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肥厚梗阻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经皮间隔心肌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mvocrdial ablation,FISMA)后心电图变化临床意义.方法15例HОCM患者借助术中心肌声学造影技术确定靶域,完成间隔心肌消融术.术后利用心肌灌注显像作为回顾性定位诊断手段.随访中对比不同时间记录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记录.结果心肌灌注显像显示消融部位与术中心肌声学造影相吻合,限于前间隔,仅l例心肌灌注显像示后壁显影稀疏.心电图示l例患者Ⅲ导联新发异常Q波,胸前导联无新发Q波.共3例5次心室颤动发生.2例植入DDD永久起搏器,右束支阻滞发生率73%.QRS时限、QT间期、QTc间期明显延长,Sv1+Rv5.值显著降低,这些变化并不随着靶域变薄而发生进一步变化.动态心电图记录并不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结论FISMA所致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但并不随着间隔心肌的变薄而加重,仅13%患者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心肌声学造影有助于避免非靶域的心肌梗死.
作者:姜腾勇;吕强;吴学思;张英川;贾长琪;张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报道3例具Mahaim纤维特性的房室旁路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的结果.方法 3例患者均有阵发性心悸史,发作时心电图均表现为宽 QRS波,其中1例曾发生晕厥.在进行常规电生理检查后,根据旁路电位的描记和/或心室早激动点确定消融靶点.结果 3例除具有 Ma-haim纤维的共同特征外,心室早激动部位均在三尖瓣环附近,标测中未能记录到确切的旁路电位,根据沿三尖瓣环标测心室早激动点确定靶点,消融均获成功,放电次数分别为8,3,6次.结论在明确此种特殊房室旁路的诊断后,可通过沿三尖瓣环标测早心室激动,指导消融并能获得成功,而无需刻意寻找旁路电位.
作者:韩冰;骆秉铨;李为东;张义勤;付强;蒋树中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后患者的心脏变时功能变化.方法对56例接受起搏器治疗的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相应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20例显示冠状动脉显著狭窄,但狭窄未累及窦房结动脉起源的冠状动脉或狭窄在窦房结动脉发出以远的血管段.其中12例14支血管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6个月后的随访造影无再狭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临床缺血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但窦房结功能并未改善.结论冠心病并非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主要病因;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冠状动脉内支禁植人术治疗可以改善心肌缺血和心脏功能,但难以恢复窦房结的正常变时功能.
作者:李传昶;蒲晓群;杨天伦;郑昭芬;邓金华;孟霜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包炎心电图PR段的改变并对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78例急性心包炎患者不同时间记录的首次心电图进行分析,测量各导联PR段和ST段改变的方向和幅度,测量心率,并探讨PR段改变与ST段改变以及与心率的关系.以78例早期复极综合征为对照.结果78例急性心包炎患者中,55例(75.1%)在I、Ⅱ、Ⅲ、aVF、V3~V6导联普遍出现PR段下移,aVR导联出现PR段抬高,aVL导联仅3例有PR段改变.上述导联PR段下移幅度为о.05~0.15 mV.第1次记录中69例(87.2%)出现I、Ⅱ、Ⅲ、aVF、V3~V6导联ST段抬高.普遍导联PR段下移伴随ST段抬高的检出率在发病第ld记录的心电图中高,随后记录的心电图中逐渐降低.PR段的下移与心率无关.在早期复极综合征中仅2.6%记录到PR段下移.结论普遍导联PR段下移伴随ST段抬高是急性心包炎早期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
作者:王慕璇;马虹;蔡晓英;朱维琪;周晓澜;李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变异性心绞痛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心肌缺血.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变异性心绞痛合并室性心动过速尚不多见,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稳慧;杨俊;席祖洋;李松;吕建琼;庄伟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急性肺栓塞临床上缺乏特异的症状和体征,急性期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本文报道2例以急性右束支阻滞为首发心电图改变的急性肺栓塞.例l患者男性,63岁.临床诊断为肺癌,查心电图正常范围.活动时突然呼吸困难,头晕,血压70/50 mmHg(1 mmmHg=0.133 kPa),呼吸36次/min,心率136次/min,双肺哮鸣音,心电图示右束支阻滞,血气分析:pH值7.36,PO246.7 mmHg,PCO2 35.8 mmHg,给予高浓度吸氧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无改善,静脉注射毛花甙丙0.4 mg心率无下降,静脉滴注多巴胺血压无回升,1 h后心电图示SI、Qm、T ,临床诊断为急性肺栓塞,家属拒绝溶栓,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孙衍红;刘军;石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在临床工作中,曾遇到糖尿病低血糖反应诱发频发室性早搏(室早)3例.例l患者男性,58岁.患Ⅱ型糖尿病12年,因在家注射胰岛素过量头晕、心悸、全身冷汗,恶心、呕吐.查体:血压100/67ramnHg(1 mm Hg=0.133 kPa),脸色苍白,周身冷汗,末梢凉,心率108次/min,心律不齐,急查血糖为2.37 mmol/L,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并频发室早.即嘱患者口服2杯糖开水后,症状体征消失,复查心电图室早消失.
