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整合素α2(ITGA2)基因C807T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及其对血脂、栽脂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的脑梗死患者150例为脑梗死组,另选健康体检者170例为对照组.应用PCR-RFLP方法检测两组ITGA2的基因型;同时按常规方法测定血脂和栽脂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患者TC,TG、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TGA2基因C807T多态性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脑梗死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690倍(OR=1.690,95%CI:1.219~2.341),携带T等位基因的脑梗死个体TC水平明显高于不携带者(P<0.05).结论 ITGA2基因C807T多态性与脑梗死发病有相关性,其中T等位基因可能是脑梗死的遗传易感基因,ITGA2基因C807T多态性可能通过影响血脂水平而影响脑梗死的发生.
作者:罗斌;韦叶生;蒙兰青;刘运广;徐群清;解海源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北京社区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MCI)患病率与慢性病的关系.方法 抽样调查北京城乡社区老年人1 716例,比较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不同慢性病的老年人MCI患病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MCI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未患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的老年人MCI患病率(9.3%,10.7%,10.9%)比较,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脑卒中等慢性病的老年人MCI患病率(18.2%,17.6%,22.6%)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5,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心脏病和脑卒中是M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82,95% CI:521~2.851,P=0.000;OR=1.633,95% CI:1.168~2.282,P=0.004;OR=2.035,95%CI:1.379~3.003,P=0.004).结论 加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维护具有重要意叉.
作者:戈改真;汤哲;孙菲;吴晓光;刁丽君;何慧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初步评估左侧基底节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方法 应用<基本认知能力测验>(2.0单机版)量表对28例左侧基底节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组)和30例正常被试(对照组)进行测试,比较两组被试的数字快速拷贝、汉字比较、心算、汉字旋转、数字工作记忆广度、双字词再认和无意义图形再认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 脑卒中组的数字快速拷贝、汉字比较、心算、汉字旋转、数字工作记忆广度和无意义图形再认成绩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在双字词再认虚报数增加(P<0.05),再认成绩下降(P<0.01),再认正确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侧基底节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的内容和效率均受损.
作者:李文兵;张通;石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CYP4F2基因多态性及其单体型与重庆汉族人群冠心痛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对420例汉族冠心痛患者(冠心病组)和412例汉族健康体检者(对照组)CYP4F2基因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rs1558139、rs2108622和rs3093166进行基因分型和单体型构建,应用病例对照单体型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冠心痛组CYP4F2基因rs2108622的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0.0%vs46.8%,OR=1.570,95%CI:1.259~1.958,P<0.05),而rsl558139和rs3093166基因型在两组问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G-T-T单体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219 vs 0.306,OR=0.636,95%CI:0.510~0.793,P<0.01),冠心病组G-T-C单体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183 vs 0.070,OR=2.958,95%CI:2.149~4.071,P<0.01).结论 CYP4F2基因rs2108622位点CC基因型可能与重庆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发生有相关性,G-T-C单体型可能为重庆汉族人群冠心痛的易感标志;G-T-T单体型可能为重庆汉族人群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但三利;林润英;邹晓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17例,根据DSA显示动脉狭窄是否≥50%为依据,分为两组:狭窄组(174例)患者颅内、外脑大动脉至少1支血管狭窄≥50%,对照组(143例)患者无狭窄或血管狭窄<50 %.检测两组血浆Fib及血脂水平等,接Fib值分4个水平(Fib<2.96 g/L,Fib 2.96~3.47 g/L,Fib 3.48~4.06 g/L,Fib>4.06 g/L)观察血管狭窄≥50%的发生率.进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狭窄组血浆Fib水平和Fib水平异常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Fib值的升高,血管狭窄≥50%患者的比例显著增加(X2=23.10,P=0.000).血浆Fib水平升高是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独立的、且作用强的危险因素(OR=1.558,95%CI:1.164~2.087,P=0.003).结论 Fib升高与脑大动脉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传统危险因素.
