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张巍巍;张先林;张怀学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臀上皮神经卡压, 手术治疗
摘要:我科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250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者10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4%,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大鼠是否适合作椎板切除后硬膜粘连的实验模型?

    有些学者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进行椎板切除后硬膜外瘢痕形成与粘连的实验研究[1~3].由于低级动物椎板有再生能力,且速度较快,这无疑会影响预防效果观察的准确性.作者对大鼠是否适合作椎板切除后防止硬膜粘连的实验模型作了观察.

    作者:孙康;姜长明;吕德成;张卫国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手术治疗7例报告

    目的:探讨一次性手术治疗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硅胶管引流脊髓内液体到蛛网膜下腔,同时行改良卢氏法矫正脊柱侧凸的联合手术,共治疗7例.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6年,症状和体征好转,肢体功能改善,畸形外观矫正.步态稳定并能参加正常活动者4例,肢体功能改善且步态较稳定者2例,肢体功能无变化者1例.结论:一期完成脊髓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和脊柱侧凸矫正是治疗脊髓空洞症并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庆贺;姜洪和;王长纯;高吉昌;赵德才;李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腰骶段椎管内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我院自1993年以来收治腰骶椎管内肿瘤48例,均经手术治疗,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48例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9~76岁,其中14岁16例,15~40岁28例,≥41岁4例.腰段18例,其中硬脊膜内髓外15例,圆锥部髓内3例;骶段10例;腰骶段20例,其中硬脊膜外3例,硬脊膜内17例.以腰骶部及下肢疼痛、感觉障碍及运动障碍为主要症状者29例,占60.5%,以鞍部感觉障碍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者19例,占39.5%.

    作者:刘云廷;范峰峰;秦家振;何江弘;蒋爱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报告

    本文总结和随访了12~17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例,现就临床特征及治疗等问题分析讨论如下.临床资料我院1973~1997年间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 042例,12~17岁患者共12例(1.2%).

    作者:曹飞;王化民;王永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马尾神经营养来源的实验研究

    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表明[1~3]:神经根的营养来源于两个途径:血液和脑脊液(CSF).本文旨在探讨脑脊液对马尾神经营养供给作用.

    作者:李长青;周跃;梅芳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肌基膜管移植及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横断性损伤的修复作用

    目的:对神经生长因子(NGF)及其结合肌基膜管(MBL)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进行组织学评价.方法:以雌性家犬为实验对象,手术将其脊髓横断,随机分为3组:(1)7只行MBL移植结合注射NGF(A组);(2)6只单纯注射NGF组(B组);(3)4只为对照组.6个月后用免疫组化对神经轴突和胶质细胞网格框架结构进行特异染色,并用图像分析方法对脊髓横断处的远、近端横截面神经纤维进行定量研究.结果:各组间远端神经纤维数量均有显著性差异;MBL移植物中有神经纤维通过,对照组断端为坏死空腔.电镜证实横断远端存在新生神经纤维.结论:MBL移植结合NGF修复脊髓横断性损伤,神经轴突能越过移植区到达远端;NGF具有促进神经轴突生长的作用.

    作者:李培建;胥少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我科自1994年以来,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250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臀上皮神经卡压综合征者10例,占同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4%,经手术治疗后痊愈出院.

    作者:张巍巍;张先林;张怀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撑开复位固定钢板治疗腰椎滑脱

    我院自1997年12月~1999年6月采用国产撑开复位钢板(DRFS)治疗腰椎滑脱25例,临床效果满意.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16例,年龄42~58岁,平均48岁.术前Ⅰ度滑脱8例,Ⅱ度滑脱14例,Ⅲ度滑脱3例;L4/5滑脱18例,L5/S1滑脱7例.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疼痛及神经根性体征.

    作者:尹庆水;刘景发;吴增晖;邓建业;夏虹;权日;张余;昌耕冰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神经电生理检查在脊髓型颈椎病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应用价值

    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ty,CSM)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两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及预后完全不同,但在临床上极易相互误诊的疾病.

    作者:崔丽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椎间融合器治疗下腰椎失稳症4例报告

    自1998年6月~1999年6月,作者应用钛合金椎体间融合器(threaded fusion cages,TFC)行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下腰椎失稳症4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孟军;于锡欣;高擎书;吉旭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矫治青少年脊柱侧凸

    目的:探讨青少年胸椎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测量20例正常青少年胸椎椎弓根影像学参数,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自行设计的胸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器械(Scofix器械),对32例青少年脊柱侧凸进行了矫正治疗.结果:正常青少年T4椎弓根横径小(3.9±0.66 mm),胸椎椎弓根中点均位于横突根部上缘与中点之间,椎弓根与矢状面夹角在T11、T12为负角,T10以上为正角,T1大(35.8°±0.84°).2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1个月,特发性和先天性侧凸的矫正率分别为57.8%和46.4%,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根据测量结果,如选择好进钉点、方向及深度,Scofix器械对青少年脊柱侧凸的矫正可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和固定强度.

