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儿童法洛四联症手术根治效果,为探讨法洛四联症佳手术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1990年1月至2006年12月545例儿童法洛四联症接受根治手术,按手术年龄分为1岁以下婴儿组(114例)、1~5岁幼儿组(326例)和5岁以上儿童组(105例).3组进行围术期情况、术后近期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对包括107例1岁以下婴儿在内的479例法洛四联症术后病儿进行了1个月~16年随访,对3组残余心脏畸形发生率、活动能力及心律失常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3组围术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早期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114例、14/326例、4/105例(P>0.05)和17/110例、58/312例、20/101例(P>0.05).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20.9%、30.7%和39.0%(P<0.05).长期随访各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活动能力婴儿期接受手术法洛四联症病儿约为正常同龄儿童(82.2±5.5)%.结论 不同年龄组儿童法洛四联症根治术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相似,术后随访心功能均良好.婴儿期手术能更早建立正常肺血流、改善缺氧情况和降低远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因此法洛四联症病儿佳根治年龄应在1岁以内.
作者:陈纲;陈张根;贾兵;李炘;叶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7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手术、辅助化疗的效果及预后的特点.方法 将70岁以上手术治疗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按照性别、分期、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是否接受辅助性化疗5个因素与年轻病例进行1:1匹配.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Log-rank进行差异性检验,用Pearson χ2检验分析手术死亡率及术后短期死亡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结果 共有1304例符合条件并完成匹配,≥70岁者652例,<70岁者652例.两组总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之间手术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术后短期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经辅助化疗后两组人群5年生存率大致相等(49.40%对43.89%,P=0.096),两组人群均受益(P=0.049;P=0.000).结论 有手术指征的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应行辅助化疗,老年病人经恰当的综合治疗后效果不比年轻者差.
作者:祖兴旺;姜格宁;范江;刘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使用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David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升主动脉瘤和急性夹层分离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7年1月10例主动脉瘤病人行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其中男9例,女1例.年龄24~64 岁,平均(42.9±12.7)岁.比较其术前、术后心功能、左心室直径和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的变化.结果 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体外循环(174.0±41.2)min,主动脉阻断(132.8±35.7)min,深低温停循环3例.术后随访9~17 个月,平均(12.6±2.8)个月,术后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2.7±0.48到术后1.80±0.63(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从术前0.62±0.10增加到术后0.64±0.14(P>0.05).左心室腔明显缩小,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VEDD)从术前(62.00±13.58)mm缩小到术后(49.9±13.59)mm(P<0.05),左心室收缩末直径(LVESD)从术前(41.8±10.97)mm缩小到术后(32.8±12.41)mm(P<0.05).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程度明显减轻,从术前3.00±0.82下降到术后1.40±0.84(P<0.05).结论 保留瓣叶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治疗主动脉根部瘤、升主动脉瘤和急性夹层分离的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赵强;王春生;朱丹;陈安清;夏利民;王哲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51岁.口唇、甲床发绀,运动性心悸、气促.查体: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3/Ⅵ级吹风样杂音,杵状指(趾).X线胸片示两肺血少,心影呈靴形,心尖圆钝上翘.心电图示电轴右偏,右心房肥大,ST-T改变.
作者:孙江泰;张仁福;金伟;张宝芬;陈阳;徐佳;孙秀梅;于铁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68岁.胸痛、胸闷、气促8个月.既往健康.查体: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正常.X线胸片示左胸腔包裹性积液,左肺受压不张.胸部CT示左胸腔内积液厚壁包裹(图1);MRI检查示左侧胸腔缩小,左肺体积变小,左肺门下移,可见长T1、T2信号20 cm×15 cm×10 cm(图2).胸腔穿刺液常规为血色胸水,浑浊,比重1.025,李凡他试验(+),细胞满视野,白细胞500×106 /L,多核43%,单核57%,乳酸脱氢酶2488 U/L;胸水脱落细胞检查未见肿瘤细胞.术前诊断:左胸腔包裹性积液,疑诊胸膜间皮瘤.
作者:赵惠民;高茹;贾东辉;鲁永红;王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例1 女,58岁.进食梗噎感月余.查体未见阳性体征.食管钡剂造影见图1.食管镜检查见肿瘤距门齿30 cm处为一不规则肿物,质硬、表面糜烂,活检报告为低分化腺癌.
作者:王先宝;张学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54岁.右上肢乏力、麻木伴眩晕、耳鸣5年;阵发性心前区疼痛1年.查体:右上肢皮肤苍白、发凉,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左上肢血压15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右上肢血压90/60 mm Hg.右锁骨上窝可闻及收缩期血管杂音.
