琍;白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联合不同的结膜下注射5-Fu方案对手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2001-01/2007-08间收治的青光眼滤过联合术后结膜下注射5-Fu患者176例,记录各例具体的5-Fu使用方案,并对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较高剂量的5-Fu并不能产生更高的手术成功率(P=0.320);术后第1d即使用5.Fu的患者手术成功率高(P=0.015);5-Fu于术后1mo内平均注射次数为5.4次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结论: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术辅助用药,正确、合理的使用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乔锋;刘金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玻璃体切割联合引流阀植入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30例(30眼)伴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联合Ahmed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术后随访10~20(平均12)mo.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6.0~21.0mmHg 25眼(其中3例需加用一种降眼压药物),3例眼压>21.0mmHg,2例长期低眼压,成功率83%.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引流阀植入治疗伴玻璃体积血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成功率高,视力有所提高,并发症少.
作者:庄晓彤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视觉电生理的改变.方法:对10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F-VEP、F-ERF检查.结果:F-VEP大多数正常,F-ERG表现为b波潜时延长,振幅降低.结论:视觉电生理检查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视功能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作者:徐朝晖;岳红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比较美多丽眼液与阿托品眼膏对青少年远视散瞳验光结果的影响.方法:用美多丽眼液与阿托品眼膏对116眼(8~16岁)青少年远视患儿进行散瞳视网膜检影验光.结果:远视球镜度数116眼两次验光结果相同或相差≤0.50D者94眼,相差0.75D以上22眼,远视球镜度数符合率为81.0%,52眼复性远视柱镜度数符合率为92.2%,散光轴向符合率为84.6%,28眼远视年龄在8~12岁者,两次验光结果验光度数相同和相差≤0.50D,散光轴向≤5.者7眼,符合率25.0%,88眼年龄在12~16岁,符合率97.7%,≥0.75D者两例均合并有内斜视,本组两种不同散瞳剂散瞳验光结果对比远视球镜或复性远视柱镜度数相差0.75D以上者均为美多丽散瞳年龄≤12岁者或有斜视者,低于阿托品散瞳验光度数.结论:年龄≤12岁的远视和初步诊断远视合并斜视患者,需用阿托品眼膏散瞳视网膜检影验光,对于年龄大于12岁的青少年远视无斜视者可以用美多丽眼液代替阿托品眼膏散瞳视网膜检影验光.
作者:梁军容;李高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3-03/2006-12收治的128例(152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检查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和眼压.随访时间4~18mo.结果:本组病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5.9%(9眼),保持功能性滤过泡者93.4%(142眼),以眼压≤20.6mmHg为手术成功标准,手术成功率89.5%.无渗漏、感染.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吕学锋;白先枝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对翼状胬肉的早期干预治疗.方法:取平阳霉素1mg对18例(26眼)胬肉患者行局部注射,完毕后结膜囊内滴1g/L氧氟沙星地塞米松滴眼液,注射前后观察眼压、角膜、晶状体等.结果:18例(26眼)中24眼(92%)胬肉逐渐脱落,2眼(8%)停止发展;7眼(27%)第2d出现角膜少许点染,3d后消失;未发现高眼压、白内障等并发症.结论:胬肉早期进行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干预治疗,简单、安全、切实可行、效果良好.
作者:李裕钦;薛雨顺;车选义;石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联合复方樟柳碱治疗白内障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疗效.方法:对50例(76眼)白内障术后DR患者施行激光光凝同时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以视力和眼底改变为疗效判定指标.结果:白内障术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稳定,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视力稳定.结论:白内障术后DR患者具有光凝指征应尽早综合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提高白内障远期复明效果有重要意义.
作者:冯利;成静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不同类型青光眼43例65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15眼进行原因分析及治疗效果观察.结果:本组43例65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浅前房15眼,占23%.浅前房的主要原因是术前高眼压和眼部炎症反应.经过保守或手术综合治疗,均在术后7~15d内前房逐渐形成,随访3~30mo,眼压控制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小梁切除术降压效果肯定,但浅前房发生率较高,应术前注意控制眼压,减轻炎症反应,手术操作准确,可减轻浅前房的发生.
作者:朱晓宇;胡小曼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对比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对49例(52眼)翼状胬肉患者分两组采用切除后分别移植新鲜羊膜与生物羊膜覆盖手术创面,手术后加压包扎,3wk后拆线.并随访观察2~26mo.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生物羊膜具有新鲜羊膜同样的疗效,而且方便保存和取用.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和运用.
作者:吕涛;吴双有;王莉;胡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干眼症的发病原因,探讨干眼症的防治措施.方法:对96例干眼症患者的致病原因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以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结果为诊断标准.结果:干眼症患者96例中长期过量使用多种眼药者23例,长期配戴接触镜者9例,合并类风湿关节炎者9例,患口腔干燥症者4例,神经受损者4例,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者2例,外伤及手术后14例,原因不明者31例.结论:症状是干眼症的临床依据,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和全身系统情况综合分析.
作者:屠永芳;裴森;金书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角膜的透明性对角膜而言很重要,一旦受到破坏,必将影响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的清晰度,而角膜的透明性主要取决于基质层中胶原纤维的有序排列.本文简要概括了角膜胶原的分子结构、分布、生理生化和病理改变等方面的研究.
