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改良 Kugel 手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收治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均行改良Kugel手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72 min,平均(59.6±9.0)min;术后下床活动时间8~12 h,平均(9.8±1.5)h;术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8~16 h,平均(11.7±2.6)h;术后住院时间3~9 d,平均(6.5±1.3)d。术后并发尿潴留5例,切口疼痛4例,异物感4例,切口及阴囊血肿2例,发热1例。随访10~21个月无腹股沟疝复发及股疝形成,无感染及慢性疼痛,无射精痛等并发症。结论改良Kugel手术具有微创、无张力、免缝合的特点,能加固薄弱的腹横筋膜层,完整封闭耻骨肌孔,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疗效显著。
作者:岳奇俊;赵端仪;王军;张政;郝旭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巨大腹壁切口疝的补片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8月至2013年10月,新疆伊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巨大腹壁切口疝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提高腹壁顺应性、手术术式、手术操作、引流管的放置、抗生素预防应用、围手术期处理对预后构成影响因素。8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严重并发症,复发3例。手术复发率为3.7%。结论应用补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效果满意,术后恢复快,要重视围手术期处理。
作者:张北生;杨勉;吴向阳;王瑞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与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应用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收治的儿童腹股沟疝213例,将其随机分为腹腔镜治疗组(A组)和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组(B组)。比较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康复相关指标及术后1、2d 的疼痛评估。结果二组患儿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离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11、-0.589、-0.488、-0.013、403.619,χ2=0.002,P=0.556、0.833、0.626、0.990、0.001、0.967)。术后1、2 d 的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5、0.024,P=0.978、0.988)。A组发现对侧隐匿疝10例(9.2%),B组未发现,二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26,P=0.016)。随访2年,二组均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治疗儿童疝和腹横纹下小切口治疗儿童疝都属于微创技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易掌握,各有优缺点,应因地制宜推广该技术。
作者:欧扬;黄俊伟;朱玉林;杨利萍;韩晓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前后入路腹膜前疝修补技术治疗腹股沟疝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2月,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Kugel手术(Kugel组,38例)及M-K补片手术(M-K组,43例)的腹股沟疝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重度疼痛、复发、阴囊血肿、尿潴留及切口感染等指标。结果 Kugel组切口疼痛、阴囊血肿发生率低于M-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94、3.873,P=0.015、0.049)。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尿潴留和复发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92、1.425,χ2=0.000、0.004,P=0.476、0.078、1.000、0.950)。二组均无补片感染现象。结论 Kugel手术及M-K补片手术各有优缺,Kugel手术组患者舒适感明显,值得临床开展。
作者:盛建华;庄璐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2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2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30 min,术中失血平均11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 d,无术后严重并发症。随访6~2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尤其是对体积较小或囊性为主的良性腹膜后肿瘤有明显优势。
作者:葛莉;闵凯;龚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应用国产善释防粘连复合疝修补片与同类进口产品在腹外疝及腹壁缺损患者中行腹腔内的修补手术,探讨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在腹外疝及腹壁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二组,试验组使用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对照组使用进口同类补片,每组各25例患者。记录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通过超声检查,记录术后7d及术后3个月补片下内脏移动距离,对疝修补片的防粘连性能做出客观评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二组的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数、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术后补片下内脏移动距离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腹外疝及腹壁缺损腹腔内修补的国产新型材料。
作者:孙立;陈杰;申英末;陈富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并分析单孔腹腔镜和雪橇针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手术经验与处理技巧,探讨适宜的处理方法或原则。方法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收治637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均接受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LPEC)手术治疗,术中执行单孔腹腔镜、腹壁单次穿刺和全腹膜外结扎等技术规范。回顾性分析术中遭遇到的不良因素、手术过程、处理方法及术后随访。结果术后随访2~38个月,本组完成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634例,其他3例患者中转为传统小切口手术。手术时间(24.5±8.2)min,术中出血(1.5±0.5)ml,术中在其他部位增加操作通道和器械4例。本组患者遭遇输精管显示不清、腹膜褶皱遮挡、瓣膜状皱襞、腹膜明显撕裂、巨大疝、膀胱充盈或乙状结肠充盈、大网膜疝入并与疝囊粘连、腹膜外气肿、嵌顿疝、合并其他疾病、特殊部位出血、断线脱线、内脏下滑靠近内环口等情况。结论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单孔腹腔镜经皮穿刺腹膜外结扎术能够胜任绝大数儿童腹股沟疝手术,但可能遭遇多种不良因素,恰当处理可以减少意外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夏东亮;张丽华;李庆浩;张凯;张其海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高龄患者腹股沟疝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9月,河南省职工医院在局部麻醉下行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高龄(>80岁)腹股沟疝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37例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辅以静脉基础麻醉5例。平均手术时间45 min,平均术中出血量7.6 ml,术后出现近期并发症7例(18.92%),术后伤口周围红肿预防应用抗生素5例。上述术后并发症均经相应处理痊愈,无死亡,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无复发。结论局部麻醉下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操作简便、安全、不良反应轻,尤其对不能耐受硬外、椎管内及全身麻醉的高龄患者是一种安全、理想的选择。
