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国际刊号:11-5265/R
  • 国内刊号:11-5265/R
  • 影响因子:1.62
  • 创刊:1986
  • 周期:月刊
  • 发行:福建
  • 语言:中文
  • 邮发: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 福建省科技期刊质量评比优秀奖(99)
  • 外科学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年4期文献
  • 髋臼骨折晚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目的 探讨髋臼骨折后出现并发症而行晚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治疗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对13例骸臼骨折后继发创伤性关节炎或股骨头坏死行THR,其中4例曾行非手术治疗,9例曾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髋关节功能均得到改善,术前Harris评分36~54分,平均(45.9±6.0)分,术后提高至79~92分,平均(85.8±3.5)分,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髋臼骨折后行晚期THR手术难度较大,适当处理异位骨化组织和内固定物,重建髋臼骨缺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华锋;王静成;颜连启;张圣飞;戴善和;施晓明;顾加祥;冯新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I.CO.S.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

    目的 评价I.CO.S.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I.CO.S.螺钉内固定治疗GardenⅢ型股骨颈骨折19例.结果 本组获得8~18个月随访,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4~7个月).采用Harris标准评定疗效:优15例,良2例,中2例.结论 I.CO.S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愈合率较高、创伤小,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作者:易存国;王子平;吴祖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的分析与处理

    目的 探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常见并发症的病因、预防和处理意见.方法 总结性回顾对198例(202髋)半髋或全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资料和经验,对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进行研究和总结,并提出预防和处理意见.结果 本组术中无知名神经、血管损伤及肺栓塞、死亡现象.发生髋关节置换术早期并发症34例,晚期并发症47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术中操作以及正确的功能锻炼,可以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正确的应对措施能够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所产生的危害.

    作者:丁少波;王群;燕双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LPFP)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股骨粗隆下骨折29例均采用LPFP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参照Harris髋关节评分系统评定术后患髋功能.结果 29例获得平均14.2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无髋内翻及内固定失败.按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15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结论 LPFP具有符合股骨近端解剖形态、固定牢靠、对股骨头血供干扰小等优点,是一种较好的固定股骨粗隆下骨折的内置物.

    作者:侯振海;倪志明;刘志荣;叶虹;郑隆宝;姚军;龚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生物型臼杯大小选择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生物型臼杯大小选择的影响因素.方法 初次行THA生物型臼杯82例(93髋),将有关数据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93髋生物型臼杯的直径大小呈一正态分布.男、女性髋臼杯假体直径大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5),男性明显大于女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使用的生物型臼杯的直径偏小.结论 生物型臼杯直径大小的特点分析,能为不同个体的术中正确选择适当大小臼杯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易勇;卜延民;李晓辉;蔡友毅;谢红波;刘继仁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可吸收螺钉治疗青少年胫骨结节Watson-DoneⅡ、Ⅲ型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应用可吸收螺钉治疗Watson-DoneⅡ、Ⅲ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8例青少年胫骨结节撕脱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定期随访,按照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8.3个月.骨折均获得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平均123°,HSS评分均为优.结论 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固定治疗Watson-Jove Ⅱ、Ⅲ胫骨结节撕脱骨折,无须二次手术取出内固定,并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王建兵;孙振中;马运宏;沈建祖;宋晓军;韦旭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重度髋臼发育不良(DDH)并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采用THA治疗DDH并骨性关节炎13例(19髋),以术前、术后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本组平均随访23个月(13个月~4.5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1.40±5.67)分增至术后的((87.64±5.8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随访期内未发生髋关节脱位、感染、假体松动及下沉等并发症.结论 THA治疗DDH并骨性关节炎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白志刚;牛东生;禹全恩;孙玺淳;马军;李国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骨折临床诊疗分析

    目的 探讨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 手术治疗20例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股骨颈骨折一期愈合,2例股骨颈骨折不愈合,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为8个月,未出现感染及钢板、螺钉断裂等并发症.根据Friedman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2例,良5例,差3例.结论 同侧股骨干合并股骨颈骨折伤情复杂,股骨颈骨折容易漏诊,采用加压钢板和空心松质骨螺钉分别固定股骨干和股骨颈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的特点.

