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目的:探讨自固定补片临床应用的初步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自固定补片应用于Lichtenstein术41例,观察41例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50±16)min;出血量(15±4)ml;术后负压引流(30.8±14.7)ml;住院时间(3±2)d。术后切口血清肿1例;随访3~12个月,无术后感染和复发。术后轻度慢性术区疼痛3例,3个月后自愈。结论自固定补片应用于Lichtenstein术,术式方便,术后并发症率较低,仍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海洋;尹大龙;陆朝阳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于2009年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开展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98例老年腹股沟嵌顿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Lichtenstein无张力疝修补术44例,Rutkow无张力疝修补术54例。结果98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死亡病例,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1例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嵌顿疝安全有效。
作者:曾德强;王亮;刘梅宝;朱惠琴;张涛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无张力疝修补技术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材料学的进展与普及,逐渐形成了以Lichtenstein手术方式为代表的无张力疝修补术,被称为是20世纪疝修补术的里程碑[1]。这种手术方式不但适用于绝大多数的腹股沟疝(Ⅰ~Ⅳ型成人腹股沟疝,包括复合疝),且疗效确切,国内外报道复发率为0.6%~1.6%[2-5]。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6月,乐山市人民医院使用自固定半吸收补片(ProGrip)进行APOM手术,共完成7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峰畏;雷泽华;王志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局部麻醉下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00例腹股沟斜疝患者500例,均行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术。结果本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30~55 min,平均(35±5)min,术后当天下地活动,全部于术后2 d出院,无需拆线。平片加固患者20例,术后使用了1~2次镇痛药物。无皮下及阴囊血肿积液形成,无切口感染。全组随访2~34个月,平均20个月,复发2例。腹膜前间隙血肿1例。仅平片加固患者术区不适感9例。结论腹膜前间隙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较合理的修补方式,具有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满意等优点。
作者:韩俊泉;王红;曲鹏飞;刘斌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年8卷2期,“短篇论著”栏目文章《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80例》,作者王文,工作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医院。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下行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2年12月,武汉市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23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2例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130 min,术中失血平均110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5 d,无术后严重并发症。随访6~2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腹膜后肿瘤切除术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尤其是对体积较小或囊性为主的良性腹膜后肿瘤有明显优势。
作者:葛莉;闵凯;龚昭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前入路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涡阳县人民医院行前入路腹膜前间隙修补腹股沟疝,对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早期反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进行分析。结果腹膜前间隙置单纯平片手术时间。伤口疼痛,伤口异物感明显低,恢复自主活动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随访1~5年,无复发。结论前入路腹膜前间隙置修补腹股沟疝,手术后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有效。
作者:席如光;张韶光;刘小明;栗宏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497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与临床病例因素的关系。结果497例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46例(切口感染10例,浆液样肿8例,阴囊肿胀13例,异物感及慢性疼痛1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疝环粘连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患者的性别(χ2=0.120,P=0.729)、年龄(χ2=0.005,P=0.945)、疝类型(χ2=0.042,P=0.979)、疝囊大小(χ2=0.174,P=0.676)、补片类型(χ2=0.226,P=0.635)、麻醉方式(χ2=0.001,P=0.977)与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无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BMI指数(P=0.018)和疝环粘连程度(P=0.045)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均有关。结论患者的BMI指数和疝环粘连程度是影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刘磊;王成宏;丁锐;童钟;黄俊;陈婧;杨海涛;黄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切口疝是由于腹壁切口的筋膜和(或)肌肉未能完全愈合,在腹内压力的作用下而形成,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5%~10%,50%出现于术后1~2年[1]。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各种各样的腹部手术在不同级别医院中已普遍开展,伴随着腹部手术的增加,切口疝作为腹部手术的并发症也越来越多的出现。临床上占腹外疝的第三位,腹部手术后切口获得一期愈合者切口疝的发病率通常在1%以下,如切口发生感染则发生率达10%[2],切口裂开者甚至高达30%[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唐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切口疝患者126例,总结其发病原因及预防方法,现报道如下。
作者:林海中;王兆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87岁,因“左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1年”于2013年9月3日收住入院。患者于1年前左侧腹股沟区出现一约鸡蛋大小包块。体格检查:左侧腹股沟区有6 cm ×4 cm大小的包块突出,平卧或用手按压包块能回纳消失,站立、用力咳嗽后包块自行突出。质软,未坠入阴囊,平卧时能回纳,局部无压痛,皮肤无红肿破溃,双侧睾丸在位。患者入院时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既往有右侧腹股沟斜疝腹腔镜修补术史,患者行经腹腔腹膜前修补术(TAPP),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出现复发疼痛等症状。腹部B 超:左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左侧睾丸内钙化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3.41×109/L。诊断:左侧腹股沟疝。行左侧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顺利,患者安返病房。患者在术后3d腹胀逐渐加重。腹部CT提示:小肠梗阻;左侧腹股沟区前方腹壁下多发气体影,局部脂肪间隙模糊。拟行剖腹探查术。取左侧腹直肌切口,长约15 cm,逐层切开进腹,探查腹腔内有少量积液,小肠血运尚可,左侧腹股沟区疝囊向盆腔内突起,未见肠管嵌顿。右下腹见肠管与腹壁粘连成角,近端肠管扩张明显远端肠管及盲肠、结肠空虚。小心分离肠管,发现右侧肠管与疝补片形成致密粘连,补片移至腹腔内,部分补片已融入肠管肌层中(图1)。在距回盲部40 cm处,约15 cm小肠与补片粘连,切除肌层损毁较严重的小肠约13 cm,行小肠端端吻合,并行肌层间断加强。放置引流,逐层关腹。取出大小约10 cm ×5 cm补片(图2)。术后切口加压包扎,予抗感染、补液支持等治疗。患者沟切口愈合良好,术后10 d拆线后出院。