作者:邓吕红;李伟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原发性眼内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眼部恶性肿瘤,其淋巴瘤病理分类为结节外型弥漫型大细胞B细胞淋巴瘤,属于原发性中枢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一种.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在过去的20a里,美国PCNSL的发病率增长了3倍.该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往往表现为假性葡萄膜炎,玻璃体或病变组织细胞病理学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玻璃体活检手术,标本保存和病理诊断方法要求较高,所以诊断困难.治疗上主要应用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由于往往有神经系统受累,预后不佳,随着治疗方法的改进PIOL的平均存活率已经从1~1.5a提高到3a以上.
作者:胡悦东;陈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Avastin-阿瓦斯汀(Bevacizumab)是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与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结合并阻断其生物活性,从而抑制新生血管的生成.目前,Avastin在肿瘤科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治疗眼科新生血管性疾病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作者:李灵;席新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是青光眼、眼外伤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的主要损伤细胞,它的死亡常导致视功能的不可逆性损害.
作者:陆士恒;柳林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高精度微创伤的切削特点使飞秒激光在角膜移植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飞秒激光的出现为改进和优化各种角膜移植术式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将就飞秒激光在角膜移植术方面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侯文博;张明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系统在降解和重塑细胞外基质(ECM)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一酶系也参与了如:眼外伤、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青光眼等常见眼科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就MMPs/TIMP在PVR病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以及以这一酶系为靶向干预的治疗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晓静;任兵;高晓唯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研究表明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损害早于视野改变.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结构性损害的检测是青光眼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现代激光及计算机技术可以作为青光眼监测的有效方式.本文对OCT和SLP在RNFL定量检测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作者:曹东;贺翔鸽;刘莛;孙强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人工角膜的研制在近年来有了较大的进步,非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在材料选择、处理和设计方式上有所创新,同时具有活性的组织工程化人工角膜的出现为人工角膜的研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陈佳佳;黄振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本文给出了一种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的早期诊断方法,在ARMD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病理改变如玻璃膜疣、脉络膜视网膜地图状萎缩、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色素上皮/神经上皮脱离等,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其进行图像分析.
作者:李丽英;曾庆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弱视作为常见的儿童眼病,其发病机制自今仍未完全清楚.近年来神经功能影像学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将其应用于弱视发病机制的研究,发现弱视患者视觉中枢的各项技术检测指标和正常人相比有一定差异,表明这些技术对弱视中枢研究有一定价值.特别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引入,为弱视发病机制的中枢神经系统假说提供了形态学的证据.
作者:徐静;肖满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75岁以上高龄老年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疏水性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对随访1a资料完整75岁以上老年白内障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联合疏水性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植入病例65例(73眼)进行临床分析,并随机选择同期47~70岁年龄组老年白内障45例(56眼)作对照组.结果:术后两组所有患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高龄组术后3mo,佳矫正视力大于0.5的有62眼(占84.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明角膜切口术后1wk,1mo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3mo平均角膜散光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后囊膜破裂发生率及术后1a后囊膜混浊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龄老年白内障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术联合疏水性硅凝胶人工晶状体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术前需进行详细的全身及眼部检查,选择适合个体的麻醉方式.
作者:马瑾;钟勇;陆美婵;董方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托吡卡胺角膜渗透性的影响.方法:对34例(64眼)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眼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mo测量并比较10g/L托吡卡胺扩瞳后5,10,15,20min以及25min时的瞳孔大小,并记录瞳孔达到6mm大小所需时间.结果:平均中央角膜厚度由术前555.4±32.3μm下降至术后475.6±33.5μm,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1mo 10g/L托吡卡胺扩瞳后10,15,20min时的瞳孔直径明显大于术前相应时间点的瞳孔大小,而5,25min时的瞳孔大小无显著性差别.瞳孔达到6min大小所需平均时间由术前14.66±4.28min减少至12.42±2.16min.结论:LASIK术后托吡卡胺的扩瞳作用显著加快.LASIK导致的角膜变薄增强了托吡卡胺的角膜渗透性.
作者:雷澄;骆向阳;罗晓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验证动态轮廓眼压计(DCT)的临床性能.方法:对81例143眼青光眼及可疑病例青光眼患者用DCT测量眼内压(IOP);132眼同时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GAT)测量眼压,部分病例同时用NIDEK UP-1000型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GAT与DCT测量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GAT、DCT测量值与CCT的关系及DCT测量值与眼脉动振幅(OPA)的相关关系采用Spearman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①DCT和GAT测得的眼压均数分别为(18.64-3.9)mmHg和(17.4±4.1)mmHg;DCT测得的眼压值高于GAT,其差值均数为(1.1±2.3)mmHg;两种眼压计测得的眼压值呈正相关(r=0.83,P<0.01).②116眼同时完成了DCT眼压测量及CCT测量,两者相关系数r=0.03,P=0.77;113眼同时完成了GAT眼压测量及CCT测量,两者相关系数r=0.28,P=0.003.③143眼同时记录了DCT眼压值和眼脉动振幅(OPA),其均数分别为(18.6±3.9)mmHg和(2.6±1.1)mmHg,两者的相关系数r=0.32,P<0.01.结论:以上结果初步证实:①DCT眼压计测量值与GAT眼压测量值高度相关,但DCT测量值略高于GAT测量值,提示DCT可用于临床诊断.②DCT测量值与CCT不相关,GAT测量值与CCT显著相关,提示DCT在青光眼诊断中有独特优势.③DCT测量的OPA与IOP值显著相关,相关的机制及临床意义有待探讨.