    作者:欧阳振华;黄建荣;黄斌;向绪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分阶段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

    目的 探讨MIPPO技术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36例胫骨骨折先行跟骨牵引,待软组织损伤稳定后间接复位、经皮插人LCP接骨板.结果 本组随访6~18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X线片显示骨痴出现时间为5~12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4~21周,平均15.6周.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优27例,良5例,中4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分阶段MIPPO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张福明;王春江;邢利清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BetaCupTM髋臼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BetaCup~TM髋臼系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BetaCupTM髋系统对R关节疾病74例(84髋)进行THA治疗.结果 按Hams评分标准,术前评分(40.5+9.5)分,后随访时评分(92.6+8.7)分.采用t检验(SPSS 13.0)比较手术前后Hams评分值(P <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Harris评分:优67髋,良13髋,可4髋,优良率为95.2%.未发现髋臼松动.结论 BetaCupTM髋系统应用于THA,有较好的活动范围和较低的脱位率,为关节置换提供了理想的选择.

    作者:眭杰;康一凡;沈锋;黄建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和PFNA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对DHS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后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对7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接受DHS和PFNA内固定手术,对患者的骨折类型、术后并发症和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本组随访24~36个月.DHS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PFNA组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为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需依据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及内固定生物力学特点选择术式,要总结手术操作经验,重视患者术后功能康复锻炼.

    作者:李钰军;黄远翘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手术治疗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对56例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中根据不同骨折块采取不同内固定方法.结果 本组随访1年,采用Olerud和Molangder的踝关节愈后评分系统,优49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6.4%.结论 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根据骨折分离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内固定物,同时充分考虑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因素,使术后踝关节达到相对坚强固定、有效加压和抗旋转作用.

    作者:闫伟强;张敏;贺西京;陈元庄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CD HORIZONTM 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目的 探讨CD HORIZON~T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共收治骨盆骨折5例,均行CD HORIZON~TM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固定骨盆后环骨折.结果 术后X线片及CT复查提示骨折脱位获得即时垂直及旋转稳定性,复位情况较满意,合并神经损伤2例,随访9个月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本组随访6~18个月,未发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骶髂关节无再脱位.结论 CD HORIZON~TM M8和TSRH-3D~TM脊柱内固定系统联合应用固定骨盆后环骨折脱位术后即可获得稳定,并能够维持良好稳定及复位效果,是治疗骨盆后环骨折脱位的好方法.

    作者:林泉;林久灶;陈挺霖;周长嵩;兰丽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大直径金属对金属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

    目的 探讨大直径金属对金属(M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33例施行大直径MOM假体THR,术前诊断:股骨颈骨折6例,髋臼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8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结果 平均随访21.8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4分改善至术后96.5分(均为优良).无感染、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结论 大直径MOM假体THR对于年轻、活动量大的患者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具有能够减少术后脱位和关节磨损、增加人工关节功能活动等优点.

    作者:张海波;王义生;贾思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TKA术后放置引流与否对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

    目的 比较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MA)术后膝关节腔内放置引流与否对对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初次行TKA 60例,分为引流组和非引流组,每组各30例.通过Gross方程推算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对两组患者计算结果 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流组总失血量平均为(785.3t293.0)ml,显性失血量平均为(439.9±211.0)m1;隐性失血量平均为(381.2±279.0)m1.非引流组总失血量平均为(461.9±251.3)ml.因两组患者手术全程使用气压止血带,术中失血量均按0 ml计算,所以,非引流组总失血量等于隐性失血量.引流组失血总量明显多于非引流组(P<0.001).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单侧初次TKA术后放置引流与否对膝关节术后功能的恢复无明显影响.但是,引流组患者围手术期失血总量明显多于非引流组.

    作者:刘杰;王栓科;台会平;薛文;张辉;郭士方;王和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不稳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不稳的方法 及疗效.方法 采用带线锚钉固定移位的股内侧肌治疗髌骨不稳症27例.结果 随访11~30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髌骨轴位X线片示髌股关节解剖关系恢复正常25例,髌骨轻度半脱位2例.Lysholm评分由术前(56.76±6.49)分增加到术后(66.22±3.23)分,(P <0.05).结论 带线锚钉固定移位的股内侧肌治疗髌骨不稳能够有效矫正A骨不稳症,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张旭辉;王世海;曹飞;张杰;张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急性期保留交叉韧带残端重建的早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急性期重建交叉韧带的疗效.方法 对18例急性交叉韧带损伤行关节镜下完全保留残端重建手术.结果 随访6~17个月.术后平均10周活动度恢复至90°,4个月恢复至大于120°,伸直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从术前23.6分改善至91.3分.Lachman试验及ADT(+)1例(Ⅱ度),PDT(+)1例(Ⅱ度).复查X线片显示骨隧道愈合满意.结论 关节镜下急性期行交叉韧带重建可及时修复半月板损伤及PMC、PLC损伤,有效保留韧带残端,有利于重建韧带的再血管化,但功能恢复期明显延长,早期随访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辉;沈建平;邹宏;殷勇;尹乾斌;弋石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股骨重建钉治疗股骨粗隆周围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重建钉在股骨粗隆周围骨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3例股骨粗隆周围骨折,采用直切口,暴露粗隆间窝,开口、扩髓,C型臂X线机透视下复位骨折后打人股骨主钉,确定好前倾角打人股骨颈拉力螺钉2枚,安装远端锁钉固定.结果 本组随访1个月~5年.无一例发生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未出现髋内翻、畸形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按Matta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优21例,良2例.结论 股骨重建钉与钉板比较具有更好的力学结构,能为各种类型股骨粗隆周围骨折的复位提供牢固的固定,值得推广.