作者:陈月富;代成波;王硕;马桂贤;张雄;王丽娟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与汉族老年冠心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 00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民族分为汉族组(604例)和维吾尔族组(403例).从冠状动脉血管优势型、病变部位、病变血管支数、病变分型、病变血管狭窄程度加以分析.结果 维吾尔族组Gemini积分高于汉族组(P<0.01);两组男性Gensini积分均高于同组女性(P<0.05,P<0.01).维吾尔族组C型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组,而A型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汉族组(P<0.01).汉族组男、女性患者C型病变发生率分别低于维吾尔族相同性别患者(P<0.05,P<0.01).维吾尔族组单支病变发生率明显低于汉族组,而3支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纽(P<0.01).汉族组男、女性患者3支病变发生率分别低于维吾尔族相同性别患者(P<0.05).两组男性患者3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同组女性(P<0.05,P<0.01).结论 相同民族老年冠心痛患者,男性冠状动脉痛变严重程度较女性重.维吾尔族老年冠心病患者3支病变率高,C型病变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均较汉族相同性别重.
作者:杜晓强;罗仁;荼春喜;姚建平;艾克拜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的认识.方法 对1例79岁的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的患者随访2年8个月,并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患者主要表现为闻断性的冻结步态,未发现其他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对多巴胺能药物无反应.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颅MRI提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巴胺转运体检查提示:两侧尾状核放射性分布略低,双侧壳核CFT显影剂放射性分布明显降低.结论 此患者的临床表现符合原发性进行性冻结步态的诊断标准,多巴胺转运体检查结果为阳性,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侯静;张晓红;陈彤;孙虹;王振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置入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后,支架贴壁不良(ISA)的特征及ISA对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97例冠心痛(300处病变)患者王入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67例,117处病变),不稳定性心绞痛组(73例,99处病变).稳定性心绞痛组(57例,84处病变).术后1年血管造影时利用血管内超声观察各组患者支架置入处ISA的发生率和特征,根据ISA造声情况又分为贴壁不良患者和非贴壁不良患者,并在复查后1年临床随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包括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全因死亡).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支架置入后,有17例患者(17处病变,25.4%)在1年随访检查时存在ISA,明显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7例患者,7处病变,9.6%)和稳定性心绞痛组[(4例患者,4处病变,7.0%).P=0.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痛变长度(OR=1.068,P=0.037)、急性心肌梗死(OR=2.399,P=0.031)和非糖尿病(OR=6.472,P=0.013)是晚期ISA的独立危险因素.对ISA患者1年临床随访显示,ISA患者与非ISA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7.1% vs2.4%,P=0.203).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置入西罗莫司药物洗脱支架后ISA的发生率较高.支架置入后晚期ISA与临床事件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杜润;张瑞岩;朱政斌;张奇;胡健;张建盛;沈卫峰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5年内我院住院患者中192例确诊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未行激发试验)的临床资料.结果 变异型心绞痛临床上少见,好发于男性,占85.9%,合并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饮酒,有过敏史16.7%.心绞痛的好发时间为夜间及凌晨.35例(18.2%)心绞痛发作时合并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1饲(5.7%)、心室颤动6例(3.1%)、窦性心动过缓7例(3.6%)、三度房室传导阻滞6例(3.1%);56.9%患者存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17例(8.9%)合并冠状动脉肌桥.结论 变异型心绞痛是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常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对于狭窄程度严重者应行支架王入术.
作者:朱成刚;李建军;高立建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快速老化痴呆模型小鼠(SAMP8)海马锌和铜含量的变化及外源性金属硫蛋白3(MT3)对SAMP8海马锌和铜含量变化的影响,并与MT1进行比较.方法 将SAMP8 60只随机分为痴呆组、低浓度MT3组、中浓度MT3组、高浓度MT3组、MT1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SAMP1 10只为正常对照组.连续腹腔注射不同浓度MT3等4周后处死小鼠,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锌和铜的含量,并观察其与低、中、高3种浓度MT3的量效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痴呆组小鼠海马锌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低浓度MT3组和高浓度MT3组比较,中浓度MT3组小鼠海马锌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中浓度MT3组小鼠海马锌含量明显升高(P<0.05);MT1对照组与低、中、高浓度MT3组比较,小鼠海马锌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小鼠海马铜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MP8海马锌含量降低.MT3可以增加SAMP8海马锌含量,但锌含量不随MT3浓度增加而增加.而对铜含量影响不大.
