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理解剖特点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90年9月至1999年11月间,连续54例感染性内膜炎病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全组均符合修正Von Reyn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男33例,女21例;年龄15~63岁,平均(36.5±11.3)岁.术前血培养36例,阳性21例(58.3%),以链球菌(15例)、葡萄球菌(5例)为主.52例坏死组织或赘生物光镜病理提示,组织坏死、钙化、肉芽肿和淋巴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病理改变以赘生物和瓣膜穿孔常见,常累及左心系统瓣膜.瓣膜脓肿和腱索断裂少见.活动期急诊手术18例,其中充血性心衰13例,难治性败血症5例;稳定期择期手术36例.手术原则:清除所有感染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合并畸形.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严重并发症包括败血症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随访35例(64.8%),随访期1~85个月,平均(30±25)个月.2例二尖瓣置换术病人分别在术后1年、3年再次感染,死于充血性心衰和败血症.余33例无感染复发,远期疗效良好.术后1年、3年、7年生存率分别为96.6%、89.1%、89.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外科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关键.
作者:任书南;邱兆山昆;龚宝生;郑知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报道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手术修补结果和体会.方法 1994年3月至1999年12月,对50例2~11月龄,体重3.2~5.0?kg的VSD病婴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行补片修补术.全组术前均伴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Pp/Ps平均为0.68±0.09).结果住院死亡2例,住院死亡率为4%,死亡原因分别为心包压塞和脑昏迷.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危象和心律失常.结论对5?kg以下低体重婴儿的较大VSD采用外科手术修补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庄建;张镜方;陈欣欣;岑坚正;陈寄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保护替代食管的结肠段充分血供的有效措施.方法根据循证医学随机对照研究,分析6所医院不同时期实施结肠重建食管术的术式及结果.结果 548例术后总并发症率15.2%,病死率1.8%,未发生结肠段缺血、坏死.近阶段施术的100例吻合口漏率5%,并发症率8%,病死率1.0%.结论保证结肠段充分血供的有效措施为①结肠段边缘血管弓完整,且无张力,供血充分;②结肠段上提通道宽畅;③保证稳定的动脉压;④采用一层吻合术;⑤加强综合性保护措施.
作者:程邦昌;高尚志;涂仲凡;林道明;毛志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10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的术后近期处理经验,着重探讨术后近期的抗排斥治疗、常见并发症的处理等问题.方法 2000年5月至2001年4月共施行了10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分别采用了两种免疫抑制治疗方案.6例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强的松;4例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强的松.结果 10例病人均于术后1个月左右康复出院,心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良好.其中2例术后1周出现一过性糖尿病,1例出院1个月恢复工作后出现肺部感染,经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后,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积极、正确处理并发症,能使病人早日康复,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作者:陈昊;王春生;宋凯;赖颢;丁文军;陈志强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外科治疗及围术期管理经验.方法对66例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心功能状态、冠状动脉病变相关因素、冠脉造影情况和手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围术期死亡5例,死亡率为7.6%. 结论瓣膜病变合并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1)冠心病病史常不典型,必须重视术前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尤其年龄在45岁以上、来自冠心病高发区、既往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史者.(2)术中心肌保护采用持续逆灌加间断顺灌.(3)手术重点放在再血管化分布范围广及对室壁运动有重要影响的分支.(4)瓣膜病变合并冠心病病人围术期心功能调整的重要原则是较好的处理心率(心律)、前负荷和后负荷以及心肌收缩力之间的综合关系.同时,治疗中严密注意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变化,及时酌情处理.
作者:孟旭;刘锐;杨禁非;曾文;董然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无支架生物瓣的置入技术及其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2例平均年龄65岁的主动脉瓣病变病人,选用St. Jude公司提供的Toronto SPV瓣膜,行主动脉瓣置换术.结果全组手术死亡1例,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95.0±12.3)?min,其中单纯主动脉瓣置换者为(74.0±9.2)?min.术后1个月随访超声心动图显示均无主动脉瓣反流,跨瓣压差明显较其他人工瓣膜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缩小,无栓塞、出血等并发症.结论尽管无支架生物瓣膜置入有一定难度,但其优良的血液动力学性能,提示其能提高病人的远期疗效.