    作者:陈宏;周玉林;伍星;罗建军;宋昱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股骨粗隆重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重建加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粗隆重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63例.结果 51例获得随访,骨折愈合良好,髋关节功能按Harris标准评定,优良率88.2%.结论 对老年患者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粉碎性不稳定骨折采用该术式,能达到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恢复良好髋关节功能的目的.

    作者:赵资坚;邹育才;刘梦璋;林宏伟;杜建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踝关节损伤中下胫排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 探讨踝关节损伤中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非手术和手术的方法 共治疗踝关节损伤中下胫滕联合分离26例.结果 本组26例随访3个月~8年3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优15例,良6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4.6%.结论 明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孙建皖;朱晨;方诗元;孔荣;李守民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可吸收线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可吸收线环扎及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方法 与疗效.方法 采用PDS II可吸收线环扎及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58例.结果 本组经6个月~4年随访,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8周.根据疗效标准:优40例,良17例,可1例.结论 采用可吸收线环扎及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操作简单,力学强度可靠,适用于各种类型髌骨骨折,无需二次手术,疗效满意.

    作者:刘涛;殷梅;郑继广;王延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三种探查方法在骨内固定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直视定位、超声定位、C型臂X线机定位在骨内固定物取出术中的临床应用及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三种定位探查方法 取出骨内固定物,采用直视定位90例,超声定位36例,C型臂X线机定位28例.结果 三种定位下骨内固定物取出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有无放射性伤害等方面各有不同.结论 超声定位适于内固定物深在、未被骨痂深埋的内固定物取出,具有无放射性伤害、定位精确、手术创伤小等优点;C型臂X线机定位适于被骨痴深埋的内固定物取出,但有放射性伤害的缺点;直视探查适合于体表标志明显或内固定物较表浅、未被骨痂深埋的内固定物取出.

    作者:蒋旭超;徐云钦;许伟才;李强;申屠刚;王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间歇性气压治疗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间歇性气压治疗(IPC)在全a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减轻肢体疼痛和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DVT)作用.方法 对全髋关节置换术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在进行常规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同时进行IPC;对照组46例,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45±0.67)分,对照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减少(3.71±0.64)分,两组疼痛评分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治疗组患者疼痛程度的减轻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DVT 1例,对照组有4例.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早期康复过程中配合IPC可明显减轻疼痛,预防DVT,对术后恢复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岩;周凤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微骨折结合康复锻炼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微骨折结合康复锻炼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的疗效、机制和影响因素.方法 对76例膝关节软骨缺损行关节镜下微骨折联合康复治疗.结果 随访15~36个月.Lysholm评分由术前(40.2±11.7)分提高到术后1年(80.6±12.2)分,术后2年降至(70.3±10.5)分,治疗前后第1年及第2年,Lyshol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年与第1年相比Lysholm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2年,功能减退.结论 关节镜下微骨折术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康复治疗也很重要,二者结合治疗膝关节软骨缺损短期内疗效好,2年后治疗效果减退,软骨缺损面积大和术前病程长的病例治疗效果差.

    作者:蒋恺;方镇洙;秦涛;麻文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失败中的应用(附18例报告)

    目的 探讨晚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挽救性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继发严重的创伤性关节炎、患肢短缩18例行晚期挽救性THA.结果 平均随访3.4年.Harris评分平均为87分(75~98分),优良率94.4%(17/18),另1例X线检查显示股骨柄假体周围透亮线,仍可正常行走.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早期手术或非手术治疗不当,导致内固定物断裂、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头颈钉切割等,出现严重创伤性关节炎、下肢短缩及髋内翻等并发症,施行晚期挽救性THA效果肯定.