作者:王瑾;周和政;杨帆;曾波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结合氩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效果,探讨术后激光治疗对于巩固手术效果的作用.方法49例53眼PDR病例均行玻璃体切割结合术中眼内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治疗,延长术后观察时间至12-36mo,复查时及时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nllOTeSCeinangiography,FFA)检查后补打激光,临床观察术后12-36mo中视力的恢复情况及PDR控制情况.结果:行玻璃体切割结合术中全视网膜光凝的53眼中,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者42眼(79%),视力不变者5眼(10%),视力下降者6眼(11%).在观察的12-36mo中,47例51眼补打激光,53眼视力稳定,未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结论:玻璃体切割结合眼内氩激光全视网膜光凝是治疗与控制PDR行之有效的方法,延长术后观察时间并及时补打激光对巩固手术效果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许秋岩;孙挥宇;韩英军;张满红;赵咏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外伤性角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例外伤性角膜病变施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2例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角膜植片及视力变化.结果:随访6~18(平均11.2)mo,术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植片透明率为84%.视力较术前提高,其中矫正视力0.05以上16例;术后继发性青光眼5例,内皮型排斥反应4例.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外伤性角膜病变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其主要并发症为继发性青光眼和角膜移植排斥反应.
作者:陈国苍;陈梅珠;杨丽霞;余鹰翔;王云鹏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Epi-LASIK)对近视眼波前像差,尤其是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应用Custom VueTM波前像差仪采集31例(62眼)行Epi-IASIK手术的近视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6mo的波前像差,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Epi-LASIK术前的波前像差的分布以低阶像差占优势,为(90.12±1.02)%,高阶像差占(9.88±2.03)%.术后1mo高阶像差显著增加,整体高阶像差及各级高阶像差与术前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阶像差占(59.24±2.14)%,低阶像差占(40.76±3.06)%,高阶像差整体平均增加2.52倍,以二次彗差增加多,达3.03倍,以二次球差增加其次,达2.84倍.术后6mo高阶像差占(51.74±3.08)%,低阶像差占(48.26士4.21)%.与术前相比,整体高阶像差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二次彗差和二次球差比术前仍有显著增加(P<0.01),但优势高阶像差彗差和球差逐渐恢复到术前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术后1mo相比,高阶像差均有所减小,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前近视度数与术后各时期的整体高阶像差呈正相关,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常规Epi-LASIK术后高阶像差比术前明显增大,以二次彗差和二次球差为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小,但不能恢复术前水平.术前近视度数越高,术后高阶像差越大.
作者:陈静;韩苏宁;邓金印;易魁先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iris pigment epithelium,IPE)移植治疗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的效果.方法:采用酶-机械分离-酶消化法获取高纯度、高活力的IPE细胞用于移植,采用外路法将IPE细胞悬液移植入视网膜下腔.结果:IPE移植术后患者眼底移植区色素沉着减少,未见渗出,出血,视网膜平,视力人院时的0.15,术后2wk提高至0.2.多焦ERG显示移植区P1波平均反应密度上升.结论:自体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有望成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变性疾病治疗的一新方法.
作者:徐国兴;谢茂松;郭健;郑卫东;何青;林鸿;高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后巩膜加固术(posterior scleral reinforcement surgery,PSR)后眼内屈光手术治疗病理性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8例(323眼)病理性近视患者先行后巩膜加固术,1mo后再行眼内屈光手术,随访18mo.结果:佳矫正视力(BCVA)PSR手术前后为4.65±0.38和4.7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屈光手术后1,12,18mo为4.80±0.30,4.86±0.29,4.82±0.31,与屈光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度眼内屈光手术前及手术后1,12,18mo分别为-16.36±5.03D和-0.98±-1.23D,-0.99±1.24D,-0.96±0.99D,术后各时期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PSR手术前后为29.92±-2.68mm和29.80±2.5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内屈光手术术后18mo眼轴为29.84±2.56mm,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病理性近视患者,行后巩膜加固术后的眼内屈光手术进行屈光矫正,有效稳定,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常枫;薛安全;俞阿勇;王树林;朱双倩;周和政;王勤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盐酸奥布卡因(倍诺喜)在大规模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防盲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636例(636眼)基层贫困白内障患者在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其麻醉效果及术后视力.结果:所有患者在表面麻醉下均能很好的配合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中途更换麻醉方法.平均手术时间12.16min,术后第1d视力≥0.3者82.3%,术后3d≥0.3者93.9%.结论:盐酸奥布卡因表面麻醉下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基层大规模防盲中是安全快捷有效的.
