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书南;邱兆山昆;龚宝生;郑知非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外基质作为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心肌纤维化时血清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检测30例风心病病人和20名健康成人血清中I型前胶原(PCI)、III型胶原(PCIII)及层粘连蛋白(LN)的水平,同时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风心病心肌中I、III型胶原及LN,对血清及心肌中细胞外基质水平作对比分析.结果风心病血清中PCI、PCIII及LN均较正常成人明显增高(P<0.01),且均与心肌纤维化面积及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并分别与心肌中相应成分的表达一致.结论血清细胞外基质可作为风心病心肌纤维化时的血清标志物,为临床评价风心病心肌纤维化提供一种有用的方法.
作者:任崇雷;刘维永;张近宝;李文芳;张宜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分析研究大鼠移植心脏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心肌纤维化变化.方法采用供体(Wistar大鼠)脾细胞(SPC)和环磷酰胺(CP)预处理移植受体(SD大鼠),然后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对移植心脏的心肌纤维化进行Masson染色分析.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和环孢素(CsA)组中,移植心脏呈现出严重的心肌纤维化;SPC和CP处理后,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明显延长,其心肌纤维化的程度明显减轻.结论经供体SPC和CP预处理,可以预防和减缓受体移植心脏心肌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杨长征;宋光民;徐巨林;宋惠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儿男,8岁.查体:发绀,杵状指(趾),心尖搏动弥散,胸骨左缘可闻及3~4/VI粗糙的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双心室肥厚.X线胸片示心胸比率0.68,呈球形,双肺血减少.超声心动图见心室与大血管连接异常,肺动脉起自左心室、在右后,主动脉起自右心室、在左前;主肺动脉发育较差,肺动脉瓣增厚,瓣叶开放受限,过瓣大血流速度4.5?m/s,大压差98?mm?Hg(1?mm?Hg=0.133?kPa).四腔心心脏超声示收缩期二尖瓣、三尖瓣少量反流,室间隔近十字交叉处少量残留.提示:单心室、完全大动脉转位、肺动脉中度-重度狭窄.心室造影证实超声诊断.
作者:蒋国顺;朱朗标;杨建安;李大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人男,48岁.被塔吊挤伤胸部1?h.查体:脉搏110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80/50?mm?Hg(1?mm?Hg=0.133?kPa).面色苍白,意识清,双侧胸壁可见条状10.0?cm×0.5?cm皮下淤血斑,胸部广泛压痛、右侧可触及骨擦感,双下肺叩实、呼吸音消失.X线胸片示右侧6~9肋多处骨折伴双侧血胸.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术,左胸引出血性液体约350?ml后,引流量明显减少.右胸间断引出血性液体1?700?ml.
作者:宋春英;王景祥;陈静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9年10月至2000年8月,我们对3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儿采用经胸骨下段小切口部分纵劈胸骨的方法进行矫治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兵;赵萍;高百顺;李天成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保护替代食管的结肠段充分血供的有效措施.方法根据循证医学随机对照研究,分析6所医院不同时期实施结肠重建食管术的术式及结果.结果 548例术后总并发症率15.2%,病死率1.8%,未发生结肠段缺血、坏死.近阶段施术的100例吻合口漏率5%,并发症率8%,病死率1.0%.结论保证结肠段充分血供的有效措施为①结肠段边缘血管弓完整,且无张力,供血充分;②结肠段上提通道宽畅;③保证稳定的动脉压;④采用一层吻合术;⑤加强综合性保护措施.
作者:程邦昌;高尚志;涂仲凡;林道明;毛志福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通常,临床医师十分重视食管疾病术后病人的生存率,而对其术后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根据循证医学(EBM)原理,更应适时进一步研究和改善病人术后的QOL.现对结肠代食管(esophageal replacement with colon, ERC)术后长期QOL的近期文献作一综述.
作者:邵康;程邦昌 刊期: 2001年第05期
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般以侵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为主,侵犯三尖瓣者比较罕见.国外有报道[1,2]静脉用药成瘾导致感染性心内膜炎三尖瓣病变.我们连续收治了3例因静脉吸毒导致细菌性心内膜炎感染三尖瓣的病人,对其施行了三尖瓣置换术.现对此类病变诊断和治疗上的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熊利华;张华;陈炬;张惠忠;潘越江;华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肌残存心肌细胞体积的影响.方法自犬臀部取骨骼肌,体外提取、培养、扩增骨骼肌卫星细胞,4',6-diamidino-2-phenylindone(DAPI)荧光标记,经结扎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远端灌注移植入自体急性心肌梗死区域.2、4、8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行组织形态学及心肌细胞体积检测.结果梗死区部位观察到带荧光的卫星细胞及肌纤维,部分已分化成横纹肌并以闰盘相连.正常心肌细胞随梗死时间增长,可见细胞切面积及体积增加,呈现肥大趋势.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治疗组梗死区残存心肌细胞肥大明显,细胞切面积、面积、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细胞肥大以细胞宽度及厚度为主,细胞长度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入梗死心肌,可促使梗死区残存心肌细胞肥大,从而利于心肌收缩力的恢复.