    作者:傅天水;黄奕铁;黄凯;凌振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髓芯减压植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目的 探讨应用髓芯减压植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疗效.方法 对26例早期ANFH采用髓芯减压植骨自体BMSCs移植治疗.结果 随访6~30个月,患者疼痛明显缓解,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前平均(51.6±4.86)分,术后为(93.8±7.3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本组优11髋,较好15髋,良4髋,差2髋,优良率93.75%.结论 髋关节髓芯减压植骨结合BMSCs移植手术治疗早期ANFH,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损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

    作者:申文龙;杜丽;张辉;牛俊克;张兵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

    目的 回顾性分析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 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33例,采用切开复位植骨双钢板固定14例,采用MIPPO技术结合LISS系统、LCP锁定钢板系统进行复位植骨内固定13例,经皮松质骨螺钉固定4例,经皮可注射人工骨或骨水泥复位固定2例.结果 本组随访4~24个月,平均11.6个月.膝关节功能优15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0.91%(30/33),而解剖学评定优20例,良12例,可1例,优良率96.97%(32/33).结论 对于骨质疏松性胫骨平台骨折,若能争取早期手术治疗及功能锻炼,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

    作者:胡江华;贺振年;张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微创有限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方法 及疗效.方法 在关节镜监视下微创治疗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16例.结果 15例获得随访,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患膝按照Lysholm及IKDC膝关节评价标准:优12例,良2例,可1例.结论 低能量胫骨平台骨折多不合并关节内损伤,关节镜辅助C型臂X线机监视下微创治疗获得满意疗效,同时还能诊治关节内并发症及其他疾病.

    作者:王洁颖;任龙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臀中肌阔筋膜张肌间隙人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目的 介绍一种小切口髋部手术人路,总结该人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在解剖研究的基础上对枕前外侧手术切口进行改良,采用臀中、阔筋膜张肌间隙人路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68例.结果 本组随访2~8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于术后2~4周开始站立行走.1例于术后2个月因坠床发生后脱位,1例因跌倒扭伤发生股骨干劈裂骨折,其余患者均可无痛行走,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无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及与该切口有关的并发症.结论 采用臀中、阔筋膜张肌间隙人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轻、出血少、显露良好、操作方便等优点.

    作者:梁俊生;胡万冲;张少成;朱红伟;谭章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动力髋螺钉切出股骨头失误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切出股骨头的原因.方法 采用髋螺钉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导致内固定失效22例,就其失效原因和临床处理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本组随访3~22个月,平均12.5个月.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优5例,良9例,可6例,差2例.结论 内固定失效缘于患者骨质情况、骨折类型、内固定物的选择、手术方法 、术后功能锻炼等.

    作者:符振宇;张锐锋;王秋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空降兵伞训致踝关节骨折的分型及损伤机制

    目的 探讨空降兵伞训致躁关节骨折的机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对空降兵跳伞致躁关节骨折86例进行回顾分析,通过临床、影像学及手术所见韧带损伤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伞降致踝关节骨折的机制.结果 踝关节的外翻力量是踝关节骨折的主要外力,其受伤原因是不正确的着陆姿势或地面不平整.而在空降兵着陆阶段,由于风力过大及由于左右操作频繁,造成伞衣晃动,也是踝关节内收型骨折的一个原因.空降兵着牛皮伞靴,戴弹力护踝可减少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率.结论 踝关节的外翻力量是导致伞降致踝关节骨折的重要原因,为预防踝关节骨折的发生,笔者提出加强着陆、操纵技术训练和穿伞靴及弹力护躁的保护.

    作者:李志强;王忠仁;逢健飞;李健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PCL)的临床疗效.方法 21例单纯PCL完全断裂接受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Lachman试验及后抽屉试验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时间12~24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从术前(48±12)分提高到(85±10)分;Lachman试验和后抽屉试验均为阴性.结论 关节镜下胫骨Inlay技术重建PCL并发症少,移植物固定可靠,短期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钱文杰;朱建国;恽常军;朱小国;吴俊义;刘海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总结不同的内固定方法 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体会.方法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86例分别采用内固定治疗,其中锁定加压钢板43例,股骨近端髋内钉(PFN)24例,动力髋螺钉(DHS)19例.结果 随访6~60个月.三组患者在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HS组较差,锁定加压钢板组好,但在功能评分优良率及住院时间上,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种内固定方法,各有其特点,但锁定加压钢板是治疗股骨近端骨折中较为理想的方法,其次为PFN和DHS.