作者:万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多层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结膜囊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2例(52眼)结膜囊狭窄、无法安装义眼的患者行结膜囊成形术,根据结膜囊狭窄的不同程度分为3组.将2~3层新鲜羊膜上皮面朝上移植于结膜缺损区,上下睑缘褥式缝合.每周打开眼睑并用荧光素试纸染色,观察结膜上皮生长情况.术后3mo拆除上下眼睑缝线,定制合适的义眼.结果:术后随访12mo.术后4wk 51眼羊膜表面全部被结膜上皮覆盖,有1眼发生羊膜上皮融解,结膜上皮未愈.术后3mo Ⅰ度结膜囊狭窄(A组)15眼全部治愈;Ⅱ度结膜囊狭窄(B组)17眼中15眼治愈,2眼好转;Ⅲ度结膜囊狭窄(C组)20眼中16眼治愈,3眼好转,1眼无效.Ⅲ度结膜囊狭窄患者手术成功率与Ⅰ度、Ⅱ度结膜囊狭窄患者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层新鲜羊膜移植联合结膜囊成形术是治疗结膜囊狭窄的有效方法,同样适用于重度结膜囊狭窄.
作者:曾新生;彭燕一;管玉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胸腺肽(thymosin)治疗复发性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方法:收集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33例、健康对照者28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T细胞亚群.结果: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治疗前CD3、CD4明显下降(P<0.05),CD8升高,CD4/CD8比值下降(P<0.05).23例痊愈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接近正常水平,而6例未痊愈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虽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健康对照(P<0.05).结论:复发性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胸腺肽肠溶片能够增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刘静坤;王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水平直肌斜视矫正术对患者散光的影响.方法:选取30名水平斜视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对所有患者术前和术后第1d均进行三棱镜交替遮盖试验、视力和屈光检查,根据三棱镜度进行不同的手术矫正.将术前和术后测定的散光值转变为Cartesian坐标系下的数值,然后再对术前和术后第1d的散光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30名患者50眼参与本次研究,所有接受水平直肌斜视矫正术的患者术后第1d较术前散光无显著性变化.结论:水平直肌斜视矫正术对患者散光无显著影响,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任亚琳;荆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药物在防治粘弹剂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后早期眼压升高中的作用.方法:150例150眼白内障患者行玻璃酸钠辅助超声乳化术,术程顺利无并发症.按术后抗青光眼药物将患者随机分为5组:10g/L派立明组,2g/L阿法根组,口服醋氮酰胺250mg组,5μ/L噻马心安组及未用药组(空白对照组).术前、术后6,12,24h及1wk测量眼压.结果:术前各组间眼压均值无明显差别.术后6,12h及24h用药组眼压较对照组低(P<0.01),术后6h各组眼压均升高,以对照组显著.各组术后12h眼压达峰值.此时眼压>21mmHg所占比例,抗青光眼药物组各组间比较无差异,对照组明显高于其它组.术后24h用药组眼压均降低,对照组仍保持高值.术后1wk,各组问无明显差异.结论:抗青光眼药物对玻璃酸钠辅助超声乳化手术后引起的眼压增高均有降低作用.
作者:谢先华;毛安真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严重泪道阻塞的新手术,探讨经鼻内窥镜下人路的自体大隐静脉或唇粘膜移植泪湖-鼻腔泪道再造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严重泪小管阻塞并泪囊缺失或萎缩病例18例(18眼),男13例(13眼),女5例(5眼),年龄15~47(平均34.6)岁,将18只患眼随机分成2组,每组9眼.第1组采用经鼻内窥镜造口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泪湖-鼻腔泪道再造,第2组采用经鼻内窥镜造口唇粘膜移植泪湖-鼻腔泪道再造,所造泪道均置人硅胶泪道支架管(直径为2.5mm),3mo后取除.拔管后随访3~10(平均5)mo.术后泪道通畅情况、泪溢症状改善的程度等做统计分析,对不同组织的移植材料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带管3mo期间,泪溢症状即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再造泪道的上、下口术后愈合好,均未见肉芽组织增生.拔管后第1wk,两组泪道均通畅,大隐静脉组第2wk 1例出现泪道狭窄,第4wk出现1例泪道阻塞;口唇粘膜组2wk出现1例泪道狭窄,第4wk出现2例泪道阻塞,第12wk泪道的通畅情况两组均同第4wk.拔管后第12wk,泪道放射性核素99mm锝(TcO4)显影检查,核素入鼻时间分别为8.58±4.3min和9.16±5.8min,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检验,P>0.05).初步结果显示,大隐静脉组(9例)和口唇粘膜组(9例)的治愈病例分别是6例和5例,好转病例均为2例,无效病例数分别为1例和2例.结论:经鼻内窥镜下泪囊窝造口自体大隐静脉和唇粘膜移植再造泪道手术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严重泪道阻塞,且安全、有效;自体大隐静脉和唇粘膜作为移植材料各有优缺点.
作者:陶海;马志中;吴海洋;侯世科;王朋;王伟;韩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韦格纳肉芽肿病(wegener granulomatosis,WG)的眼部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及影像学特点,提高眼科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分析44例WG病例,入选其中有眼部表现的12例患者,回顾性研究其眼部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结果以及影像学特点.结果:发病平均年龄39岁.从发病到确诊的平均时间为11mo.眼部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能受累,包括眼球、附属器及视路.其中眼前节及眼眶常累及.83%患者ANCA结果阳性.病理表现有实质组织坏死、肉芽肿、多核巨细胞、微脓肿和血管炎等.CT、MRI是目前辅助诊断WG的有效方法.结论:WG是一种致死性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对于以眼科首诊和仅有眼部表现的可疑病例,眼科医生要注意鉴别.
