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青少年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测量20例正常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影像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自行设计的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器械(Scofix器械),对32例青少年脊柱侧凸进行了矫正治疗.结果:正常青少年T4椎弓根横径小(3.9±0.66 mm),胸椎椎弓根中点均位于横突根部上缘与中点之间,椎弓根与矢状面夹角在T11、T12为负角,T10以上为正角,T1大(35.8°±0.84°).2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特发性和先天性侧凸的矫正率分别为57.8%和46.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测量结果,如选择好进钉点、方向及深度,Scofix器械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矫正可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固定强度.
作者:史亚民;侯树勋;李利;王华东;姚长海;孙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对作者设计的单枚融合器后斜向植入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行生物力学评价及临床观察.方法:生物力学研究:12个小牛脊柱运动节段分为2组,每组6个.实验组行单侧小关节突、半椎板切除术,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加长BAK融合器1枚;对照组行常规后路双侧小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后前向植入双枚融合器.分别测试两组的纵向压缩、屈曲、侧方弯曲、伸展及双向扭转刚度并进行比较.临床研究:经后路斜向植入单枚融合器行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共40例,平均随访18个月,进行临床评价.结果:生物力学研究显示实验组的垂直压缩刚度、左侧(融合器植入侧)弯曲刚度、双侧扭转刚度均较双枚融合器组增大(P<0.05).临床随访结果显示,患者症状缓解率为92%,术后1年融合率88%,主观满意率90%,所有患者均无融合器的移位.结论:经侧后方斜向植入单枚融合器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能满足后路椎体间融合的生物力学要求,有损伤小、脊柱后柱稳定性好、可同时行椎管减压等优点,可以较理想地取代后路双枚融合器植入的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作者:赵杰;王新伟;侯铁胜;张春才;海涌;张秋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预存自体输血在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96例行后路器械矫形融合术的脊柱侧凸患者,50例患者接受了预存自体输血,作为研究组,另46例患者除术前未行预存自体输血外,其它条件如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等与研究组相似,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中均常规使用自体血回输.结果:预存自体输血组平均预存血量为650ml,围手术期异体血输入量平均为350ml.对照组围手术期异体血平均输入量为850ml,平均每例异体血输入量较预存自体输血组多500ml,经统计学检验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预存自体输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节约血源及费用的输血方式,可减少异体血输入量,避免其并发症.联合应用术前自体血预存和术中自体血回输可大大减少甚至无需异体血输入.
作者:李明;鲁凯伍;侯铁胜;贺石生;石志才;钱宝华;宋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检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后脑及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及与Cobb角的关系.方法:用MRI探查AIS患者的后脑及脊髓的解剖结构,用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体感传导通路功能,并对两者结果作相关性检验.结果:MRI见小脑扁桃体脱垂或脊髓空洞和SEP显示体感传导通路功能异常病例在Cobb角>45°患者中依次占31%和27.6%,而<45°患者中分别只占3.7%和11.9%,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严重脊柱侧凸或合并SEP异常患者应常规行全脊髓MRI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后脑及脊髓病变.
作者:郭霞;郑振耀;陈宇亮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103例中获随访99例,临床疗效优良率80%,植骨融合率为97.9%(97/99),其中单节段椎间融合率为100%(12/12),多节段椎间融合率为97.7%(85/87).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有益的,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倪斌;贾连顺;肖建如;戴力扬;吴德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对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结合肌基膜管(MBL)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以雌性家犬为实验对象,手术将其脊髓横断,随机分为3组:(1)7只行MBL移植结合注射NGF(A组);(2)6只单纯注射NGF组(B组);(3)4只为对照组.6个月后用免疫组化对神经轴突和胶质细胞网格框架结构进行特异染色,并用图像分析方法对脊髓横断处的远、近端横截面神经纤维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各组间远端神经纤维数量均有显著性差异;MBL移植物中有神经纤维通过,对照组断端为坏死空腔.电镜证实横断远端存在新生神经纤维.结论:MBL移植结合NGF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神经轴突能越过移植区到达远端;NGF具有促进神经轴突生长的作用.
作者:李培建;胥少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旋转畸形矫正在脊柱侧凸手术中的意义、矫正中脊髓的耐受程度以及MEP监测的作用.方法:制作4组(每组10只)大鼠脊柱侧凸模型,MEP监测下矫正旋转.A组矫正50%,固定12h;B组矫正100%,固定12h; C组矫正至MEP潜伏期延长10%,即松开固定;D组矫正至潜伏期延长10%后继续固定12h.结果:A组及C组神经功能正常;B组2只神经损伤,脊柱侧凸随旋转的矫正也基本矫正;D组4只神经损伤,24h后1只恢复.结论:旋转畸形矫正在脊柱侧凸手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SD大鼠,旋转矫正50%是一个临界值;MEP是旋转矫正中可靠的监测方法.
作者:沈慧勇;刘尚礼;何杰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研究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8具无损伤的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经分次处理分为3组:A组,剔除肌肉的正常颈椎;B组,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C组,切除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模拟人颈部生理活动,分次进行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测量3组的力学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C组C5椎体前缘的应力显著增高,轴向刚度、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均明显下降(P<0.01);而B组上述各力学指标均优于C组(P<0.01).结论: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其颈椎整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切除后方韧带复合结构后的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作者:许卫兵;姜长明;王以进;廉永昕;张毅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疼痛的产生起始于痛觉神经纤维末梢感受器.它的传入主要是慢传导速率的Ⅲ(2.5~20m/s)和Ⅳ(0.5~2.5m/s)类感觉神经纤维.当刺激痛觉受体形成动作电位后,冲动经神经纤维传入脊髓后角.此后主要通过脊髓丘脑束和丘脑的痛觉传导路经二和三级神经突触交换,将刺激信息输入大脑皮层体感区.