作者:马飞煜;张艳梅;王虎;田贤先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巴曲酶(DF-521)对体外培养下内皮祖细胞(EPCs)的增殖、分化、成血管能力以及NO分泌能力的影响,井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从人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型CD34、CD3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2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激光共聚焦显微铣观察细胞经过FITC标记的剂豆凝集素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后的恃况.由此鉴定EPCs.实验分为:DF-521的低、中、高剂量干预组和对照组.检测各组EPCs的CD31和vWF表达.观察EPCs在基质胶上的成管情况以及测定培养液中NO的浓度.透射电子显微镜鉴定分化后的细胞.结果 低,中、高剂量干预组EPCs的数量、CD31、vWF表达及NO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这些效应随DF-521浓度升高而增加(P<0.05).高剂量干预组EPCs形成条梭状和管腔样结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怀布尔-帕拉德小体.结论 体外培养条件下,DF-521促进EPCs的增殖和成血管功能,并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改善分泌NO的能力.DF-521的这些作用可能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有关.
作者:卞剑;胡何节;邓福生;王晓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ardiac microvaacular endothelial cells,CMECs)的保护作用.方法 培养大鼠CMECs,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白藜芦醇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检测细胞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CMECs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半胱天冬酶3(caspase-3)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和白藜芦醇组吸光度值明显降低(P<0.01),CMECs凋亡率、caspase-3相对活性、MDA含量、SOD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白藜芦醇组吸光度值、SOD活性明显升高[(0.47±0.06)vs(0.14±0.04),(28.9±2.9)μU/Lvs(22.4±2.2)μU/L,P<0.01];CMECs凋亡率、caspase-3相对活性、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6±0.4)%vs(38.6±0.6)%,(152.1±13.3)vs(307.2±25.3),(9.2±0.7)μmol/L vs(13.5±1.2)μmol/L,P<0.01].结论 白藜芦醇可减轻CMECs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抗氧化和抗凋亡来实现.
作者:马文帅;李兰荪;王海昌;栾荣华;兑宏志;张荣庆;蔚丽萍;殷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低剂量睾酮时小鼠下丘脑衰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 将24只健康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D-半乳糖+睾嗣治疗组(治疗组)、D-半乳糖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用药5个月后分离小鼠下丘脑组织,制备石蜡切片,测定小鼠下丘脑衰老相关性β-半乳糖苷酶(SA-β-GaL)染色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INK4a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半乳糖组小鼠体重降低(P<0.05).下丘脑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率和p16INK4a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P<0.05);与D-半乳糖组比较,治疗组小鼠体重增加(P<0.05),下丘脑SA-β-Gal染色阳性细胞率和p16INK4a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低剂量睾酮可能通过改变p16INK4a的表达而发挥抗下丘脑细胞衰老的作用.
作者:何天民;吴赛珠;阮云军;邢晓雯;刘新强;罗才福;赖文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中的表达及毗格列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75只Wistar大鼠随机选取60只以高脂、高糖及链脲佐菌素诱导制成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56只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38只)和药物干预组(干预组,18只,吡格列酮20 mg·kg-1·d-1灌胃).另15只大鼠以普通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3组大鼠16周后处死,取主动脉全段行HE染色,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将糖尿病组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单纯组,14只)和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合并组,24只),测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TC、TG、HDL-C、LDL-C及血清RBP4、MCP-1,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糖尿病组TG、LDL-C、FBG、FINS、RBP4、MCP-1,HOMA-IR、AIP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除RBP4与单纯组无差异外,上述指标均较单纯组和合并组下降;RBP4与TG、LDL-C、HOMA-IR、AIP、MCP-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BP4、TG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痛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RBP4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吡格列酮对糖尿痛大血管病变有保护作用.
作者:周婉;张黎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管样结构形成和崩解的影响及其初步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SD大鼠CMECs,将AGEs-BSA与大鼠CMECs共同孵育,实验分为对照组(只加DMEM培养液)、BSA组(100μg/ml BSA)、AGEs-BSA组(100μg/ml AGEs-BSA).分别在孵育第1、3天时,用管样结构形成实验观察CMECs管样结构的长度,流式细胞仪检测CMECs的凋亡;ELISA法测定CMECs半胱天冬酶3(caspase-3)的活性.孵育1天采用Westem blot法检测CMECs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 第1天时,与对照组和BSA组比较,AGEs-BSA组CMECs管样结构的长度明显增加,VEGF蛋白表达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MECs早期凋亡率及caspase-3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时,与对照组和BSA组比较,AGEs-BSA组CMECs的管样结构长度明显降低,CMECs早期凋亡率及caspase-3的活性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GEs-BSA在早期可能通过自分泌VEGF促进CMECs管样结构的形成,晚期可能通过促进CMECs的凋亡,加速管样结构的崩解.