作者:赵燕燕;魏世辉;黄厚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正视眼高阶像差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对比敏感度的关系,为评估高阶像差的临床意义及其与视功能的关联性,为临床准分子激光个体化切削手术的合理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利用波阵面像差仪(WaveLight analyzer,德国)和对比敏感度仪(Kontrastometer BA-4,德国)对40例80眼空勤和海勤男性进行检测,年龄16~35(平均21.9±3.4)岁,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为1.0~2.0,平均(1.32±0.30).结果:左右眼高阶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1(垂直彗差)与远近视力呈负相关趋势(r<0,P>0.05).C3-1与柱镜晕之间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C3-1与等效球镜在瞳孔<7mm时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C40(球面像差)与球镜在瞳孔>5mm时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3~6,RMSh与球镜、柱镜、等效球镜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C3-1,RMS3,RMSh与年龄的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C40与年龄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瞳孔直径为4mm和7mm时,C40,RMS3,RMS4,RM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3-1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1与WOG(对比敏感度系数之一,值越小对比敏感度越高)在瞳孔≥5mm时的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C3-1与其他对比敏感度系数呈正相关趋势(r>0,P>0.05).结论:眼别对正视眼高阶像差无影响.年龄<40岁者高阶像差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并随瞳孔增大而增加.C3-1趋向于越小,即负值越大,视力越好,对比敏感度越佳.
作者:张丰菊;孔繁学;于芳蕾;鲁智莉;王岳秀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etor,PEDF)对光损伤的视网膜感光细胞的作用.方法:Sprague Dawley(SD)鼠右眼玻璃体腔内注射PEDF,左眼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haosplhate buffered solution,PBS)作对照.注射2d后将SD鼠置于1000~1 400k弥散白色冷荧光灯下连续光照2,5,7d后分别行ERG检查和组织学分析.结果:连续光照2,5,7d后,PEDF处理组与PBS对照组的外核层(outer nuclPar layer,ONL)厚度及ERG b波振幅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PEDF对光损伤的视网膜感光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纪淑兴;严密;张军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OVA小鼠前房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变化是否与CD40单克隆抗体有关.方法:OVA前房注射的同时,腹腔给与小鼠CD40单克隆抗体,第7d给予足底皮下免疫OVA和CFA,第14d,取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用流式检测和细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FN-γ)进行评价CD8+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有无变化.同时用不给与ip cD40单克隆抗体的ACAID小鼠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试验组和阴性对照组脾脏CD8+T细胞数量和分泌IFN-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CAID中,CD8+T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反应(CTL反应)可能为CD4T细胞非依赖性.
作者:任亚琳;王冲;崔冬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二肽基肽酶Ⅱ(dipeptidyl pepticlase Ⅱ,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方法:应用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体法,检测DPPII在正常大鼠眼球各组织中的免疫表达.结果:发现DPPII在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中免疫染色均呈阳性.结论:DPPII存在于角膜上皮细胞、角膜基质层、角膜内皮细胞、睫状体无色素上皮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晶状体上皮细胞、晶状体纤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神经节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作者:张辉;秦秀虹;崔永日;杜淑芳;安海鸥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电场作用对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human retinal pigraent epithelial,hRPE)细胞活力及分裂过程的影响.方法:hRPE细胞置于强度为8V/cm的直流电场中暴露3h,停止电场作用后继续培养12h;未受电场作用的hRPE细胞作为对照组.显微摄像系统记录各时间点细胞图像,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行台盼蓝拒染活细胞计数及核仁嗜银蛋白(AgNORs)染色,图像分析染色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暴露于电场中的hRPE细胞伸长,垂直于场线方向排列,停止暴露后细胞恢复正常形态及分布;各时间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胞的台盼蓝拒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场暴露前、暴露3h及停止暴露并继续培养12h后hRPE细胞核内AgNORs颗粒数分别为:6.2,6.5,7.3,与正常对照组细胞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各组均未见明显细胞凋亡.结论:短时间电场作用对hRPE细胞的正常细胞活力及分裂无明显影响,提示该条件下的电场作用可能应用于促进RPE细胞修复的研究.
作者:韩静;闫小龙;惠延年;韩泉洪;马吉献;李越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探讨β1整合素过表达对角膜上皮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机制.方法: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真核细胞重组表达质粒转染兔角膜上皮细胞,观察转染细胞的融合基因表达以及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检测β1整合素转染对角膜上皮细胞粘着斑激酶(FA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成功将β1整合素-GFP融合蛋白转染至兔角膜上皮细胞并使其过表达;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增加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能力(P<0.05)并促进FAK磷酸化(P<0.05).结论:β1整合素过表达能够明显促进角膜上皮细胞的黏附和迁移.
作者:王又冬;张劲松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测兔眼正常玻璃体视网膜界面(VRI)基本的结构及相关生理.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应用皮肤及角膜接触镜电极作为记录电极,测定其视网膜电图(ERG),记录其b波振幅(bA)值,并对其中4只眼的VRI结构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正常的VRI包括紧密相邻的玻璃体后皮质(PVC)和视网膜内界膜(ILL),并有其各自的特点;两种记录电极得到的正常兔眼双侧ERG的b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正常兔眼VRI的基本结构由PVC与ILL组成;ERG的bA值能较好地反映视网膜的生理功能.