作者:秦巍;王芝洁;白琳;郭金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女,43岁.发热、咳嗽、胸闷、气促1月余.查体:体温38.5℃,呼吸22次/min,血压125/80 mm Hg(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心率90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肿瘤扑落音.超声心动示左心房明显增大,其内可见一57 mm×33 mm大小中强回声团块(图1),占据左心房大部分空间,随心动周期摆动,舒张期突入二尖瓣口,收缩期退回左心房.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
作者:白传明;张彬;周岊梧;宋书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例1 男,25岁.反复发热2个月,胸痛1个月.查体:三尖瓣区可闻及3/Ⅵ级收缩期杂音.X线胸片及胸部CT扫描均显示肺部感染征象,伴有双侧肺组织梗塞.
作者:于洋;郦志军;王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30岁.左下肢外伤性金属异物1 h.查体:一般状况良好,左下肢胭窝部位可见一1.5 cm出血伤口.X线检查示左膝后异物.
作者:张健;张民峰;周亮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60岁.间断性胸闷4个月,加重1周,高血压史20年,糖尿病史8年,高血脂史8年.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射血分数(EF)0.26,短轴缩短率(FS)0.13,左心室舒张末内径63.2 mm,收缩末内径55.3 mm,室间隔厚16.9 mm;左心增大,左心室肥厚,左心室节段性室壁运动减低并消失,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中度肺动脉高压,左心室收缩功能明显减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见冠状动脉3支狭窄,前降支(LAD) 70%~80%、回旋支(LCX)95%,均为近、中段狭窄,远端血管光滑;右冠状动脉(RCA)全程不规则狭窄.在术前28 d中共行11次心电图检查均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
作者:苏丕雄;高杰;刘岩;顾松;李延辉;张希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男,26岁.胸痛,胸部CT扫描发现前上纵隔内巨大占位性病变(图1).2005年9月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开胸手术.术中见前上纵隔肿块约10 cm×10 cm×10 cm大小,包膜不完整.右侧第2肋间胸骨旁肿物向外生长至皮下.手术完整切除肿瘤.
作者:李川;马春山;黄金林;黎涛;冯增文;钱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例1 男,72岁.食管下段鳞癌,病变长约4 cm,累及深肌层.用常州产26 mm GF-Ⅰ型管状吻合器行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手术顺利.病人术后恢复顺利,术后2周进半流质饮食出院.
作者:李士亭;方友平;倪耀军;熊化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病人 女,24岁.月经期反复咯血6个月.曾按肺结核治疗,效果不佳.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月经正常;已婚未育,无妊娠及流产史.肺部CT检查如图1,其他检查未见异常.术前诊断:右肺上叶内子宫内膜异位症.
作者:禹亮;姜久仰;常浩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996年7月至2006年4月,我院心内直视手术治疗39 481例心脏病病人,同期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21 242例,其中发现5例主动脉-左心室通道病人.现报道诊断、手术特点和随访结果.
作者:李巅远;胡盛寿;沈向东;孙立忠;郭少先;刘永民;陶天富;朱振辉;逢坤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2002年4月至2006年4月,我们完成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IE)12例.现总结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中男10例,女2例.年龄(36.8±17.3)岁;病程(32±26)个月.
作者:顾松;刘岩;苏丕雄;翟振国;杨媛华;王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我们采用电视胸腔镜辅助纵隔和胸腔脓肿引流联合空肠双腔造瘘(即经十二指肠、胃逆行减压引流和空肠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食管穿孔13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何泽锋;王建军;赵峰;詹曦;石思恩;柯彬;唐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创伤性室间隔缺损(TVSD)是一种罕见的心脏外伤后遗症,1989年1月至2006年10月,我们共收治创伤性室间隔缺损(室缺)病人7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李继勇;张健群;赵爽;陈宝田;王盛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QOL),也可译为生活质量或生命质量.随着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转变,QOL研究逐渐成为国际性研究热点.传统的结局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健康内涵,评价病人的疾病状态.
作者:任国琴;薛永生;苏纯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有效手段,术后10年生存率近50%[1],但由于供体严重匮乏,仅有部分病人有机会接受移植.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LVAD)可作为待移植者的过渡,降低心脏负荷和做功,延长等待时间.
作者:范晔;徐志飞;翁渝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随着接受胸部放射治疗(放疗)后长期生存的肿瘤病人越来越多,放射性冠心病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并且已成为影响病人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对于放射性冠心病的临床研究,国外已有部分报道,现综合文献对放射性冠心病及其外科治疗进行综述如下.