作者:刘毅;王海昌;张荣庆;栾荣华;赵蓓;郝媛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指冠状动脉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主要由于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称易损斑块)受侵蚀或破裂继发血栓引起.
作者:金泽宁;吕树铮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脑白质疏松症(LA)是由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ehinski等在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诊断学术语,系指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上显示低密度影,MRI T1加权像上显示等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上均显示为高信号.
作者:陈卫松;朱晓钢 刊期: 2009年第07期
脑梗死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供脑血管任何一段因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都可以引起脑细胞缺血或坏死.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由于血流的冲击容易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从而使管腔狭窄.
作者:郑刚;杜菊梅;张文青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脑卒中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虽然患者已经过正规治疗.但其病情仍不断加重、恶化,甚至死亡.
作者:相凤兰;张俊玲;王馥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心律震荡(HRT)是近年新发现的心电现象.动态监测HRT有利于观察冠心病患者病情的演变状况,有助于评价病情,对治疗和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1].但其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的临床价值尚不清楚.
作者:王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患者在临床上有增多的趋势,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大动脉弹性常用指标是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臂指数(ABI).
作者:刘宇;向小平;袁含茵 刊期: 2009年第07期
右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合并左主干病变的患者临床猝死率很高.药物保守治疗对这类患者的疗效极为有限.
作者:洪浪;王洪;尹秋林;李林锋;赖珩莉;陆林祥;李彬;黄勤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是备受关注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如何控制心力衰竭的高发率及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是医学界面临的一项挑战.
作者:秦明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本研究回顾性总结我院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的麻醉管理经验,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2007年1~12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非心脏手术麻醉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75~101(77.5±6.3)岁.
作者:李秋霞;卿恩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超声心动图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 137例,按年龄分为<45岁组(44例)、45~74岁组(905例)、≥75岁组(188例).根据超声心动图表现及临床心脏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45岁组患者男性比例高,随着年龄增加男性比例逐渐减少,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组患者有8例(18.2%)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45~74岁组患者有216例(23.9%)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75岁组患者有93例(49.5%)发生心脏严重并发症,3组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45岁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减低不明显,并发症少,预后较好.≥75岁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功能减低明显,心脏并发症多,预后较差.
作者:高敬;华琦;王彩荣;李晓辉;高承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观察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比索洛尔治疗LVEF正常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40例LVEF正常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服用比索洛尔2.5~5 mg/d,共8周.治疗前后测患者心率、血压、血浆B型钠尿肤(BNP)、心房钠尿肽(ANP)、刺钾尿肽(KP)、肝肾功能、血糖和血脂水平.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40例患者治疗8周后,心率、血压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浆BNP、ANP及KP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40例患者肝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比索洛尔能有效治疗LVEF正常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患者依从性良好.
作者:张同欣;唐发宽;华宁;齐帜;张闯 刊期: 2009年第07期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与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SLC6A2)基因启动子3、2多态性及相关易感因素.方法 选择176例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的汉族患者(心衰组),同期选择与之按性别、年龄相差士4岁、居住地相匹配的汉族心功能正常的高血压患者176例(高血压组)和血压、心功能正常者176例(对照组),应用PCR-RFLP检测SLC6A2基因启动子3、2多态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易感因素.结果 心衰组SLC6A2启动子3-AG/GG基因型频率(41.48%)高于高血压组(26.70%)和对照组(2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SLC6A2基因启动子2的GG、GC和CC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以高血压组为参照系,高血压等级、吸烟、血糖升高、肾功能减退、血红蛋白下降、SLC6A2基因启动子3-AG/GG为易感因素,其中SLC6A2基因启动子3-AG/GG的OR值2.106,95%C/:1. 237~3.587,P=0.006.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有多种易感因素,应加强对易感因素的控制;携带SLC6A2基因启动子3-AG/GG型者可能是其分子遗传学基础之一.
作者:骆杰伟;陈慧;陈宏毅;吴小盈;黄昉萌;李红;卢荔红;伍严安;沈晓丽 刊期: 2009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