作者:万德礼;张萍;佘明豪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自固定补片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自固定补片应用于Lichtenstein术41例,观察41例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0±16)min;出血量(15±4)ml;术后负压引流(30.8±14.7)ml;住院时间(3±2)d。术后切口血清肿1例;随访3~12个月,无术后感染和复发。术后轻度慢性术区疼痛3例,3个月后自愈。结论自固定补片应用于Lichtenstein术,术式方便,术后并发症率较低,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海洋;尹大龙;陆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入路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涡阳县人民医院行前入路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对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反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腹膜前间隙置单纯平片手术时间。伤口疼痛,伤口异物感明显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置修补腹股沟疝,手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席如光;张韶光;刘小明;栗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表现,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2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6例的高频超声二维图像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结果3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位于脂肪层内16例,位于肌层内20例,直径1.1~5.2 cm。二维超声表现:无包膜,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内部为不均质低回声,随月经的不同时期肿块大小及回声呈相应改变。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内部可见点状或条状血流信号,其动脉均为低速高阻频谱。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83.3%,误诊率为16.7%。结论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可直接显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血供情况,可作为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史淼;亓恒涛;王倩;张东东;章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腹膜前间隙(Bogros间隙)疝修补术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7月,丰顺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比分析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指标。结果二组患者经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显效率(56%)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26%),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15,P=0.003)。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64%),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5, P=0.001)。观察组手术时间(48±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62±10)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07,P=0.001);观察组恢复时间(3±1)d,对照组恢复时间(2±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949,P=0.000);观察组住院时间(6±1)d,对照组住院时间(3±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695,P=0.002)。结论腹膜前间隙疝修补术明显优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安全可靠,值得广大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陈臻;陈永强;叶壁镇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2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100例。观察组50例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腹腔镜下复位+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对照组50例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切开复位+Bassini法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35±11)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4±10)min,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 P=0.130);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2±0.9)d,对照组平均为(6.8±1.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39);观察组平均下床时间为(12±1)h,对照组平均为(18±1)h,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04);观察组住院费用多于开放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5);随访12~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有8例复发,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P=0.000)。结论 TAPP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势,但费用相对较高,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适时应用。