作者:王春生;丁文军;赵东;洪涛;赵强;王宜青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诊冠状动脉搭桥(CABG)术的手术指征及外科处理要点,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 1999年1月至2001年5月18例急诊CABG病人中男15例,女3例.年龄40.0~71.5岁,平均(61.7±8.5)岁.术前急性心肌梗死(AMI)8例[7例直接行冠状动脉造影(冠造)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1例溶栓失败,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PTCA],冠造均提示三支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到急诊CABG手术时间平均(9.4±6.3)?h;不稳定心绞痛不能控制7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及PTCA时右冠状动脉撕裂、急性心包压塞及室颤各1例.术前放置主动脉气囊反搏泵(IABP)13例.17例在体外循环下行急诊CABG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78.5±25.2)?min,平均阻断时间(65.3±23.6)?min;平均每例搭桥(3.4±1.1)支;1例小切口行不停跳搭桥.采用左内乳动脉桥14例、右内乳动脉桥1例、桡动脉桥6例.结果 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于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余16例随访2~25个月,无死亡;亦无明显心绞痛及心肌缺血表现.结论急诊CABG是挽救不能控制的急性心肌缺血的有效方法之一,及时正确的抢救方法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苏丕雄;肖锋;张永;颜钧;张希涛;刘岩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总结主动脉弓部瘤及降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3例主动脉弓部瘤及降主动脉瘤病人中男8例,女5例.年龄(62.6±8.3)岁.动脉瘤的大直径为45~68?mm,平均(58.1±7.3)?mm.体外循环方式有完全体外循环、部分体外循环、选择性脑灌注 (SCP)、深低温停循环 (HCA)及逆行性脑灌注 (RCP).6例弓部动脉瘤及3例急性Stanford A型夹层动脉瘤在HCA和SCP下行全弓部置换术;1例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在HCA和RCP下行血管置换;3例真性降主动脉瘤中,2例在部分体外循环下,1例在HCA下行血管置换,其中2例行肋间动脉重建.采用的外科吻合技术有开放吻合和阻断瘤体两侧进行吻合两种.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及脊髓损伤.发生2例脑梗塞,无肾功能不全者.结论主动脉弓部瘤及降主动脉瘤手术时,体外循环方式的选择和适当的外科吻合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作者:姚祖武;砂盛诚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人男,48岁.被塔吊挤伤胸部1?h.查体:脉搏11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80/50?mm?Hg(1?mm?Hg=0.133?kPa).面色苍白,意识清,双侧胸壁可见条状10.0?cm×0.5?cm皮下淤血斑,胸部广泛压痛、右侧可触及骨擦感,双下肺叩实、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示右侧6~9肋多处骨折伴双侧血胸.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左胸引出血性液体约350?ml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右胸间断引出血性液体1?700?ml.
作者:宋春英;王景祥;陈静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人男,72岁.腹胀1.5年.1997年11月出现持续低热,伴盗汗、咳嗽,疑为肺结核,抗痨治疗2个月,因肝功能受损而中断.1998年4月出现全身水肿、腹胀,进行性加重.1999年10月行CT、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心包前、胸骨后囊性肿块,压迫右心室;心包普遍增厚.查体:消瘦,腹水征阳性,双下肢轻度水肿.
作者:马游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儿男,14个月.查体:中央性发绀,经皮氧饱和度为0.85,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1/VI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心功能I级.心电图示双室大,右室为主.X线胸片示肺淤血,心影增大,右上纵隔增宽.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多发性房间隔缺损,一处近上腔静脉,直径10?mm,另一处在房间隔中央,直径2.6?mm,两处均为右向左分流;肺静脉回流不清,未见明显梗阻,上腔静脉扩张;肺动脉高压.心导管造影示左上肺静脉经垂直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右肺静脉汇合后分为2支,一支与左下肺静脉汇合后汇入左上肺静脉,另一支穿过横膈后汇入肝静脉.肺动脉平均压为52.5?mm?Hg(7?kPa).临床诊断:房间隔缺损,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动脉高压.