作者:钟竑;朱洪生;张臻;卫洪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自1999年5月,我们连续为3例病人施行了主动脉弓置换,其中1例DeBakey III术后又发生急性升主动脉与主动脉弓夹层者实行了全弓置换联合主动脉根部置换手术.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非;王凤林;刘鹏;周明;林凡;曹德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定量检测血浆中凝血酶原及华法林浓度等指标,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中的意义.方法动态监测65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病人血浆凝血酶原、华法林血药浓度、凝血因子VII活性、国际标准比值(INR)、口服华法林剂量及临床并发症情况.比较出血组与对照组间各种抗凝监测指标的差异.结果 (1)出血组血浆凝血酶原浓度(81.45±41.27)?mg/L明显低于对照组(128.55±31.58)?mg/L(P<0.01),华法林血药浓度(546.93±148.18)?ng/ml则明显高于对照组(399.47±107.28)?ng/ml(P<0.05);两组间INR值、VII因子活性及口服华法林剂量差异均不明显(P>0.05);(2)动态观察华法林血药浓度及血浆凝血酶原值稳定性较INR值好;(3)血浆凝血酶原浓度与华法林血药浓度(r=-0.849;P<0.01)以及INR值与VII因子活性(r=-0.781;P<0.01)明显相关.结论定量测定血浆凝血酶原浓度及华法林血药浓度有助于准确进行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监测.
作者:董力;石应康;刘小菁;黄英;梁茂植;粟军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9年1月至2000年11月我们为72例病人实施了冠状动脉搭桥术,其中17例同时行心脏瓣膜置换或其它心内畸形的矫治,术后恢复良好.现将17例手术体外循环的管理报道如下.
作者:段大为;万明明;张铁柱;邵继凤;陈德凤 刊期: 2001年第05期
随着内镜系统的不断发展,激光在气管、支气管腔内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1995年以来我们采用Nd:YAG激光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治疗30例气管、支气管病变,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喜平;杨志广;邵国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病儿男,14个月.查体:中央性发绀,经皮氧饱和度为0.85,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1/VI级收缩期杂音,P2亢进,心功能I级.心电图示双室大,右室为主.X线胸片示肺淤血,心影增大,右上纵隔增宽.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多发性房间隔缺损,一处近上腔静脉,直径10?mm,另一处在房间隔中央,直径2.6?mm,两处均为右向左分流;肺静脉回流不清,未见明显梗阻,上腔静脉扩张;肺动脉高压.心导管造影示左上肺静脉经垂直静脉回流入上腔静脉,右肺静脉汇合后分为2支,一支与左下肺静脉汇合后汇入左上肺静脉,另一支穿过横膈后汇入肝静脉.肺动脉平均压为52.5?mm?Hg(7?kPa).临床诊断:房间隔缺损,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肺动脉高压.
作者:杨艳敏;徐志伟;张海波;苏肇伉 刊期: 2001年第05期
心肌冷挛缩在婴幼儿心脏手术中时有发生,预后往往不良,总结我院3年来婴幼儿低温体外循环手术,考虑2例病儿发生严重心肌冷挛缩,现报告如下.
作者:于坤;龙村;阎军;刘迎龙 刊期: 2001年第05期
1993年11月至2001年6月,我们对30例风湿性二尖瓣、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病变病人施行三瓣膜联合手术,占同期瓣膜手术5.8%(30/515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汪朝阳;邵国丰;沈韦羽;张志梁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适合我国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病人特点的抗凝治疗强度标准.方法对407例置换人工机械瓣膜的病人,采用了低强度的抗凝标准(INR 1.3~2.3),通过对这组病人的术后随访,总结不同抗凝标准时人工机械瓣膜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本组发生血栓栓塞8例(1.09%人年),发生与抗凝有关的出血5例(0.68%人年),3年生存率为(96.3±1.2)%.终INR 1.85±0.28,口服华法林剂量(2.7±0.9)?mg.结论采用低强度抗凝治疗标准,在我国病人中,不仅能够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效果,同时能够减少与抗凝有关的出血发生率.
作者:刘岩;孟旭;陈宝田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前,大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手术后临床随访资料表明,用左乳内动脉(LIMA)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搭桥,在桥的远期通畅率、减少心脏缺血事件及提高病人生存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大隐静脉桥(SVG)[1,2],且罕有粥样硬化改变[3].据此,1997年6月至2000年6月,我们对35例冠心病病人同时使用 LIMA和游离右乳内动脉 (FRIMA)进行CABG术,效果良好.现总结如下.
作者:程兆云;陈重;谢周良;李国庆;顾以茼;高恩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病理解剖特点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1990年9月至1999年11月间,连续54例感染性内膜炎病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全组均符合修正Von Reyn 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男33例,女21例;年龄15~63岁,平均(36.5±11.3)岁.术前血培养36例,阳性21例(58.3%),以链球菌(15例)、葡萄球菌(5例)为主.52例坏死组织或赘生物光镜病理提示,组织坏死、钙化、肉芽肿和淋巴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病理改变以赘生物和瓣膜穿孔常见,常累及左心系统瓣膜.瓣膜脓肿和腱索断裂少见.活动期急诊手术18例,其中充血性心衰13例,难治性败血症5例;稳定期择期手术36例.手术原则:清除所有感染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合并畸形.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术后严重并发症包括败血症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随访35例(64.8%),随访期1~85个月,平均(30±25)个月.2例二尖瓣置换术病人分别在术后1年、3年再次感染,死于充血性心衰和败血症.余33例无感染复发,远期疗效良好.术后1年、3年、7年生存率分别为96.6%、89.1%、89.1%.结论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诊断,适时外科手术和内、外科联合治疗是治疗成功关键.
作者:任书南;邱兆山昆;龚宝生;郑知非 刊期: 2001年第05期
目的报道低体重婴儿室间隔缺损(VSD)伴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手术修补结果和体会.方法 1994年3月至1999年12月,对50例2~11月龄,体重3.2~5.0?kg的VSD病婴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行补片修补术.全组术前均伴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Pp/Ps平均为0.68±0.09).结果住院死亡2例,住院死亡率为4%,死亡原因分别为心包压塞和脑昏迷.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肺动脉高压危象和心律失常.结论对5?kg以下低体重婴儿的较大VSD采用外科手术修补可以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庄建;张镜方;陈欣欣;岑坚正;陈寄梅 刊期: 2001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