作者:付键;彭冬迪;吴伟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39岁,阵发性心动过速病史30年,每月发作2~3次,呈突发突止方式.摒气或刺激咽部有时能终止心动过速.有时则需静脉注射毛花甙丙或维拉帕米.心动过速发作时心心、电图示窄QRS和右束支阻滞形宽QRS两种图形(图1).曾先后诊断为室上性心动过速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行射频消融治疗而入院,入院后各项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
作者:马坚;楚建民;张澍;张奎俊;姚焰;王方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 患者女性,65岁,因反复头晕心悸1年,加重5 d人院.临床诊断:三度房室阻滞,甲状腺功能亢进.x线心脏片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异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8.64pg/dl,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2.22pg/dl,促甲状腺素0.02ulu/ml.入院前的心电图示(图1A)心房率115次/main,心室率42次/min,P波与QRS波无关,QRS波呈室上型,部分QRS波后有逆行P,RP′间期固定0.08s,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动过速,三度房室阻滞,交界性逸搏心律伴3:1、4:1室房传导.人院植入VVI起搏器后的心电图示(图lB):PP间期规则,频率98次/min,起搏信号频率60次/min,其后跟随右心室起搏图形,部分QRS波后可见逆行P,RP′间期固定为0.16 s,室房呈3:l~5:l传导,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律伴室房3:1~5:l传导.
作者:洪建凤;钱大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3条房室旁路患者临床中非常少见,同时合并休眠旁路者更少.本文报道1 例3条房室旁路并休眠旁路的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射频消融治疗.
作者:夏云龙;邓欣;杨东辉;张树龙;刘少稳;杨延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性,67岁.因心悸就诊,体检除频发室性早搏外,另无异常发现(图1).给予普罗帕酮200mg 6h 1次(800mg/d)口服,13 d后感胸闷、气憋、头晕,由消化科转入重症监护病房监测,发现心电图(图2):心律由窦性变为房性,心率由治疗前75次/min下降至 32次/rmin,P波、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分别由服药前 118、167、100、380 ms 延长为146、198、122、520 ms,延长幅度为18.6~36.8 ms.
作者:杨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8岁.因阵发性心悸7年,反复晕厥发作伴抽搐3个月,于2000年5月诊治.先后2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均经体外电击除颤恢复窦性心律.患者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人院查体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第1心音低钝.心电图上有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二度房室阻滞;心肌酶学和电解质检查无异常.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全心扩大.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持续性室速、室颤),心功能Ⅲ级.入院后常规方法应用胺碘酮,5 d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伴交界性逸搏,频率30~40次/min.于2000年6月植入双腔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插入Medtronic 6940型心房螺旋电极导线和Medtronic Sprintim 6942型3极除颤起搏电极导线,心房螺旋电极固定在心房侧壁,心室电极尖端定位于右心室心尖部.于左前胸壁制作胸大肌内囊袋并彻底止血后,植入lCD(Medtronic公司,Gem DR 7271型).
作者:马依彤;张爱伦;杨毅宁;汤宝鹏;刘宇;王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资料患者男性,42岁,发作性心悸7年,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000年7月3日再次发作心悸,当地医院做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窄QRS波)给予维拉帕米5 mag静脉推注后变为心房颤动,心电图示宽QRS波与窄QRS波间断出现,快心室率为200次/main.为行射频消融术人我院.查体:血压130/70mmHg(1mm=O.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60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异常.
作者:朱艳利;楚建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男性,31岁.心悸,胸闷不适l周来院就诊.患者平素健康,2周前曾患感冒.x线胸部透视心影正常,心脏听诊闻及频发早搏.临床拟诊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示房性早搏二联律(图1),窦性P波下传的QRS波呈心电轴左偏,S <SⅡ,不支持左前分支阻滞的诊断,且Rava>Rvl,V5、Vj的S波增深.提示SI SⅡSⅢ综合征.图lA房性早搏下传的心室搏动波SⅢ、SⅡ、SVF明显加深,aVL呈qR形,心电轴左偏度数增加,胸前导联中QRS波与窦性下传的QRS波相似,此为左前分支阻滞型室内差异性传导.图1B房性早搏下传的QRS波在Ⅱ、Ⅲ、aVF导联为qRs形,I导联为rS形,心电轴右偏,胸前导联中QRS波与窦性下传的QRS波也相同,此为左后分支阻滞型室内差异性传导.图1C中长条Ⅲ导联中所见房性早搏的配对间期及PR间期分别相等.
作者:黄金康;蒋丽瑾;王冬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是评价人体自主神经功能的一项无创检测手段,是反映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及其平衡的重要指标.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对其研究不断深入,提出非创伤心脏自主神经测定这一新概念,其意义在于为心血管疾病病情评价及预后判断提供一种较好的无创检测指标.
作者:季祥武;张爱元;孙廷禹;邵静波;刘同保;范作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血栓塞并发症是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并发症之我们对 16例患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前后的部分凝血参数进行了分析测定,旨在探讨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对凝血机制的影响.为有效减少栓塞并发症制定抗凝治疗方案寻找依据.