    作者:孙强;赵昌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股骨干合并同侧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漏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6例股骨干合并同侧隐匿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 、结果 和漏诊原因.结果 6例漏诊病例均与X线片未明确显示股骨颈骨折有关,但经早期正确治疗后疗效满意.结论 对传导暴力所致的股骨干中段骨折术前行薄层CT平扫及术前C型臂X线机透视、术中摄片可有效避免隐匿性股骨颈骨折漏诊.

    作者:张绍华;马术友;刘长宾;张海波;岳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人工髋节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股骨侧处理要点

    目的 分析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股骨侧病理变化特点,探讨置人股骨柄的难点,总结应用人工髓关节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时股骨柄置人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方法 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7例大龄先天性脆关节脱位,术前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股骨上段畸形的部位、类型及程度.术前及术后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行Hams评分,分析手术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3-38个月,平均19个月,股骨上段旋转畸形得到矫正,股骨假体无一侧松动及下沉,所有截骨处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例脱位,Hams评分由术前的(54±2.61)分增加至随访时的(87.24±5.62)分(P <0.01).结论 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股骨上段发育差,股骨及髓腔变小、变直,股骨上段于股骨小粗隆下方发生外旋,股骨柄与股骨髓腔达到牢固压配固定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矫正股骨上段旋转畸形.如股骨颈前倾角大于25°,应行股骨小粗隆下方旋转截骨,必要时选用长柄增加固定有效性,促进截骨处骨折愈合.术前有手术史、脱位程度高及部分腰椎柔韧性较差的患者,需行股骨缩短术,以防术后出现难以矫正的肢体假长.

    作者:张峡;郝勇;周跃;任先军;初同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PCCP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系统(PC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2009年3月,选取采用PCCP(1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25例)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8例随访12~33个月,平均17.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PCCP组13例,优良率92.3%(优7例,良5例,可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5例,优良率92.0%(优巧例,良8例,可2例).PCCP组在出血量、软组织损伤,患者输血比例上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 <0.05);而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下地时间方面优于PCCP组(P <0.05),两组在手术及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上无明显区别.结论 PC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均需严格掌握病例选择标准、手术适应证和术中操作技巧.

    作者:孙炜;刘安庆;李美才;鄢宏;郝敏;岑景文;高明宏;尚宏喜;卢文浩;谭继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跨骨骺滑动钢板固定治疗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

    目的 观察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的疗效,为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自2006年6月~2009年6月应用跨骨骺滑动钢板治疗31例青少年股骨髁上A3型骨折,术后1、3、6个月对照健侧测量患肢力线、生长情况和观察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功能采用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6--17个月(平均10.7个月)随访,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1.7周,影像学观察见滑动钢板随骺板生长发育而相应延长,平均滑动长度5.07 mm,无成角短缩畸形;Schatzker-Lambert股骨远端骨折功能评分优良率90.32%.结论 跨骨骺滑动钢板不仅能够满足骨折生物学固定的需要,提供可靠的骨折复位稳定性,而且对骺板无加压抑制作用,可随着板生长发育而相应延长,明显减少术后的继发骨骺生长障碍,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洪加源;练克俭;郭林新;林达生;丁真奇;康两期;林斌;翟文亮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天津市外伤性胸脊髓损伤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讨天津市外伤性胸脊髓损伤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08年12月天津市14家二级以上医院住院胸脊髓损伤10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男性84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7.56±13.46)岁.高空坠落致伤占39.22%(40例),交通事故占33.33%(34例).T10~12水平损伤占61.8%(63例),完全性脊髓损伤59例(57.84%).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并发症常见,单因素分析发现并发症与ASIA运动评分(P =0.000)、是否合并多发伤(P =0.007)存在相关性.结论 胸髓损伤好发于中青年男性患者,高空坠落和交通事故是主要原因,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比例较大,脊髓损伤程度严重和存在多发伤的患者容易发生并发症.

    作者:于铁强;冯世庆;焦新旭;李景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亚洲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亚太型股骨近端髓内钉(Asian intramedullary hip screw,Asian IMHS,简称亚洲钉)微创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8年3月~2009年3月采用亚洲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7例,42例获得随访.分析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骨折愈合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估患者的镜关节功能.结果 42例获得3~15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为(63±12)min,平均出血量为(107113)ml.35例达到骨性愈合;6例发生延迟愈合,其中1例因骨折端分离较重发生不愈合;1例因术中内翻畸形未获适当矫正导致拉力螺钉早期切出.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优30例,良5例,可5例,差2例.结论 采用亚洲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骨折块间具有加压作用、固定可靠,是治疗此类骨折的较好方法.