作者:杨艳敏;徐志伟;张海波;苏肇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肌冷挛缩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时有发生,预后往往不良,总结我院3年来婴幼儿低温体外循环手术,考虑2例病儿发生严重心肌冷挛缩,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坤;龙村;阎军;刘迎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人女,14岁.反复活动后气促、晕厥4年.查体: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伴2~3/VI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示右心室肥大,右束支不完全性传导阻滞.X线胸片示肺血多,右心缘有一圆形肿块.心脏彩色超声示先天性心脏病,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约2.0?cm大小,右心室前约6?cm×7?cm×5?cm大小低回声包块(图1),与右心室关系密切.胸部CT提示心包内囊性占位病变压迫右室壁.临床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及右心室肿瘤.
作者:张位星;陈胜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人男,39岁.劳动后心悸、口唇发绀伴短暂性意识丧失19年.查体:心率52次/min,心律不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三尖瓣区可闻及2、3/VI收缩期吹风样杂音.X线心脏片示肺血正常,右心房增大,心胸比率0.72.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伴交界性逸搏.心脏超声示右心房、室扩大,三尖瓣隔瓣及后瓣发育异常,前瓣开放呈篷帆样改变关闭不全,后瓣下移距瓣环6.6?cm形成巨大房化右室,房间隔中部可见连续中断约1.4?cm.诊断:先天性心脏病三尖瓣下移畸形伴房间隔缺损,心功能II级.
作者:刘志纯;赵国珍;张伏生;张子兰;顾海英;张健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儿男,8岁.查体:发绀,杵状指(趾),心尖搏动弥散,胸骨左缘可闻及3~4/VI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双心室肥厚.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68,呈球形,双肺血减少.超声心动图见心室与大血管连接异常,肺动脉起自左心室、在右后,主动脉起自右心室、在左前;主肺动脉发育较差,肺动脉瓣增厚,瓣叶开放受限,过瓣大血流速度4.5?m/s,大压差98?mm?Hg(1?mm?Hg=0.133?kPa).四腔心心脏超声示收缩期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室间隔近十字交叉处少量残留.提示:单心室、完全大动脉转位、肺动脉中度-重度狭窄.心室造影证实超声诊断.
作者:蒋国顺;朱朗标;杨建安;李大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人女,20岁.左胸闷胀,活动时感气短1年余.查体:气管轻度右移,左胸部饱满,肋间隙增宽,左肺呼吸音明显减弱.未见其他异常.X线胸片示左肺中、下部大片密度增高影,诊断左侧胸腔积液.间隔1周两次胸腔穿刺抽出淡黄色渗出液.胸穿抽液后再摄X线胸片可见中上肺块状及条索状影.抽液后1周,摄胸片又见胸水明显增多,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引出淡黄色胸腔积液约800?ml,再摄X线胸片仍见左下肺大片高密度影和左胸腔分隔样包裹性积液.
作者:刘焕青;高霞;吴小勤;将道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9年1月至2000年11月我们为72例病人实施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17例同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或其它心内畸形的矫治,术后恢复良好.现将17例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段大为;万明明;张铁柱;邵继凤;陈德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前,大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后临床随访资料表明,用左乳内动脉(LIMA)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搭桥,在桥的远期通畅率、减少心脏缺血事件及提高病人生存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大隐静脉桥(SVG)[1,2],且罕有粥样硬化改变[3].据此,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我们对35例冠心病病人同时使用 LIMA和游离右乳内动脉 (FRIMA)进行CABG术,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程兆云;陈重;谢周良;李国庆;顾以茼;高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主动脉瓣下狭窄(SAS)合并室间隔缺损(VSD)临床较少见.1990年1月至2000年8月,我们共收治此类病儿1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华;张泽伟;朱雄凯;胡劲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9年5月,我们连续为3例病人施行了主动脉弓置换,其中1例DeBakey III术后又发生急性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夹层者实行了全弓置换联合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非;王凤林;刘鹏;周明;林凡;曹德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7年5月至1999年12月,我们共施行了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90例,其中65例是采用微创小切口完成的,现将后者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陈中元;邱维诚;任健;杭钧彪;车嘉铭;陈海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3年11月至2001年6月,我们对30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病变病人施行三瓣膜联合手术,占同期瓣膜手术5.8%(30/51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汪朝阳;邵国丰;沈韦羽;张志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电视胸腔镜心脏外科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目前已能进行心脏外科领域里的大部分手术,如: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1,2]、心包开窗引流术[3]、心肌激光打孔血运重建术[4]、心脏起搏器安装[5]、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6,7]、体外循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8]、室间隔缺损修补术[9]、瓣膜修复及置换术等[10,11].与传统的心脏外科手术相比,电视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具有较多的优越性,即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能够使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得以更好的实施,以大可能减少创伤、减轻术后疼痛、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手术费用、符合美容要求.电视胸腔镜心脏外科被认为是自体外循环问世以来,心脏外科领域里又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是现代微创心脏外科的代表性手术.现简要介绍其临床应用情况.