作者:杜汉朋;何永忠;孔凡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患者疼痛的病因分析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300例。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分析二组术后疼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4.1%(6/150),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12%(18/15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P=0.02)。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明显降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作者:刘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择期人工材料修补术在治疗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脐疝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3年2月,漯河市中心医院在行人工材料修补术治疗肝硬化失代偿的9例脐疝患者临床资料,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观察手术疗效。结果9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70 min。切口红肿2例,无渗血渗液,给予伤口换药加酒精纱布湿敷后好转,无切口感染。随访6~24个月,失访1例,2例患者诉腹壁异物感,未做处理,5个月后症状自行缓解。随访期间患者无切口慢性疼痛及异物感,未见补片排斥、感染、复发等并发症,全组随访疗效满意,总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经过严格围手术期处理,能顺利接受人工材料疝修补术,人工材料修补术是治疗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的一种有效而可靠地术式,具有手术操作安全,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特点。
作者:彭江涛;张旭;杨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0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500例,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0~55 min,平均(35±5)min,术后当天下地活动,全部于术后2 d出院,无需拆线。平片加固患者20例,术后使用了1~2次镇痛药物。无皮下及阴囊血肿积液形成,无切口感染。全组随访2~34个月,平均20个月,复发2例。腹膜前间隙血肿1例。仅平片加固患者术区不适感9例。结论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较合理的修补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作者:韩俊泉;王红;曲鹏飞;刘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完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与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216例,均行TAPP或TEP。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并发症及复发情况、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 TAPP和TEP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Z|=0.563,P=0.574)、术后住院时间(|Z|=0.497,P=0.619)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TAPP组复发(对侧复发)1例,TEP组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8,P=0.397);TEP组并发皮下气肿1例,占全部TEP患者总数的1.11%,TAPP组无气肿发生;TAPP组住院费用(8908±611元)低于 TEP组(9123±580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266,P=0.003)。结论 TAPP与TEP在临床疗效上无差别,但在住院费用上,TAPP相较比TEP稍少,可依据患者经济水平、意愿以及术者水平等综合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作者:柳青婷;崔明;王世清;莫平;刘泽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97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病例因素的关系。结果497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切口感染10例,浆液样肿8例,阴囊肿胀13例,异物感及慢性疼痛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疝环粘连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的性别(χ2=0.120,P=0.729)、年龄(χ2=0.005,P=0.945)、疝类型(χ2=0.042,P=0.979)、疝囊大小(χ2=0.174,P=0.676)、补片类型(χ2=0.226,P=0.635)、麻醉方式(χ2=0.001,P=0.977)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指数(P=0.018)和疝环粘连程度(P=0.045)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结论患者的BMI指数和疝环粘连程度是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磊;王成宏;丁锐;童钟;黄俊;陈婧;杨海涛;黄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Kugel疝修补术的技术改进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268例使用Kugel疝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根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二组:A组112例,行经典Kugel疝修补术。B组156例,行技术改进后的Kugel疝修补术。观察二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血肿、慢性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43±13)min,B组(40±1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34);术后并发血肿 A组8例(7.1%),B 组2例(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12);慢性疼痛A组4例(3.5%),B组2例(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P=0.211);复发A组5例(4.4%),B组1例(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36)。结论技术改进可降低Kugel疝修补术的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该术式的推广应用。
作者:朱雄文;马学强;吴崇山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研究隐匿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8月,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新城院区应用隐匿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3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时间10~25 min,平均14 min;住院时间2.0~4.5 d,平均3d;皮肤切口小且隐匿,无需缝合,医用胶水粘合即可。全组患儿均随访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无复发,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隐匿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儿童腹股沟斜疝具有创伤小,切口隐匿,术后恢复快的优点,便于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廉皓;邱晓冬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腹腔镜治疗儿童嵌顿性腹股沟斜疝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1月,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治疗的儿童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3例患者行腹腔镜探查治疗,麻醉后自行复位5例,58例麻醉下手法复位,其中中转开腹6例(9.52%)。手术时间10~200 min,平均(45.7±35.9)min,出血量1~5 ml,平均(1.5±1.0)ml,住院时间1~15 d,平均(4.5±2.2)d。随访1~4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治疗儿童嵌顿疝不但能清楚地观察疝内容物有无绞窄,而且处理较传统手术简单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范国勇;姚干;张庆峰;梁健升;杨庆堂;郭健童;吴志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嵌顿疝无张力修补术放置双层引流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至2013年2月,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90例,均施行嵌顿疝松解加无张力修补术。