作者:朱格非;秦波;席兴华;周秀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 antibody,EpoRA)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将鼠龄为7d的C57BL/6J幼鼠置于750±20mL/L 氧仓中连续饲养5d,建立高氧诱导的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幼鼠20只右眼在建模前1d予以玻璃体内注射EpoRA 2μL作为治疗眼,左眼不注射作为对照眼.在H.E.染色的组织学切片上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用ADP酶组织化学法行视网膜铺片,观察视网膜血管改变.饲养在正常条件下的幼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幼鼠8只仅在玻璃体内注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在组织切片上,可见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腔内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在用EpoRA注射的右眼,明显少于未经EpoRA注射的左眼(17.20±5.42个vs23.47±8.43个;P<0.01).ADP酶组织化学法视网膜铺片中,可见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密度和异常程度,在用EpoRA注射的右眼,明显轻于未经EpoRA注射的左眼以及阴性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EpoRA可抑制小鼠模型中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作者:刘鹏飞;惠延年;谢小萍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可溶性.Tie2融合蛋白(soluble.Tie2 fusionprotein,sTie-Fc)对视网膜血管新生(retinal neovasculariza-tion,RNV)的抑制作用,同时分析其对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影响.方法:将生后7d的C57BL/6幼鼠置于高氧箱中饲养5d取回至正常空气环境诱导RNV模型,生后12d和14d选取一眼玻璃体腔注人人sTie-Fc O.67ug,对侧眼在相同时点注人人IgG作为对照.生后17d处死动物行视网膜铺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测量视网膜血管无灌注区的面积,计数RNV内皮细胞核数目,定量分析sTie-Fc对于缺血性视网膜病变以及实验性RNv形成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成功建立了.RNV模型,实验组RNV的形成受到抑制(P<0.05),同时sTie-Fc也加重了RNv模型的缺血过程(P<0.05).结论:sTie-FC可以抑制实验性RNV的发展,提示拮抗Tic2可能成为治疗RNV有效的生物学方法之一,其可能加重缺血性视网膜病变的潜在副作用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含;刘哲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对大鼠角膜碱性烧伤后角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取健康成年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两组均建立大鼠角膜碱性烧伤模型.实验组滴用GM-6001滴眼液、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硫酸软骨素滴眼液;对照组滴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和硫酸软骨素滴眼液;各种滴眼液每日点眼4次,共7d.裂隙灯下观察角膜溃疡和角膜新生血管生长情况.结果:碱烧伤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出现新生血管的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血管的生长长度与生长面积,在伤后1d和3d,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伤后5d和7d,实验组和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点眼对角膜新生血管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作者:史庆成;宁建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H2O2)对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及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OI/04,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浓度为1,10,100nmol/L;1,10,100μmol/L和1mmol/L的过氧化氢处理40min,对照组无过氧化氢,随后在正常培养液中继续培养,在0,6,12和24 h用MTT方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活力;在24h用ELISA方法检测培养液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含量.结果:在培养液中加入1nmmol/L~10μmol/L浓度的H2O2处理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率(A值)随浓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其中以10nmol/L为明显;而100μmol/L,1mmol/L处理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出现生长抑制.ELISA检测结果显示,1nmol/L~10μmol/L的过氧化氢刺激后,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呈浓度依赖性,峰值出现在10nmol/L和10μmol/L H2O2,处理组.结论:低浓度(1nmol/L~10μmol/L)的H2O2可以促进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并使VEGF分泌增加;提示VEGF可能作为一种氧化应激产物,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起到保护、免受损伤的作用.
作者:关小荣;周健;惠延年;张自峰;杜倩;张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建立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模型.方法:应用组织块贴片法和酶逐步消化法对10~14d的SD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生长规律.结果:组织块贴片法在加入培养基4~5d后见细胞生长,2wk细胞融合.而酶逐步消化法在加入培养基后7d左右见细胞贴壁,2wk左右见细胞融合.结论: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较困难,本试验采用酶逐步消化方法和组织块贴片法.成功地建立了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模型,为研究后发性白内障发病机制提供了基础.