作者:陈立军;程云阁;蔡振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通常,临床医师十分重视食管疾病术后病人的生存率,而对其术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根据循证医学(EBM)原理,更应适时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病人术后的QOL.现对结肠代食管(esophageal replacement with colon, ERC)术后长期QOL的近期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邵康;程邦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20世纪80年代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开展以来,人们不仅从美容学角度,而且更从病人的快速康复、削减医疗费用等角度开始了对经内窥镜或小切口手术为主的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的研究.
作者:安君;张仁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研究大鼠移植心脏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心肌纤维化变化.方法采用供体(Wistar大鼠)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SD大鼠),然后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对移植心脏的心肌纤维化进行Masson染色分析.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环孢素(CsA)组中,移植心脏呈现出严重的心肌纤维化;SPC和CP处理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心肌纤维化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经供体SPC和CP预处理,可以预防和减缓受体移植心脏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杨长征;宋光民;徐巨林;宋惠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残存心肌细胞体积的影响.方法自犬臀部取骨骼肌,体外提取、培养、扩增骨骼肌卫星细胞,4',6-diamidino-2-phenylindone(DAPI)荧光标记,经结扎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灌注移植入自体急性心肌梗死区域.2、4、8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行组织形态学及心肌细胞体积检测.结果梗死区部位观察到带荧光的卫星细胞及肌纤维,部分已分化成横纹肌并以闰盘相连.正常心肌细胞随梗死时间增长,可见细胞切面积及体积增加,呈现肥大趋势.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组梗死区残存心肌细胞肥大明显,细胞切面积、面积、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细胞肥大以细胞宽度及厚度为主,细胞长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入梗死心肌,可促使梗死区残存心肌细胞肥大,从而利于心肌收缩力的恢复.
作者:钟竑;朱洪生;张臻;卫洪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从乳猪心肌组织中提取的小分子多肽类物质--心肌肽素(CMP)在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50例风湿性心脏病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高钾停跳液,试验组在晶体停跳液的基础上加入心肌肽素60?mg/L,其它处理两组相同.从心肌酶谱(AST、CK-MB、LDH1)、心肌组织细胞形态学、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等方面观察CMP对心肌的影响.结果 (1)两组心肌酶谱的变化在CPB转机前无显著差异,开放升主动脉后显著升高,但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2)心肌组织形态学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对照组因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纤维变性、心肌横纹模糊和空泡样变显著,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部分心肌纤维溶解断裂,其间可见大量吞饮空泡,线粒体肿胀明显,部分线粒体嵴消失;而试验组心肌细胞的形态学和超微结构改变较轻.结论心肌肽素加入晶体停跳液中可加强心肌保护,减少心肌酶的释放,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轻,对心肌的保护效果优于单纯晶体停跳液.
作者:阮鹏;潘志锋;周玲善;李峻;邹清雁;孔祥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外基质作为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肌纤维化时血清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30例风心病病人和20名健康成人血清中I型前胶原(PCI)、III型胶原(PCIII)及层粘连蛋白(LN)的水平,同时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风心病心肌中I、III型胶原及LN,对血清及心肌中细胞外基质水平作对比分析.结果风心病血清中PCI、PCIII及LN均较正常成人明显增高(P<0.01),且均与心肌纤维化面积及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并分别与心肌中相应成分的表达一致.结论血清细胞外基质可作为风心病心肌纤维化时的血清标志物,为临床评价风心病心肌纤维化提供一种有用的方法.