作者:马晓辉;高长青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去细胞结合光氧化技术处理后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在体内的抗钙化性能.方法 取新鲜牛颈静脉20根,每根裁出4个带瓣血管片,随机分为A、B、c、D 4组,分别以染料介导光氧化、戊二醛、去细胞及去细胞结合光氧化4种技术处理.建立大鼠皮下包埋模型,2个月后获取组织标本,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组织钙含量;并应用X线、CT、骨密度扫描检测整体组织钙化情况.结果 (1)D组试片标本形态较完整,柔韧性好,无结节样改变;其整体组织钙盐密度明显低于A组及B组,与C组接近.(2)D组管壁组织钙含量显著低于A组及B组(P<0.01),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瓣膜组织的钙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1),与A组及c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去细胞结合光氧化技术与传统戊二醛及染料介导光氧化技术比较,能明显提高牛颈静脉体内抗钙化性能.
作者:李伟;吴忠仕;杨丽娟;刘哲亮;胡建国;刘文亮;胡野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食管癌病人和贲门癌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探讨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EORTC QLQ问卷表随访11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病人,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食管癌术后病人的躯体功能、角色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评分明显高于贲门癌者(P<0.05),而疲劳、失眠、进食习惯、体重减轻、反流、呕吐症状评分较贲门癌者低(P<0.05).食管大部切除组各项评分优于胃近端次全切除组(P<0.05).手术1年后,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发生手术并发症者生活质量较差.结论 食管癌病人的术后生活质量优于贲门癌者,手术方式、术后时间、术后出现并发症可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金栋;刘俊峰;王其彰;李保庆;王福顺;曹富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原发性手汗症是一种无明显诱因引起的手部汗腺分泌亢进的病态.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约有0.12%的青少年患有重度手汗症[1].迄今为止,胸腔镜下胸交感神经切断术(ETS)是治疗手汗症唯一具有长期疗效的方法.我们通过生存质量(QOL)调查,评估ETS对手汗症病人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
作者:李旭;涂远荣;林敏;赖繁彩;陈剑锋;代祖建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细支气管肺泡细胞癌(BAC)为肺腺癌的一种亚型,曾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组织学发生不明的肺内恶性肿瘤.近年来,BAC的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004年,WHO在肺部肿瘤病理分型中,将BAC分为黏液型、非黏液型和混合型,其中混合型包括混合型非黏液型与混合型黏液型.BAC的分型与临床预后关系尚存争议.现总结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68例BAC病人情况,探讨BAC新分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作者:周晓;张容轩;杨浩贤;丁嘉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的数量及功能特点.方法 选取法洛四联症及单纯室间隔缺损病人各10例,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用添加牛脑垂体提取物和胎牛血清的M199培基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培养.用免疫组化和透射电镜行EPC表型鉴定;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CD133+/KDR+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黏附能力测定实验和MTT比色法,观察EPC的迁移、黏附及增殖能力.结果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增多[集落记数(14.7±3.1)/100倍视野对(8.2±1.3)/100倍视野;DiIAcldl+/UEA-Ⅰ+细胞数(72.2±9.73)/200倍视野对(51.2±3.83)/200倍视野;CD133+/KDR+细胞百分比(0.66±0.20)%对(0.18±0.08)%,P<0.01],其迁移能力[(140.6±9.24)/200倍视野对(91.84±8.58)/200倍视野]、黏附能力[(149.00±11.58)/200倍视野对(112.6±7.02),200倍视野]及增殖能力(OD值0.34±0.02对0.27±0.01)增强(P<0.01).结论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增多,其迁移、黏附及增殖能力增强.
作者:刘哲亮;吴忠仕;胡建国;陈勇;胡野荣;李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RIFLE肾功能分级系统与住院死亡的相关关系,并探讨其对病人转归的预测意义.方法 收集2004年10月至2006年11月40例心脏手术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进行支持治疗的成年病人资料,包括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监护室停留时间及转归等.结果 ECMO辅助平均(56.8±44.1)h.32例成功脱离ECMO,脱机率为80%,22例生存出院,总病死率45%.RIFLE分级系统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95%可信区间0.798~1.010,P<0.01)与病死率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RIFLE分级系统能够可靠预测ECMO辅助治疗病人的预后及死亡,应用简便、快捷.