作者:熊全臣;张璐琰;郑玉萍;王肖华;冯朝晖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克隆NYD-SP15基因,构建融合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制备抗体.方法:PCR技术扩增NYD-SP15全长开放阅读框,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收集菌体蛋白,行SDS-PAGE电泳.将此融合蛋白Ni柱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Western blotting鉴定.结果:成功地构建了PET28a-NYD-SP15原核表达质粒,并获得了高效表达NYD-SP15的BL21菌株,表达的His标签融合蛋白,分子量为58kDa左右,经免疫小鼠获得了抗NYD-SP15抗体.经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抗体为NYD-SP15特异性抗体.结论:构建的NYD-SP15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体外高效表达蛋白,免疫小鼠获得抗NYD-SP15抗体,将为眼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PVR)的研究及治疗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珍;刘庆淮;陈洁;王云;李建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DR组,DR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建立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技术分别于1,3,6mo检测视网膜中HIF-1α与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HIF-1α与VEGF蛋白及其mRNA在对照组视网膜中不表达,在DR组中呈进行性表达增强(P<0.05);DR组中HIF-1∝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5,P<0.05).结论:DR视网膜中HIF-lα与VEGF表达增强,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徐国兴;许建斌;胡建章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观察精氨酸一谷氨酰胺(Arg-Gin)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48只7日龄的C57BL/6J新生鼠暴露在750mL/L高氧环境中5d,然后回到正常空气中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动物模型.在鼠龄12d时实验组(36只)新生鼠每天两次腹腔注射Arg-Gln(剂量分别为1.0,3.0,5.0r,/kg,每组12只),连续注射5d;对照组(12只)每天两次腹腔注射PBS,连续5d.所有小鼠均于17d处死,视网膜铺片,ADP酶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情况.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Real-time RT.PCR方法测量每组视网膜VEGF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以剂量依赖方式无灌注区面积和新生血管团逐渐减少;实验组中大剂量组[5.0g/(kg·d)]突破内界膜的内皮细胞细胞核数目比对照组大约减少75%(P<0.01);实验组视网膜VEGF m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结论:Arg-Gin能够有效抑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视网膜新生血管的生成,可能为临床提供一种预防和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作者:王爱媛;柴军;陈晓隆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自体结膜角巩膜缘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有效性.方法: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5例(15眼),接受自体结膜角巩膜缘移植术.切除翼状胬肉后,植片的角膜缘部分与翼状胬肉切除处的角膜缘对位缝合,植片的上皮面向上.纤维血管组织在原翼状胬肉区遮盖角膜1mm以上定为复发.结果:随访平均8mo,所有的患者既无一例复发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单纯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角巩膜缘移植是一种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小儿获得性单眼盲值得急切的关注.这类盲通常是由于眼球机械性损伤所致,说明机械性损伤是其首要的致盲原因.绝大多数眼外伤是意外的,而且是机械性的损伤.鞭炮是一个潜在的单眼盲的原因.其损伤类型多样,有的比较轻微,有的则比较严重,有穿通伤、钝挫伤、化学烧伤或热烧伤.常导致不可逆的视力损害,而这是可以预防的.增强公众对此的防范意识是预防鞭炮导致眼损伤的一个主要措施.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估传统与欠矫手术治疗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5例具有部分调节性内斜视和正常AC/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13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其余12例患者接受欠矫手术治疗.传统手术是基于远距远视完全矫正所测量的偏差上,而欠矫手术比传统手术标准低20%.所有患者均进行对称性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术后随访6mo.结果:术后6mo,传统组与欠矫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46%和91%(成功标准定义为通过近距和远距远视的完全矫正斜视≤8△).传统组和欠矫组的手术过矫率分别为54%和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残余内斜视.手术成功率或欠矫率与患者的年龄、术前等效球镜均值、术前眼偏斜量无相关性.结论:对于具有正常AC/A的部分调节性内斜视患者,欠矫的双眼内直肌后退术成功率较高,过矫率较低.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以眼眶脓肿为主要表现,大剂量头孢他定静脉给药治疗成功的类鼻疽.方法:眼眶类鼻疽病例报告1例.结果:一名55岁的马来人,新近诊断为糖尿病,低热3wk,左眼肿胀5d入院.头颅及眼眶CT显示左眼眶蜂窝织炎和左侧急性蝶窦炎,初上眼睑瘘管拭子培养结果为假单胞菌属,给予常规抗生素治疗,患者的全身情况改善.然而随着持续静脉给药,患者全身情况开始恶化,左眼变得更加突出,复查头颅及眼眶CT显示左眼眶脓肿并颅内扩散形成脑脓肿.来自上眼睑侧部瘘管的拭子培养结果显示类鼻疽假单胞菌,急性期采用大剂量头孢他定静脉治疗并口服复方增效磺胺,后采用复方增效磺胺维持治疗2mo治愈,观察1a未见复发.不幸的是患者的左眼视力丧失.结论:这是1例罕见的由类鼻疽引起的伴发脑脓肿和败血症的眼眶脓肿.在正确诊断的前提下,同时应用大剂量敏感抗生素可有效治疗这种严重疾病.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IVMP)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至2007-06我院收治的16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患者的临床资料.1g甲基强的松龙分3d静脉应用,然后口服泼尼松龙11d,并逐渐减量.记录从损伤开始到治疗开始的时间.视力变化是本研究结果的主要功能评价指标.在入院时,治疗后1,2,3d;1wk和1mo时,分别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有1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引起TON的主要原因有摩托车事故(占69%),打架斗殴(占19%)和体育运动(占12%).所有患者都表现有相对传入性瞳孔障碍.在损伤后4d内开始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查视力,绝大部分(56%)患者视力提高超过3行或大于等于0.5(6/12).在损伤后5d以上才开始用类固醇治疗,视力则没有任何进步.结论:治疗TON,静脉注射中等到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仍将起到重要作用.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TON可能存在伤后4d的关键时期,超过了这个时期,该治疗可能就毫无效果.但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为我们提供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数据.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评估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IVMP)对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1至2007-06我院收治的16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患者的临床资料.1g甲基强的松龙分3d静脉应用,然后口服泼尼松龙11d,并逐渐减量.记录从损伤开始到治疗开始的时间.视力变化是本研究结果的主要功能评价指标.在入院时,治疗后1,2,3d;1wk和1mo时,分别记录佳矫正视力(BCVA).结果:共有16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30岁,其中男性14例、女性2例.引起TON的主要原因有摩托车事故(占69%),打架斗殴(占19%)和体育运动(占12%).所有患者都表现有相对传入性瞳孔障碍.在损伤后4d内开始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采用Snellen视力表检查视力,绝大部分(56%)患者视力提高超过3行或大于等于0.5(6/12).在损伤后5d以上才开始用类固醇治疗,视力则没有任何进步.结论:治疗TON,静脉注射中等到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仍将起到重要作用.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TON可能存在伤后4d的关键时期,超过了这个时期,该治疗可能就毫无效果.但还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来为我们提供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的数据.