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观察组在补片与腱膜之间及腱膜与皮下之间放置引流管。比较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0±8)min和(66±9)min,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5,P=0.035);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7±1)d和(9±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P=0.000)。观察组疼痛8例(17.8%),对照组7例(15.6%),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P=0.540)。观察组无阴囊血肿发生,对照组阴囊血肿8例(17.8%),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8,P=0.000)。观察组无脂肪液化患者,对照组脂肪液化4例(8.9%),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P=0.000)。观察组无切口感染患者,对照组感染2例,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P=0.000)。随访6个月至3年,观察组术后无复发,对照组复发1例(2.2%),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P=0.051)。结论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术中放置引流管,不影响创面愈合及疝修补效果,并可减少阴囊血肿形成的可能。
作者:褚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在腹部正中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对照组采用普通缝线间断全层缝合。比较二组患者切口感染、线结反应、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二组均有患者出现切口红肿和渗出,观察组脂肪液化3例,感染1例,线结反应0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愈合良好;对照组脂肪液化5例,切口感染6例,线结反应15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有部分需要拆除缝线。观察组切口感染、线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20.741,P=0.026、0.000);脂肪液化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 P=0.452)。结论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方法与普通缝线全层间断缝合方法相比具有预防切口裂开的特点,同时具备减少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线结反应等发生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王有财;韩广森;王刚成;王松涛;徐勇超;任莹坤;程勇;王兆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腹股沟疝日间手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影响,寻找影响早期切口疼痛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腹股沟疝日间手术,且在术毕接受罗哌卡因浸润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4、8、12、24、48 h记录患者的疼痛评分。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寻找术后早期切口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721例患者进入研究,患者术后4、8、12、24、48 h VAS评分分别为(2.52±1.47)分、(2.80±1.54)分、(1.72±0.89)分、(1.33±1.01)分、(0.46±0.25)分。WHO疼痛分级>Ⅰ级患者比例分别为11.8%(85/721)、15.9%(115/721)、8.5%(61/721)、5.1%(36/721)、1.2%(9/721)。116例(16.1%)患者需要额外口服NSAIDs类止疼药,9例(1.2%)需要弱阿片类药物。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及BMI是术后早期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罗哌卡因能使疝日间手术患者术后切口疼痛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患者年龄及BMI指数与术后早期疼痛显著相关。
作者:刘燕鹏;曹锋;李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于2009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98例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44例,Rutkow无张力疝修补术54例。结果9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1例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安全有效。
作者:曾德强;王亮;刘梅宝;朱惠琴;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肉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而形成,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5%~10%,50%出现于术后1~2年[1]。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腹部手术在不同级别医院中已普遍开展,伴随着腹部手术的增加,切口疝作为腹部手术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临床上占腹外疝的第三位,腹部手术后切口获得一期愈合者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如切口发生感染则发生率达10%[2],切口裂开者甚至高达30%[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唐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切口疝患者126例,总结其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海中;王兆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材料学的进展与普及,逐渐形成了以Lichtenstein手术方式为代表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被称为是20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1]。这种手术方式不但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腹股沟疝(Ⅰ~Ⅳ型成人腹股沟疝,包括复合疝),且疗效确切,国内外报道复发率为0.6%~1.6%[2-5]。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使用自固定半吸收补片(ProGrip)进行APOM手术,共完成7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峰畏;雷泽华;王志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自体髂骨作为植骨材料具有较多的优点,如取材简单、组织相容性好、无移植排斥反应、骨诱导作用强,而且能够提供同时包含皮质及松质成分的植骨块。这些优点使得髂骨成为一种佳的植骨供材。直至今日,自体髂骨移植仍被认为是骨移植中的“金标准”。由于髂骨本身及其边周组织的解剖构造特点,操作不当也会引起不少并发症[1]。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髂骨取骨术后并发腰疝的14例患者,行“三明治”修补法进行腹膜前无张力疝修补,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瞿紫微;张红芬;李晓辉;吴彪;肖新波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87岁,因“左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1年”于2013年9月3日收住入院。