作者:任崇雷;刘维永;张近宝;李文芳;张宜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可因各种原因引起人工瓣膜功能障碍,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必须再次手术矫正.我们于1997年1月至2000年7月共施行此类再次手术19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罕凡;廖崇先;陈道中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83年12月至1998年12月,我们应用上海侧倾碟瓣施行瓣膜置换术122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朱平;龙国粹;李中学;蒙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以侵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为主,侵犯三尖瓣者比较罕见.国外有报道[1,2]静脉用药成瘾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三尖瓣病变.我们连续收治了3例因静脉吸毒导致细菌性心内膜炎感染三尖瓣的病人,对其施行了三尖瓣置换术.现对此类病变诊断和治疗上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熊利华;张华;陈炬;张惠忠;潘越江;华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9年10月至2000年8月,我们对3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儿采用经胸骨下段小切口部分纵劈胸骨的方法进行矫治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兵;赵萍;高百顺;李天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5年10月至2000年12月,我们应用桡动脉(RA)和乳内动脉(IMA)对32例冠心病病人实施了全动脉桥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无手术死亡,早期疗效满意.
作者:秦太昌;郭林静;梁法禹;杨新卫;张勇;郭建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3年以来,我们收治5例胸部刀伤致心脏破裂病人,经胸管回收胸腔积血,过滤、抗凝后回输,抢救成功4例,死亡1例,报道如下.
作者:牛继前;陆芹;黄华;徐旭;李启国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随着内镜系统的不断发展,激光在气管、支气管腔内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Nd:YAG激光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治疗30例气管、支气管病变,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喜平;杨志广;邵国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6年1月以来,我们治疗真菌性心内膜炎4例,现总结诊疗体会如下.
作者:金海;于伟勇;徐志云;邹良建;张宝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气管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晚期往往导致气道梗阻,危及病人的生命.我们于1996年4月和1999年6月分别为2 例晚期气管肿瘤病人实施了局部瘤体剔除术,获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郝长城;曹洪春;韩其正;张培荣;王述波;周全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人男,27岁.因饮酒剧烈呕吐后引发食管破裂,行胸腔穿刺抽气、抽液和胸腔闭式引流后症状无缓解.1999年11月剖胸探查,见奇静脉弓下食管右壁有6?cm纵行裂伤,给予修补裂口、清洁胸腔.但修补失败,病人出现大量脓胸,稽留高热,稀碘造影检查瘘口较大.术后第7?d我们采用倒置三腔管、瘘口旷置、胃造瘘和胸腔引流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文益;于仲林;赵波;赵伟;于世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及华法林浓度等指标,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5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病人血浆凝血酶原、华法林血药浓度、凝血因子VII活性、国际标准比值(INR)、口服华法林剂量及临床并发症情况.比较出血组与对照组间各种抗凝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出血组血浆凝血酶原浓度(81.45±41.27)?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8.55±31.58)?mg/L(P<0.01),华法林血药浓度(546.93±148.18)?ng/ml则明显高于对照组(399.47±107.28)?ng/ml(P<0.05);两组间INR值、VII因子活性及口服华法林剂量差异均不明显(P>0.05);(2)动态观察华法林血药浓度及血浆凝血酶原值稳定性较INR值好;(3)血浆凝血酶原浓度与华法林血药浓度(r=-0.849;P<0.01)以及INR值与VII因子活性(r=-0.781;P<0.01)明显相关.结论定量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浓度及华法林血药浓度有助于准确进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监测.
作者:董力;石应康;刘小菁;黄英;梁茂植;粟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特点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方法对407例置换人工机械瓣膜的病人,采用了低强度的抗凝标准(INR 1.3~2.3),通过对这组病人的术后随访,总结不同抗凝标准时人工机械瓣膜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发生血栓栓塞8例(1.09%人年),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5例(0.68%人年),3年生存率为(96.3±1.2)%.终INR 1.85±0.28,口服华法林剂量(2.7±0.9)?mg.结论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标准,在我国病人中,不仅能够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效果,同时能够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发生率.
作者:刘岩;孟旭;陈宝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需终身抗凝.抗凝不足易导致血栓形成和继发血栓栓塞,但抗凝过量又会导致出血.抗凝并发症是机械瓣置换术后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亦是导致病人远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所以,如何通过准确的抗凝监测来防止抗凝不当导致的血栓栓塞和出血,是临床医师和病人共同关注的问题.现就机械瓣置换术后抗凝监测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李保军;朱家麟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