作者:闫晓蕾;侯晓彤;于洋;李菲;陈菲;陈英;李岩;万久贺;贾明;孟旭;贾士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重症肌无力(MG)胸腺切除的围术期处理经验,探讨预防术后肌无力危象和呼吸道并发症的有效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手术治疗58例全身型重症肌无力病人的临床特点、围术期处理、术后并发症及近期疗效,观察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的围术期免疫,针对性缓解治疗预防MG胸腺切除术后肌无力危象和其他呼吸道并发症的临床效果.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3例(5.2%),无肌无力或胆碱能危象发生,无肺部感染、再次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病例.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完全缓解16例(27.6%),部分缓解37例(63.8%),无效5例(8.6%),总有效率91.4%.结论 围术期采用短程免疫针对性缓解治疗,规范手术操作,优化术中和术后早期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肌无力危象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杨立信;王志农;吴涛;赵铁军;徐志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前,虽然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尽可能应用动脉材料以提高术后远期通畅率,但多支病变病人仍然需要静脉桥.传统的手术方法是采用下肢大隐静脉全长切口,大隐静脉暴露良好,但手术后会导致下肢伤口疼痛、感觉异常、切口裂开、浅表及深部感染、水肿等多种并发症.
作者:徐栋;姜楠;王联群;郭志刚;魏东;刘建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肾上腺是肺癌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肾上腺转移癌占所有肿瘤的8.3%[1].国外报道尸检肾上腺转移发生率为25%~45%[2].肺癌中孤立肾上腺转移发生率为1.62%~3.50%[3].为了探讨肺癌孤立肾上腺转移的诊断与外科治疗效果,我们对1990年至2006年我院收治26例肺癌孤立肾上腺转移病人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郭喜平;王春光;陈树;杨志广;徐沛然;邵国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995年1月至2007年3月间,我们共为80例14周岁以上成人法洛四联症施行矫治术,现总结报道诊治结果如下.资料和方法 全组80例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14~56 岁,平均(21.6±3.1)岁.明显发绀74例,蹲踞史68例,晕厥史12例,高血压病史13例,蛋白尿或血尿者10例.其中1例术前伴发脑脓肿,3例伴发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术前血红蛋白为(189±19)g/L,动脉氧分压(52.4±6.2) mm Hg(1 mm Hg=0.133 kPa),动脉氧饱和度为0.76±0.07.
作者:周青云;邵国丰;张志梁;史信宝 刊期: 2008年第01期
1999年至2005年底我们收治了14例食管良性狭窄金属支架置人后出现食管再狭窄、严重反酸、胸骨后疼痛、食管穿孔、食管气管瘘等并发症,采取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韦海涛;张双林;王利娜;李晓辉;王作培;车建波;梁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2004年2月至2006年11月,我们用自行研制的L形气管支架治疗肺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气管及支气管狭窄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本组6例中男5例,女1例;年龄64~77 岁.2例因肺癌行一侧肺切除术后出现支气管残端瘘,1例右主支气管癌伴狭窄,2例为气管下段癌伴狭窄,l例为后上纵隔神经纤维瘤占据右侧大部分胸腔并压迫气管及左、右主支气管(曾于1年前拟行神经纤维瘤切除术,开胸后不能切除,仅取活检).
作者:仇学明;王震;王昱;罗红来;黄杰;曾晓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回顾性分析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前N分期中的作用,并与CT的N分期进行比较,旨在探讨符合线路显像在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作者:崔永;龚民;常栋;佟玉筠;王天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心房及大动脉双调转术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 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行心房及大动脉双调转手术17例.8例行Senning+大动脉调转术,年龄11个月~11岁,中位年龄3.7岁,其中7例合并肺动脉高压,1例合并肺动脉瓣下狭窄,3例曾行肺动脉环缩术-左心室锻炼.9例行Senning+ Rastelli手术,年龄5~24 岁,中位年龄9.0岁,其中5例行室缺扩大术.结果 Senning+大动脉调转手术组主动脉阻断183~282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14~984 h,引流208~1496 ml.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后病愈出院;右侧膈肌麻痹1例,行膈肌折叠术后病愈出院.Senning+ Rastelli手术组主动脉阻断132~380 min,术后呼吸机辅助18~276 h,引流108~1780 ml,术后ECMO辅助循环1例,因低心排综合征死亡1例.结论 对于年龄较大的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病儿,心房及大动脉双调转术近期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刘迎龙;胡盛寿;沈向东;王旭;李守军;闫军;李建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治疗完全大动脉转位(TGA)合并室间隔缺损(VSD)和肺动脉狭窄(PS)的近期疗效.方法 2例病儿男、女各1例,分别为16岁和19个月.均为TGA/VSD/PS.采用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治疗.结果 2例病儿均生存.女病儿术后发生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治疗后痊愈.男病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分别随访10、9个月,心功能Ⅰ级.结论 半旋转动脉干调转术可有效治疗TGA合并VSD和PS.长期效果仍需观察.
作者:朱洪玉;汪曾炜;方敏华;张南滨;宋恒昌 刊期: 2008年第01期