患者于1年前左侧腹股沟区出现一约鸡蛋大小包块。体格检查:左侧腹股沟区有6 cm ×4 cm大小的包块突出,平卧或用手按压包块能回纳消失,站立、用力咳嗽后包块自行突出。质软,未坠入阴囊,平卧时能回纳,局部无压痛,皮肤无红肿破溃,双侧睾丸在位。患者入院时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既往有右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修补术史,患者行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疼痛等症状。腹部B 超: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左侧睾丸内钙化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41×109/L。诊断:左侧腹股沟疝。行左侧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顺利,患者安返病房。患者在术后3d腹胀逐渐加重。腹部CT提示:小肠梗阻;左侧腹股沟区前方腹壁下多发气体影,局部脂肪间隙模糊。拟行剖腹探查术。取左侧腹直肌切口,长约15 cm,逐层切开进腹,探查腹腔内有少量积液,小肠血运尚可,左侧腹股沟区疝囊向盆腔内突起,未见肠管嵌顿。右下腹见肠管与腹壁粘连成角,近端肠管扩张明显远端肠管及盲肠、结肠空虚。小心分离肠管,发现右侧肠管与疝补片形成致密粘连,补片移至腹腔内,部分补片已融入肠管肌层中(图1)。在距回盲部40 cm处,约15 cm小肠与补片粘连,切除肌层损毁较严重的小肠约13 cm,行小肠端端吻合,并行肌层间断加强。放置引流,逐层关腹。取出大小约10 cm ×5 cm补片(图2)。术后切口加压包扎,予抗感染、补液支持等治疗。患者沟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0 d拆线后出院。
作者:薛同敏;张培建;刘新颜;张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应用人工合成材料补片进行疝修补术是疝外科学的一个重要进展。近年,使用单纯平片修补的Lichtenstein术式以及使用网塞加平片修补的Rutkow、Millikan等术式因其操作简单、损伤小、复发率低、术后能早期活动的优点,手术适应证拓展到大多数类型的腹股沟疝,是国内外目前流行的疝修补方式。但是应用人工材料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疼痛、感染等风险。解放军第五三三医院接诊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患者1例,其诊治初步探讨如下。
作者:王为;黄崇学;姚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仪在皮内缝合的高龄腹股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收治的60~80岁腹股沟患者50例为试验组,2005年6~12月收治的60~80岁腹股沟患者4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手术切口为皮内缝合,术后微波治疗仪治疗2次/d,对照组常规方法。观察二组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切口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二组患者在切口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切口感染率、患者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5、6.707,χ2=9.363、6.477,P=0.000、0.000、0.000、0.010),二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8.454,P=0.123)。结论微波治疗仪治疗皮内缝合的高龄腹股沟疝,恢复快,切口感染率低、出院早,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丁丽蓉;陈莉;刘玉娣;李如月;张晓蕾;张凯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护士工作在疝和腹壁外科专家门诊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011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诊的1026例疝病患者,对其门诊护士服务及分诊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护士热情的服务、秩序井然的开展分诊工作,与患者开展良好的语言沟通,促进疝和腹壁外科工作的顺利开展。结论护士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专家门诊工作有一定积极作用。
作者:白淑媛;李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具体查询路径:1.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网站(http://www.gapp.gov.cn)。2.网站首页下方找到“便民查询”,点击“新闻出版机构查询”。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年8卷2期,“短篇论著”栏目文章《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80例》,作者王文,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医院。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我国医学期刊稿件中多存在同音异义字、词的混淆及不规范使用现象。根据常见误用字、词,现将“症”、“证”、“征”进行释义和辨析,以期能够对广大作者群在稿件撰写过程中有所帮助和提示。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论文的写作前言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等。有些研究还说明该研究开始的具体时间。前言必须开门见山、简要、清楚、切忌套话、空话、牵涉面过宽、详述历史过程或复习文献过多等。不应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应与摘要雷同。未经检索,前言中不可写“国内外未曾报道”等字样,也不可自我评价达到“XX水平”或“填补XX空白”等。前言通常不需要标题。论著文稿的前言一般不超过250字,比较短的论文可以只用小段文字起前言作用。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腹壁切口疝属医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分类繁杂,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切口疝的长期随访疗效远差于腹股沟疝。特别是巨大切口疝,仍是目前外科临床所面临的棘手课题。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以《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2年版)》为基础[1],经反复讨论,终完成了《腹壁切口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指南”)的修订。制订本“指南”的目的在于为从事本专业的临床医师提供诊疗纲领,指导各级医师正确认识和处理此类疾病。
作者:唐健雄;李健文;李基业;黄鹤光;顾岩;陈杰;陈思梦;陈革;周建平;田文;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路夷平;谭敏;石玉龙;王小强;赵渝;雷文章;杜晓宏;刘昶;牟一平;杨福全;沈倩云;翁山耕;武彪;马颂章;杨斌;陈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为提高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诊疗水平,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与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医师委员会互相协作,从2013年着手准备,于2014年初组织修订,经过反复讨论,终完成《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4年版)》(以下简称为“指南”)。本“指南”的前身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2012版)》[1],本次修订依据国内外近年有关学科的进展和我国的国情,增添了一些条款,还增加了“指南”中的部分附件(腹股沟疝的常规修补方法和腔镜修补方法),目的在于强调腹股沟疝外科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我国疝外科的治疗水平。
作者:唐健雄;李健文;李基业;黄鹤光;顾岩;陈杰;陈思梦;陈革;周建平;田文;克力木·阿不都热依木;路夷平;谭敏;石玉龙;王小强;赵渝;雷文章;杜晓宏;刘昶;牟一平;杨福全;沈倩云;翁山耕;武彪;马颂章;杨斌;陈双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