作者:李义波;李树玲;马龙乐;陈双峰;王英丽;孔祥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来国内外采用不着主动固定的心内膜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日益普通,主要用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作者:章杨龙;吴印生;王梦洪;蔡新根;罗雄;彭景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由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取得了良好疗效,同时,我们也观察到在植人心脏起搏器后的某些患者中,仍有晕厥发生.现就这类患者晕厥的原因作分析.
作者:贺军;田明;张艳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本文介绍我院经头静脉同时植入心房、心室电极导线的经验和体会.资料和方法 35例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35~80(64.5±9.4)岁.起搏适应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7例、二度或三度房室阻滞14例、肥厚梗阻型心肌病4例.
作者:郭新贵;徐文莉;林宪如;王旭;许文亮;赵新闻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共同组织,曾对1995-1997年全国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作者:王方正;华伟;张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是一个古老的结构,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体的多个组织器官中.在心肌细胞中主要存在于闰盘(intercalated disc).闰盘处有3种结构连接相邻细胞.(1)桥粒(desmosome):由相邻两个细胞膜上各自延伸的糖蛋白.gycoprotemsⅠⅡⅢ)相互连接,在每个细胞膜上发出这些糖蛋白处其根部密集排列形成的致密斑连同糖蛋白起被称作桥粒:(2)粘连膜(fascia adbesion):仍由相邻两个细胞膜上各自延伸的蛋白相互连接构成,其中探明的一种为钙粘附因子(N-cadherin),其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维持一定的张力,实现细胞间的连接。
作者:贾玉和;王方正;张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用三维标测方法观察急性冠状动脉血栓性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eftcircumflex artery,LCX)近端释放阳极电流刺激血栓形成,结果9例发生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rtachycardia,NSuVT),其激动的起源和维持在心室的不同部位.6例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ustained ventriculartachcardia SuVT),其诱发是由于局灶性机制.SuVT的维持在3/6洌是由于局灶性机制,另3例SuVT的维持,是由于心肌内的一个大折返径路,即以前壁缺血区心内模下经间隔作为快径,而左心室后壁心外膜并经心肌内返回心内膜下作为慢径.4/6例SuVT在10~41 s内蜕变成心心、室颤动(室颤,ventricular fibriation,VF).1例SuVT自行终止,但于14 min后出现4个连续的室性搏动诱发VF.VF诱发是由于多发的折返波形成.平均总的心肌激动时间(acti-vation time,AT)在缺血前是(40±4)ms,缺血后增加达27~102 msSuVr发作前AT值(10l±28)ms比lmin前的AT值(79±15)ms明显延长(P<0.01).VF前10个SuVT搏动的平均AT值为(169±29)ms,比SuVT没有发展为 VF的犬的 AT值明显延长.结论 LCX 的血栓可导致90%的犬出现NSuVT,60%的SuVT及50%的VF.局灶性机制是大多数NSuVT机制,也是SuVT诱发机制.SuVT的维持可由于局灶性机制,也可由于缺血区域从心外膜经心肌内传导到心内膜下的折返机制.VF是由于心叽内多发折返.AT是一个敏感参数,它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呈正相关,而且在稳定性室性心动过速组与室性心动过速演变为心室颤动组之间有明显差别.
作者:张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华伟;马坚;王方正;张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If离子流(funny current.If,奇特离子流)是80年代初DiFrancesco研究小牛心脏浦肯野纤维起搏原理时发现并命名的1,2.由于已知的电压依赖性离子通道都在心肌细胞膜电位除极时激活开放,唯独If通道在膜过度极化时激活开放.故名事实上,在DiFrancesco之前,Noma和Irisawa已经在研究窦房结起搏活动时,发现这一离子流,他们命名之为Ih(hyperplarization activated catloll current,过度极化激活正离子流)[3].由于嗣后20年中,DiFmncesco实验室专致于If研究.且有不少新发现,故起搏离子流If这名词已放广泛接受.
作者:徐有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尤其是先心病患者矫正术后的心律失常并非少见,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包括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对心腔大小、心肌肥厚和特殊传导系统的影响,以及可能共存有特殊传导系统的先天性异常等.
作者:曹克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脏起搏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表现在起搏器方面,而且也反映在导线上.不同造型和功能的电极导线的问世,扩大了起搏器的应用范围,电极头与心肌组织接触更紧密,固定更牢固.大大降低了起搏导线移位发生率.然而,随着起搏器应用的普及,由起搏器系统引起的并发症也不断出现比较常见而麻烦的并发症是感染,如不将起搏器和导线全部拿走,局部伤口流液、流脓将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由于电极导线在植入后2个月便被胶原纤维组织包绕,并与血管和心腔内壁粘连,致使电极导线难以拔除.以往临床上曾应用过多种拔除方法,但成功率低,且具有较大的危险性.1987年美国Byrd等1首次报道采用血管内反牵引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电极导线的拔除成功率,同时也使与拔除过程相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作者:王方正;马坚;陈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作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