作者:高苏宁;刘伟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自1998年6月~1999年6月,作者应用钛合金椎体间融合器(threaded fusion cages,TFC)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失稳症4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孟军;于锡欣;高擎书;吉旭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自1998年12月至1999年7月,我们对5例颈椎椎管内肿瘤患者行颈椎后路椎板单开门椎管内肿瘤摘除术,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谭健韶;赵新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自1993年以来收治腰骶椎管内肿瘤48例,均经手术治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9~76岁,其中14岁16例,15~40岁28例,≥41岁4例.腰段18例,其中硬脊膜内髓外15例,圆锥部髓内3例;骶段10例;腰骶段20例,其中硬脊膜外3例,硬脊膜内17例.以腰骶部及下肢疼痛、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者29例,占60.5%,以鞍部感觉障碍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者19例,占39.5%.
作者:刘云廷;范峰峰;秦家振;何江弘;蒋爱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自1997年12月~1999年6月采用国产撑开复位钢板(DRFS)治疗腰椎滑脱25例,临床效果满意.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6例,年龄42~58岁,平均48岁.术前Ⅰ度滑脱8例,Ⅱ度滑脱14例,Ⅲ度滑脱3例;L4/5滑脱18例,L5/S1滑脱7例.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疼痛及神经根性体征.
作者:尹庆水;刘景发;吴增晖;邓建业;夏虹;权日;张余;昌耕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1~3]:神经根的营养来源于两个途径:血液和脑脊液(CSF).本文旨在探讨脑脊液对马尾神经营养供给作用.
作者:李长青;周跃;梅芳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有些学者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形成与粘连的实验研究[1~3].由于低级动物椎板有再生能力,且速度较快,这无疑会影响预防效果观察的准确性.作者对大鼠是否适合作椎板切除后防止硬膜粘连的实验模型作了观察.
作者:孙康;姜长明;吕德成;张卫国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12例CT检查为阴性的腰腿痛病人,经脊髓造影或MRI检查诊断为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证实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结合术中所见对CT显示阴性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裴继强;阎河新;曹玉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从1998年4月起,我院采用国产脊柱撑开复位固定器(DRFS)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2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
作者:杜明奎;杨传铎;张金芝;李端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本文总结和随访了12~17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现就临床特征及治疗等问题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我院1973~1997年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 042例,12~17岁患者共12例(1.2%).
作者:曹飞;王化民;王永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我科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250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者10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4%,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
作者:张巍巍;张先林;张怀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脊髓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极为少见,合并先天性硬脊膜膨出者更加罕见.我科于1998年7月收治1例.
作者:汪玉良;孙正义;马璐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在腰椎退变性滑脱的病因学意义.方法:对53名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及53名正常对照者的MRI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测量L4~5关节突关节的方向性及不对称性.并根据T2加权像椎间盘信号强度判定椎间盘退变程度,根据腰椎X线片记录腰椎滑脱程度.结果:腰椎退变性滑脱患者的关节突关节方向与正常者相比更偏向矢状位(P<0.05),不对称程度也更为明显(P<0.05).在退变性滑脱患者中关节突关节的不对称程度与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相关(P<0.05).结论:腰椎关节突关节的形态学异常对于腰椎退变性滑脱具有病因学意义.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评诂Z形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病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Z-PlateTM-ATL内固定系统前路内固定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获3~22个月随访,植骨均已牢固融合,无植骨块塌陷及伤椎高度丢失,亦无钢板、螺钉断裂及松动现象,大部分病例脊髓神经功能有程度不同的恢复.结论:该内固定系统可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简单,合并症少;适合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者行前路椎管减压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
作者:黄明光;张普国;曾秋涛;黄必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次性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硅胶管引流脊髓内液体到蛛网膜下腔,同时行改良卢氏法矫正脊柱侧凸的联合手术,共治疗7例.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6年,症状和体征好转,肢体功能改善,畸形外观矫正.步态稳定并能参加正常活动者4例,肢体功能改善且步态较稳定者2例,肢体功能无变化者1例.结论:一期完成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和脊柱侧凸矫正是治疗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庆贺;姜洪和;王长纯;高吉昌;赵德才;李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减压植骨和自锁钢板固定手术的优点.方法:对23例颈椎损伤行早期减压植骨和自锁钢板固定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病人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钢板位置良好,无植骨块塌陷或脱出.结论:早期减压植骨和自锁钢板固定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脊髓的进一步机械损伤和继发损伤.
作者:王金成;高中礼;朱庆三;刘景臣;段德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管巨大囊肿的临床诊断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分析累及2个及以上胸腰椎椎体硬膜外囊肿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选择.结果:本病具有缓慢进行性脊髓神经根受压的临床特点,脊髓造影、CT扫描、MRI影像检查能明确病变的大小、性质,并为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手术切除后能达到根治效果.结论:较小硬膜外囊肿可保守观察或进行穿刺治疗;对产生脊髓神经根压迫、椎管侵蚀较大的囊肿,则应手术予以摘除.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刘占宏;高秋明;傅晨;甄平;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目的:探寻一种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方法:采用双侧连续开窗式行双侧L1~S1 5个节段的椎板间开窗,将L2~S1神经根后根分开、分束,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结果:痉挛解除率为90%,功能改善率为75%.结论:双侧连续开窗式SPR可保留椎板、棘突及韧带,保持脊柱稳定,解除痉挛效果满意.
作者:王正雷;姜洪和;徐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ty,CSM)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两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及预后完全不同,但在临床上极易相互误诊的疾病.
作者:崔丽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