    作者:史亚民;侯树勋;李利;王华东;姚长海;孙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中枢神经异常

    目的:检查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的后脑及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探讨两者间的相关性及与Cobb角的关系.方法:用MRI探查AIS患者的后脑及脊髓的解剖结构,用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查体感传导通路功能,并对两者结果作相关性检验.结果:MRI见小脑扁桃体脱垂或脊髓空洞和SEP显示体感传导通路功能异常病例在Cobb角>45°患者中依次占31%和27.6%,而<45°患者中分别只占3.7%和11.9%,结构异常和功能异常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严重脊柱侧凸或合并SEP异常患者应常规行全脊髓MRI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后脑及脊髓病变.

    作者:郭霞;郑振耀;陈宇亮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8具无损伤的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经分次处理分为3组:A组,剔除肌肉的正常颈椎;B组,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C组,切除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模拟人颈部生理活动,分次进行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测量3组的力学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C组C5椎体前缘的应力显著增高,轴向刚度、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均明显下降(P<0.01);而B组上述各力学指标均优于C组(P<0.01).结论: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其颈椎整体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明显优于切除后方韧带复合结构后的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作者:许卫兵;姜长明;王以进;廉永昕;张毅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疗效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并对临床结果进行Odom′s法疗效评定及影像学分析.结果:103例中获随访99例,临床疗效优良率80%,植骨融合率为97.9%(97/99),其中单节段椎间融合率为100%(12/12),多节段椎间融合率为97.7%(85/87).结论:颈前路钢板内固定对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是有益的,提高了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倪斌;贾连顺;肖建如;戴力扬;吴德升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下腰痛的神经学机理认识

    疼痛的产生起始于痛觉神经纤维末梢感受器.它的传入主要是慢传导速率的Ⅲ(2.5~20m/s)和Ⅳ(0.5~2.5m/s)类感觉神经纤维.当刺激痛觉受体形成动作电位后,冲动经神经纤维传入脊髓后角.此后主要通过脊髓丘脑束和丘脑的痛觉传导路经二和三级神经突触交换,将刺激信息输入大脑皮层体感区.

    作者:高苏宁;刘伟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前路Z形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

    目的:评诂Z形钛钢板内固定系统在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病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行前路椎管减压、植骨、Z-PlateTM-ATL内固定系统前路内固定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获3~22个月随访,植骨均已牢固融合,无植骨块塌陷及伤椎高度丢失,亦无钢板、螺钉断裂及松动现象,大部分病例脊髓神经功能有程度不同的恢复.结论:该内固定系统可使固定节段具有高度的内在稳定性,操作简单,合并症少;适合于胸腰椎爆裂骨折并截瘫患者行前路椎管减压后的脊柱稳定性重建.

    作者:黄明光;张普国;曾秋涛;黄必留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颈椎外伤的早期减压植骨和自锁钢板固定

    目的:探讨早期减压植骨和自锁钢板固定手术的优点.方法:对23例颈椎损伤行早期减压植骨和自锁钢板固定手术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所有病人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3个月复查,钢板位置良好,无植骨块塌陷或脱出.结论:早期减压植骨和自锁钢板固定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防止脊髓的进一步机械损伤和继发损伤.

    作者:王金成;高中礼;朱庆三;刘景臣;段德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CT表现阴性的原因分析

    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收治12例CT检查为阴性的腰腿痛病人,经脊髓造影或MRI检查诊断为腰椎管狭窄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证实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结合术中所见对CT显示阴性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

    作者:裴继强;阎河新;曹玉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双侧连续开窗式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目的:探寻一种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肢体痉挛.方法:采用双侧连续开窗式行双侧L1~S1 5个节段的椎板间开窗,将L2~S1神经根后根分开、分束,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结果:痉挛解除率为90%,功能改善率为75%.结论:双侧连续开窗式SPR可保留椎板、棘突及韧带,保持脊柱稳定,解除痉挛效果满意.

    作者:王正雷;姜洪和;徐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胸、腰段硬膜外囊肿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管巨大囊肿的临床诊断特点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分析累及2个及以上胸腰椎椎体硬膜外囊肿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选择.结果:本病具有缓慢进行性脊髓神经根受压的临床特点,脊髓造影、CT扫描、MRI影像检查能明确病变的大小、性质,并为手术入路提供依据;手术切除后能达到根治效果.结论:较小硬膜外囊肿可保守观察或进行穿刺治疗;对产生脊髓神经根压迫、椎管侵蚀较大的囊肿,则应手术予以摘除.

    作者:刘兴炎;葛宝丰;刘占宏;高秋明;傅晨;甄平;李旭升;王宏东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