作者:彭洁;邹艳红;江伟;计晓斌;陈欣宇;张奕华;彭司勋;邱春亿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报告外伤后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应用螺圈栓塞的成功经验.方法:连续病例.结果:两名颈动脉海绵窦瘘(CCF)患者成功接受了螺圈栓塞治疗.他们分别在机动车事故后2wk和4mo出现CCF的临床症状.一名患者视力良好但眼内压(IOP)升高,另一名则视力低下伴有临界眼内压.CCF的诊断均得到脑血管造影证实,采用螺圈栓塞治疗后两名患者视力恢复正常,在未用任何抗青光眼药物前提下眼压降至正常范围.CCF的症状诸如眼球突出,眼肌麻痹,结膜充血水肿,眼眶杂音及眼底改变也随之消失.结论:颈动脉海绵窦瘘宜早诊断和治疗以避免发生视力丧失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血管内栓塞是当代治疗选择.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在兔眼行硅凝胶膜植入后,通过观察眼内压、滤过泡、病理组织检查结果评价硅凝胶膜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共40只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每只兔一眼行巩膜瓣下小梁咬切术,术中植入硅凝胶膜,对侧眼单纯行巩膜瓣下小梁咬切术作为对照.术后观察眼内压、滤过泡的变化,并且每只眼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植入眼较对照眼低眼压和滤过泡维持时间长,光镜显示植入眼滤过道、咬切口区保持通畅.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活性与规律,在植入眼和对照眼是相似的.硅凝胶膜不会刺激成纤维细胞增殖的过度表达.结论:硅凝胶膜植入术作为一种新型引流术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优点.
作者:裴澄;孙乃学;韩真;吕莎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术治疗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异物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3例(13眼)眼球穿通伤外伤性白内障眼内异物患者行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术后佳矫正视力.术后随访2~12mo.结果:13例患者(男10例,女3例)平均年龄36.8(17~65)岁.所有患者眼内异物均取出.4例术中于玻璃体切除眼内异物取出后植入人工晶状体,5例于联合术后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4例患者未植入人工晶状体.术后佳矫正视力为手动~0.8.佳矫正视力0.5以上者4眼,0.1~0.4者5眼,0.1以下者4眼.术中发生玻璃体出血3例,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2例,二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结论:超声乳化玻璃体切除人工晶体植入联合术治疗白内障眼内异物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患者术后的视功能取决于角膜、巩膜和视网膜损伤部位及病变程度.
作者:赵世红;张援;吴晋辉;潘东艳;刘心;许预 刊期: 2008年第03期
0 引言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因其术后视力恢复快,预测性及安全性较好,已成为目前国内主流的屈光手术;良好的角膜瓣对于LASIK手术的成功而言极其重要,故角膜瓣并发症如瓣裂开、皱褶、移位等问题日益受到关注[1].
作者:李娟娟;张美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0 引言恶性青光眼是一种少见的难治性青光眼,发生于内眼手术后或闭角型青光眼经缩瞳剂治疗无效,而出现的浅前房、高眼压[1],对患者视功能的损害相当严重,是眼科治疗的难点之一.
作者:王宗华;白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0 引言急性共同性内斜视(acute concomitant esotmpia,ACE)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斜视,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但由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综合征(Chiari畸形)所致,国内尚未报道,现遇见一例,报告如下.
作者:杨明迪;颜少明;张方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患者,男,28岁.左眼眶肿物逐渐增大20+a人院.自诉20+a前发现左眼眶长肿物,无疼痛,不影响视力,后肿物逐渐增大,下垂,遮住左眼,左面部,眼睛不能睁开,严重影响外观,要求手术,收治人院.该患者于9岁时因外伤致左侧面部畸形,未予治疗.
作者:王玲;梁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男,66岁.左眼卡痛不适5mo,不伴有视力下降、畏光、流泪,于2005-08-22入院.全身检查未见异常,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眼视力0.9/1.0,双眼结膜不充血,右眼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12点位虹膜后粘连,晶状体透明,眼底未见异常.
作者:张帆;王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1 病例报告患者,女,73岁,左眼因老年性白内障于2007-06-04入院行左眼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作者:路璐 刊期: 2008年第03期
0 引言外伤性泪小管断裂是基层医院常遇的眼科急诊,1995年以来,我们在直视下简捷有效的施行泪小管断裂吻合术10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罗丰年;张磊;孙叙清;杜刚;黄金峰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本文结合眼科学的几种教学方法,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循证思维、活体教学、情感教学与提高教学质量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在眼科教学中实现教与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
作者:王莉;李鹏;杨扬;陈承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