作者:薛同敏;张培建;刘新颜;张杰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护士工作在疝和腹壁外科专家门诊中的价值与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011年1~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接诊的1026例疝病患者,对其门诊护士服务及分诊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护士热情的服务、秩序井然的开展分诊工作,与患者开展良好的语言沟通,促进疝和腹壁外科工作的顺利开展。结论护士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专家门诊工作有一定积极作用。
作者:白淑媛;李晓霞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应用国产善释防粘连复合疝修补片与同类进口产品在腹外疝及腹壁缺损患者中行腹腔内的修补手术,探讨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在腹外疝及腹壁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二组,试验组使用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对照组使用进口同类补片,每组各25例患者。记录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参数及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例数,通过超声检查,记录术后7d及术后3个月补片下内脏移动距离,对疝修补片的防粘连性能做出客观评估,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二组的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日数、近期疗效、手术前后临床参数、术后补片下内脏移动距离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善释防粘连复合补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腹外疝及腹壁缺损腹腔内修补的国产新型材料。
作者:孙立;陈杰;申英末;陈富强 刊期: 2014年第03期
应用人工合成材料补片进行疝修补术是疝外科学的一个重要进展。近年,使用单纯平片修补的Lichtenstein术式以及使用网塞加平片修补的Rutkow、Millikan等术式因其操作简单、损伤小、复发率低、术后能早期活动的优点,手术适应证拓展到大多数类型的腹股沟疝,是国内外目前流行的疝修补方式。但是应用人工材料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疼痛、感染等风险。解放军第五三三医院接诊疝修补术后迟发性深部补片感染患者1例,其诊治初步探讨如下。
作者:王为;黄崇学;姚飚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本刊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3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经腹腔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2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何贤纪念医院收治的腹股沟嵌顿疝患者100例。观察组50例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腹腔镜下复位+经腹腔腹膜前腹腔镜疝修补术,对照组50例患者行腹股沟嵌顿疝切开复位+Bassini法腹股沟疝修补术。比较二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和复发率。结果观察组5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无中转开腹,平均手术时间为(35±11)min,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44±10)min,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2, P=0.130);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5.2±0.9)d,对照组平均为(6.8±1.1)d,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39);观察组平均下床时间为(12±1)h,对照组平均为(18±1)h,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04);观察组住院费用多于开放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5);随访12~36个月,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有8例复发,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6,P=0.000)。结论 TAPP是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操作简单、住院时间短、复发率低等优势,但费用相对较高,临床可根据患者情况适时应用。
作者:杜汉朋;何永忠;孔凡东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传统疝修补术与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患者疼痛的病因分析与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300例。将300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各150例。观察组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疝修补术。分析二组术后疼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疼痛发生率为4.1%(6/150),对照组疼痛发生率为12%(18/15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0,P=0.02)。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可明显降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
作者:刘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在腹部正中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12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70例。随机分成二组,观察组采用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对照组采用普通缝线间断全层缝合。比较二组患者切口感染、线结反应、脂肪液化、切口裂开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二组均有患者出现切口红肿和渗出,观察组脂肪液化3例,感染1例,线结反应0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愈合良好;对照组脂肪液化5例,切口感染6例,线结反应15例,切口裂开0例,经换药和充分引流、抗感染后,有部分需要拆除缝线。观察组切口感染、线结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8、20.741,P=0.026、0.000);脂肪液化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65, P=0.452)。结论可吸收缝线全层连续缝合间断打结方法与普通缝线全层间断缝合方法相比具有预防切口裂开的特点,同时具备减少切口脂肪液化、感染、线结反应等发生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王有财;韩广森;王刚成;王松涛;徐勇超;任莹坤;程勇;王兆洲 刊期: 201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Kugel疝修补术的技术改进与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收治的268例使用Kugel疝修补术的单侧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根据手术方法随机分二组:A组112例,行经典Kugel疝修补术。B组156例,行技术改进后的Kugel疝修补术。观察二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血肿、慢性疼痛、复发情况。结果手术时间A组(43±13)min,B组(40±1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P=0.034);术后并发血肿 A组8例(7.1%),B 组2例(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P=0.012);慢性疼痛A组4例(3.5%),B组2例(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P=0.211);复发A组5例(4.4%),B组1例(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36)。结论技术改进可降低Kugel疝修补术的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并可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利于该术式的推广应用。
作者:朱雄文;马学强;吴崇山 刊期: 201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