    作者:刘钊;沈惠良;刘利民;胡海量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股骨颈骨折愈合后钉道植骨的生物力学意义

    目的 探讨股骨颈骨折愈合后取出空心加压螺钉遗留钉道不植骨、植骨及正常的股骨头颈部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9付股骨标本测量不同载荷下三组股骨头颈的位移变化,对其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股骨头颈只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测试,得出股骨头颈部的力学特性.结果 不植骨组与正常组、植骨组的股骨头颈部载荷一位移均值,在统计学上存在明显性差异(P <0.05);而植骨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有限元模型测量显示不植骨模型的大应力集中在股骨头负重区,远远大于植骨模型股骨颈下方的内后侧处大应力集中区.结论 钉道内植骨有利于提高股骨头颈部的生物力学性能,预防因股骨头部应力过于集中,导致股骨头坏死塌陷等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唐洪涛;仝允辉;杨茹萍;朱太永;张美超;赵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胶布固定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急性腰骶推棘上棘间韧带损伤(附123例报告)

    因外伤跌仆所引起的急性腰骶椎棘上棘间韧带损伤在临床上是个多发病,常见病.笔者自2007年6月~2010年2月,收治急性腰骶椎棘上棘间韧带损伤123例,采用胶布固定结合功能锻炼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华;卢天祥;苏奇;汤海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手术治疗22例

    自2007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后侧人路或前后联合人路行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晓松;马晓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踝关节Bosworth骨折一例

    笔者2010年3月收治踝关节Bosworth骨折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因扭伤致左踝外旋畸形、肿痛3h人院.查体:左踝关节畸形,左足向外旋转60°,可触及左踝关节向外脱位及左内踝骨折裂缝,左腓骨在踝穴水平斜行骨折,左腓骨骨折近端向后移位,压痛剧烈,左足及左踝活动受限.

    作者:阚玉华;赵建新;付新民;拉华欠;赵飞跃;哀峰;甫尔海提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孟氏骨折合并下尺挠关节脱位一例

    笔者于2008年11月收治孟氏骨折合并下尺挠关节脱位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14岁.因摔倒右手撑地致前臂肿痛、活动受限2h就诊.查体:右肘部屈曲,前臂旋前,肘部至腕关节均肿胀,尺骨小头向背侧翘起,前臂不能旋转,肘关节及腕关节屈伸活动受限.X线片示:尺骨上1/3骨折,挠骨小头向前外侧脱位,尺骨小头向背侧脱位.诊断:右孟氏骨折合并下尺挠关节脱位.手法m位失败后手术治疗.

    作者:高德生;王明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Pilon骨折的治疗进展

    Pilon骨折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是骨伤科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主要由垂直压缩暴力和扭转暴力两种不同机制造成.随着交通运输业等的发展,高能量损伤造成的胫骨远端关节内爆裂性骨折越来越常见,其术后并发症多、伤残率高,临床治疗上仍是一个难题.本文结合文献回顾及笔者的经验就Pilon骨折的治疗及其相关间题综述如下.

    作者:陈志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微弧氧化法制备微孔假体表面HA涂层的动物实验研究

    目的 以新型β型钛合金(TLM)材料为基体的微孔涂层组(PCI)为对照,观察经微弧氧化技术处理后的微孔微弧氧化HA复合涂层试件(PCI/HA)置人动物体内后,比较两种涂层置人物的涂层骨组织界面新骨形成情况,探讨微弧氧化作为生物型人工关节假体表面改性新方法 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 将微孔涂层、微孔微弧氧化HA复合涂层的两种新型钛合金试件,分别置人犬双侧股骨近端髓腔,每侧各置入I枚,在置人第4,8,12周后分别取材,大体观察试件周围组织形态,标本经树脂包埋后切片及改良丽春红法染色后观察涂层界面新生骨情况,并计算新骨生成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置人物生物相容性均良好,PCI/HA组在置人4,8,12周时,新生骨形成率均比PCI组要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孔微弧氧化HA复合涂层较微孔涂层置人物有更好的骨诱导活性.

    作者:井文森;张明华;于振涛;文艳华;姬振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